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471章 不忘初心,加官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7:54:41 源网站:2k小说网
  工部虽然在皇城之内,但想要进入皇宫,

  还要经过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所以并不算近。

  待工部尚书秦逵来到武英殿广场之时,

  天色已经漆黑,零星的月光洒在恭道之上,像是撒上了一层白色的细盐。

  秦逵心中思绪万千,眼神空洞,跟随前方太监,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走着。

  关于在衙门内的争吵,

  他清楚地知道,手推车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工坊的归属,是由朝廷兴建还是由民间自行兴建。

  与之相似的,还有诸多工坊的原料,也时常争吵。

  一边是工部衙门自行获取,一边是从民间商贾手中采买。

  归根结底,还是朝廷银钱的归属问题。

  而且,秦逵也知道,这其中事关利益。

  在如今大明,乡绅、士绅、大地主、大商贾,以及权贵都是一种人,都是官。

  但偏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让他很难办,整个朝廷都为此头痛。

  “秦大人,快到了。”这时,前方太监回身提醒。

  秦逵呆愣的眼神渐渐凝实,轻轻点了点头,神色变得庄重。

  武英殿没有奉天殿宏伟,但天色一黑,灯火点燃,还是有些气势恢宏。

  走过殿前广场,来到门口。

  秦逵见到了武定侯郭英,拱了拱手:“拜见武定侯爷。”

  郭英身穿甲胄,手持长刀,轻轻点了点头:

  “秦尚书每日操劳啊。”

  秦逵有些疑惑,“武定侯爷何出此言?”

  郭英笑了笑,指了指他的胡子。

  秦逵伸手去抓。

  原来,不知何时,胡子已经被他揪得纷乱复杂,纠缠在一起,像是打了结的麻花。

  秦逵笑了起来,一边伸手打理一边说道:

  “多谢武定侯爷提醒,要不然可就闹笑话了。”

  “呵呵。”

  武定侯笑了笑,让开位置,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秦逵深吸了一口气,神情郑重,迈着四方走,走入武英殿!

  进入大殿,映入眼帘的一切让他微微发愣,有些怀疑是不是来到了宫中.

  武英殿的大殿之内,一个“老农”与太子围着一个新奇事物转悠,

  品头论足,脸色凝重。

  秦逵心中有些愕然,此人是谁?

  可很快,他走近了一些,看清了此人面容,顿时大惊,连忙拱手作揖:

  “臣秦逵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他心中有些荒唐,眼前这老农一般的人,居然是陛下。

  而且这一身汗衫与草鞋穿着,丝毫不违和。

  明皇朱元璋抬头看来,轻轻点头:

  “秦逵啊,来看看此物,可替车马、孩童亦可行十里。”

  秦逵将目光投了过去,上下打量,他在脑海中仔细思索,他发誓自己没有见过此物。

  “敢问陛下,此乃何物?”

  “自行车。”朱元璋看向太子:“给他解释解释。”

  太子朱标拱了拱手,将秦逵招近了一些,说着此物的神异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

  秦逵的面容越听越是古怪,在这自行车上频频打量,

  最后.他问出了一个问题:

  “殿下,这自行车前后两脚,真能直立行走?”

  太子无言,索性坐了上去,熟练地开始蹬了起来.

  紧接着,在秦逵的震惊地注视下,

  眼前这东西居然真的动了起来,虽然太子殿下蜷缩在小车上有些别扭,但真的能走

  而且,速度要比马车快,还比马车灵巧,能四处拐弯。

  “敢问陛下,此物从何而来?工部.为何从未耳闻?”

  秦逵有些不可思议,这天下怎么还有工部都没见过的东西。

  朱元璋扯了扯嘴角:

  “秦逵啊,莫要坐井观天,这天下工部没有的东西多了去了,

  此物是军中研制,你来看看,工部督造,造价几何?”

  朱元璋见太子还在大殿中转悠,不由得脸色一黑:

  “太子,都这般年纪了还贪玩!”

