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202章 应天卫指挥使,明褒暗贬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7:49:17 源网站:2k小说网
  苍凉的号角声响起,前军斥候部开始迅速集结,

  陆云逸洗漱完毕,换上了军中的制式甲胄,

  黑甲红盔,腰胯长刀,显得英气非凡,若不是其眼眶黝黑,还能再英武一些。

  而在军卒集结之际,曹国公李景隆也换上了一副崭新的制式甲胄,

  高大的身躯以及俊朗的面容让他同样英气不凡。

  他此刻在大帐之中,来回打量着陆云逸,眉头微皱。

  二人虽然同样高大,同样壮硕俊朗,就连年龄也差不多,

  但李景隆总觉得自己差些什么,

  琢磨了半天,他看向铜镜中的自己,眼中闪过明悟,

  缺少了军伍之人的肃杀之气,

  他连忙将脸色板了起来,但却无用,倒显得有几分不伦不类。

  见他在那里上蹿下跳,来回摆弄甲胄,

  在一侧静静查看操练文书的陆云逸眼眉抬了抬,视线撇了过去,轻笑道:

  “曹国公,等您在战场上杀过人,见过上万骑兵冲杀,气质便会有所改变。”

  “改变?变成什么?”

  李景隆回过头来,面露问询。

  “不在乎,对人命毫不在乎的漠视。”

  陆云逸脸色凝重起来,这是他通过观察诸多军卒军候得出来的经验,

  不论是公侯还是那些军中宿将,眼中都充斥着不在乎,以及对人命的漠视。

  毕竟十数万人的战场厮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死人,

  若是心疼来心疼去,也就不用打仗了。

  听陆云逸这么说,李景隆心中生出了些许明悟,

  脑海中回想起陛下那淡漠一切的冰冷眸子,

  不禁打了个哆嗦,似乎就是如此。

  既然需要杀人,李景隆便不再强求,转而看向陆云逸:

  “陆将军,我早就听闻你在军中攻杀鲜有敌手,

  恰好本公平日里也操练了一些武艺,不如我二人比试比试?”

  陆云逸一愣,眼眸微微瞪大,脸色旋即变得古怪,

  前军斥候部成军后,一些军中老卒难免不服,便四处挑事,而解决纠纷的办法就是比武,

  的确有那么几人捉对厮杀算得上猛人,但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加上操练过程的种种,前军斥候部军卒如今已经没人提与他捉对厮杀这件事,

  李景隆.这是为何?

  陆云逸想了想,如何也没想明白,随即露出苦笑:

  “曹国公,刀剑无眼,还是算了吧,我等还是先开始操练吧。”

  “别别别,操练之前也得让本公见识一番自己的水平,

  若本公天纵之资,正是行军打仗的将才,岂不是省了很多功夫。”

  说着,李景隆靠近了一些,压低声音:

  “陆将军也知道,此行我去西南是混个资历,

  能得军功最好,得不到也不强求,

  若我真有几分本事,也好少些操练,少受些苦不是”

  陆云逸这才面露恍然,原来如此,

  不过陆云逸并不打算与他胡闹,脸色一板:

  “曹国公,想要在战场上存活,

  就要夜以继日地苦练,今日疏忽一分,明日疏忽一分,

  到了战场上殒命就变成了十分,就算是捉对厮杀的本领足够,也要有足够的体力,

  在战阵之上,我等骑兵作战拼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体力持续,

  就算有有一刀毙命的本领,冲杀个几次也要精疲力竭,这样不行。”

  “西南不是步卒作战吗?”李景隆愣住了。

  陆云逸摇了摇头,脸色凝重:

  “西南虽然多山林,地势崎岖,但也能找出一二空地供大军捉对厮杀,

  而在此等地方,只有步卒是远远不够的,步骑结合才是正道。

  通常山林中赶路多为步卒,马匹在侧,

  而真正的战事,骑兵步兵象兵都有,

  所以西南战事格外辛苦,尤其是我等骑卒,还要学一些步卒的本领,方能如鱼得水。”

  “这样啊”

  李景隆脸色难看,外面的天气已经渐渐热了起来,他穿着甲胄已经出汗了,

  一想到接下来还要操练,他便心里发苦。

  “不成不成,要比一比,平日里与府内的人捉对厮杀,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

  但本公知道,那是他们念及身份,出手有顾虑,本公想要见一见自己的本事。”

  陆云逸有些无奈:

  “成,那我找徐增寿与你演武,他这些日子也成长许多,与曹国公厮杀应当大差不差。”

  “别啊,我爹曾说过,

  行军打仗要跟着比自己强的人才能学到一二精髓,这演武应当也大差不差,

  他与我差不多,砍来砍去的有什么意思?”

