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军都督府内,随着到来的人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不少人左右攀谈,时不时发出笑声。

  其中讨论最多的,还是李党倒台之后的利益瓜分。

  这一次不仅朝堂上要空出位置,连地方都要空出许多肥差。

  甚至,因为中都留守司出了内鬼,

  江夏侯周德兴都被撤职,正留守的位置都空了出来!

  这可是大明东南除却水师总督之外,最具含金量的官职。

  留守中都手中既有兵权,还得宫中信任,

  只要这个台阶迈了上去,

  不说以后成为勋贵,做个正一品的都督定然没问题。

  陆云逸听了许久,觉得一众位高权重的大人们都要为正留守的位置抢破脑袋,

  反而辽东都指挥使的官职不那么吃香。

  仔细想想也是,辽东已经是大明最东北之地,

  每年酷寒能冻死人,

  不少人宁愿窝在京城做个小官,也不愿意升官到辽东。

  这让陆云逸对于宋大学士的话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

  如今大明朝,那些有本事的人,不会闲着没事跑去关外受罪。

  思绪间,正堂外出现几道身影,步伐急促地走了进来。

  为首之人是魏国公徐辉祖,身旁是武定侯郭英,

  还有一个老熟人,身形干瘦的长兴侯耿炳文。

  三人一走进正堂,在座诸位大人一个个都站了起来,笑呵呵地与其打招呼。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三人身后有几名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小将,

  身穿甲胄,显得英武不凡。

  但他们在屋中扫视一圈后,很明显的露出局促。

  陆云逸若有所思,很快便知道了几人是谁,

  应当是在这次风波中崭露头角的京军将领。

  看几位侯爷的意思,

  应当是要重点培养,要不然也不会将人带来这里。

  只是,对于他们能否站稳脚跟,陆云逸还保持着狐疑。

  君子豹变,不是好事。

  一阵寒暄之后,众人落座。

  主位上的依旧是都督朱寿,

  魏国公等人的落位安排在左军都督府一众大人之后,算是旁听。

  如此,陆云逸就显得尤为扎眼!

  除却陆云逸外,在座的十余人,

  最年轻者也要将近五十,胡子修长,皮肤褶皱。

  但陆云逸坐在左侧下首,看着比吏员还要年轻,

  胡子也没有多少,怎么看怎么怪异。

  不少人将目光投在了他身上,

  尤其是那几名骤起的年轻小将,

  看向陆云逸时,眼中充斥着浓浓的羡慕与嫉妒,还有着一些跃跃欲试。

  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坐在那里。

  同时,他们心中充满自信,

  骤起的骄傲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弱于旁人,只是需要短暂的折服。

  屋中之人各怀心思,气氛凝重。

  左军都督朱寿挥了挥手,吏员开始分发文书,翻页声响动,才稍稍平缓。

  待到一众大人手拿文书之后,朱寿才沉声开口:

  “今日是左军都督府堂议,

  陛下命我等挑选出辅国良臣,任辽东都指挥使一职,

  平息梅义、唐胜宗等逆党带来的混乱。

  列在手中文书上的是都督府挑选出来的十人,各位大人有什么高见?”

  陆云逸看向文书,眼中闪过一丝惊叹,

  这份文书真是恰到好处,

  十人中,三人是上直十二卫的指挥使以及指挥同知,

  五人是各地都司的都督佥事,

  还有两人是京军浦子口城所属的卫所指挥使。

  禁军、地方、京军面面俱到,

  唯一让陆云逸诧异的是,其中没有勋贵。

  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宫中对于勋贵越来越不放心,

  尤其是在边镇领兵的勋贵,

  胆子大是一回事,还无法无天。

  陆云逸觉得,未来各地的都指挥使都应当以官职为主,而不是以勋贵坐镇了事,

  其中格局变化,不可谓不大。

  陆云逸缓缓抬头,视线看向能扫过的所有人,

  有些人面露沉思,有些人眉头紧锁,还有些人面露诧异。

  陆云逸十分清楚,说是要选五人给宫中定夺,

  但只要人在名单上,交上去宫中就不会有异议。

  所以,今日堂议,

  至少有九成决定了辽东都司未来几年的都指挥使人选。

  陆云逸脸色略有凝重,

  原本他并不当回事,但辽东与北平行都司守望相助,

  若是去了一个捣乱搅局之人,大宁也不会舒服。

  想到这,陆云逸抬起头,

  看向对面的武定侯郭英,恰好迎上了武定侯的眸子。

  二人一对视,双方心思便已了然。

  陆云逸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看向最上首三名上直十二卫的人,

  武德卫指挥使陈恭,龙骧卫指挥唐光,金吾左卫指挥同知潘敬。

  陆云逸在脑海中迅速扫过了开国功臣的名单,

  发现三人都是其上之人,

  名次分别是三百四十三、四百五十八、三百二十五。

  想明白了座次,陆云逸便知道了武定侯郭英想要推举之人——金吾左卫指挥同知潘敬。

  两个指挥使一个同知,将他加在里面本就是偏袒,

  而且排名也很说明问题,

  名列前茅却官职不高,现在加进去提拔之意明显。

  陆云逸再次抬头,与武定侯郭英对视之后,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意思明确。

  武定侯郭英轻轻一笑,挺直的腰杆慢慢弯了下来靠向椅背,

  拿起了一旁茶杯,轻抿了一口,神情轻松。

  耿炳文对他的举动有些诧异,歪了歪脑袋,压低声音道:

  “这么有把握?”

