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徐辉祖分别的陆云逸并没有回市易司衙门,
而是直接转头重新进了皇宫。
这次他没有再去武英殿,而是向着东宫而去。
一路上脚步沉重,映衬着周围萧瑟的环境,显得他有些形单影只。
直到这一刻,他真正明白过来,
在天下悠悠众口、茫茫大势之下,
任何人想要螳臂当车都是自不量力,甚至还会将事情变得更坏。
他从洪武二十一年就开始想如何让太子安全地活下去,
为此不惜在京城修桥铺路,开设商行,凝聚民心,甚至还偶然得到了甘薯这等救命之物,京畿民心空前团结。
但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提前恶化,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已然病重,
逆党的反抗更是来势汹汹,让人措不及防,
甚至就连朝廷也有些无法应对。
其中最显著的便是最近的文书,
大明十三个行省、三个军事都司,民变之事激增三倍。
这些民变大多从各地村落开始,一步步向上蔓延,最终在县城戛然而止。
理由五花八门,不过大多能追究到小吏作乱或是当地官员罔顾国法之上。
如此大规模同时爆发民变,
陆云逸很难不相信这是一种震慑。
事实上,若不是燧发枪刺杀一事给双方争端强行续了一把火,
现在朝堂上想必早已风平浪静,所有纠缠纷争都隐藏于水下。
到了如今,即便再想掀起争端,也已难上加难,
从江夏侯周德兴帮助护送富户的队伍清除逆党便可看出,
中间派正在努力平息风波,双方天平渐趋平衡。
让他恼火的是,偏偏中间派的势力又最为庞大。
想到这儿,陆云逸紧握拳头,狠狠叹了口气。
朝廷没有外敌,想要团结大多数力量根本不可能,
但仅凭皇党的力量,又无法强行推行新政,
最终只能弄得虎头蛇尾,实在荒谬。
许多事情若不是坏到极致,根本不会引起共鸣,也不会有求变的心思。
一边走一边想,陆云逸很快来到东宫。
东宫门口的守卫依旧森严,
禁军将领是熟人武定侯郭英的长子郭镇。
他身穿甲胄,身材挺拔,手持长刀,
见到陆云逸前来有些诧异,但还是转身进去通报。
不多时,陆云逸便进入了东宫太子府。
不知为何,当他迈进庭院的那一刻,
只觉整个东宫都弥漫着一股死气,
像垂垂老朽的老者,虽还活着,却满是暮气,近乎死寂。
他又叹了口气,迈步进入后殿偏房,
见到了正手持一本文书静静翻看的太子朱标。
相比于三个月前,朱标至少消瘦了三成,脸色苍白,眼窝深陷,
唯一不同的或许是那始终笼罩的黑眼圈消失了,眼中的血丝也不见了。
“臣陆云逸拜见太子殿下。”
“走近一些,站那么远作甚。”
太子朱标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几分轻缓,似是不敢用力。
等到走近后,陆云逸瞳孔剧烈震颤,
看着眼前的朱标,竟生出一种见到朽木的感觉。
朱标的气色差到了极点,脸色惨白如纸,手掌干涩,青筋暴起如蜿蜒纹路,竟有些骇人。
桌案上的瓶瓶罐罐,陆云逸起初以为是茶罐,
走近后才闻到扑面而来的药香,原来皆是些药石。
“说吧,来找本宫有何事?”
太子朱标察觉到他的目光,眼神依旧温和醇厚,缓缓开口。
此时此刻,陆云逸嘴唇有些嗫嚅,
心中千万句言语尽数收敛,连新政匆匆暂缓的不甘也一并压下。
此刻见太子这般模样,他已然复杂不已,更何况是陛下?
陛下能强撑到现在已殊为不易,他又怎能过分苛责。
陆云逸心中叹息一声,千言万语最终化作短短几字:
“您还好吗?”
朱标原本已敛神准备聆听陆云逸说事,
闻言微微一愣,旋即笑了起来,点了点头:
“本宫很好,歇息了这么多日,倒也乐在其中。”
说着,他扬了扬手中书册。
陆云逸这才看清,竟是《三国演义》。
“殿下,不瞒您说,臣也看过这本小说。”
“你觉得如何?”
“写得极好,臣读得津津有味。”
“是吗?可看出些什么?
