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866章 巧舌如簧,以蛮治蛮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05:25 源网站:2k小说网
  兵部主事齐德三十岁左右的模样,

  坐在兵部尚书沈溍身后,正拿着一封文书。

  察觉到一众大人将目光都投了过来,

  他没有丝毫畏惧,甚至还挺了挺胸膛。

  舳舻侯朱寿看着他这副模样,眼中闪过一丝冷色,轻哼一声。

  而后,马上有都督府的官员出言反驳:

  “齐大人莫要胡言乱语,

  大宁地处北疆,向来都是对敌北元的第一线,直面捕鱼儿海,岂会与草原人做生意?”

  此话一出,毫无疑问表明了左军都督府的态度,

  不少人看向兵部官员的目光中有几分不善。

  奇怪的是,一向的老好人沈溍,

  今日没有匆匆出来解释,

  反而神情平静,像是一副早就知道的模样。

  齐德继续开口:

  “北平行都司已经有足足一年没有与外敌交战的文书军报送来朝廷,对敌草原人的斩获封赏更是没有。

  边陲之地的都司,交出一份这样的答卷,恐怕有些不合格吧。”

  兵部左侍郎茹瑺微微颔首,点头应道:

  “根据兵部收到的讯息,捕鱼儿海已经汇聚了至少大部十数,草原青壮以十万计。

  北平与辽东常有斩敌邀功的文书送来,

  北平行都司这一年来的确一封奏疏都没有。

  总不能绵延疆域数百里,没有一起冲突吧。”

  茹瑺的话让在场众人面露深思,

  不少旁听大人更是脸色古怪,

  若真是如此,那还真是稀奇,

  很难不让人想到,有什么别的猫腻。

  朱寿只觉得暗暗头痛,

  北平行都司最近一年半都没有送来什么对敌文书,

  但他知道,这并不是没有,

  而是那些斩敌十几人、百余人的战果,

  北平行都司根本看不上,也不上报,

  加之都司又是一个有钱的主,不需要都督府调拨赏钱,也就没有文书送来。

  这件事都督府一众大人都知晓,

  但偏偏他还不能说什么,

  若是将此事拿出来说,那岂不是要针对北平与辽东?

  正当他想着该如何解释的时候,

  一个出乎意料的人开口说话,是工部尚书秦逵。

  他笑了笑,看向身旁的沈溍,说道:

  “沈大人啊,北平行都司之事本官知道一些,

  去年辽东战乱,北平行都司从中获得启发,说是要以蛮治蛮。

  所以一些对敌草原人的军务都交给了朵颜三卫,衙门不送来文书也是理所应当。”

  这么一说,在场之人面露恍然,

  朵颜三卫的特殊他们都清楚,

  说是卫所,实则自治,

  想要彻底纳入朝廷统治,还需要慢慢分化瓦解,等待时间。

  但兵部主事齐德并没有松懈的意思,沉声开口:

  “秦大人,朵颜三卫亦是我大明卫所,受北平行都司管辖,

  他们的对敌文书按照规矩,也要送到都督府与兵部留存。

  如今文书也不送,军报也不发,

  北疆前线一片迷茫,朝廷根本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这怎么行?”

  左军都督府佥事萧琦眉头微皱,目光狠狠地刺了过去:

  “齐大人,都司边境防务如何,还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

  都督府对于大宁的防务安排,有绝对的信心!”

  齐德站起身,恭敬一拜,声音中依旧带着问询:

  “敢问萧大人,若北平行都司出了防务问题,都督府会担这个责吗?”

  “嘭!”萧琦猛地一拍桌子,怒目而视:

  “都督府不担责,难不成让你一个主事来担责?你担得起吗?”

  “读了两天书就在这里指手画脚,

  若是你们兵部觉得防务不妥,就亲自派人去看,

  在这里空口无凭地瞎咧咧,

  难不成非得一日一军报、三日一大报,才能证明都司在认真防务?真是荒谬!”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沈溍才呵呵发笑,压了压手:

  “萧大人莫要动怒,齐大人也是关心防务,

  对于捕鱼儿海的大部有些不安,情有可原,情有可原.”

  他转身看向齐德,示意他坐下:

  “坐下坐下,都督府这么大人,防务如何,他们能看不清吗?”

  齐德默默坐下,脸色平静。

  这个时候,茹瑺若有所思地开口:

  “沈大人,都督府对于东北边疆防务也不是那么了然于心。

  去年,辽东就出现了寇边一事,边军几次大败,

  最后还是调了天津三卫去平叛,不可谓不狼狈啊。”

  话一落下,整个都司衙房内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一众大人若有所思地看着兵部两位大人,神色玩味.

  兵部尚书与左侍郎居然起了争执,真是古怪。

  沈溍还是老好人模样,笑呵呵开口:

  “都督府认为都司没有必要增加防务,

  那必然是对其有信心,我等兵部自然不能越俎代庖。

  倒是辽东修路一事,值得重视。

  辽东经过战乱,民生凋敝,休养生息恐怕都要一两年,还要修路?”

