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山的火势愈发弥漫,整个叛军大营已经乱成一团,
原本就脆弱的指挥体系顷刻间崩溃,就连将领们自己都在寻找出路。
可如今他们在高高的山上,
四面中有三面是熊熊燃烧的大火,
另外一面是悬崖峭壁,他们能跑到哪去?
为了逃避大火,越来越多的叛军开始朝着峭壁汇聚,
人愈发堆积,他们的视线越过茫茫多的营地帐篷,
看着远处愈发明显的火光,火光在他们脸上闪烁,将他们眼中的恐惧都映**。
场面竟有了一时的安静,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败了。
同时,他们心中也长舒了一口气,终于败了。
而在人群之中,阿资左右腾挪,穿过拥挤的人群。
身上早已不复以往的意气风发与雍容华贵,
转而换上了一身破败的流民服饰,半截铠甲穿在身上,头上戴着有些泥污的四方帽。
在他身旁,还跟着几名忠心耿耿的亲卫,
他们都低着脑袋,生怕被人认出来。
行进间的阿资每每见到呆愣在那里的“叛军”,
他心中就会生出一股彷徨。
他们可以留在这里,等待诏安,无论如何都不会丢了性命。
但他不行,作为统领,
只要没打出应该有的价值,那他就是死路一条。
怀揣着复杂无比的心绪,
一行人穿过诸多叛军,终于抵达了陡峭的悬崖边。
“大人,跟我来。”
一名亲卫在前方领路,
在遍布杂草与碎石的陡峭悬崖边走动,寻找着早就准备好的退路。
不多时,在一棵巨树与杂草后,
阿资看到了预先准备好的一些食物与水,
还看到了断崖旁一条陡峭但尚可以攀爬的“道路”。
看到这一幕,阿资心中猛然生出了一丝萧瑟,
荣华富贵多年,一招叛乱竟然落得如此凄惨下场,值得吗?
阿资想起了在越州时的愤怒,
想起了看到朝廷文书后的不解,想起了那时的豪言壮语。
不知为何,他觉得当初的自己有些痴傻,
像是着了魔一般地想要造反,已经成为他心中执念,
愤怒以及文书,只不过是他造反的一个理由。
如今,他知道了造反是个什么滋味。
若是让他再继续选择,或许他会安安稳稳地在越州过日子。
深吸了一口气,阿资空洞的眼神一点点凝固,沉声道:
“走吧。”
“大人,我先行,您稍后来。”
一名亲卫面容坚毅,就要上前向下爬。
“等等。”阿资看着亲卫年轻的脸庞,叫住了他。
亲卫顿住身形,抬起脑袋,不过二十余岁,
虽然脸上有一些干枯褶皱,但眼神之间的清澈还是能看到他的年轻。
“阿楠,你怕不怕?”
亲卫顿了顿,轻轻点头:“大人,怕。”
“那你为何还要与我走,你可以回去,与那些军卒一起等待诏安。”阿资声音空洞。
阿楠面容忽然恍惚起来,过了许久他才说道:
“大人,我的爷爷就跟随老大人,
后来爷爷死了,父亲也跟着老大人。
再后来父亲死了,老大人也死了,我只能跟着小大人。
父亲曾经与我说,我们一家不能只在大人富贵时忠心,在落难时也一样。”
阿楠笑了笑,指了指有些陡峭的崖壁,
以及那只容得下一只脚站立的“道路”,淡淡道:
“大人,我们先下去探路,您跟在我们后面,
若是我们踩空了,掉下去摔死,
大人也不能放弃,更不要为我们悲伤,要继续走下去。”
说完,还不等阿资有所反应,
阿楠便已经试探的探出脚,手掌身体齐齐用力,贴在崖壁上,一点点消失
阿资怔怔地看着这一幕,瞳孔剧烈摇晃。
他视线来回扫动,看向周遭亲卫,
发现他们也是如阿楠一般模样。
像是悍不畏死,一个个走到悬崖边,准备跟随阿楠的脚步下去。
阿资忽然觉得胸口有一块大石紧紧压住,让他无法呼吸,
他十分后悔,不是反叛之事,
后悔的是为什么早些年他没有看到这些人,没有待他们好一点。
阿资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
他快速跑了过去,探出头,看向悬崖,
黝黑深邃、一股冷风猛地袭来,
将阿资凌乱的头发吹起,也让他炽热的脸颊消退了一些。
“阿楠,上来吧。”
汤池山的大火还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与滚滚黑烟,
随着时间流逝,
原本不多的木桩被尽数燃烧,杂草落叶也变成了飞灰。
到了后半夜,等到一众火油燃尽,
冲天而起的火势终于有了一丝丝遏制,而后便是衰弱。
征南大军的诸多军卒在军令下开始向前摸索,来到“护城河”边缘。
暗淡月光照下,前方都是密集细腻的草木灰,
此刻就如细盐一般铺在地上,偶尔还有三两火星迸发。
在“护城河”对面,已经有稀薄的人影晃动,慢慢汇聚,
月光洒下,叛军**在外的皮肤变得焦黑,头发褶皱干枯,狼狈到了极点。
“降了,我们降了!!”