翰林院有人告诉本宫,罗贯中借古讽今,
用书中曹操、刘备、孙权暗指父皇、陈友谅、张士诚。
还有人说他贬曹尊刘,暗讽父皇乃天下枭雄,得位不正,
更有甚者,民间竟拿小明王与汉献帝相比。”
太子朱标的声音依旧轻缓,
却给东宫偏殿添了一抹肃杀之气,威势丝毫不减。
陆云逸一愣,这说法他还是第一次听闻,
可仔细一想,似乎也确有几分道理。
但凡创作者,总会结合时下局势来进行创作,
比如书中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
陆云逸可以肯定,便是取材于已故岐阳王大败张士诚、斩首陆元帅之事,
虽无七进七出,却实打实六战六捷。
他沉吟片刻,笑着开口:
“殿下,臣听说罗贯中如今在江西吉安,居于文公故居附近。
若是殿下想要解惑,可命人将他召来京城,当面问询便是。”
“哦?”
太子朱标微微一愣,旋即笑了起来,点了点陆云逸:
“你这小子做事真是不留情面,哪有看了本书就召人问话的道理。”
“臣是跟朝臣学的,如今朝堂上的重臣,听到些风言风语就整日弹劾臣,
说臣奢靡享乐,家中钱财千万,姬妾成群。
可殿下您知道,臣不喜钱财,不贪女色,
每日处置完公务便累得浑身酸痛,哪还有什么享乐兴致。”
“哈哈哈哈。”
朱标畅快地笑了起来,
陆云逸最后一句话,恰恰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旁人都说他身为太子何等尊荣,民间甚至传他用金锄头锄地,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日面对处置不完的公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看不到尽头,生活枯燥无比,
即便想享乐,也无半分精力。
收起笑容,朱标看向陆云逸,问道:
“你觉得罗贯中有没有暗中所指?”
“回禀太子殿下,创作本就需结合时事与自身理解,即便以《三国志》为蓝本改良,想必也融入了不少时下见闻。”
“那你觉得,父皇是曹操吗?”
“回禀殿下,不是。”
“为什么?”
见太子有意攀谈,陆云逸心中的凝重稍稍舒缓,轻声道:
“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来看,
曹操是政权奠基者,虽掌实权,
却始终在东汉框架内经营,未曾彻底打破旧秩序。
陛下则是王朝开创者,终结故元乱世,
建立全新的**体制与统治秩序,二者相比,陛下的道路要艰难得多。
这就如京中那投入无数银两的机密工坊,
钻研新物件需从无到有,历经漫长时光与持续投入,还未必能成,
可若只是改良旧物,便简单许多,
只需收拢人才、持续投钱即可,道路早已确定。
陛下起兵之初,前路一片迷茫,
即便他自己,想必也不知该往何处去,
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试探,陛下与曹操,有着本质区别。”
朱标轻轻点了点头:
“但世人都说父皇与曹操一般无二,得位不正。”
“殿下,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臣熟读史书,发现一个道理,
历史拉得越久,看得便越清楚,对错也分得越明白,
身处当下,看不清全貌,更无法妄下定论,但有一点,臣可笃定答复殿下。”
“什么?”
“纵古观今,陛下得位之正,除却始皇帝外,无人能与之争辉。”
“为何?”
“因为陛下再造中华,弥合南北。”
朱标笑着点了点头,此事正是父皇一直引以为傲的功绩。
他话锋一转,问道:
“最近去过秦淮河吗?”
“秦淮河?”
陆云逸又愣了愣,旋即笑道:
“殿下,算上今日,臣已三日未曾回府,夜里都宿在衙门,哪有时间去秦淮河。”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惋惜:
“你这般年轻便身居高位,为何不知歇息?
看看京中那些风流才子,
一到傍晚便急着出城,
在秦淮河畔流连,美人相伴,美酒为饮,好生快活,你不羡慕吗?”
陆云逸不知他暗指何事,无奈道:
“殿下,市易司每日的交割文书就有两大箩筐,
臣即便粗略翻看,也需至少五个时辰,
即便想饮酒作乐,也无半分时间。”
“你这年轻人,活得真是无趣。”
朱标轻叹一声,
“自从本宫生病以来,你知道本宫在想什么吗?”