  郭英瞥了他一眼,给了一个放心的眼神:

  “放心吧,事成了。”

  耿炳文满脑袋疑惑,脑袋上像是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思虑了许久,他试探着开口:

  “朱寿那老东西答应了?”

  “答应个屁,老东西想要扶持自己人,哪能帮咱们。”

  “那你?”耿炳文更加狐疑。

  郭英笑了笑:

  “且看吧。”

  耿炳文看向场中,左军都督府的一众大人已经开始大显神通。

  正堂内气氛陡然紧张,空气都凝固了几分。

  朱寿轻咳一声,打破了短暂寂静,

  他目光扫视众人,缓缓开口:

  “依本侯看,京军之中人才济济,

  武德卫指挥使陈恭,

  作战勇猛,谋略过人,多次京军操练中表现出色,

  由他出任辽东都指挥使,定能迅速稳定局势,

  平息梅义、唐胜宗等逆党带来的混乱。”

  话音刚落,崇山侯李新沉声开口:

  “舳舻侯此言差矣,地方卫所的指挥使常年处置突发状况。

  山东都司的指挥使王勇,在沿海防御、打击走私时屡立战功,

  对边疆事务了如指掌,

  由他前往辽东,乃是上上之选。”

  都督佥事陈春也连忙附和:

  “没错,辽东局势复杂,不仅有女真等部落威胁,

  还有与高丽、倭国商贸往来带来的潜在问题。

  王勇在地方多年,深谙交往之道,

  能更好地处理这些事务,确保辽东稳定。”

  一时间,支持京军指挥使和地方卫所指挥使的两派大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正堂内声音嘈杂,众人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京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陈恭若去辽东,必然能快速整备军务,

  迅速镇压女真等部落反抗,让辽东恢复安宁。”

  一名支持京军的大人激动地说道。

  “地方卫所的将领对地方事务熟悉,

  作战方式也更适合辽东环境。

  王勇在地方多年,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这才是辽东都指挥使的最佳人选。”

  支持地方卫所的大人也不甘示弱,大声反驳道。

  朱寿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不悦,

  他本想借着此次机会,扶持自己旧部,却没想到会遭到这么多人反对。

  他眼睛一闪,看向坐在那里安然不动的陆云逸,眼神微闪:

  “陆大人,北平行都司与辽东都司守望相助,

  同样地处关外,你觉得谁比较合适?”

  一时间,场面安静下来,

  不少人看向陆云逸,瞳孔微微收缩。

  在场一众大人都知道北平行都司设立的目的,

  一方面是作为京城与辽东的桥梁,

  另一方面是看守住双方

  在这一次事件中,北平行都司就完美执行了看守辽东的职责。

  可以这么说,

  北平行都司对辽官员任命,都有非常大的话语权.

  若是二者不合,这关外也就别想安生。

  想明白这一点的诸位大人脸色微变,目光灼灼地盯着陆云逸。

  陆云逸将手中茶杯放下,沉吟片刻轻声开口:

  “诸位大人,辽东局势暂时安定,

  但情况却十分复杂,确实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前往。

  但在我看来,京军和地方卫所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

  众人纷纷安静下来,想听听陆云逸的高见。

  陆云逸继续说道:

  “京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辽东地处偏远,地形复杂,

  京军的作战方式未必完全适用。

  而地方卫所的将士虽然熟悉当地情况,

  但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面对大规模的叛乱,可能难以应对。”

  “那依陆将军之意?”朱寿问道,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陆云逸沉声道:

  “我认为,金吾左卫指挥同知潘敬,是个合适人选。

  潘敬虽为京军,但出身北疆,

  曾在辽东待过许多年,对当地局势有所涉猎,

  在以往对敌女真的诸多战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他既能结合京军操练体系优势,又能结合地方卫所经验,应对辽东复杂局势。”

  此言一出,正堂内再次炸开了锅,

  支持京军的大人纷纷摇头,表示不满。

  “陆大人,潘敬为指挥同知,官职较低,

  一跃成为都指挥使,太过浮夸,如何能担此重任?”