  朱寿沉声开口:

  “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北山女真三者虽然元气大伤,

  但休养生息后,必然会卷土重来。

  甚至因为这一次的仇怨,战事可能会更加激烈,

  而且,诸位想必都已经见到了来自高丽的使者,

  李成桂已经大权独揽,篡权可能就在这两年了,

  等他功成,未必不会报当年一耻之仇,

  所以.左军都督府认为,

  修筑一条能够快速支援且调兵的道路十分有必要。”

  左军都督府同知李新轻轻点了点头:

  “辽东地处东北,有军队最需要的精铁矿,

  若是没有足够兵力守候,一旦有失,那我大明就损失惨重。”

  见两位大人都开口了,

  一众左军都督府官员都纷纷附和,认为这条道路该修。

  但后军都督府佥事,全宁侯孙恪面露沉思,轻声道:

  “辽东地处关外,如此耗费巨大钱财来修路,

  未免有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后军都督府的意见是,

  在验证了水泥、混凝土路之后,

  从山西大同修一条通往北平,或者开封的路。”

  此话一出,朱寿眼睛眯了起来,

  山西都司归属后军都督府,也不怪孙恪想要在山西修路,

  毕竟这牵扯到了四十万两银子的归属,

  就算是打个折扣,也有二十万两!

  对一个都督府来说,已经可以拼命了。

  朱寿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看向工部与兵部的一众大人。

  果不其然,兵部左侍郎茹瑺立刻开口:

  “不妥!”

  “山西乃边防重镇,地处关内,

  一应官道已经足够运兵运粮,

  这个时候再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修一条路,岂不是拿着银子乱丢!”

  “是极!若是在山西修路,那还不如拿着钱粮到河南治水,

  四十万两银子能修几个大型水库了。”

  秦逵也沉声开口。

  朱寿对于他们的表现很满意,

  之所以他笃定六部衙门会激烈反对,就是因为山西特殊!

  太子已经出发,再花这么多的钱修路,

  这是干什么?还真要迁都啊!

  很快,前、中、右三军都督府也纷纷有佥事出言反对,拐着弯地证明在山西修路不是一件好事。

  一时间全宁侯孙恪成了众矢之的,被众人围攻。

  孙恪只觉得头大如斗,

  这么多人反对,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得日后徐徐图之。

  因为大同一事,整个衙房变得热闹,还增添了一些吵闹,

  乌泱乌泱的,像是菜市场。

  过了许久,朱寿才轻咳一声,拍了拍桌子:

  “诸位先冷静一下,辽东都指挥使潘敬已经上了奏疏与文书,

  今日商讨的是辽东是否修路,说到大同去,有些扯远了。

  这次修路,北平行都司打算出钱十万两,参与防务。

  辽东都司自行筹措一部分,

  朝廷只需要出大概十五万两银子,就能将这条将近七百里的路修好!”

  此话更是重磅,不少人坐直了身体,不可思议地看着上首。

  只见朱寿神清气爽地端起茶杯,

  轻轻抿了一口,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全宁侯孙恪有些不可思议地发出疑惑:

  “北平行都司这么有钱?一条路还没修好,还修另一条?”

  这话是在场诸位大人心**同的疑惑。

  齐德听闻此言,眼睛一亮,刚想要站起身义正词严地呵斥大宁与草原做生意,

  一旁的茹瑺就眼疾手快地死死按住他,低喝:

  “别添乱!”

  齐德有些泄气地瘫坐下来,呼吸粗重了许多,显然被气得不轻。

  一直未曾开口的颍国公傅友德轻笑一声,苍老的声音在衙房里响起:

  “陆云逸向来是生财有道,在没有朝廷支持的情况下,

  仅凭自身就踉踉跄跄地动工修路,

  如今多弄出十万两银子,也不意外,是不是九江。”

  李景隆原本还在笑呵呵,

  认为话题越扯越远,不用他出钱了。

  可没承想,绕来绕去又绕了回来,他讪讪一笑,抬起脑袋:

  “云逸的确是生财有道生财有道。”

  “不过我有听闻,他的钱都是一些大户支持,都是为了大宁发展嘛。”

  这等鬼话,在场众人自然是不会相信,

  他们也有自己的讯息渠道,知道大宁城的大户都被折腾得不轻,

  不过,即便是这等本事,也让他们十分佩服!

  朱寿借坡下驴,试探发问:

  “曹国公,那听说前些日子你们赚了大钱,那钱还在不在?”

  此话一出,场面陷入死寂,

  一些第一次参会议的年轻大人不可思议地抬起脑袋,

  震惊的看着上首,觉得这位舳舻侯也太过直接了。

  同样的,李景隆也呆滞了片刻,在心中破口大骂!

  朱寿见他脸色难看,笑了笑:

  “曹国公,如今边疆防务困难,朝廷钱财不多,可谓是四处漏风,

  您看能不能先借都督府十五万两银子。

  您放心,只要左军都督府钱财宽裕,立刻还您,

  另外都督府还给您一笔丰厚的利钱,如何?”

