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
大宁城沉浸在一片欢腾的节日氛围中。
城门处,早已张灯结彩,巨大的灯笼悬于城门之上,随风轻晃。
城内大街小巷,彩绸高挂,五彩斑斓的旗帜随风飘扬。
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整个大宁城似乎从过年的淡然中慢慢退出,重新恢复了热闹。
按照朝廷律令,元宵节要张灯十日,以表欢庆。
大宁城虽然地处关外,但也同样毫不落后。
特地从北平请来的舞狮队伍威风凛凛,十几只狮子行走在大街小巷,锣鼓声中跳跃、翻滚,
时而眨动眼睛,时而摆动尾巴,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更有一些初来大宁城的草原人,面露震撼。
细沙街等城池的主要干道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灯饰,往来行人纷纷抬头查看。
他们第一次如此期盼,太阳落山。
城西工地早已开工,今日又歇息一日,
简朴的灯笼挂在工地各个角落,虽然不那么明媚,
但工人们见到,都乐呵呵的,也是一份寄托。
官道上,一队为数五百人的车马正在缓缓前行。
前后都是披坚执锐的带甲军卒,眼神凌厉,手持长刀长枪,
更有骑兵领在前方,坠在后方。
军卒包裹之中,十几辆马车,上面披挂有朝廷户部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大人,马上就要到大宁了。”
最前方的马车中,户部北平部郎中郁新身穿官袍,正襟危坐。
郁新,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年方四十五,历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讲。
由于相貌雄伟、声音洪亮、威仪整齐,受今上赐名“新”,
为户部度支主事,后升为北平部郎中,进奉议大夫。
如今,他负责运送户部、都督府调拨的修路银钱,去往大宁。
一连两月奔波,让他整个人气色都显得有些晦暗。
此刻听到声音,他眼眸微微睁开,轻声应了一声,疲惫之意丝毫不减:
“嗯,还有多久到?”
“大人,还有五里路,大概半个时辰。”
郁新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缓缓睁开眼睛,
他眼中布满血丝,脸上皱纹如同沟壑遍布,脸上还有一些冻伤。
他靠坐在一旁,掀开车窗帘幕,将视线投了出去。
主要停留在马车下方碾压的混凝土路,
银白色的地面还有一些未化的雪渍,一个个斑点弥漫。
自从进入这新修道路后,郁新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那种吱嘎吱嘎、快要散架的声音也消失不见。
甚至,就连车夫都说,
若是在这等路上整日跑,马车一年都不会坏。
慢慢地,郁新的视线变得模糊、空洞。
作为朝廷中支持迁都、反对修路的户部郎中,
他却被派来送银子,其中深意明显。
起初,他认为这是陛下以及上官对他不满,
要让他一直奔波在外,不能停顿,
毕竟他的年纪也不小了,稍微有个差池,就能死在路上。
但后来,越走他越是醒悟,
来到东北之地,不是流放、不是调走,反而是一种保护。
尤其是在出关之后,这等一望无际的空旷,
让郁新都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走在这里,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忘。
好在,北平行都司修路的工地已经绵延到了三百里,让他重新见到了人气。
甚至,当他见到这雄伟道路,以及在荒山野岭开路修道的场景之后,
心中对于修路的抗拒也慢慢消退。
这等与世隔绝之地,的确应该修建道路,用来连通关内关外,
否则假以时日,关外必定失控,重新沦为草原旧地。
而且,当他看到浩浩荡荡,绵延不绝的工地后,
他忽然觉得,北平行都司修建这条路花费二十多万两银子,太便宜了。
开山裂石、遇水搭桥,甚至还要砍伐林木,
那绵延二百多里地的工地,
以及那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工坊,让他震撼。
对于都司那位年轻的都指挥使大人,他是越来越佩服。
至少,眼前这硕大工地,就不是他能够操持顺利的。
马车摇摇晃晃,很快就来到了大宁城的西城门,
马车停稳,车夫的声音从前面传了过来。
“大人,大宁城到了,要排队检查。”
郁新眉头一皱,掀开帘幕向前看去,
只见前方排着浩浩荡荡的长队,粗略看去可能要有几百辆马车。
而且,大宁城的西城门与他见过的其他城门不同。
所有城门,不论是正门偏门还是小门,通通大开,
一个个铁栅栏将其分隔成一个个通道,
马车走正中间的几条道,步行之人走两侧。
城门口还有全副武装,脸色严肃的军卒依次检查。
仅仅是一眼看过去,郁新就觉得,
这些检查是真的在检查,不是像其他城池那样糊弄了事。
“去,将本官的文书以及文牒送上前去,我等快些入城。”
“是!”