  一名大人质疑道。

  “官职高低并不完全代表能力。

  潘大人身为禁军,打仗的机会本来就少,更无功劳可立,

  但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潘大人在金吾左卫中没出过什么差池,亦没有犯过错,本就是自身能力的表现。

  面对辽东乱局,这等善守之将才最为适宜。”

  陆云逸不紧不慢地回应道。

  此话一出,正堂内陷入沉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而且眼前之人对辽东局势门清,此话已经说动了不少人。

  崇山侯李新脸色有些阴沉,沉声道:

  “陆将军,你如此推崇潘敬,莫不是有什么私心?”

  陆云逸眉头一挑,面对这位侯爷,面不改色,沉声道:

  “我连潘大人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何来私心?

  下官作为北平都指挥使同知,

  只希望辽东能来一个省心些的主官,莫要与梅逆一般来回折腾。

  而潘大人作为禁军,稳重是其最拿手之事,本官又有什么理由不赞同呢?”

  此话一出,正堂内气氛陡然一变,

  不少人面露震惊,尤其是那些新兴小将,

  几乎都要屏住呼吸,心中被惊骇填满。

  那可是崇山侯啊,他怎么有胆子如此直接顶撞。

  崇山侯李新脸色更为阴沉,对陆云逸厌恶到了极点,

  抢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名头不说,

  还在如此关键时候与自己唱反调,真是岂有此理!

  “陆大人,大宁是大宁,辽东是辽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崇山侯李新冷哼一声。

  陆云逸表情依旧平静,淡淡开口:

  “女真三部如今被联军击垮,辽东百废待兴,正是大力发展的好时候。

  北平行都司准备联合辽东修建一条互通往来的宽敞商路,怎么会没有关系?”

  “又要修路?”

  此话一出,还不等朱寿以及李新反应,

  旁听的魏国公徐辉祖直起腰杆,目光灼灼。

  陆云逸越过众人视线,拱了拱手,恭敬开口:

  “回禀魏国公,女真元气大伤,北元逃遁西方,整个东北之外敌人寥寥。

  若这个时候不修路发展,

  等女真恢复元气,再想修路就要困难激增。”

  徐辉祖想了片刻,重重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是该休养生息。”

  左军都督府不少大人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他们大多无法掌控都指挥使的人员,他们也不在乎,

  他们只在乎辽东都司、北平行都司安稳,若是每年能少要一些钱就更好了。

  “陆大人,修一条连通两个都司的宽敞大路,都督府要拨多少钱粮?”

  一直没说话的佥事萧琦发问,很是意动。

  像关外都司这等大工程,往往是文臣武将合力而为,

  都督府要出钱、户部兵部同样要出钱,

  若是还不够,可能还会从陛下的内帑中掏一些。

  陆云逸看了看在座的一些大人,苦笑一声:

  “萧大人,等朝廷银钱就位,

  说不得就已经错过了修路的最佳时机。

  这条路.下官打算趁着女真俘虏还活着不少,联合辽东一起修缮。

  至于钱粮,按照先期的推测,

  若是修到辽阳,可能要二十五万两银子上下,

  但辽东都司的官道尚可,只需要修到广宁,可能只需要二十万两银子。

  若都督府能给,自然是越多越好,

  若是没有下官再想其他办法。”

  正堂内陡然陷入死寂,一个个大人眼皮狂跳,二十万两!

  顶得上寻常一个都指挥使司一年开销,

  现在仅仅要修条路

  萧琦脸色僵硬,他负责左军都督府一众钱粮,

  若是没记错,库里的存银还有不到四万两

  “陆大人,若是本官没有记错,

  大宁与辽东修有官道,为何要白白浪费钱财?如此岂不是暴殄天物?”

  一人从下首站了起来,朝着一众大人躬身一拜。

  陆云逸瞥了他一眼,不认识,便没有理会,

  而是拿起茶杯继续抿着茶,没有回答的意思。

  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那人只觉得尴尬无比,脚趾猛扣地面,再次发问:

  “大宁修筑通向山海关的道路,花费亦是颇多,已经有浪费之举,便不能再继续白费钱财。”

  这一次,陆云逸眼睛都没抬,依旧吸溜着茶水。

  萧琦将目光投了过去,见是自己的下属,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呵斥道:

  “滚出去。”

  没有理会那人,萧琦继续说道:

  “京军和地方卫所都有优秀人才,我等不能厚此薄彼。

  潘敬此人,我也有所耳闻,确实有些本事,

  但辽东局势复杂,我们还需要考量他的应变能力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我提议,我等可以对名单上的十人进行进一步考察,

  了解他们能力、经验和性格,再做出决定。”

  萧琦作为财神爷,说话极有分量,立马就有很多人附和,

  朱寿也觉得再这么吵下去不是办法,便说道:

  “此言有理,既然如此,

  就由左军都督府对这十人进行详细调查,进行文书总结,

  三日后,再次召开堂议,确定辽东都指挥使的人选。”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陆云逸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事情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尽他所能,

  潘敬能不能上任,就看造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