零星的喊声在上方回荡,征南大军的诸多将领听到此言,不由得勾起一丝微笑。
凭借他们多年平叛的经验。
这些叛军或许不怕死,但怕的是临死前的等待,
此等压力,轻而易举就能压垮一个人!
火势渐渐得到控制,一行千余名军卒拿着早就装满沙子泥土的布袋,
脱下甲胄,开始在未燃尽的火场中开辟道路。
沙子泥土被撒下,重重压在草木灰上,将黑色尽数掩埋!
很快,一道可供大军通行,不那么宽敞的道路便出现了,
一行军卒们都退了回来,转而变成了披坚执锐,手持弓弩火铳的军卒慢慢上前。
洪亮的传令兵声音掺杂其中,喊声不停,
“弃兵跪地者,不杀!”
“护城河”另一侧,叛军营寨中,
原本还高高的人影就如割麦子一般矮了下来,
叮咣的声音响个不停,到处都是摇尾乞降之声。
军卒们对于此等场景已是见怪不怪,
轻车熟路地将其安置分类,派人看管。
一个时辰后,普定侯陈桓站在营寨中央,
看着周围有些凌乱的场景,发出一声嗤笑,将手中一个名贵的玉盏随意一撇,
“早知如此,何止当初。”
他走进了阿资的帅帐,里面已经是一片混乱,
但还是能看到先前的奢靡,他脸上嘲讽更加浓郁。
在大明未立之前,他清晰地记得,
一众将军大人的军帐内要多简陋有多简陋,
甚至只有床和桌子,自打那时起他就知道,
想要成事,就不能在未成事之前享受。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军帐外传来,
一名军卒冲了进来,急匆匆说道:
“大人,找到阿资了,在北面崖壁上。”
陈桓脸色不由得古怪了几分:
“哦?他没有从崖壁逃跑?”
亲卫脸色也有几分古怪,摇了摇头:“没有.”
“哈哈哈。”
陈桓发出一声大笑,一边走一边说:
“看来这次的功劳要归我了,叶升忙活了两日,什么也没捞到啊。”
夜幕低垂,北侧悬崖峭壁被幽暗的天色吞噬,
只余下模糊轮廓,在月光的边缘若隐若现。
山风呼啸,带着刺骨的寒意,
穿梭在岩石缝隙间,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山风带着凉意,吹拂着陈桓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站在崖边,看着不远处的阿资。
阿资面容憔悴,衣衫凌乱,眼神空洞地望向深邃山谷。
昔日那股不可一世的气势,此刻荡然无存,只剩下深深的落寞。
四周静得只能听见山风呼啸过山谷的声音,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
阿资的肩膀微微颤抖,
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内心震颤与不平静。
他的双腿无力地悬挂在半空,偶尔因风势猛烈而轻轻摇晃。
陈桓缓缓走近,脚步声在此时显得清晰。
阿资没有回头,而是继续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定格在了那里。
“阿资,反叛能够改变什么?”