车夫跳下马车,拿着文书与文牒跑到最前,给了护卫千户成俊。
成俊则翻身下马,越过众人走上前去,与城门守卒交涉。
西城门守卒何志学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
虽然升任了小旗官,当了小头目,
但他的心情依旧不好。
早些日子传得沸沸扬扬的战事并没有开打,
也没有给他亲自上战场去挑媳妇的机会,
尤其是过了年,这都十五了还没有消息,想来先前的消息是假的。
这让他很是闷闷不乐,没有婆娘,光升官有什么用。
这时,他视线一撇,
见一人骑着战马从马车旁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他眼眉一竖,旗子当即就指了过去。
“哎哎哎哎,干什么干什么,别往前走了,你是何人何部,不能插队!”
千户成俊缓了好一会,才微微一愣,指了指自己,面露疑惑。
“对,就是你,骑马那个!”
成俊脸色古怪到了极点,翻身下马,走上前去,甲胄碰撞声毫不掩盖。
“我等是从应天而来,要去辽东执行公务,
这是文书,还请尽快放行。”
何志学上下打量着他,
见他身上的千户甲胄,脸色有些凝重,便说道:
“大人,都司规定,除却军情急报,
任何人入城都要排队检查,
还请大人回吧,等排队到了大人,我等自会检查文书。”
成俊听后,险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排队?
一路走来路过了将近一百座城池,也没有哪个城门能让他们排队。
“小兄弟,我们是户部的车队,
有紧急公务处置,还请让我等先行。”
何志学摆了摆手:
“大人,都司有规矩,任何人不得违反,
若今**插队,明日又来一人插队,有失公平,还请在后方等候。”
“真不行?”
“都司有规矩,我等不能违反。”
成俊脸色古怪地返回大队,见到了走下马车活动筋骨的郁新。
“郁大人,可能要等一等了。”
郁新停下活动的动作,诧异地问道:
“怎么了?”
“要排队等候检查。”成俊脸色古怪。
郁新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满,
他踮脚看向前方长队,压下心中愤懑,轻轻点了点头。
“客随主便,那就等等吧。”
虽然一行人开始老老实实排队,
但队伍中的气氛却有些不对。
随着排队时间增加,一行人心中的怨气更甚,
郁新坐在马车里,不停地叹息。
终于,在排了将近半个时辰后,
马车终于到了城门口,外面的喊声唤醒了刚刚眯起眼睛的郁新。
“所有人下车,等候检查!”
一行人下了车,脸上皆带着几分不耐烦。
那户部吏员更是嘟囔着:
“这破地方,规矩比京城还大,
我们可是户部的人,来送银子居然还要受这等气。”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怨气在人群中弥漫开来。
大宁城的军卒却不为所动,神情严肃,仔细地确认着文书。
确认无误后,一名军卒匆匆跑开。
不多时,便引着南城门守将,城防军千户孙存理,带着一百多号人赶了过来。
孙存理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面色黝黑,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
他一到城门口,便大声下令:
“所有人听令,对马车以及人员进行详细检查!”
这话一出,户部一行人顿时炸开了锅。
有吏员瞪大眼睛,指着孙存理道:
“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可是户部之人,你们竟敢如此无礼!”
孙存理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
“规矩就是规矩,不管是谁,进了大宁城,都得接受检查。”
说罢,便指挥着手下的军卒开始行动。
军卒们训练有素,迅速分成几组。
一组检查马车,将车上箱子一个个打开,仔细查看里面物品。
另一组则对人员进行搜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郁新坐在一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他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景,猛地站起身来,大步走到孙存理面前。
“你们这是何意?我等奉朝廷之命,运送修路银钱来此。
一路上历经艰辛,到了这大宁城,
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礼遇,反而遭刁难,
你大宁城就是这么对待朝廷命官的吗?”
