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73章 龙颜大悦啊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1-11 23:09:42 源网站:2k小说网
  ();

  应天商行的分红大会一直到下午才彻底结束,

  离场的马车比来时多了不少,

  其中夹杂着一辆辆装满银箱的板车,银箱整整齐齐码放着,

  箱体铜钉在日光下闪烁精光,

  生怕旁人看不出里面装的是银子!

  这些银子,对有份子的衙门而言,是实力的象征。

  尤以工部、兵部为最,

  其他四部的官员见此情景,牙都快咬碎了,

  暗自痛恨自家上官当初没能提早下手,

  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旁人捡钱。

  都督府这边,左军都督府的队伍最为惹眼,

  一辆辆板车满载银两,都督朱寿骑在战马上,

  身披甲胄,畅快大笑,

  引得其他都督府的将领们面面相觑,

  财帛动人心,这钱谁不想要?

  莫说一成份子,就算是一分,也有近万两,

  足够一部衙门一年的开销,

  怎能不让人动心!

  不少人暗自打定主意,

  回去后定要撺掇上官,想办法弄些应天商行的份子!

  去年分六十九万,今年分八十一万,明年说不定就是一百万啊.

  刑部侍郎凌汉是故元旧臣,家中也算富裕,

  他扪心自问,对钱财本不那般追逐,够花便好。

  可今日见了这阵仗,他也坐不住了。

  他乘上马车,急匆匆返回皇城,

  又快步赶往刑部衙门,径直找到了刑部尚书杨靖。

  “杨大人!”

  还不等进门,凌汉的声音就传进了衙房。

  杨靖此刻正坐在桌案后,皱着眉查看刑部吏员搜查京城的结果,

  他想查缺补漏,

  看看能否找到燧发枪的踪迹。

  听到声音,他猛地抬头,

  见是凌汉回来,脸色舒缓了些:

  “是凌大人啊,股东大会开完了?”

  凌汉急匆匆走到下首坐下,

  接过吏员递来的凉茶一饮而尽,重重叹了口气。

  杨靖见他不答,有些诧异的放下笔:

  “凌大人这是怎么了?可是出了什么事?”

  “没有!”

  凌汉语气满是不爽,抬眼看向杨靖,沉声道:

  “杨大人,您知道今日应天商行分了多少钱吗?”

  “多少?”

  “八十一万两!仅仅工部,就分了十四万两啊!”

  凌汉声音里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呼吸都有些急促。

  杨靖也被这个数字惊了一跳,浓浓的惋惜随之涌上心头,

  刑部并没有应天商行的份子,

  甚至在商行开设之初,刑部还当了回绊脚石,

  让商行的人记了仇,连些好东西都不会送到刑部来。

  “有这么多?兵部呢?”

  “将近七万两!”

  凌汉又报出一个数字,接着说道:

  “杨大人,再这么下去可不行啊!

  刑部本就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吏部掌天下官员、礼部掌天下礼乐,

  户部掌天下钱财,这些都是不缺钱的主,

  现在连缺钱的兵部、工部都翻身了,就剩咱们刑部还在原地打转。

  再这么耗着,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迟早有一日,连鸿胪寺都能压咱们一头!”

  杨靖脸色一黑,一提起这事他就来气。

  他本是户部尚书,权势正盛,却被调去刑部,本就是暗贬。

  如今刑部钱少事多,干的还都是费力不讨好的活,

  单是刺杀一案,陛下与太子就已多次斥责他办事不利,当真是受尽委屈。

  “凌大人,刑部向来如此,您辗转六部多年,应当清楚才是。”

  “正因为清楚,才不能再这么下去!”

  凌汉急得狠狠一拍大腿:

  “工部占的份子太多了,每年十多万两银子,他们花得完吗?

  杨大人,咱们一起去找陛下,

  求陛下从工部的份子里划拨一些给刑部!

  六部本该共同进退,怎能只有兵部、工部赚钱?

  实在不行,咱们就去找陆大人说说情,

  请他把外面流通的份子匀些给咱们,

  旁人吃肉,咱们喝口汤也行啊!”

  杨靖闻言,眉头一挑,眼中闪过若有所思。

  这事,好像也不是不行。

  尤其是眼下这关键时候,

  刺杀风波本就暴露了兵部与工部的问题,

  如今应天商行又归市易司统筹。

  从两部衙门手中掏钱,这事若是换韩宜可来办,定然办不成,

  但若是陆云逸来办,或许就有转机。

  可转念一想,杨靖又摇了摇头:

  “本官与陆云逸有过节,

  他不可能把应天商行的份子给刑部。”

  “杨大人,成不成总得试试啊!

  陛下与太子殿下发话,他还敢不听令吗?”

  凌汉愈发着急,急忙劝道。

  杨靖脸色有些古怪,虽不完全赞同这话,却也动了试一试的心思,

  毕竟,这么多银子,冒多大的险都值得!

  “成,等散衙后,叫上张大人,咱们一同去。”

  凌汉见他松口,终于松了口气:

  “好!”