陈桓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带着几分嘲讽。
“徒增伤亡,害人害己罢了。”
阿资终于动了动,他缓缓转过头,
看向普定侯陈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胜者为王败者寇,随便说吧。”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仿佛毫不在乎。
陈桓轻笑一声,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嘲讽,
“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胜者为王本来是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至于败者寇更是一派胡言,败不败都是寇。”
阿资闭上了眼睛,深吸一口气,
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决绝。
“或许吧,至少,我尝试过。”
他站起身来,望着那深不见底的山谷,淡淡道:
“即使败了,也无妨。”
说完,阿资不再犹豫,
他站起身来,面向无尽深渊,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
化作一道黑色影子,消失在了深渊之中。
只留下那回荡在山谷中的声音,
以及陈桓那复杂的目光,在夜色中久久不散。
三日后,阿资叛乱的风波被彻底平息,
一众叛军被关押收监押送各地,
征南大军要在云南休养,暂住在越州城,
而京军所属也等来了后续的一众粮草辎重以及民夫,准备重新上路。
此刻,越州城,西城门外,
叛军被井然有序地编队,
一串串沉重的铁链连接着他们的脚踝,随着挪动发出低沉有节奏的碰撞。
阳光斜照,为这些曾经的“叛军”披上了一层淡淡金辉,
却也难以掩盖他们眼中的落寞与悔恨。
押送军卒士们手持长枪长刀,表情严肃警惕,时不时地催促他们快一些。
整个西城门,一片死寂绝望。
而在东城门,则是另一番景象。
京军所属已经整装待发,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
战马不时地打着响鼻,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归程兴奋。
军卒们脸上洋溢着归心似箭的急切与战胜后的喜悦。
还是如以往那般,战事胜利,军中先发银子,
但凡参与战事的军卒,都有一笔赏钱,
多的四五十两,少的三四两,
就连运送辎重的军卒以及民夫都发了一两银子赏钱,
整个队伍都弥漫着喜气洋洋。
队伍中,军需官与军纪官正忙碌地核对着粮草辎重,
民夫们肩扛手提,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步履稳健。
归家的号角声,在这宁静的午后骤然响起,悠长深情,
穿透了越州城的斑驳城墙,
回荡在每一寸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
随着号角声,京军所属开始缓缓移动,
如一条钢铁铸就的长龙,从东城门缓缓涌出,井然有序,却又难掩归心似箭的急切。
越州城为数不多的百姓们来到东城门,
站在街道两旁,用目光送别着京军,
他们脸上带笑,但难掩眼中哀伤,
随处可见的破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
军队走了,接下来的日子就要靠自己了。
京军后方营寨中,陆云逸等一众将领还未离开,
在营寨大门口见到了前来相送的征南大军一干将领,
还有来自云南三司的官员。
颍国公傅友德站在所有人身前,上下打量了他们片刻,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精气神十足,这次回京,尔等又要名震天下了,哈哈哈。”
苍老的声音抑制不住地大笑,脸上也没有先前那般凝重,反而多了几分轻松。
奇怪的是,一闲下来,
陆云逸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的苍老。
陆云逸表情严肃且郑重,拱了拱手:
“此番平叛多亏有征南大军在侧,否则阿资叛逆还要嚣张一段时日!”
颍国公傅友德摆了摆手:“平叛的事不值一提,来啊。”
他招了招手,身旁的普定侯陈桓递过来一份文书,脸上有些吃味,看着陆云逸,说道:
“小子,这么多好东西都给你了,可莫要让他们蒙尘。”
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傅友德上前两步,将文书递了过来,低声说道:
“这是叛军所属的一应战马,大多都是滇马,
其中还有一些叛军所搜刮的缴获,一并给你。”
陆云逸猛地瞪大眼睛,有些不可思议地看向他!
在先前,傅友德已经写了一封奏疏八百里送还京城,为京军请功,
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现在居然还有东西?
