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33章 财源滚滚来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05:25 源网站:2k小说网
  又过了三日,辽阳城的风里终于掺了些春日暖意,

  残雪在墙角融成细流,顺着青石板缝蜿蜒而下,带出几分鲜活气。

  清晨,都司吏员们扛着卷好的告示,踩着露水往大街小巷去,四处张贴!

  “快让让!让我看看!”

  街角茶摊旁,一个穿着朴素的庄户人挤开人群,伸着脖子往告示上瞅。

  旁边戴毡帽的老丈识字,眯着眼慢悠悠念道:

  “朝廷有旨,奉旨修辽阳至大宁官道,春耕后开工。

  招募民夫,每日管两餐,月发铜钱一百五十文,若能出力搬运石料,再加五十文!”

  “啥?二钱?”

  那粗糙汉子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拽住老丈的袖子,

  “你没念错吧?啥时候有这好事?”

  老丈捋着胡子笑:

  “错不了!你看这印泥,是都司大印!

  瞧你这模样,出息!

  去年北平行都司修路,听说就是这么办的,庄户人去干活,家里都能攒些余钱呢!”

  这话一出口,人群瞬间炸了锅。

  有妇人凑过来问:“我能去不?我家汉子去年冻坏了腿,去洗衣做饭成不?”

  众人都看向前方吏员,吏员连忙招呼!

  “都要!都要!”

  “只要肯出力,男女老少都能寻着活计,管饭!”

  一时间,整条街都热闹起来。

  有人往家里跑,要叫上邻里一起去报名,

  有人围着吏员问开工的具体日子,

  还有些之前因哗变丢了生计的军卒家眷,眼里也泛起了光,

  寒冬里冻僵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这股火热模样,连驿馆里的张构都能感受到。

  他站在窗边,听着外面的喧闹,手里捏着的文书几乎要被攥皱。

  百姓盼着修路,大户忙着分利,都司忙着筹备,

  他这个钦差,倒像个局外人,一肚子疑问无处安放。

  随从进来禀报,说报名地方已经排起长队,

  连城外屯田的农户都来凑热闹,

  “知道了”

  张构淡淡的应了一声,转身又坐回桌前,翻起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

  与此同时,刘氏府邸的暖亭里,却是另一番悠闲景象。

  暖亭建在花园一角,四周挂着厚厚棉帘,

  里面烧着银丝炭,暖意融融。

  陆云逸斜靠在铺着狐裘的软榻上,闭着眼,手里把玩着一块通透的和田玉。

  邓灵韵站在他身后,纤细的手指轻轻按着他的肩颈,

  力道不轻不重,正好能揉开连日来的疲惫。

  秋荷则蹲在软榻旁,给陆云逸捏着腿,时不时抬头问一句:

  “少爷,力道够不够?”

  “嗯,就这样。”

  陆云逸眯着眼睛,看向亭外。

  残雪已经尽数融化,柳枝上已经冒出了点点嫩绿芽尖,

  几只麻雀落在栏杆上,叽叽喳喳地啄食,已经有了几分春意。

  他端起小几上的热茶,抿了一口,

  醇厚的香味在舌尖散开,连日来的紧绷总算松了些。

  “夫君,这几日潘大人那边倒是安静,没派人来传话,您也落个清闲。”

  邓灵韵一边按揉,一边轻声说。

  陆云逸笑了笑:

  “路一旦开修,那就是数不尽的忙活啊,哪有空找我?”

  话音刚落,亭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管家刘忠掀帘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躬身道:

  “大人,潘大人派人送文书来了,说是急事。”

  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说曹操曹操到。”

  秋荷连忙蹦了起来,接过文书,笑嘻嘻的递了过来,

  陆云逸接过文书,展开信件,

  墨迹还带着些湿润,显然是刚写不久。

  信里说,张构最近还在查那二十万两银子的来历,

  不仅去驿馆问过郁新,还托人去镇江堡查踏雪商行的底细,

  语气里满是烦闷,问陆云逸要不要想个法子,让张构早些回京城。

  陆云逸看完,随手将信放在小几上,脸上没什么波澜。

  邓灵韵见他神色淡然,忍不住问:

  “夫君,潘大人都急了,您怎么还不慌?”