孙存理面无表情地看着郁新,硬邦邦地回答道:
“郁大人,我并非刁难你们。
大宁城地处关外,情况特殊,
为了确保城中安全,都司有明确规定,任何人入城都必须接受详细检查。
若今日因你们是朝廷命官就破了这规矩,
那日后这规矩还如何立得住?
若郁大人对此有不满,尽可以去都司衙门告状。
再者.”
孙存理指了指四周:
“郁大人,旁人都能检查,朝廷命官有何特殊之处?我大宁城都将一视同仁!”
郁新被孙存理的话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孙存理道:
“你你好大的胆子!”
孙存理却不为所动,依旧站在那里,眼神坚定。
一旁同样等待检查的商贾们却是乐开了花,一个个心中满足万分。
这话说得好啊。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过了许久,检查终于结束。
军卒们向孙存理汇报:
“千户大人,检查完毕,未发现异常物品。”
孙存理点了点头,看向郁新,说道:
“郁大人,检查已完毕,你们可以进城了。
还请郁大人理解我们的难处,这也是为了大宁城的安全着想。”
郁新冷哼一声,没有说话,转身便往城里走去。
一行人跟在他身后,脸上都带着不满神情。
进入城中,城中的热闹景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街道上张灯结彩,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欢笑声交织。
舞狮队伍还在大街小巷中穿梭,
威风凛凛的模样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郁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地处关外的大宁城,在元宵节竟如此热闹,丝毫不逊色于关内大城。
一行人被城防军安置在驿站后。
郁新坐在房间里,心中愤懑有些平息,
歇息了一会儿后,他决定去都司衙门拜访。
因为,都司衙门的态度让他有些古怪。
若是寻常衙门,听闻是京中来人,定然早就跑着贴上来。
但在大宁城,却是无人理会,
进了驿站这么久,也没有都司大人前来。
不多时,他来到都司衙门门口,
只见门口张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大宁城去年的生产总值。
郁新定睛一看,顿时瞪大眼睛,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生产总值?这.”
这等行径超乎了他的想象,同时也在他心中敞开了一道大门。
原来,城池也可以算账。
他正看着告示,一名衙役走了过来,问道:
“这位大人,您有何事?”
郁新回过神来,说道:
“我乃户部北平部郎中郁新,前来拜访陆大人。”
衙役却摇了摇头,说道:
“郁大人,陆大人去辽东商议公务了,不在衙门。”
郁新一听,顿时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陆大人不在?无令离开属地,这成何体统?”
衙役眉头一皱,看向郁新的眼中多了几分不喜,声音也变冷了许多。
“这位大人,您还有何事?若是没有事,就请回吧。”
郁新皱了眉头,心中愈发不满。
他觉得这大宁城从上到下都太不把朝廷规矩放在眼里了。
“那我拜见都司同知刘大人!”
“稍等。”
守卫转身进去衙门,不多时,他重新走了回来。
“大人跟我来吧。”
郁新跟了上去,随后被安排在会客厅,侍者奉上了热茶,让他在这里等待。
两刻钟的时间很快过去,郁新皱着眉头,在屋中踱步。
这大宁城在他看来,处处透露着古怪。
就在他等得不耐烦之时,一名吏员走了过来。
“郁大人,请跟我来。”
郁新又跟了上去,不多时他来到后堂,见到了略显冷清的都司衙门。
进入左边衙房,他一眼就看到了皱着眉头,坐在桌案后的壮实青年,微微一愣。
年轻,太年轻了!