傅友德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些东西都是你们应得的,也是本公对你的感谢,
还是那句话,三三制是个好东西,
对本公、对大明来说都是启发,这点东西不值一提。”
陆云逸低声道:
“颍国公,这些军资未免太过贵重,
而且京军所属的缴获已经带走了。”
傅友德笑了笑:“好了,此事本公已经命人登记造册,昨日已经呈送都督府,
这些东西本就是你的,本公也是借花献佛,哈哈哈哈哈。”
话已至此,陆云逸脸色连连变幻,便不再客气,拱了拱手:
“多谢颍国公!”
“好了,这些东西只是添头。
北平行都司打算新设几个卫所,本公会让都督府提拔你的一些下属,
这一次你回京,你可以去见见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铨,
他是本公旧部,在京有什么难办的事可以找他。”
陆云逸瞪大眼睛,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顿了许久他躬身一拜:
“多谢颍国公提携!”
“算不上,只是将你的功劳匀一匀罢了,
你还年轻要走得稳一些,
年少成名不是好事,而是桎梏,到了大宁之后多办一些实事。”
说完,傅友德颇具深意地看着他:
“于你而言,远离京城是一件好事,莫要心生不快,
在外更要谨言慎行,朝廷上上下下不知多少眼睛盯着你呢。”
陆云逸眉头微皱,眼中闪过疑惑,
觉得他在意有所指,刚想发问却被颍国公抬手制止:
“好了,话已至此,与他们告别吧。”
陆云逸收起话头,没有再开口,
而后转头看向了身后一众送别的官员,依次拜别,
最后,他来到了大舅哥沐春身前,
“兄长,云逸这就要离开云南了,
还请兄长与父亲母亲保重身体,莫要过分辛劳。”
沐春笑了起来,干涩的脸颊多了一些裂痕:
“好了,客套话我就不说了,
到京之后及时来信,若是有什么难处也及时来信,家中会帮你的。
建功立业之事若你有心思,大可去闯,大哥支持。
若是想要安稳过日子,大哥也支持。
总之,路都是自己走的,家中要照顾好。”
“云逸谨记.”
陆云逸拱手抱拳,面露动容。
“好了,早些启程吧,一路遥远,辛劳万分,多歇息,别累着。”
(本章完)
原本就脆弱的指挥体系顷刻间崩溃,就连将领们自己都在寻找出路。
可如今他们在高高的山上,
四面中有三面是熊熊燃烧的大火,
另外一面是悬崖峭壁,他们能跑到哪去?
为了逃避大火,越来越多的叛军开始朝着峭壁汇聚,
人愈发堆积,他们的视线越过茫茫多的营地帐篷,
看着远处愈发明显的火光,火光在他们脸上闪烁,将他们眼中的恐惧都映**。
场面竟有了一时的安静,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败了。
同时,他们心中也长舒了一口气,终于败了。
而在人群之中,阿资左右腾挪,穿过拥挤的人群。
身上早已不复以往的意气风发与雍容华贵,
转而换上了一身破败的流民服饰,半截铠甲穿在身上,头上戴着有些泥污的四方帽。
在他身旁,还跟着几名忠心耿耿的亲卫,
他们都低着脑袋,生怕被人认出来。
行进间的阿资每每见到呆愣在那里的“叛军”,
他心中就会生出一股彷徨。
他们可以留在这里,等待诏安,无论如何都不会丢了性命。
但他不行,作为统领,
只要没打出应该有的价值,那他就是死路一条。
怀揣着复杂无比的心绪,
一行人穿过诸多叛军,终于抵达了陡峭的悬崖边。
“大人,跟我来。”
一名亲卫在前方领路,
在遍布杂草与碎石的陡峭悬崖边走动,寻找着早就准备好的退路。
不多时,在一棵巨树与杂草后,
阿资看到了预先准备好的一些食物与水,
还看到了断崖旁一条陡峭但尚可以攀爬的“道路”。
看到这一幕,阿资心中猛然生出了一丝萧瑟,
荣华富贵多年,一招叛乱竟然落得如此凄惨下场,值得吗?