  武英殿内,铜炉中的冰块散发着阵阵寒气,稍稍驱散了酷暑的燥热,

  可即便如此,殿内依旧透着几分闷热与潮湿。

  朱元璋坐在上首,正皱着眉翻看龙州御史送来的奏疏,

  其上直言,龙州有流言称郑国公常茂并未身死,就藏在当地土官的行营中。

  这封奏疏他看了许久,

  最后才提起朱笔,在上面轻轻写下几行字:

  “着令杨文与韩观调兵讨伐逆贼宗寿,令其交出乱臣常茂。”

  写完后,朱元璋将文书递给身旁的大太监:

  “速送去都督府。”

  “是!”

  大太监李忠快步退出大殿,将文书交给小太监后又匆匆返回,躬身禀报道:

  “陛下,武定侯爷还未回来,看来今日是十分隆重了。”

  朱元璋没有接话,转而问道:

  “上次那支簪子,宁妃还满意吗?”

  大太监立刻笑了起来,凑近了些低声道:

  “陛下,宁妃娘娘说,簪子贵重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有这份心意。”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嘴角却勾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这个宁妃,净会说些漂亮话,早些年连皇后都被她哄得五迷三道。”

  说到这里,朱元璋手中的朱笔顿了顿,脸色沉了几分:

  “皇后的忌日,快到了吧?”

  “陛下,还有不到半月,如今宫中有了余钱,要不要操办一番?”

  朱元璋直起身,沉默许久才道:

  “还是按以往的规矩来,不用大肆操办,

  内帑的钱,终究要花在朝廷正事上,不能太过奢靡。”

  “是!”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还伴随着郭英爽朗的大笑:

  “陛下,陛下!”

  朱元璋眼帘微抬,见郭英急匆匆闯进来,忍不住骂道:

  “嚎什么嚎?天塌了不成?”

  郭英在下首站定,手中捧着个大盒子,笑着说道:

  “陛下,应天商行的分红发了!

  宁妃娘娘特意交代,让臣给您买件礼物,臣给您带回来了!”

  朱元璋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喜色,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冷哼道:

  “净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顿了顿,他又装作不在意地问道:

  “是什么?抱着个大箱子进宫,你就不怕被人弹劾?”

  郭英哈哈一笑,将箱子放在地上,

  从中取出一件毛色鲜亮柔顺的修长貂皮大衣,

  朱元璋见了此物,手指下意识地搓动起来,目光紧紧锁在皮草上。

  郭英解释道:

  “陛下,这是红丰楼从辽东弄来的上等貂皮,

  用的是最好的料子、最精湛的工艺,出自顶尖匠人之手。

  这件没有标号,在红丰楼要卖将近三千两!

  还是臣亮明身份,拿出宁妃娘**手令,红丰楼才肯把最后一件存货拿出来。”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的脸色愈发柔和。

  自从年纪大了,每到冬**就越发难熬,

  有这么一件大衣,定能暖和不少。

  这么多年来一直以冷硬示人,若是突然添件贵重皮草,

  难免会让朝臣察觉他身体不如从前,

  所以一直硬撑着,即便冷也不肯说。

  一旁的大太监悄悄瞄了眼陛下的神情,心中顿时了然,陛下这是十分满意。

  他凑近了些,低声笑道:

  “陛下,想来是您上次跟宁妃提过冬日寒冷的事,娘娘记在心上了。”

  “嗯有心了。”

  朱元璋淡淡应了声,吩咐道:

  “拿过来,回头挂起来,

  等冬日到了,看看这东西是不是真像红丰楼吹的那么保暖。”

  下首的郭英见状,立刻笑着上前,将貂皮大衣展开:

  “陛下您瞧,这毛多柔顺,看着就暖和!”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只觉皮毛无比顺滑,

  比宫中许多棉衣都要暖和,忍不住赞叹:

  “贵的东西,的确有贵的道理。”

  “哈哈哈哈哈!陛下,寻常皮草也就几两银子,穿起来远不如这个,这可是世上最好的貂皮!”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

  “听说这红丰楼,是与大宁合办的?”

  郭英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陛下,臣这回是真服了,

  陆云逸这小子,真是生财有道啊!

  那红丰楼装修得太气派了,一个大房间只放一件物件,看着就金贵。

  听说,有些极为珍贵的物件,还需要什么积分,有钱都买不到。”

  “什么意思?”

  朱元璋来了兴致,追问道。

  “好像是一千两银子算一分,像这般貂皮大衣,得三十分才能买,分不够就不卖。”

  此话一出,朱元璋与大太监都眉心狂跳,

  看向貂皮大衣的目光多了几分考究,

  东西卖得贵也就罢了,居然还有条件?

  京中人都是**不成,谁会去买这个?

  可二人都是历经风雨之人,深知京中权贵的心思,

  钱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数字,

  越是稀有、越是昂贵的东西,他们越趋之若鹜。

  大太监抿了抿嘴,问出了朱元璋心中的疑问:

  “武定侯爷,红丰楼先前说要卖一百件这等大衣,难道都要三十分?”

  “那是自然。”

  “那都卖完了?”

  “卖完了,不过听红丰楼的管事说,

  今年只做了二十多件,除去送去各个国公府的,也就卖出了不到十件。

  再想买,就得等明年了。”

  朱元璋心中飞快盘算,

  一件三万两,十件便是三十万两!

