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空旷的晒谷场现在被挤得满满当当,连老人都搬着小板凳来凑热闹。
桃厂的工分比地里高,还能学门手艺,谁都想让家里人进厂子。
司承年刚把招工流程贴在木牌上,人群就炸开了锅。
“啥?就招二十个人?”
有人指着木牌上的数字嚷嚷,“咱们村三十多户人家,这才招二十个,哪够分啊!”
“就是啊!”旁边的人跟着附和,“我家男人力气大,搭架子、搬坛子都行,凭啥不能进?”
还有人直接挤到司承年面前:“司厂长,能不能多招几个?你看村里这么多人等着干活呢!”
司承年早料到会有这情况,手里攥着早就拟好的用工计划,高声道:“大家安静点!不是我不想多招,是桃厂刚起步,就这么多设备、这么多活,招二十个人正好够用。人多了没活干,也是浪费工分,还得村里补贴粮食,这不划算。”
可村民们哪听得进去,你一言我一语,场面渐渐有些混乱。
安建国和安建业赶紧挤到前面,对着人群喊:“大家别吵!有话好好说!司厂长也是为村里着想,人多了确实没用!”
可这话没压下不满,反而有人嘀咕:“谁知道是不是他想偏袒自己人?”
这话一出,立马有人跟着点头。
虽说司承年为村里做了不少事,可“外乡人”的身份始终是有些村民心里的疙瘩。
陈默站在人群外围,没上前闹事,却故意叹了口气:“唉,早知道名额这么少,当初就该早点跟司厂长打好关系,不然哪轮得到咱们?”
这话像是根刺,扎得不少村民更着急了,纷纷围得更近,要求司承年“给个说法”。
司承年皱了皱眉,转头跟赶来的安顺成、三爷爷对视一眼,三人快速商量了几句。
三爷爷清了清嗓子,走到木牌前,敲了敲手里的烟袋锅:
“大家伙儿静一静!刚才我跟司厂长、队长商量了,桃厂刚起步,确实不能多招人,但也不能让大家寒心。咱们村三十一户人家,就定个规矩。每家每户出一个人进厂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愿意干、能干活,就给机会。但三十一人不是每天上工,这个是轮流的。”
村民们愣了愣,随即有人问:“那要是家里人多,想多去一个咋办?”
“不行!”安顺成接过话,“每家就一个名额,这样最公平。要是你家多去一个,别人家就少一个,这容易闹矛盾。等以后桃厂规模大了,需要更多人了,再从村里补招,到时候优先考虑这次没轮到的人家。”
这话一说,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每家出一个”确实公平,没人能挑出理来。
就算家里有好几口人想进,也只能选一个最适合的,既不会浪费名额,也不会让谁家落空。
刚才嚷嚷得最厉害的村民挠了挠头:“那……我家让我男人去设备组,他力气大,搭架子没问题!”
还有人说:“我家让我媳妇去生产组,她手巧,洗桃、切桃肯定行!”
司承年松了口气,赶紧补充:“既然定了‘每家出一人’,那接下来就按组报名。想进哪个组,就找对应组的临时负责人登记,负责人会简单考核下,比如设备组考搬东西、生产组考切桃,保证能干活才让进。要是家里没人愿意去,或者没人能干活,也不勉强,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村民们这下没意见了,纷纷围着各组负责人登记。
安二柱挤到后勤组登记,却被安会计问:“你家就你一个壮劳力,你想进后勤组,会记账吗?”安二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最后只能改成报名设备组,可搬坛子时没搬稳,差点摔了,最后还是没通过考核,只能悻悻地走了。
陈默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他本想借村民不满给司承年添堵,没想到司承年和村委这么快就想出了“每家出一人”的办法,既公平又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他转头看了眼站在人群里的安小梅,小声说:“家里就你一个女人能去,你去报名生产组吧,好好学,别给我丢脸。”
安小梅点了点头,却没像以前那样顺从,心里总觉得陈默只是想让她去盯着司承年,不是真为她好。
夕阳西下时,招工终于结束了。
二十个名额刚好对应二十户人家,剩下的十一户要么没人愿意去,要么没人通过考核,都答应等以后再报名。
毕竟后面桃厂要干的活儿多了去了,又不是现在非得挤进去。
本来说好的轮流,最后也没轮上。
不过走了这么一个规矩,就算是没选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自己技不如人,若是要闹事,有的是人骂他们。
司承年看着登记册,对安顺成说:“还是‘每家出一人’这个办法好,既公平,又能让村民都满意,还没人能挑出理来。”
安顺成笑着点头:“是啊,这都是三爷爷的主意,老人家阅历深,考虑得就是周全。以后桃厂招工,就按这个规矩来,省得闹矛盾。”
*
招工结束后,桃厂正式开工。
可秋季的后山光秃秃的,连个桃核都见不着。
之前把新鲜的桃子做成桃干,早就摘完卖光了,只剩下仓库里囤着的半干桃肉、晒干的桃花瓣,还有村民家里收的少量核桃、红枣。
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没桃子,这厂子能干啥?别刚开工就歇业啊!”