虽然肤色黝黑,气势惊人,
但从那稚嫩的脸颊就能看出,这分明是个二十多岁的孩子。
“先坐,本官看完这份文书。”
刘黑鹰听到声音,头也不回地开口,
郁新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
虽然人家年轻,但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官了,而他只不过是个正五品。
虽然未来一片光明,但眼前之人已经站在朝堂顶端。
他躬了躬身,静静坐在一旁,面露恭敬,不敢靠背。
(本章完)
大宁城沉浸在一片欢腾的节日氛围中。
城门处,早已张灯结彩,巨大的灯笼悬于城门之上,随风轻晃。
城内大街小巷,彩绸高挂,五彩斑斓的旗帜随风飘扬。
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整个大宁城似乎从过年的淡然中慢慢退出,重新恢复了热闹。
按照朝廷律令,元宵节要张灯十日,以表欢庆。
大宁城虽然地处关外,但也同样毫不落后。
特地从北平请来的舞狮队伍威风凛凛,十几只狮子行走在大街小巷,锣鼓声中跳跃、翻滚,
时而眨动眼睛,时而摆动尾巴,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更有一些初来大宁城的草原人,面露震撼。
细沙街等城池的主要干道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灯饰,往来行人纷纷抬头查看。
他们第一次如此期盼,太阳落山。
城西工地早已开工,今日又歇息一日,
简朴的灯笼挂在工地各个角落,虽然不那么明媚,
但工人们见到,都乐呵呵的,也是一份寄托。
官道上,一队为数五百人的车马正在缓缓前行。
前后都是披坚执锐的带甲军卒,眼神凌厉,手持长刀长枪,
更有骑兵领在前方,坠在后方。
军卒包裹之中,十几辆马车,上面披挂有朝廷户部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大人,马上就要到大宁了。”
最前方的马车中,户部北平部郎中郁新身穿官袍,正襟危坐。
郁新,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年方四十五,历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讲。
由于相貌雄伟、声音洪亮、威仪整齐,受今上赐名“新”,
为户部度支主事,后升为北平部郎中,进奉议大夫。
如今,他负责运送户部、都督府调拨的修路银钱,去往大宁。
一连两月奔波,让他整个人气色都显得有些晦暗。
此刻听到声音,他眼眸微微睁开,轻声应了一声,疲惫之意丝毫不减:
“嗯,还有多久到?”
“大人,还有五里路,大概半个时辰。”
郁新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缓缓睁开眼睛,
他眼中布满血丝,脸上皱纹如同沟壑遍布,脸上还有一些冻伤。
他靠坐在一旁,掀开车窗帘幕,将视线投了出去。
主要停留在马车下方碾压的混凝土路,
银白色的地面还有一些未化的雪渍,一个个斑点弥漫。
自从进入这新修道路后,郁新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那种吱嘎吱嘎、快要散架的声音也消失不见。
甚至,就连车夫都说,
若是在这等路上整日跑,马车一年都不会坏。
慢慢地,郁新的视线变得模糊、空洞。
作为朝廷中支持迁都、反对修路的户部郎中,
他却被派来送银子,其中深意明显。
起初,他认为这是陛下以及上官对他不满,
要让他一直奔波在外,不能停顿,
毕竟他的年纪也不小了,稍微有个差池,就能死在路上。
但后来,越走他越是醒悟,
来到东北之地,不是流放、不是调走,反而是一种保护。
尤其是在出关之后,这等一望无际的空旷,
让郁新都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走在这里,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忘。
好在,北平行都司修路的工地已经绵延到了三百里,让他重新见到了人气。
甚至,当他见到这雄伟道路,以及在荒山野岭开路修道的场景之后,
心中对于修路的抗拒也慢慢消退。
这等与世隔绝之地,的确应该修建道路,用来连通关内关外,
否则假以时日,关外必定失控,重新沦为草原旧地。
而且,当他看到浩浩荡荡,绵延不绝的工地后,
他忽然觉得,北平行都司修建这条路花费二十多万两银子,太便宜了。
开山裂石、遇水搭桥,甚至还要砍伐林木,
那绵延二百多里地的工地,
以及那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工坊,让他震撼。
对于都司那位年轻的都指挥使大人,他是越来越佩服。
至少,眼前这硕大工地,就不是他能够操持顺利的。
马车摇摇晃晃,很快就来到了大宁城的西城门,
马车停稳,车夫的声音从前面传了过来。
“大人,大宁城到了,要排队检查。”
郁新眉头一皱,掀开帘幕向前看去,
只见前方排着浩浩荡荡的长队,粗略看去可能要有几百辆马车。
而且,大宁城的西城门与他见过的其他城门不同。
所有城门,不论是正门偏门还是小门,通通大开,
一个个铁栅栏将其分隔成一个个通道,
马车走正中间的几条道,步行之人走两侧。
城门口还有全副武装,脸色严肃的军卒依次检查。
仅仅是一眼看过去,郁新就觉得,
这些检查是真的在检查,不是像其他城池那样糊弄了事。
“去,将本官的文书以及文牒送上前去,我等快些入城。”
“是!”