阿资想起了在越州时的愤怒,
想起了看到朝廷文书后的不解,想起了那时的豪言壮语。
不知为何,他觉得当初的自己有些痴傻,
像是着了魔一般地想要造反,已经成为他心中执念,
愤怒以及文书,只不过是他造反的一个理由。
如今,他知道了造反是个什么滋味。
若是让他再继续选择,或许他会安安稳稳地在越州过日子。
深吸了一口气,阿资空洞的眼神一点点凝固,沉声道:
“走吧。”
“大人,我先行,您稍后来。”
一名亲卫面容坚毅,就要上前向下爬。
“等等。”阿资看着亲卫年轻的脸庞,叫住了他。
亲卫顿住身形,抬起脑袋,不过二十余岁,
虽然脸上有一些干枯褶皱,但眼神之间的清澈还是能看到他的年轻。
“阿楠,你怕不怕?”
亲卫顿了顿,轻轻点头:“大人,怕。”
“那你为何还要与我走,你可以回去,与那些军卒一起等待诏安。”阿资声音空洞。
阿楠面容忽然恍惚起来,过了许久他才说道:
“大人,我的爷爷就跟随老大人,
后来爷爷死了,父亲也跟着老大人。
再后来父亲死了,老大人也死了,我只能跟着小大人。
父亲曾经与我说,我们一家不能只在大人富贵时忠心,在落难时也一样。”
阿楠笑了笑,指了指有些陡峭的崖壁,
以及那只容得下一只脚站立的“道路”,淡淡道:
“大人,我们先下去探路,您跟在我们后面,
若是我们踩空了,掉下去摔死,
大人也不能放弃,更不要为我们悲伤,要继续走下去。”
说完,还不等阿资有所反应,
阿楠便已经试探的探出脚,手掌身体齐齐用力,贴在崖壁上,一点点消失
阿资怔怔地看着这一幕,瞳孔剧烈摇晃。
他视线来回扫动,看向周遭亲卫,
发现他们也是如阿楠一般模样。
像是悍不畏死,一个个走到悬崖边,准备跟随阿楠的脚步下去。
阿资忽然觉得胸口有一块大石紧紧压住,让他无法呼吸,
他十分后悔,不是反叛之事,
后悔的是为什么早些年他没有看到这些人,没有待他们好一点。
阿资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
他快速跑了过去,探出头,看向悬崖,
黝黑深邃、一股冷风猛地袭来,
将阿资凌乱的头发吹起,也让他炽热的脸颊消退了一些。
“阿楠,上来吧。”
汤池山的大火还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与滚滚黑烟,
随着时间流逝,
原本不多的木桩被尽数燃烧,杂草落叶也变成了飞灰。
到了后半夜,等到一众火油燃尽,
冲天而起的火势终于有了一丝丝遏制,而后便是衰弱。
征南大军的诸多军卒在军令下开始向前摸索,来到“护城河”边缘。
暗淡月光照下,前方都是密集细腻的草木灰,
此刻就如细盐一般铺在地上,偶尔还有三两火星迸发。
在“护城河”对面,已经有稀薄的人影晃动,慢慢汇聚,
月光洒下,叛军**在外的皮肤变得焦黑,头发褶皱干枯,狼狈到了极点。
“降了,我们降了!!”
零星的喊声在上方回荡,征南大军的诸多将领听到此言,不由得勾起一丝微笑。
凭借他们多年平叛的经验。
这些叛军或许不怕死,但怕的是临死前的等待,
此等压力,轻而易举就能压垮一个人!
火势渐渐得到控制,一行千余名军卒拿着早就装满沙子泥土的布袋,
脱下甲胄,开始在未燃尽的火场中开辟道路。
沙子泥土被撒下,重重压在草木灰上,将黑色尽数掩埋!
很快,一道可供大军通行,不那么宽敞的道路便出现了,
一行军卒们都退了回来,转而变成了披坚执锐,手持弓弩火铳的军卒慢慢上前。
洪亮的传令兵声音掺杂其中,喊声不停,
“弃兵跪地者,不杀!”