“还请殿下解惑。”
“今日没有外人,本宫也不瞒你。”
朱标缓缓道,“其实这些日子,本公既未想大明江山,也未念百姓安乐,
只觉遗憾,为何身体康健时,
不多饮一杯酒,不多尝一道菜,
反倒整日被公务缠身,匆匆忙忙不得空闲。
甚至不怕你笑话,秦淮河近在皇城之外,
本宫在应天城待了近二十五年,竟从未去过一次,
不知那闻名天下的画舫是何模样,不知醉仙楼有什么好酒好菜,
更不知那些歌姬姑娘长得何等貌美。
如今快要死了,反倒满脑子都是这些琐事,真是古怪。”
“殿下,常人道知足常乐。
民间曾有戏言,人一生若只有两万多枚铜钱,
买一文钱的炊饼都要慎之又慎,务求物有所值。
可人生也就只有两万多日,许多人却未曾察觉,每日浑浑噩噩,肆意浪费时光,何其可惜。”
朱标一愣,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拥有时不知珍惜,等到将要失去,才知后悔。
你我皆是整日埋首案牍,一晃便是一日,
这般虚度光阴,才是最大的奢靡。”
“殿下,您是大明太子,
一举一动皆系天下百姓安危,您的家事便是国事,与臣截然不同。”
朱标笑着摆了摆手:
“罢了,说正事。
最近秦淮河上有人拿曹操杀许攸、娄圭之事,
影射陛下大杀功臣,虽未指名道姓,
但议论曹操的人越来越多,你有何对策?”
陆云逸轻抿嘴唇,眼中闪过一丝不甘,旋即隐去,轻声道:
“太子殿下,臣方才去见了陛下,
陛下已准许臣离京,待最后一茬甘薯收获完毕便动身。”
此话一出,朱标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却因动作过急似扯到了头筋,面容骤然抽搐,似是难掩其中痛楚。
偏殿内彻底陷入死寂,朱标久久没有说话,
他比谁都清楚,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止戈休战!
陆云逸是朝中旗帜鲜明的迁都支持者,
让他返回北平行都司,态度再明显不过。
这就如当年宋神宗罢相,王安石改任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般,皆是新政暂缓甚至停止的信号。
陆云逸操持市易司打压逆党,又始终冲在变法最前线,
如今让他离京,任谁都能明白其中深意。
而太子更清楚,父皇之所以这般做,全是因为自己的病体。
沉重的叹息声在偏殿中响起,
朱标眼中的遗憾渐渐转为惋惜,脸上浮现出几分哀痛。
他恨自己的身子为何会变成这般模样,恨自己无法为父皇分忧,
更恨自己只能卧在病榻之上,连分神处理朝事都做不到。
一种想要挣扎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从他心底蔓延开来,眼中重新布满血丝。
沉默了足足一刻钟,朱标才压下心中的不甘,声音沙哑地问道:
“回去后,你打算做什么?”
陆云逸猛地抬头,瞳孔剧烈震颤,心中微微叹息,
他已然明白太子的选择,却还是轻声问道:
“殿下,京中市易司尚有诸多事务未处置完毕,臣想妥善收尾后再离京。”
“北平行都司乃边地重镇,连接辽东与北平,
若无信得过之人镇守,朝廷难以安心,你已离开近半年,该回去了。”
陆云逸眼中的神采渐渐黯淡,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那臣回到都司后,便专心修路,滋养民生,尽力完成大宁第一个三年计划。”
“你那个计划本宫看过了,很有意思,也给了本宫不少启发。”
朱标缓缓道,
“以往朝廷行事,多是上行下效、口头传达,从未将政令这般详细地落实到纸上。
你能感受到政令书面化前后的区别吗?”
“回禀殿下,政令落实到纸上,便有了规矩,即便不愿执行也需照做,
此前仅靠口头转述,做得如何全凭个人心意,
即便推脱也有诸多借口,自政令书面化后,推行进度快了许多。”
“本宫也是这般想的。”
太子朱标喃喃自语,而后再度陷入沉默。
他没有再说话,却伸手拿起桌上的茶杯,杯中盛着清水,
他仰头一饮而尽,眼神空洞,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过了许久,他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屋内的太监与宫女退下。
不多时,偏殿内便只剩下君臣二人。
朱标将身子靠在椅背上,身上盖着毛毯,显得愈发虚弱,声音也愈发沙哑:
“有些事本宫不愿去想,却不得不面对。
大明朝以仁孝治天下,你尚无子嗣,又无兄弟,未免有些可惜。
若是你家中资财丰厚,官声与人脉皆不缺,还藏有世间名将的兵法,
你觉得,这些东西传给兄弟好,还是传给儿子好?
兄终弟及与子承父业,你更倾向哪一个?”