车夫跳下马车,拿着文书与文牒跑到最前,给了护卫千户成俊。
成俊则翻身下马,越过众人走上前去,与城门守卒交涉。
西城门守卒何志学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
虽然升任了小旗官,当了小头目,
但他的心情依旧不好。
早些日子传得沸沸扬扬的战事并没有开打,
也没有给他亲自上战场去挑媳妇的机会,
尤其是过了年,这都十五了还没有消息,想来先前的消息是假的。
这让他很是闷闷不乐,没有婆娘,光升官有什么用。
这时,他视线一撇,
见一人骑着战马从马车旁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他眼眉一竖,旗子当即就指了过去。
“哎哎哎哎,干什么干什么,别往前走了,你是何人何部,不能插队!”
千户成俊缓了好一会,才微微一愣,指了指自己,面露疑惑。
“对,就是你,骑马那个!”
成俊脸色古怪到了极点,翻身下马,走上前去,甲胄碰撞声毫不掩盖。
“我等是从应天而来,要去辽东执行公务,
这是文书,还请尽快放行。”
何志学上下打量着他,
见他身上的千户甲胄,脸色有些凝重,便说道:
“大人,都司规定,除却军情急报,
任何人入城都要排队检查,
还请大人回吧,等排队到了大人,我等自会检查文书。”
成俊听后,险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排队?
一路走来路过了将近一百座城池,也没有哪个城门能让他们排队。
“小兄弟,我们是户部的车队,
有紧急公务处置,还请让我等先行。”
何志学摆了摆手:
“大人,都司有规矩,任何人不得违反,
若今**插队,明日又来一人插队,有失公平,还请在后方等候。”
“真不行?”
“都司有规矩,我等不能违反。”
成俊脸色古怪地返回大队,见到了走下马车活动筋骨的郁新。
“郁大人,可能要等一等了。”
郁新停下活动的动作,诧异地问道:
“怎么了?”
“要排队等候检查。”成俊脸色古怪。
郁新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满,
他踮脚看向前方长队,压下心中愤懑,轻轻点了点头。
“客随主便,那就等等吧。”
虽然一行人开始老老实实排队,
但队伍中的气氛却有些不对。
随着排队时间增加,一行人心中的怨气更甚,
郁新坐在马车里,不停地叹息。
终于,在排了将近半个时辰后,
马车终于到了城门口,外面的喊声唤醒了刚刚眯起眼睛的郁新。
“所有人下车,等候检查!”
一行人下了车,脸上皆带着几分不耐烦。
那户部吏员更是嘟囔着:
“这破地方,规矩比京城还大,
我们可是户部的人,来送银子居然还要受这等气。”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怨气在人群中弥漫开来。
大宁城的军卒却不为所动,神情严肃,仔细地确认着文书。
确认无误后,一名军卒匆匆跑开。
不多时,便引着南城门守将,城防军千户孙存理,带着一百多号人赶了过来。
孙存理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面色黝黑,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
他一到城门口,便大声下令:
“所有人听令,对马车以及人员进行详细检查!”
这话一出,户部一行人顿时炸开了锅。
有吏员瞪大眼睛,指着孙存理道:
“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可是户部之人,你们竟敢如此无礼!”
孙存理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
“规矩就是规矩,不管是谁,进了大宁城,都得接受检查。”
说罢,便指挥着手下的军卒开始行动。
军卒们训练有素,迅速分成几组。
一组检查马车,将车上箱子一个个打开,仔细查看里面物品。
另一组则对人员进行搜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郁新坐在一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他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景,猛地站起身来,大步走到孙存理面前。
“你们这是何意?我等奉朝廷之命,运送修路银钱来此。
一路上历经艰辛,到了这大宁城,
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礼遇,反而遭刁难,
你大宁城就是这么对待朝廷命官的吗?”