  太子朱标笑呵呵地将自行车骑了过来,看得出来,他也很开心。

  朱元璋见状,脸色也缓和下来,嘴角微微勾起,瞥了他一眼。

  太子下来后,秦逵趴在上面仔细钻研,不停地打量,

  他发现,自行车上的诸多零部件并没有什么新奇,只是组装的结构很是奇特。

  他很快便得出结论,沉声道:

  “陛下,这辆自行车造价不菲,大概要那么几两银子,

  但若是工部来造,可能用不了一两。”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看来那小子并没有说谎,此物的确不贵,百姓也能用得起。”

  朱元璋脸庞上的刚毅线条柔和了一些,看向秦逵,问道:

  “手推车一事还在争执不休?”

  “回禀陛下,衙门内一众大人各执一词,还没有分出高下。”

  见他如此诚实,朱元璋嗤笑一声:

  “你呢,认为该如何?”

  “陛下,臣是工部尚书,自然希望工坊由工部修建。”

  朱元璋听后诧异地看了一眼秦逵,迈步走向一旁的方桌,坐了下来,拿起茶杯一饮而尽。

  “你就不怕被工坊拖累?”

  秦逵面露恭敬:

  “回禀陛下,就算是工坊纷乱复杂,也比任由那些商贾肆意妄为得好。

  商贾逐利,力夫是商贾在用,若手推车也由商贾来造。

  恐怕.手推车会出现在大江南北,

  而他们的工坊也会雇用最少的伙计,来干最多的活。

  百姓的生计非但不会缓解,反而会加重,

  而且手推车所产生的诸多银子,也不会落到百姓手中。

  到了那时岳州之事重演,近在眼前。”

  朱元璋点了点头:

  “商者无国,若是任由他们胡作非为,这大明天下非乱了套不可。

  朕打算,二者一并交由工部督造,统一开设工坊。

  先用在军中,流入民间的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就算是要变,也要慢慢来,就从应天开始。”

  秦逵动作一顿,迅速在心中权衡利弊:

  “是,陛下。”

  话音落下,秦逵眼中闪过一丝狠辣,微微抿了抿嘴唇。

  既然宫中已经下了旨意,那对于衙门中的诸多反对声音,也要有一个结果,不能再这么乱下去。

  这时,一旁的太子朱标问道:

  “秦尚书,此事若衙门中人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之,可以告知都察院詹大人。”

  此话一出,秦逵只觉得浑身轻巧。

  有了宫中撑腰后,对于衙门中的一些反对之人,他现在有了十足的把握。

  秦逵躬身:“多谢太子殿下,但臣以为,既然是工部之事,那就让工部自己来处置,相信一些大人也是识大体的。”

  太子朱标知道,衙门内部的事若是主官无法压制,寻求外部力量帮助,纵使解决了事端,也会威信大减。

  想到这,他说道:

  “秦大人放手施为吧,不论如何,事情一定要做好,宫中只看结果。”

  “是,还请太子殿下放心。”

  这时,朱元璋淡淡开口:

  “秦逵啊,朕记得你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

  “回禀陛下,臣是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二甲第十二名。”

  朱元璋点了点头,胡子微微翘了翘:

  “国子监出身?哪的人?”

  秦逵面露恭敬,胡子微微颤动:

  “回禀陛下,臣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出身农户,

  洪武六年得陛下恩典,广招天下学子,得以进入国子监研习,苦心钻研学问十余年,终有所成。”

  “你在都察院之时,做事雷厉风行,清理囚徒,宽严得宜,

  旁人不敢去干的事你去干,旁人嫌麻烦的事你也去干,是个好官。

  你可知朕为何将你调入工部?又将你提拔。”

  朱元璋声音平淡,秦逵面露严峻,

  一旁的太子脸色也板了起来,一脸凝重。

  “回禀陛下,臣不知。”

  此言乃秦逵真心实意,他在工部郎中之位做了许多年,督造了诸多工事。

  去年工部侍郎陈广松犯事,他被升任工部右侍郎,这已经是喜出望外的喜事了。

  但没承想,不到一年,

  他又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这不是官升一级,而是至少五级。

  寻常的右侍郎想要升任左侍郎已经是大费周章,

  而左侍郎与尚书看似只需要迈过从二品正二品两个台阶,

  但想要登上这一步,至少要辗转反侧三到四个衙门,耗费将近十年,才有可能迈出正二品这一步,

  大多是在任上致仕,能踏出者寥寥无几。

  而他,省去了十年工夫,也省去了在各部中腾挪所耗费的心神,

  以右侍郎登正二品之阶,如今朝野上下所有人都在说他攀附权势。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升职一事,