陆云逸身子一僵,这话看似平淡,实则直白无比,他瞬间便明白了其中深意。
他深吸一口气,轻声道:
“殿下,臣尚无子嗣,亦无兄弟,考虑这些还为时尚早。”
“呵呵,”
朱标忽然笑了起来,笑容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释然:
“孤说的是皇位。
若是本宫身死,你觉得这大明江山,传给孤的弟弟好,还是传给孤的儿子好?”
“殿下洪福齐天,定能安然无恙,说这些未免太过不吉利。”
“好了,孤的身子自己清楚,让你说你便说。”
陆云逸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轻声开口: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
朱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缓缓道:
“去吧,回到大宁后好好经营,善待关外百姓。”
(本章完)
与徐辉祖分别的陆云逸并没有回市易司衙门,
而是直接转头重新进了皇宫。
这次他没有再去武英殿,而是向着东宫而去。
一路上脚步沉重,映衬着周围萧瑟的环境,显得他有些形单影只。
直到这一刻,他真正明白过来,
在天下悠悠众口、茫茫大势之下,
任何人想要螳臂当车都是自不量力,甚至还会将事情变得更坏。
他从洪武二十一年就开始想如何让太子安全地活下去,
为此不惜在京城修桥铺路,开设商行,凝聚民心,甚至还偶然得到了甘薯这等救命之物,京畿民心空前团结。
但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提前恶化,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已然病重,
逆党的反抗更是来势汹汹,让人措不及防,
甚至就连朝廷也有些无法应对。
其中最显著的便是最近的文书,
大明十三个行省、三个军事都司,民变之事激增三倍。
这些民变大多从各地村落开始,一步步向上蔓延,最终在县城戛然而止。
理由五花八门,不过大多能追究到小吏作乱或是当地官员罔顾国法之上。
如此大规模同时爆发民变,
陆云逸很难不相信这是一种震慑。
事实上,若不是燧发枪刺杀一事给双方争端强行续了一把火,
现在朝堂上想必早已风平浪静,所有纠缠纷争都隐藏于水下。
到了如今,即便再想掀起争端,也已难上加难,
从江夏侯周德兴帮助护送富户的队伍清除逆党便可看出,
中间派正在努力平息风波,双方天平渐趋平衡。
让他恼火的是,偏偏中间派的势力又最为庞大。
想到这儿,陆云逸紧握拳头,狠狠叹了口气。
朝廷没有外敌,想要团结大多数力量根本不可能,
但仅凭皇党的力量,又无法强行推行新政,
最终只能弄得虎头蛇尾,实在荒谬。
许多事情若不是坏到极致,根本不会引起共鸣,也不会有求变的心思。
一边走一边想,陆云逸很快来到东宫。
东宫门口的守卫依旧森严,
禁军将领是熟人武定侯郭英的长子郭镇。
他身穿甲胄,身材挺拔,手持长刀,
见到陆云逸前来有些诧异,但还是转身进去通报。
不多时,陆云逸便进入了东宫太子府。
不知为何,当他迈进庭院的那一刻,
只觉整个东宫都弥漫着一股死气,
像垂垂老朽的老者,虽还活着,却满是暮气,近乎死寂。
他又叹了口气,迈步进入后殿偏房,
见到了正手持一本文书静静翻看的太子朱标。
相比于三个月前,朱标至少消瘦了三成,脸色苍白,眼窝深陷,
唯一不同的或许是那始终笼罩的黑眼圈消失了,眼中的血丝也不见了。
“臣陆云逸拜见太子殿下。”
“走近一些,站那么远作甚。”
太子朱标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几分轻缓,似是不敢用力。
等到走近后,陆云逸瞳孔剧烈震颤,
看着眼前的朱标,竟生出一种见到朽木的感觉。
朱标的气色差到了极点,脸色惨白如纸,手掌干涩,青筋暴起如蜿蜒纹路,竟有些骇人。
桌案上的瓶瓶罐罐,陆云逸起初以为是茶罐,
走近后才闻到扑面而来的药香,原来皆是些药石。
“说吧,来找本宫有何事?”
太子朱标察觉到他的目光,眼神依旧温和醇厚,缓缓开口。
此时此刻,陆云逸嘴唇有些嗫嚅,
心中千万句言语尽数收敛,连新政匆匆暂缓的不甘也一并压下。
此刻见太子这般模样,他已然复杂不已,更何况是陛下?
陛下能强撑到现在已殊为不易,他又怎能过分苛责。
陆云逸心中叹息一声,千言万语最终化作短短几字:
“您还好吗?”