孙存理面无表情地看着郁新,硬邦邦地回答道:
“郁大人,我并非刁难你们。
大宁城地处关外,情况特殊,
为了确保城中安全,都司有明确规定,任何人入城都必须接受详细检查。
若今日因你们是朝廷命官就破了这规矩,
那日后这规矩还如何立得住?
若郁大人对此有不满,尽可以去都司衙门告状。
再者.”
孙存理指了指四周:
“郁大人,旁人都能检查,朝廷命官有何特殊之处?我大宁城都将一视同仁!”
郁新被孙存理的话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孙存理道:
“你你好大的胆子!”
孙存理却不为所动,依旧站在那里,眼神坚定。
一旁同样等待检查的商贾们却是乐开了花,一个个心中满足万分。
这话说得好啊。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过了许久,检查终于结束。
军卒们向孙存理汇报:
“千户大人,检查完毕,未发现异常物品。”
孙存理点了点头,看向郁新,说道:
“郁大人,检查已完毕,你们可以进城了。
还请郁大人理解我们的难处,这也是为了大宁城的安全着想。”
郁新冷哼一声,没有说话,转身便往城里走去。
一行人跟在他身后,脸上都带着不满神情。
进入城中,城中的热闹景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街道上张灯结彩,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欢笑声交织。
舞狮队伍还在大街小巷中穿梭,
威风凛凛的模样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郁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地处关外的大宁城,在元宵节竟如此热闹,丝毫不逊色于关内大城。
一行人被城防军安置在驿站后。
郁新坐在房间里,心中愤懑有些平息,
歇息了一会儿后,他决定去都司衙门拜访。
因为,都司衙门的态度让他有些古怪。
若是寻常衙门,听闻是京中来人,定然早就跑着贴上来。
但在大宁城,却是无人理会,
进了驿站这么久,也没有都司大人前来。
不多时,他来到都司衙门门口,
只见门口张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大宁城去年的生产总值。
郁新定睛一看,顿时瞪大眼睛,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生产总值?这.”
这等行径超乎了他的想象,同时也在他心中敞开了一道大门。
原来,城池也可以算账。
他正看着告示,一名衙役走了过来,问道:
“这位大人,您有何事?”
郁新回过神来,说道:
“我乃户部北平部郎中郁新,前来拜访陆大人。”
衙役却摇了摇头,说道:
“郁大人,陆大人去辽东商议公务了,不在衙门。”
郁新一听,顿时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陆大人不在?无令离开属地,这成何体统?”
衙役眉头一皱,看向郁新的眼中多了几分不喜,声音也变冷了许多。
“这位大人,您还有何事?若是没有事,就请回吧。”
郁新皱了眉头,心中愈发不满。
他觉得这大宁城从上到下都太不把朝廷规矩放在眼里了。
“那我拜见都司同知刘大人!”
“稍等。”
守卫转身进去衙门,不多时,他重新走了回来。
“大人跟我来吧。”
郁新跟了上去,随后被安排在会客厅,侍者奉上了热茶,让他在这里等待。
两刻钟的时间很快过去,郁新皱着眉头,在屋中踱步。
这大宁城在他看来,处处透露着古怪。
就在他等得不耐烦之时,一名吏员走了过来。
“郁大人,请跟我来。”
郁新又跟了上去,不多时他来到后堂,见到了略显冷清的都司衙门。
进入左边衙房,他一眼就看到了皱着眉头,坐在桌案后的壮实青年,微微一愣。
年轻,太年轻了!
虽然肤色黝黑,气势惊人,
但从那稚嫩的脸颊就能看出,这分明是个二十多岁的孩子。
“先坐,本官看完这份文书。”
刘黑鹰听到声音,头也不回地开口,
郁新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
虽然人家年轻,但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官了,而他只不过是个正五品。
虽然未来一片光明,但眼前之人已经站在朝堂顶端。
他躬了躬身,静静坐在一旁,面露恭敬,不敢靠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