“护城河”另一侧,叛军营寨中,
原本还高高的人影就如割麦子一般矮了下来,
叮咣的声音响个不停,到处都是摇尾乞降之声。
军卒们对于此等场景已是见怪不怪,
轻车熟路地将其安置分类,派人看管。
一个时辰后,普定侯陈桓站在营寨中央,
看着周围有些凌乱的场景,发出一声嗤笑,将手中一个名贵的玉盏随意一撇,
“早知如此,何止当初。”
他走进了阿资的帅帐,里面已经是一片混乱,
但还是能看到先前的奢靡,他脸上嘲讽更加浓郁。
在大明未立之前,他清晰地记得,
一众将军大人的军帐内要多简陋有多简陋,
甚至只有床和桌子,自打那时起他就知道,
想要成事,就不能在未成事之前享受。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军帐外传来,
一名军卒冲了进来,急匆匆说道:
“大人,找到阿资了,在北面崖壁上。”
陈桓脸色不由得古怪了几分:
“哦?他没有从崖壁逃跑?”
亲卫脸色也有几分古怪,摇了摇头:“没有.”
“哈哈哈。”
陈桓发出一声大笑,一边走一边说:
“看来这次的功劳要归我了,叶升忙活了两日,什么也没捞到啊。”
夜幕低垂,北侧悬崖峭壁被幽暗的天色吞噬,
只余下模糊轮廓,在月光的边缘若隐若现。
山风呼啸,带着刺骨的寒意,
穿梭在岩石缝隙间,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山风带着凉意,吹拂着陈桓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站在崖边,看着不远处的阿资。
阿资面容憔悴,衣衫凌乱,眼神空洞地望向深邃山谷。
昔日那股不可一世的气势,此刻荡然无存,只剩下深深的落寞。
四周静得只能听见山风呼啸过山谷的声音,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
阿资的肩膀微微颤抖,
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内心震颤与不平静。
他的双腿无力地悬挂在半空,偶尔因风势猛烈而轻轻摇晃。
陈桓缓缓走近,脚步声在此时显得清晰。
阿资没有回头,而是继续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定格在了那里。
“阿资,反叛能够改变什么?”
陈桓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带着几分嘲讽。
“徒增伤亡,害人害己罢了。”
阿资终于动了动,他缓缓转过头,
看向普定侯陈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胜者为王败者寇,随便说吧。”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仿佛毫不在乎。
陈桓轻笑一声,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嘲讽,
“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胜者为王本来是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至于败者寇更是一派胡言,败不败都是寇。”
阿资闭上了眼睛,深吸一口气,
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决绝。
“或许吧,至少,我尝试过。”
他站起身来,望着那深不见底的山谷,淡淡道:
“即使败了,也无妨。”
说完,阿资不再犹豫,
他站起身来,面向无尽深渊,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
化作一道黑色影子,消失在了深渊之中。
只留下那回荡在山谷中的声音,
以及陈桓那复杂的目光,在夜色中久久不散。
三日后,阿资叛乱的风波被彻底平息,
一众叛军被关押收监押送各地,
征南大军要在云南休养,暂住在越州城,
而京军所属也等来了后续的一众粮草辎重以及民夫,准备重新上路。
此刻,越州城,西城门外,
叛军被井然有序地编队,
一串串沉重的铁链连接着他们的脚踝,随着挪动发出低沉有节奏的碰撞。
阳光斜照,为这些曾经的“叛军”披上了一层淡淡金辉,
却也难以掩盖他们眼中的落寞与悔恨。
押送军卒士们手持长枪长刀,表情严肃警惕,时不时地催促他们快一些。
整个西城门,一片死寂绝望。
而在东城门,则是另一番景象。
京军所属已经整装待发,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
战马不时地打着响鼻,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归程兴奋。
军卒们脸上洋溢着归心似箭的急切与战胜后的喜悦。
还是如以往那般,战事胜利,军中先发银子,
但凡参与战事的军卒,都有一笔赏钱,
多的四五十两,少的三四两,
就连运送辎重的军卒以及民夫都发了一两银子赏钱,
整个队伍都弥漫着喜气洋洋。
队伍中,军需官与军纪官正忙碌地核对着粮草辎重,
民夫们肩扛手提,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步履稳健。
归家的号角声,在这宁静的午后骤然响起,悠长深情,
穿透了越州城的斑驳城墙,
回荡在每一寸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
随着号角声,京军所属开始缓缓移动,
如一条钢铁铸就的长龙,从东城门缓缓涌出,井然有序,却又难掩归心似箭的急切。
越州城为数不多的百姓们来到东城门,
站在街道两旁,用目光送别着京军,
他们脸上带笑,但难掩眼中哀伤,
随处可见的破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
军队走了,接下来的日子就要靠自己了。
京军后方营寨中,陆云逸等一众将领还未离开,
在营寨大门口见到了前来相送的征南大军一干将领,
还有来自云南三司的官员。
颍国公傅友德站在所有人身前,上下打量了他们片刻,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精气神十足,这次回京,尔等又要名震天下了,哈哈哈。”
苍老的声音抑制不住地大笑,脸上也没有先前那般凝重,反而多了几分轻松。
奇怪的是,一闲下来,
陆云逸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的苍老。
陆云逸表情严肃且郑重,拱了拱手:
“此番平叛多亏有征南大军在侧,否则阿资叛逆还要嚣张一段时日!”