  “慌什么?”

  “张构查不出什么,镇江堡的商行早撤了,高丽又不敢说实话,他折腾不出花样。”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起身道:

  “不过也该去都司一趟,省得潘大人坐立不安。”

  秋荷连忙上前,给陆云逸递上外袍。

  邓灵韵帮他系好腰带,轻声叮嘱:

  “路上小心,外面风还凉。”

  陆云逸点了点头,跟着刘忠出了暖亭,往都司去。

  都司衙房里,潘敬正背着手来回踱步,脚下青砖被磨得发亮。

  桌上放着一杯凉茶,旁边堆着几卷修路图纸,却没心思看。

  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他连忙转身,见是陆云逸,脸上才露出几分松快:

  “你可算来了!”

  陆云逸走进来,随手将潘敬的信放在桌上:

  “潘大人,为何如此着急。”

  “怎么不急?”

  潘敬拉着他坐下,亲自给倒了杯热茶,

  “张构是都察院的人,心比天高!

  要是让他查出银子和高丽有关,咱们都得麻烦!”

  陆云逸端着茶杯,吹了吹热气:

  “放心吧,王君平那边守口如瓶,就连李成桂都认了哑巴亏,他拿什么查?”

  “可他总是在查啊!”

  潘敬搓了搓手,语气里带着焦虑,

  “昨**还去大牢见了周鹗,

  虽说周鹗没松口,可谁知道那老狐狸会不会为了脱罪,胡乱攀咬?”

  陆云逸抬了抬眼:

  “周鹗不会,他现在说得越多,死得更快。”

  顿了顿,他又道:

  “实在不行,你我联合给朝廷递个折子,

  说修路的事需要钦差回朝复命,让张构早些回去,他一个四品御史,总不能一直待在辽东。”

  潘敬眼睛一亮:

  “成,我这就让人写折子!”

  说着就要叫随从,却被陆云逸拦住了。

  “别急。”

  陆云逸喝了口茶,慢悠悠道:

  “我过几日也要回大宁,

  我走了,张构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自然会回去。”

  “你要回大宁?”

  潘敬愣了一下,随即松了口气,

  “也好,眼不见为净,你走了,我这边也能少些牵挂。”

  陆云逸笑了笑,没接话。

  潘敬想起桌上信件,拿了过来:

  “来了一封京城来的文书,是太子殿下那边递来的,你看看?”

  陆云逸眉头一挑,立刻伸手接过,打开火漆,抽出信纸。

  信纸是关中产的麻纸,带着些粗糙纹理,上面字迹工整有力。

  内容说的是太子在关中的事,

  绘测关中地图进展顺利,

  已经标出了几条可能的官道线路,

  只是关中遭了两年大旱,

  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百姓逃荒不少,

  若不是去年从应天送过去甘薯试种,

  让百姓在山地里种出了些粮食,不知还要饿死多少人。

  最后还提了一句,

  朝中关于迁都的议论越来越多,

  有人说该迁去关中,有人说该迁去北平,更多的人说应该留在应天,总之争论不休。

  陆云逸看完,将信拿在手里,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信纸上,映得字迹有些模糊,他却高兴不起来。

  潘敬见他神色轻重,忍不住问:

  “你说,太子殿下想迁都,能成吗?”

  陆云逸端着茶杯,指尖轻轻敲击着杯壁,沉默了片刻:

  “不知啊。”

  “你也不知?”潘敬愣了一下,

  陆云逸眼神里带着几分微妙:

  “迁都不是小事,牵扯太多。

  朝中老臣根基大多都在南方,谁愿意来北方啊。

  地方大族也各有盘算,关中旱了两年,民生凋敝,

  重建都城得花多少钱?