  李景隆不依不饶,陆云逸将手中的操练手册放在一旁,轻叹一声:

  “那就依曹国公。”

  李景隆嘿嘿一笑,脸上露出满意,而后说道:

  “我与陆将军也不白比,徐增寿先前向我打听封赏一事,

  虽然新的封赏还未定下,但我可向陆将军透露一二。”

  “并且.”李景隆有些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陆云逸:

  “陆将军想不想知道为何陛下与太子殿下驳回了先前都督府的封赏?”

  清晨的太阳从军帐缝隙内穿透进来,打在了李景隆的脸上,让其多了几分莫名。

  陆云逸眯了眯眼睛,从桌案旁走至李景隆身侧,侧耳倾听。

  见他如此模样,李景隆也不卖关子,压低声音说道:

  “请功奏疏打回来,无非是两种缘由,

  一是赏多了,二是赏少了,

  而陆将军所部的封赏,是赏少了,

  太子殿下不满,连带着陛下也心生不满,

  将都督府与兵部的几位大人一顿臭骂,命其重新制定。”

  一时间,陆云逸的心怦怦直跳,眼眸微微瞪大,放在一侧的拳头紧握,嘎吱嘎吱的声音响起,一股截然不同的气质从他身上升腾,

  让李景隆觉得,此刻仿佛身处大军之中,面前是数万敌军在与他展开冲杀。

  即便陆云逸心里明白他年少难封,在一众公侯面前夺得头筹不是什么好事,

  但真当大功砸到头上之时,他心中还是不免激动。

  深吸了一口气,陆云逸看向李景隆,压低声音道:

  “敢问曹国公,都督府先前定下的封赏是什么?”

  李景隆神情莫名,坦言道:

  “兵部本公不清楚,但几位都督对陆将军是极为推崇,尤其是俞通渊,

  他曾陈明利害劝几位都督为陆将军请功封侯,

  但最后被大将军以及申国公压了下来,就连远在龙州的郑国公都托人递来口信,

  语重心长地说陆将军你是年轻人,不能如他一般,年纪轻轻就骤登高位,容易走弯路,

  这背后是谁在出力,想必陆将军已经心中明悟。”

  陆云逸抿了抿嘴,他心中自然明悟,

  郑国公常茂远在龙洲,早已远离朝堂政事,此次书信定然是大将军授意。

  “逸自然知晓,并心中谨记。”

  曹国公李景隆面露感慨,心中有几分羡慕,说话酸溜溜的:

  “说实话,本公在京中接近二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将军如此庇护一人,陆将军您福缘不浅啊。”

  顿了顿,李景隆脸色一点点严肃,继续说道:

  “至于最后的封赏为何会落得如此难看,被太子与陛下责骂,还是俞通渊等人的把戏,

  他们借着大将军申国公与郑国公的名头,将功劳一压再压,

  其目的不言而喻,骑着白马寻黑马。”

  李景隆脸色阴沉了几分,颇具深意地开口:

  “或许.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抬轿是假,打压是真,

  但无用,陛下与太子殿下何等英明神武,

  一眼便识破了他们的奸计,将奏疏打了回去,

  不瞒你说啊,都督府内一些年轻将领都松了口气,本公也在其内!”

  李景隆抬起手,将甲胄拍得砰砰作响,像是在说,咱们是一边的。

  陆云逸定在原地思虑许久后才在心中发出了一声微微叹息,其中之事同样牵扯了争权夺利,

  但他如天界寺之事一般,同样后知后觉,

  地位不到,只能重做棋子。

  见他没有说话,李景隆便再次开口:

  “你有所不知,他们定的那封赏也怪不得陛下会发怒,就连本公见了都要怒上一怒。

  那徐增寿是应天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可陆将军得了个啥,应天卫指挥使,授昭勇将军衔。”

  见陆云逸表情平静,李景隆以为他不知道其中关键,便解释道:

  “虽是正三品,也得了武职,但应天卫在哪,京城应天城,这就把你看起来了,

  你有所不知啊,我爹曾说过,越厉害的武将越要远离朝堂。

  他们定的这个封赏,就是把你看在京城,

  兵也给你拆得七零八落,无职无权,就是个泥菩萨,做个摆件,还自身难保。”