  “他**,**的**,一肚子坏水!”

  李景隆心中再次大骂,

  他明白,说好听的是借,说不好听的就是拿,

  什么利钱不利钱,根本没想给!

  深吸了一口气,李景隆努力平复心绪,

  虽然早就知道要出血,但十五万两银子还是太多了。

  “五万,本公手中只有五万两银子,

  都督府要用,那就将此事禀明陛下,

  待到陛下准允修路,本公手中钱财自然到位!”

  “五万?”

  朱寿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心中更加肯定,这小崽子真是发了!

  这么抠的人能拿出五万,手里至少有三十万!

  朱寿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深吸了一口气后,沉声开口:

  “曹国公,都督府存银不多,可否多出借一些?

  十万两如何?利钱可以再提一提。

  还请曹国公放心,左军都督府一定记得曹国公的恩情,

  日后若有吩咐,尽管招呼!”

  此话大逆不道,但在场诸位大人都没有什么别的心思,

  只是在心里觉得,这朱寿真黑啊。

  李景隆一听此言,心中大骂更上了一个层级,沉声道:

  “只有五万,再多一分也没有了,

  实话说.若不是此等道路关乎国朝防务,本公也不舍得将棺材本拿出来。

  但没有办法,身为大明国公,自当有一份担当!

  只要能抵御外敌,本公就算是葬在黄沙里也无妨!!”

  一道道目光刺了过来,身旁徐辉祖有些羞耻地低下头,躲避着众人视线。

  二十岁就要准备棺材本,

  这让在场一众五六十岁的老头子说何是好?

  大概是觉得自己所言有些过火,李景隆轻咳一声,站起身来:

  “本公还有事要处置,尔等先商议着。”

  说罢,不等众人挽留,

  他便迈着最快的步子离开衙房,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眼窝深邃,饱含深意。

  正主离开之后,都司会议不欢而散,一行大人各自散去。

  朱寿坐在上首久久无言,

  一并留下的还有同知李新,佥事萧琦。

  萧琦手拿都督府账本,轻轻翻看,沉声道:

  “都司目前还有存银两万三千两,相比于四十万的修路钱,太少了。”

  “四十万?你还真信啊,萧大人。”

  李新抬起头来,瞥了他一眼:

  “依我看啊,二十万两应该足够,潘敬是故意夸大其词。”

  朱寿也十分认同地点了点头:

  “没错,四十万两有些夸张了,但二十万两.太少,

  大宁到山海关的路都要二十多万,

  通往辽东的路有多烂,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冰天雪地的,至少得三十万!

  如此一来,大宁出十万,辽东出十万,剩下的十万朝廷出,

  这么算的话,就差不多了。”

  说到这,朱寿十分兴奋地将身子靠后,双手并拢,美滋滋地在胸前拍了拍:

  “依我看啊,此事估计能成。

  北平、大宁、辽东相连,咱们左军都督府也算是扬眉吐气,

  到时候不论是做生意还是运兵,都要快上不少!”

  崇山侯李新坐在一旁,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

  “等陛下一答应,都司的钱财就要送过去,尽快修,

  高丽那边还没有定数,万一陛下要出兵高丽,有了路也好打仗。”

  朱寿点了点头:

  “不错,哎~萧琦啊,你说李景隆他们这段日子赚了多少钱啊,

  不光要修城里的路,现在连辽东的路也要修。”

  萧琦掌管着左军都督府的账目,对于钱财一事十分敏感。

  他脸色严肃,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

  “他们一伙人,至少赚了五十万两银子。”

  “什么!”

  朱寿猛地坐直身体,满脸震惊.

  崇山侯李新也不可思议地愣在原地,

  他们都是开国功勋,早些年打仗都是放肆地抢钱。

  在过往三十年里,

  他们无数次坚定,抢钱是来钱最快的行当。

  但现在,他们有些动摇了,

  两个月的时间,五十万两银子?

  萧琦点了点头:

  “现在都打探明白了,那些好地最多的时候跌了八成,都让他们买去了,

  现在局面安稳,又涨回去不少,虽然没有变成现银。

  但这地啊,比钱还值钱!五十万两银子还是少的!”

  朱寿愣在当场,不停地揪着胡子,喃喃自语:

  “难怪李景隆到处撒钱,这么大一笔钱要是不花,得多少人惦记啊”

  萧琦见两位侯爷神情复杂,趁机开口:

  “两位侯爷,陆云逸再怎么不合群,

  那也是咱左军都督府的一员,

  依我看啊,只要与他好好商量,他也相当和善,

  咱们还是别把关系闹得那么僵。

  以后再有这等机会,也让他带着咱们点,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呢。”

  此时此刻,听到五十万两银子的震撼数字后,

  朱寿对于陆云逸强推潘敬的那些不满也消散大半,

  这么一个财神爷,要以和为贵!

  拿定主意,他立马开口:

  “这样,萧大人,写一封信给陆云逸,

  告诉他.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来信都督府,都督府一定帮忙!”

  “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