  他自己也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莫名其妙就升了。

  秦逵想了许久,朱元璋也迟迟未开口,他便再次躬身:

  “陛下,臣百思不得其解,还请陛下解惑。”

  朱元璋轻笑一声,将身体靠在椅背上,看着秦逵:

  “你是穷苦出身,国子监也有很多穷苦出身的读书人,

  他们中有人考了举人,有人中了进士,有人恩荫了官职,

  但也有人忘了自己的出身,也有人背弃了课业上所说的为国为民。

  你,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当年你操持更改匠籍一事,做得很好,

  如今京中的工匠都念你的好,朕也如此。”

  如此,秦逵猛地抬起头来,恍然大悟,陷入了回忆。

  洪武十九年四月,朝廷招募四方工匠来京城打造军械,为二十年征讨纳哈出做准备。

  那时他上疏朝廷,建议按距离京城的远近确定工匠赴京轮班的班次,

  置籍并签订契约,等工匠赴工部报到后,其家人可免徭役。

  此法后来得到实施,也被写入了大明律,定为法令。

  自此之后,匠人再也不用整年都待在京城,

  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来到京城做工,其余时间可以在家乡衙门做工。

  还因能免除摇椅,工匠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对于此事,秦逵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一件事,

  甚至比洪武二十年修建的古帝王庙还要好。

  想到这,秦逵终于知道自己为何升官。

  他嘴唇翕动,并拢的手掌有了些许颤抖,声音也有些哽咽:

  “陛下,臣是读书人,也是匠人,深知工匠乃天下之基。

  故元尚且能善待工匠,我大明更应如此。”

  “说得好!这大明天下官员茫茫多,但能善待百姓者,寥寥无几。

  你做了该做的事,朕也应有所嘉奖。

  提拔你,朕是想告诉你,告诉如你这等为民做事的天下官员,

  你们做的事,朝廷看得到,也不会亏待你们,

  该升的升,该赏的赏。”

  朱元璋猛地站了起来,大手一挥,

  一股雄浑的气势轰然喷涌,他目光锐利,看向秦逵:

  “现如今你为六部堂官,朕希望你勿忘初心,一心为民。

  工坊的事你要办得稳妥。

  对于明面上、暗中捣鬼的一些人,你也不用担心。

  朕给你找了一个帮手,若是衙门中有人阳奉阴违,打着为民请愿的名头祸害百姓,让他出面,狠狠地打!”

  秦逵原本感动得痛哭流涕,

  但听到此言,他眼中闪过一丝茫然,狠狠地?打?

  他再三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敢问陛下,是何人?”

  朱元璋看向太子朱标,他上前一步,指了指前方的手推车,道:

  “秦大人,既然是要兴建制造手推车以及自行车的工坊,

  那自然绕不开其创造者,给你找的帮手是太子宾客陆云逸。”

  秦逵眉心狂跳,眼睛瞪大!

  怎么是他?

  他还记得,前日自己闺女失踪,找遍了应天城才在秦淮河找到,事后问其原因,居然是陪人去找陆云逸?

  但很快,秦逵就面露震惊,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的自行车:

  “这太子殿下,自行车也是他所做?”

  太子朱标对于他的反应很是满意,轻轻点了点头:

  “今日刚刚送来太子府,明日让他带着图纸工匠去工部上衙!”

  秦逵陷入震惊,瞳孔剧烈摇晃。

  不论是手推车还是自行车,都是能让人名留千古之物,如今居然出自一人之手。

  而且,他还知道,军中许多绝密军械,都是出自此人之手。

  若不是陛下先前一番宽慰。

  他现在几乎要以为,自己是哪里干得不好了,让此人来抢自己的尚书之位。

  朱元璋罕见地笑了笑,沉声道:

  “拟旨。”

  一旁的中书舍人连忙提笔,作势书写,

  朱元璋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武英殿内回荡:

  “陆云逸兼工部右侍郎,仍掌军伍诸事。以太子宾客判国子监匠学博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