  他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应天商行这么大的摊子,一年也才卖三百多万,

  一个小小的红丰楼,单是卖貂皮就能赚三十万两

  郭英此刻回想起来,也依旧觉得不可思议,便提议道:

  “陛下,文武不分家,户部尚书的位置还空着,不如让陆云逸来当?

  让他多弄点钱,也省得朝廷现在紧紧巴巴。”

  朱元璋一听,顿时回过神来,没好气地骂道:

  “真让他当了户部尚书,朝廷六部都要被他掀翻天!滚一边去。”

  郭英眼中闪过一丝可惜,

  如今户部左侍郎是傅友文,

  若是再添个武将出身的尚书,都督府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就在这时,殿外的侍卫匆匆走进来,躬身禀报道:

  “陛下,刑部尚书杨靖、左侍郎凌汉、右侍郎张思道求见。”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三人一同前来,难道是刺杀案有了进展?

  “宣,让他们进来。”

  不多时,杨靖、凌汉、张思道三人走进殿内。

  “臣杨靖、凌汉、张思道,参见陛下!”

  三人齐齐躬身行礼。

  朱元璋没有让他们起身,开门见山地问道:

  “可是刺杀案有了进展?凶手找到了?还是燧发枪有了下落?”

  殿内瞬间陷入寂静。

  杨靖攥着官袍的手紧了紧,偷偷瞥了眼上首的朱元璋,

  见他眼神锐利如刀,心中顿时暗道不妙:

  “回陛下,刺杀案尚未有新的线索。”

  “那你们来干什么?”

  朱元璋的声音骤然变冷,语气中满是怒火:

  “朕还以为你们破了案,兴师动众跑过来,就为了说句没进展?”

  凌汉见状,连忙抬头,语气急切地说道:

  “陛下息怒!臣等今日前来,是为应天商行的事!”

  “商行?”

  朱元璋眉头一皱,显然有些意外。

  凌汉连连点头,将方才在刑部衙门与杨靖商议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朱元璋越听越愣,反应过来后,脸色沉得能滴出水:

  “你们放着刺杀大案不管,跑到朕面前来要商行份子?!

  刑部是干什么的?掌天下刑狱、缉捕奸邪!

  现在逆党拿着军械刺杀朝廷大员,

  案子查了这么久,连一点头绪都没有,

  你们倒好,心思全放在银子上了!”

  杨靖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再次躬身:

  “陛下息怒!臣等并非不务正业,只是.刑部历年经费短缺。

  如今兵部、工部靠着商行份子补足了衙门用度,连都督府都有盈余,

  唯有刑部连吏员的冬衣都快置办不起了。

  应天商行今年分红八十一万两,

  臣等只求能分一杯羹,也好让刑部能安心查案,不至于因经费掣肘。”

  张思道也连忙附和:

  “陛下,臣等并非贪图钱财。

  只是刑部办案需四处奔走,勘验现场、提审人犯都要花钱,

  如今府库空虚,实在难以为继。

  若是能有些额外补贴,

  臣等定能全力追查刺杀案,早日将凶手绳之以法!”

  朱元璋看着三人的模样,气不打一处来,

  却也清楚刑部的难处,这些年朝廷财政紧张,

  六部之中,刑部向来最穷,连点油水都没有。

  他压下怒火,冷声道:

  “应天商行的份子,当初是各部衙门自愿参股。

  刑部当初不仅不参股,还处处阻挠,

  现在见人家分红了,又想来要?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杨靖脸色一白,急忙说道:

  “陛下,臣等知错!

  只是如今刑部实在艰难,

  还请陛下开恩,从兵部、工部的份子中匀出一些给刑部。

  哪怕只有半成,臣等也感激不尽!”

  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三人,又瞥了眼一旁憋着笑的郭英,

  显然,郭英觉得刑部这副模样有些滑稽。

  朱元璋轻哼一声:

  “朕凭什么让兵部、工部匀份子给你们?

  他们当初冒着风险出钱出力,现在拿分红是应得的!”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

  “想要份子也可以,朕不给你们开这个口。

  你们自己去找兵部、工部,还有都督府商量。

  若是他们愿意把份子让给你们,朕就准,

  若是不愿意,你们也别再来朕面前聒噪!”

  杨靖三人愣住了,面面相觑,

  去找兵部、工部要份子?

  那些部门得了好处,怎么可能轻易让出来?

  “陛下.这.”

  凌汉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朱元璋一眼瞪了回去。

  朱元璋的声音又沉了几分:

  “要么自己去商量,要么就滚回刑部好好查案!别整天想着钻营钱财!

  杨靖,你好歹也做过户部尚书,

  不说生财有道,总能想办法弄些银子补足衙门用度,如今怎么这般落魄!”

  “臣臣遵旨!”

  三人连忙躬身应下,不敢再多说一个字。

  看着三人匆匆离去的背影,

  朱元璋冷哼一声,拿起案上的貂皮大衣,

  手指摩挲着柔顺的皮毛,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

  “一个个都盯着那点银子,正事倒没见办多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