司承年却早有打算。
开工第一天,他就把二十个工人分成两组:
一组负责整理仓库里的半干桃肉,清洗、去核后切成条,再用糖水浸泡后烘干,做成“桃肉干”;
另一组则把晒干的桃花瓣和村民家里收来的核桃、红枣搭配,用蜂蜜拌匀,压成小块,做成“桃花糕”。
“现在没新鲜桃子,咱们就做干货!”
司承年拿着样品给大家看,“桃肉干耐放,能卖到冬天;桃花糕好看又好吃,供销社肯定愿意收。咱们先做这两种,打开销路再说!”
可刚开始干活,问题就来了。
生产组的女工洗桃肉时总洗不干净,烘干后还带着杂质;
做桃花糕时,蜂蜜和原料的比例没掌握好,要么太甜,要么太干。
安小梅在生产组里,看着手里不成形的桃花糕,心里更慌了。
陈默早上出门前还叮嘱她“盯着司承年有没有偷懒”,可现在连自己的活都干不好,哪还有心思盯别人。
司承年看出了大家的窘迫,没批评人,而是亲自示范:
“洗桃肉要先用温水泡半个时辰,再用软毛刷轻轻刷,这样杂质才会掉;桃花糕的蜂蜜,一斤原料放二两就够了,拌匀后要放在蒸笼里蒸一刻钟,再压成型,这样才松软。”
他一边说一边做,动作熟练得很,看得村民们连连点头。
之前安顺成就讲过,做这些必须要有规范要求。
虽然确实是对村民要求好了的,但是难免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会出错。
安小梅看着司承年耐心的模样,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
陈默总说司承年“没文化、只会耍手段”,可眼前的司承年,不仅会教大家做干货,还会算成本、谈销路,比只会说风凉话的陈默靠谱多了。
她悄悄学着司承年的方法做桃花糕,没过多久,就做出了一块像样的,连旁边的女工都夸她“学得快”。
原本空旷的晒谷场现在被挤得满满当当,连老人都搬着小板凳来凑热闹。
桃厂的工分比地里高,还能学门手艺,谁都想让家里人进厂子。
司承年刚把招工流程贴在木牌上,人群就炸开了锅。
“啥?就招二十个人?”
有人指着木牌上的数字嚷嚷,“咱们村三十多户人家,这才招二十个,哪够分啊!”
“就是啊!”旁边的人跟着附和,“我家男人力气大,搭架子、搬坛子都行,凭啥不能进?”
还有人直接挤到司承年面前:“司厂长,能不能多招几个?你看村里这么多人等着干活呢!”
司承年早料到会有这情况,手里攥着早就拟好的用工计划,高声道:“大家安静点!不是我不想多招,是桃厂刚起步,就这么多设备、这么多活,招二十个人正好够用。人多了没活干,也是浪费工分,还得村里补贴粮食,这不划算。”
可村民们哪听得进去,你一言我一语,场面渐渐有些混乱。
安建国和安建业赶紧挤到前面,对着人群喊:“大家别吵!有话好好说!司厂长也是为村里着想,人多了确实没用!”
可这话没压下不满,反而有人嘀咕:“谁知道是不是他想偏袒自己人?”
这话一出,立马有人跟着点头。
虽说司承年为村里做了不少事,可“外乡人”的身份始终是有些村民心里的疙瘩。
陈默站在人群外围,没上前闹事,却故意叹了口气:“唉,早知道名额这么少,当初就该早点跟司厂长打好关系,不然哪轮得到咱们?”
这话像是根刺,扎得不少村民更着急了,纷纷围得更近,要求司承年“给个说法”。
司承年皱了皱眉,转头跟赶来的安顺成、三爷爷对视一眼,三人快速商量了几句。
三爷爷清了清嗓子,走到木牌前,敲了敲手里的烟袋锅:
“大家伙儿静一静!刚才我跟司厂长、队长商量了,桃厂刚起步,确实不能多招人,但也不能让大家寒心。咱们村三十一户人家,就定个规矩。每家每户出一个人进厂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愿意干、能干活,就给机会。但三十一人不是每天上工,这个是轮流的。”
村民们愣了愣,随即有人问:“那要是家里人多,想多去一个咋办?”