  朝廷虽然现在有些余钱,但新建一个都城还是太难了,少不了要吃大户,而这些大户都不是好对付的主。

  内部阻力重重,外面的北元也不会坐视不理,

  此事想要成.很难。”

  潘敬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叹了口气:

  “可我盼着能成,若是迁去关中,好歹也是北方,

  咱们辽东要是能和京城连起来,那就太好了,以后钱财滚滚啊。”

  陆云逸没说话,只是看着窗外。

  迁都若是成了,辽东或许能好起来,

  可若是不成,天下还得大乱。

  “别想那么多了。”

  陆云逸收回目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先把路修好,其他的看天意吧。”

  潘敬点了点头,也拿起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叶浮沉。

  衙房里安静下来,外面的喧闹声断断续续传进来,

  是百姓报名的吆喝声,热热闹闹的,透着股生机,但却衬得衙房内愈发沉重。

  过了一会儿,陆云逸起身:

  “折子的事,你看着办就行,我回府了,明日再过来跟你敲定细节。”

  潘敬送他到门口,

  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口,才转身回了衙房。

  桌上的信纸还摊着,他见到后撇了撇嘴,

  “南人向来富庶,什么好东西都在南方,

  若是京城来了北方,那辽东的日子也要好过许多。”

  陆云逸回到刘府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刚一进门,就见管事刘忠等在门口,见他前来连忙迎了过来:

  “姑爷,老爷在正堂等着您呢,大爷与二爷也在。”

  陆云逸神色平静:

  “有什么事吗?”

  刘忠若有所思,脸上沟壑纵横,轻轻一笑:

  “好像是一些开矿的事,等着您拿主意呢。”

  “好,走吧。”

  “是。”

  走进正堂时,暖意先裹了过来,

  堂中烧着一盆银丝炭,火光明明灭灭,将紫檀木桌椅映得愈发沉润。

  正首坐着刘老太爷,

  穿着酱色锦袍,手里捏着个暖手炉,

  左侧是老大刘思镇,青布长衫衬,手里拿着茶盏。

  右侧的老三刘思瑞则显得豪爽一些,见陆云逸进来,连忙起身,笑着招手。

  “云逸来了,快坐。”

  老太爷笑着招手,指了指身旁的椅子,

  “马上要开春了,虽然暖和了,但也要多穿些衣裳。”

  陆云逸躬身行了一礼,在椅子上坐下,接过刘忠递来的米酒:

  “劳烦祖父挂心,路上有暖炉,不冷。”

  “方才听刘忠说,你从都司回来?潘大人那边,有什么要事?”

  “没什么大事,商议一些修路开工的细节。”

  陆云逸浅酌了口米酒,语气平淡,

  “眼下报名的民夫多,

  得先把石料、工具的事敲定,免得误了春耕后的工期。”

  “是该早些定,昨日我去城西采石场看了,

  工人们都在磨凿子,就等着开工的信了。”

  刘老太爷目光落在陆云逸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又有几分赞叹:

  “周鹗那般难缠的人,被你和潘大人处置得干干净净,

  连温家都乖乖倒戈,

  这份手段,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陆云逸放下酒盏,脸上没什么波澜:

  “不过是顺理成章罢了,周鹗逆势而为,本就站不住脚。”

  这话听得刘思镇心里一紧,

  他可是亲眼见过周鹗在辽东的势力,

  府衙、卫所里到处都是他的人,

  可陆云逸和潘敬来了没几个月,就把这盘死局盘活了,

  连带着高丽那边都能悄无声息谈妥商贸,

  这份心思和手腕,

  让他这个在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都觉得心惊。

  刘思镇清了清嗓子,朝刘思瑞递了个眼色。

  刘思瑞会意,连忙从怀里掏出两个叠得整齐的牛皮纸包,放在桌上,推到陆云逸面前:

  “云逸,你看看这个。”