  陆云逸面色平静,但心中已经冷峻到了极点,浑身散发着阵阵冷冽。

  李景隆说得没错,军伍中人能待在哪里都不待在京城,

  不论是去到外地卫所还是去外练兵,又或者修城池,

  手中至少有兵权,这才是位高权重,引人忌惮。

  如今应天城中就有许多军候被安置了一个闲职,

  要么在五军都督府,要么在京营,高高挂起,不沾兵权。

  勋贵之位说得好听是超品,受人尊崇,但手中无兵就是无品,

  办什么事都要里外求人,因为不在朝堂体系之内。

  勋贵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武将。

  陆云逸脸色平静到了极点,心中甚至没有丝毫波动,

  此等情形他早有猜测,明藵暗踩之事也早有预料,

  可将他困在京城.他没有想到,

  正三品的卫所指挥使若是在地方,那就是一方诸侯,

  但在京城这种管家婆遍地的地方,就是一只大一点的蝼蚁。

  长叹了一口气,陆云逸收整思绪,不论如何,如今的局面不算是太坏,

  他还有人庇护,有仗可打,也不用留在这京城。

  他看向曹国公李景隆,沉声开口:

  “曹国公,本将来与你捉对厮杀,

  另外操练一事曹国公要上心,

  您的身体弱,若是糊弄了事,西南瘴气之地轻而易举就能要了您的性命。”

  顿了顿,陆云逸表情郑重:

  “此乃肺腑之言,还请曹国公谨记。”

  李景隆呆住了,心中没来由地生出一阵荒唐,连忙上前:

  “不是不是,本公连此等机密要闻都对陆将军说了,怎么还得练,还是狠练?”

  陆云逸表情平静,似乎恢复了战场厮杀时的冷冽,但他脸色有所缓和:

  “曹国公,若你我泛泛之交您糊弄了事也就罢了,

  但如今你我乃军伍同袍,军中好友,

  如此陆某便不能再任由曹国公胡闹,

  操练一事您要上心,如此才能在西南立功,至少也要做到能骑马奔行三百里。”

  “三百里?”李景隆脸色呆滞,眨了眨眼睛:

  “什么是三百里。”

  “从我大明云南到麓川核心之地,直线距离三百里,

  但真正行去恐怕要翻上一倍不止,

  若没有足够的体魄,最后抢功都轮不到曹国公,

  陆某只能将您安放在后方大军之中,作视我前军斥候部冲杀在前。”

  一时间,李景隆愣住了,

  他猛然想起他爹还在时对他的狠狠操练,也同样说过此等事情,

  不过是骂他**都赶不上热乎的。

  陆云逸正了正甲胄,手扶长刀,面露慎重:

  “好了,曹国公随我来吧,我等先见一见弟兄们。”

  说着,陆云逸步伐沉重,走出大帐。

  九月,天边初露秋意,晨曦微凉,

  本应弥漫的草木香与泥土芬芳浑然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军械甲胄的铁腥味。

  前军斥候部军卒快速集结。

  营地之中,号角声起,悠长深沉,穿透薄雾,唤醒大地。

  军卒们闻声而动,穿戴整齐,从各自帐篷中走出,身影在朦胧晨光中逐渐清晰,充满肃杀!

  前军斥候部所驻扎营地的巨大校场之上,

  五千余军卒身着黑甲静静屹立,甲胄在微弱阳光下泛着冷冽光泽。

  军卒们面容坚毅,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寒芒,

  经过几日的滋补,他们的元气已经恢复了少许,

  并且军中的诸位大人都承诺,在开始操练后所食所用将会更好,这让他们充满期待!

  校场一侧,令旗来回舞动,队列迅速变换成形,整齐划一,没有丝毫杂乱。

  阵型变化三次后,军卒们似乎找回了渐渐沉寂的厮杀之心,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严肃!

  没有人言语,只有偶尔传来的马蹄声和武器轻微碰撞的声响,在这校场之中格外响亮。

  每一名军卒都直视前方,看向前方那巨大高台,以及上面缓缓而来的二人。

  不知多少军卒瞪大眼睛,想要努力看清陆云逸身旁那道身影,

  这几日军中已有传言,已故岐阳王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会入前军斥候部,

  但先前只是留言,如今亲眼所见,那与陆将军差不多的年轻人,应当就是曹国公。

  这让军卒们不免露出激动!

  虽然他们同样见过不少军候,

  但同为北征大军,并不归前军斥候部所属。

  如今,却是不同。

  李景隆跟在陆云逸身后,察觉到被如此多的人注视,

  心中难免生出慌乱,放在一侧的手掌攥紧,

  直面五千人,他还从未有过,这与侧面看去感觉截然不同,

  脸,一张张藏在黑甲下泛黄的脸,直视而来,

  那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几乎要将他淹没,让他脸色已经有些发白。

  李景隆没敢再看向军卒,而是紧紧盯着陆云逸,见他表情如常,不免心中佩服。

  很快二人站定,陆云逸站在上首直视下方,

  看着他们一个个鼓胀的脸蛋,心中有些满意,却面容不显。

  他从腰间拿出铜喇叭展开合拢放在嘴前,朗声道:

  “诸位同袍之英武,让本将记忆犹新,实乃感慨,

  在操练之前,本将先解诸位心中之疑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