“不行!”安顺成接过话,“每家就一个名额,这样最公平。要是你家多去一个,别人家就少一个,这容易闹矛盾。等以后桃厂规模大了,需要更多人了,再从村里补招,到时候优先考虑这次没轮到的人家。”
这话一说,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每家出一个”确实公平,没人能挑出理来。
就算家里有好几口人想进,也只能选一个最适合的,既不会浪费名额,也不会让谁家落空。
刚才嚷嚷得最厉害的村民挠了挠头:“那……我家让我男人去设备组,他力气大,搭架子没问题!”
还有人说:“我家让我媳妇去生产组,她手巧,洗桃、切桃肯定行!”
司承年松了口气,赶紧补充:“既然定了‘每家出一人’,那接下来就按组报名。想进哪个组,就找对应组的临时负责人登记,负责人会简单考核下,比如设备组考搬东西、生产组考切桃,保证能干活才让进。要是家里没人愿意去,或者没人能干活,也不勉强,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村民们这下没意见了,纷纷围着各组负责人登记。
安二柱挤到后勤组登记,却被安会计问:“你家就你一个壮劳力,你想进后勤组,会记账吗?”安二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最后只能改成报名设备组,可搬坛子时没搬稳,差点摔了,最后还是没通过考核,只能悻悻地走了。
陈默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他本想借村民不满给司承年添堵,没想到司承年和村委这么快就想出了“每家出一人”的办法,既公平又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他转头看了眼站在人群里的安小梅,小声说:“家里就你一个女人能去,你去报名生产组吧,好好学,别给我丢脸。”
安小梅点了点头,却没像以前那样顺从,心里总觉得陈默只是想让她去盯着司承年,不是真为她好。
夕阳西下时,招工终于结束了。
二十个名额刚好对应二十户人家,剩下的十一户要么没人愿意去,要么没人通过考核,都答应等以后再报名。
毕竟后面桃厂要干的活儿多了去了,又不是现在非得挤进去。
本来说好的轮流,最后也没轮上。
不过走了这么一个规矩,就算是没选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自己技不如人,若是要闹事,有的是人骂他们。
司承年看着登记册,对安顺成说:“还是‘每家出一人’这个办法好,既公平,又能让村民都满意,还没人能挑出理来。”
安顺成笑着点头:“是啊,这都是三爷爷的主意,老人家阅历深,考虑得就是周全。以后桃厂招工,就按这个规矩来,省得闹矛盾。”
*
招工结束后,桃厂正式开工。
可秋季的后山光秃秃的,连个桃核都见不着。
之前把新鲜的桃子做成桃干,早就摘完卖光了,只剩下仓库里囤着的半干桃肉、晒干的桃花瓣,还有村民家里收的少量核桃、红枣。
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没桃子,这厂子能干啥?别刚开工就歇业啊!”
司承年却早有打算。
开工第一天,他就把二十个工人分成两组:
一组负责整理仓库里的半干桃肉,清洗、去核后切成条,再用糖水浸泡后烘干,做成“桃肉干”;
另一组则把晒干的桃花瓣和村民家里收来的核桃、红枣搭配,用蜂蜜拌匀,压成小块,做成“桃花糕”。
“现在没新鲜桃子,咱们就做干货!”
司承年拿着样品给大家看,“桃肉干耐放,能卖到冬天;桃花糕好看又好吃,供销社肯定愿意收。咱们先做这两种,打开销路再说!”
可刚开始干活,问题就来了。
生产组的女工洗桃肉时总洗不干净,烘干后还带着杂质;
做桃花糕时,蜂蜜和原料的比例没掌握好,要么太甜,要么太干。
安小梅在生产组里,看着手里不成形的桃花糕,心里更慌了。
陈默早上出门前还叮嘱她“盯着司承年有没有偷懒”,可现在连自己的活都干不好,哪还有心思盯别人。
司承年看出了大家的窘迫,没批评人,而是亲自示范:
“洗桃肉要先用温水泡半个时辰,再用软毛刷轻轻刷,这样杂质才会掉;桃花糕的蜂蜜,一斤原料放二两就够了,拌匀后要放在蒸笼里蒸一刻钟,再压成型,这样才松软。”
他一边说一边做,动作熟练得很,看得村民们连连点头。
之前安顺成就讲过,做这些必须要有规范要求。
虽然确实是对村民要求好了的,但是难免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会出错。
安小梅看着司承年耐心的模样,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
陈默总说司承年“没文化、只会耍手段”,可眼前的司承年,不仅会教大家做干货,还会算成本、谈销路,比只会说风凉话的陈默靠谱多了。
她悄悄学着司承年的方法做桃花糕,没过多久,就做出了一块像样的,连旁边的女工都夸她“学得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