颍国公傅友德摆了摆手:“平叛的事不值一提,来啊。”
他招了招手,身旁的普定侯陈桓递过来一份文书,脸上有些吃味,看着陆云逸,说道:
“小子,这么多好东西都给你了,可莫要让他们蒙尘。”
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傅友德上前两步,将文书递了过来,低声说道:
“这是叛军所属的一应战马,大多都是滇马,
其中还有一些叛军所搜刮的缴获,一并给你。”
陆云逸猛地瞪大眼睛,有些不可思议地看向他!
在先前,傅友德已经写了一封奏疏八百里送还京城,为京军请功,
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现在居然还有东西?
傅友德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些东西都是你们应得的,也是本公对你的感谢,
还是那句话,三三制是个好东西,
对本公、对大明来说都是启发,这点东西不值一提。”
陆云逸低声道:
“颍国公,这些军资未免太过贵重,
而且京军所属的缴获已经带走了。”
傅友德笑了笑:“好了,此事本公已经命人登记造册,昨日已经呈送都督府,
这些东西本就是你的,本公也是借花献佛,哈哈哈哈哈。”
话已至此,陆云逸脸色连连变幻,便不再客气,拱了拱手:
“多谢颍国公!”
“好了,这些东西只是添头。
北平行都司打算新设几个卫所,本公会让都督府提拔你的一些下属,
这一次你回京,你可以去见见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铨,
他是本公旧部,在京有什么难办的事可以找他。”
陆云逸瞪大眼睛,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顿了许久他躬身一拜:
“多谢颍国公提携!”
“算不上,只是将你的功劳匀一匀罢了,
你还年轻要走得稳一些,
年少成名不是好事,而是桎梏,到了大宁之后多办一些实事。”
说完,傅友德颇具深意地看着他:
“于你而言,远离京城是一件好事,莫要心生不快,
在外更要谨言慎行,朝廷上上下下不知多少眼睛盯着你呢。”
陆云逸眉头微皱,眼中闪过疑惑,
觉得他在意有所指,刚想发问却被颍国公抬手制止:
“好了,话已至此,与他们告别吧。”
陆云逸收起话头,没有再开口,
而后转头看向了身后一众送别的官员,依次拜别,
最后,他来到了大舅哥沐春身前,
“兄长,云逸这就要离开云南了,
还请兄长与父亲母亲保重身体,莫要过分辛劳。”
沐春笑了起来,干涩的脸颊多了一些裂痕:
“好了,客套话我就不说了,
到京之后及时来信,若是有什么难处也及时来信,家中会帮你的。
建功立业之事若你有心思,大可去闯,大哥支持。
若是想要安稳过日子,大哥也支持。
总之,路都是自己走的,家中要照顾好。”
“云逸谨记.”
陆云逸拱手抱拳,面露动容。
“好了,早些启程吧,一路遥远,辛劳万分,多歇息,别累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