柴火其实已经堆成了小山包。

  林卫东把新捡的干柴,用草绳捆好。

  汗水滴答掉在地上,溅出几团印子。

  往隔壁看了一眼,两个女人也在整理。

  只是她们虽然有两个人,可是合力捡到的柴火。

  只有林卫东一半。

  “你不歇一会儿吗?”

  “都累了一个上午了。”

  叶淑珍忙完之后,捧了一个搪瓷缸子。

  里面有袅袅的热气升腾。

  她看到林卫东还要出去,忍不住开口。

  林卫东咧嘴笑了笑:

  “趁着天还没黑我再多跑两趟吧,这段时间得多捡点柴火。”

  “这里的冬天,比你们想象的还要漫长。”

  “你们没在这里呆过,觉得冬天只是下雪寒冷,没有那么难熬 ”

  “实际上光靠这样的想象来做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是柴火还是粮食,储备的越多越好。”

  “这样大冬天发生了什么意外,也不用慌张。”

  两个女人若有所思。

  叶淑珍犹豫片刻,对屋里的汪彩霞喊道:

  “彩霞,我再往山上跑一趟吧,捡点松明子也好。”

  汪彩霞拿了根毛巾跑出来,

  “我和你一起去,卫东你把汗擦一擦吧。”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和冬天拼命呢。”

  林卫东擦了把汗,闻到一股淡淡的肥皂香。

  “我可没开玩笑,要是柴火备的不够。”

  “寒冬腊月,人不一定能熬得过去。”

  这话让两个女人都沉默下来。

  她们毕竟是头一年在东北过冬,一直听说这里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三十多度。

  可是谁也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见林卫东这么郑重,两个人的态度也跟着严肃起来。

  不过叶淑珍心底还是有些奇怪。

  她不自觉裹紧了身上的棉袄。

  林卫东这话说的,就好像他在这里待过似的。

  他难道不是和大家一起下乡的知青吗?

  怎么话里话外,那么的熟悉……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林卫东跟一头不知疲倦的骡子一样。

  天亮就背着箩筐上山,一趟又一趟,每次只背一点点干柴。

  直到日头西斜才停下。

  当然这只是在装样子。

  他专门挑那些枯死的松树枝。

  有时候遇到小树,也会用柴刀砍成整齐的段子,捆扎好后送入空间。

  这两天,他没遇到别的收获。

  其实这很正常,大山里的确物产丰富,有很多野生动物。

  可那都在深山里面。

  靠近大队的山上,可没那么容易遇到好东西。

  眼下大家伙都缺吃的,更缺肉,可唯独不缺时间。

  有事没事往山上转一圈。

  看看能不能找到点东西回家,是大家伙的常态。

  就算没收获也无所谓。

  要是真能找到点什么东西,就能改善生活。

  所以什么山鸡野兔,都已经比较罕见了。

  在铁柱一群半大孩子的努力下。

  飞鸟数量也开始减少。

  不过林卫东上山的目的只是捡柴。

  没有额外的收获倒也无所谓。

  第三天的傍晚,林卫东每次带一点柴火下山,装装样子。

  可实际却用空间,运了一大堆。

  所以,柴火已经堆了小半个院墙。

  码的整整齐齐的,看上去颇为壮观。

  他做了晚饭,随便吃了,汪彩霞就过来敲门。

  “卫东,吃晚饭了吗?这里有腌萝卜你要吗?”

  林卫东有点惊讶:

  “不是说明天要去县城买酸菜缸?”

  “你们怎么就开始腌萝卜了?”

  “不是,这是王秀英大娘送给我的,说让我尝尝。”

  “好几个呢,我们也吃不完,所以就给你送一碗。”

  “王秀英?她突然给你们送这个干嘛?”

  王秀英是书记徐振国的媳妇儿,年纪也不小了。

  和他们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肯定聊不到一块儿。

  而且她好像挺喜欢占小便宜。

  怎么突然这么大方了?