  陆云逸挑眉,伸手拿起一个纸包,

  拆开一看,里面是两本地契,

  纸页泛黄,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有些年头了。

  地契上的字迹是老宋体,

  写着“桥东镇南坡铁矿”“碱厂沟铜矿”,落款处盖着刘思礼的印章。

  “这是.?”陆云逸拿起地契,有些疑惑。

  刘老太爷叹了口气,解释道:

  “这两座矿山,是老夫十年前在辽东置办给思礼的,

  后来他去京城做官,山高路远没法打理,就托付给了思镇和思瑞。”

  刘思镇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思礼在京城也常来信,说让找个可靠的人打理矿山,免得浪费。

  如今你来了,我想着不如把这两座矿山交给你,

  怎么处置,全凭你做主,是开是卖,都好。”

  陆云逸拿着地契,神情有些微妙,

  实话说,有了高丽与女真的缴获之后,

  他都忘了有矿这回事了。

  不过他心里清楚,刘家兄弟俩这么痛快交出矿山,

  绝不是因为没法打理这么简单。

  他们是怕了,也是想借此示好,把关系绑得更紧。

  刘思瑞见陆云逸不说话,心里更慌了,连忙补充:

  “云逸你放心,这两座矿山都清清爽爽,没有纠纷。

  之前找人估过价,若是好好开,每年能赚不少,就算按最低价出卖,也值几万两银子,就是时间得久一些。”

  陆云逸抬眼,看了过去,

  刘思镇避开他的目光,端着茶盏掩饰紧张,

  刘思瑞则搓着手,有些怪异。

  陆云逸终于开口,将地契轻轻放在桌上:

  “祖父和两位伯伯费心了,

  不过,这是岳父的产业,我若是贸然接手,倒显得不妥,不如等岳父回乡省亲,再商议?”

  刘老太爷却摆了摆手,语气坚定:

  “思礼那边,我已经写信告诉他了,

  眼下修路正需要铜铁,开了这两座矿山,

  既能供应修路工具,又能添些进项,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妥?”

  刘思镇也连忙点头:

  “老太爷说得是,云逸啊,你就别推辞了。

  咱们都是一家人,你的本事,咱们信得过。

  再说,这矿山在你手里,比在我们手里荒着强。”

  陆云逸看着眼前的三人,轻笑一身,

  他拿起地契,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地界描述,又问道:

  “矿山里如今还有人看守吗?”

  “有,每座矿山都雇了三十个庄户看守,

  住在山脚下的院子里,平日里除了巡逻,也没别的事,

  云逸若是想开工,随时能让他们过来回话。”

  “好。”

  陆云逸将地契叠好,继续道:

  “既然祖父和两位伯伯信得过我,那我就暂且收下,

  稍后我将这地契给婉仪,

  这些年用了她不少嫁妆,到头来还是要借花献佛来还啊。”

  刘老太爷闻言一愣,旋即露出了笑容:

  “都是一家人,婉仪的就是你的,矿山交到你手里,你随意处置便是。”

  刘老太爷也看着陆云逸,眼神里满是欣慰。

  他当初同意把婉仪嫁给陆云逸,

  看中的是他的军功和前途,还有一个青梅竹**情谊。

  却没想到,年轻人不仅能打仗,还一飞冲天了,

  现在看来,刘家能搭上陆云逸,真是捡到了宝。

  正堂里的炭火盆噼啪作响,火光映在众人脸上,暖融融的。

  “对了,云逸。”

  刘老太爷突然想起一事,

  “思礼在京城来信说,最近朝中关于迁都的议论很多,你觉得,迁都的事能成吗?”

  陆云逸眉头一挑,脸色凝重,

  居然连辽东大户也在关心此事,看来如今的平静风波只是假象。

  陆云逸想了想,回答道:

  “迁都不是小事,朝堂现在斗的很激烈,至于迁都有几分可能。”

  刘思镇眼睛一亮:

  “若是迁来北平,那咱们辽东可就沾光了,到时候商路通畅,生意也能做大。”

  陆云逸笑了笑:

  “若是真能迁都,对辽东是好事,

  不过,太子殿下中意的是关中,不过也说不准,看天意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