  汪彩霞把萝卜递给林卫东,笑着解释:

  “我们想着要去买腌菜缸子,得提前预定一批萝卜白菜。”

  “好多社员都已经腌了酸菜,再晚怕是来不及。”

  “淑珍说想买菜,最好去书记家,所以我下午去问了问。”

  “王秀英大娘就送了这几块萝卜给我,还说要教我怎么腌酸菜呢!”

  原来是有利可图,怪不得这么大方。

  叶淑珍倒是挺会来事儿。

  谁家都能买菜,她偏偏要去书记家。

  要不自己也去徐振国家里,买点白菜萝卜?

  “对了,明天去县城,你们可得早点起来。”

  把腌萝卜放进厨房。

  腾空之后,把碗还给汪彩霞,林卫东开口嘱咐。

  汪彩霞点了点头,眼睛却看向了院子里的柴火堆。

  “你这……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这还多?这里是关外,大雪封山,可能有好几个月都得待在屋里猫冬。”

  “柴火就是过冬的关键,就你们那点储备,恐怕正月都熬不到。”

  汪彩霞咬了咬嘴唇,不说话了。

  霞光之下,她面容看起来十分清晰。

  下乡这几个月。

  她整个人就像突然苍老了好几年一样了,显得又老态又疲惫。

  繁重的劳动,让这个城里来的姑娘,手上都已经起了淡淡的茧子。

  皮肤也黑了好几个度。

  感叹一声,汪彩霞心事重重的离开。

  次日清晨,三人踩着晨露离开。

  去往县城的土路,依旧带着几分泥泞,走起路来一深一浅。

  三人都穿着橡胶解放鞋,嘎吱的声音响成一片。

  “早知道,我就去借辆自行车了。”

  “这来回一趟可真不容易。”叶淑珍开口抱怨。

  林卫东笑了起来:

  “咱们大队一共才几辆自行车?”

  “你就算想借,人家也未必会同意。”

  “还是城里好,路上能看到不少自行车。”

  “在这乡下地方,自行车都成了稀罕的东西。”

  叶淑珍也不知是感慨还是叹息。

  语气里带着几分遗憾。

  他看着林卫东,由衷的羡慕:

  “我要是有你这么一个哥哥就好了,这样就不用下乡。”

  “希望家里能够早点,给我买一份工作吧。”

  听到这样的话,林卫东一时也不知道该做何反应。

  他默默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开口道:“其实,乡下也没那么差,城里也未必有那么好。”

  “我知道你们觉得在乡下干活很累。”

  “但是在城里当工人,也是辛苦。”

  “就拿纺织厂来说,天不亮就得起床,赶到厂里上早班。”

  “车间的机器响个没完,从早到晚耳朵都是嗡嗡声,很多人都会有耳鸣的毛病。”

  “而且车间里面,各种灰尘也比较多,时间久了,容易咳嗽气喘。”

  “还有钢铁厂的工人,要面对高温,老穿着防护衣,也像是在烤火炉一样。”

  “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轻松不到哪里去。”

  “搬运沉重的钢材,腰和肩也很容易酸痛,老了落下一身的病。”

  “还有煤矿工人,说不定哪天运气不好就会没命。”

  “你们想象中的工人,可能是社会地位高,又有钱,工作还轻松。”

  “可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儿?”

  “你想要坐办公室,整天喝喝茶看看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咱们这些平头小老百姓,没这机遇。”

  “有句话叫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咱们到了乡下,就没必要自怨自艾。”

  “多看看这山,这水,换一个心态,其实也是另一份收获。”

  这通话一出,两个女人都若有所思。

  不过许久之后,汪彩霞忍不住疑惑的说道:“既然农民也辛苦,工人也辛苦,那到底是谁在轻松?”

  林卫东一下无言,发出一声轻笑。

  “呵,我也不知道。”

  快到中午时,三人走到了县城。

  低矮的砖房排在道路两侧,供销社的门口大摆场。

  还有两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在维持秩序。

  “咱们先去买腌菜缸吧?买了才能安心。”

  林卫东自无不可,跟着两人上前。

  可是刚刚靠近,就听到前面好像吵起来了。

  “哎?你这人怎么回事?怎么还插队?!”

  “老东西,碍着你什么事儿了!”

  听这声音,怎么有些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