朱标原本已敛神准备聆听陆云逸说事,
闻言微微一愣,旋即笑了起来,点了点头:
“本宫很好,歇息了这么多日,倒也乐在其中。”
说着,他扬了扬手中书册。
陆云逸这才看清,竟是《三国演义》。
“殿下,不瞒您说,臣也看过这本小说。”
“你觉得如何?”
“写得极好,臣读得津津有味。”
“是吗?可看出些什么?
翰林院有人告诉本宫,罗贯中借古讽今,
用书中曹操、刘备、孙权暗指父皇、陈友谅、张士诚。
还有人说他贬曹尊刘,暗讽父皇乃天下枭雄,得位不正,
更有甚者,民间竟拿小明王与汉献帝相比。”
太子朱标的声音依旧轻缓,
却给东宫偏殿添了一抹肃杀之气,威势丝毫不减。
陆云逸一愣,这说法他还是第一次听闻,
可仔细一想,似乎也确有几分道理。
但凡创作者,总会结合时下局势来进行创作,
比如书中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
陆云逸可以肯定,便是取材于已故岐阳王大败张士诚、斩首陆元帅之事,
虽无七进七出,却实打实六战六捷。
他沉吟片刻,笑着开口:
“殿下,臣听说罗贯中如今在江西吉安,居于文公故居附近。
若是殿下想要解惑,可命人将他召来京城,当面问询便是。”
“哦?”
太子朱标微微一愣,旋即笑了起来,点了点陆云逸:
“你这小子做事真是不留情面,哪有看了本书就召人问话的道理。”
“臣是跟朝臣学的,如今朝堂上的重臣,听到些风言风语就整日弹劾臣,
说臣奢靡享乐,家中钱财千万,姬妾成群。
可殿下您知道,臣不喜钱财,不贪女色,
每日处置完公务便累得浑身酸痛,哪还有什么享乐兴致。”
“哈哈哈哈。”
朱标畅快地笑了起来,
陆云逸最后一句话,恰恰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旁人都说他身为太子何等尊荣,民间甚至传他用金锄头锄地,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日面对处置不完的公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看不到尽头,生活枯燥无比,
即便想享乐,也无半分精力。
收起笑容,朱标看向陆云逸,问道:
“你觉得罗贯中有没有暗中所指?”
“回禀太子殿下,创作本就需结合时事与自身理解,即便以《三国志》为蓝本改良,想必也融入了不少时下见闻。”
“那你觉得,父皇是曹操吗?”
“回禀殿下,不是。”
“为什么?”
见太子有意攀谈,陆云逸心中的凝重稍稍舒缓,轻声道:
“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来看,
曹操是政权奠基者,虽掌实权,
却始终在东汉框架内经营,未曾彻底打破旧秩序。
陛下则是王朝开创者,终结故元乱世,
建立全新的**体制与统治秩序,二者相比,陛下的道路要艰难得多。
这就如京中那投入无数银两的机密工坊,
钻研新物件需从无到有,历经漫长时光与持续投入,还未必能成,
可若只是改良旧物,便简单许多,
只需收拢人才、持续投钱即可,道路早已确定。
陛下起兵之初,前路一片迷茫,
即便他自己,想必也不知该往何处去,
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试探,陛下与曹操,有着本质区别。”
朱标轻轻点了点头:
“但世人都说父皇与曹操一般无二,得位不正。”
“殿下,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臣熟读史书,发现一个道理,
历史拉得越久,看得便越清楚,对错也分得越明白,
身处当下,看不清全貌,更无法妄下定论,但有一点,臣可笃定答复殿下。”
“什么?”
“纵古观今,陛下得位之正,除却始皇帝外,无人能与之争辉。”
“为何?”
“因为陛下再造中华,弥合南北。”
朱标笑着点了点头,此事正是父皇一直引以为傲的功绩。
他话锋一转,问道:
“最近去过秦淮河吗?”
“秦淮河?”
陆云逸又愣了愣,旋即笑道:
“殿下,算上今日,臣已三日未曾回府,夜里都宿在衙门,哪有时间去秦淮河。”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惋惜:
“你这般年轻便身居高位,为何不知歇息?
看看京中那些风流才子,
一到傍晚便急着出城,
在秦淮河畔流连,美人相伴,美酒为饮,好生快活,你不羡慕吗?”
陆云逸不知他暗指何事,无奈道:
“殿下,市易司每日的交割文书就有两大箩筐,
臣即便粗略翻看,也需至少五个时辰,
即便想饮酒作乐,也无半分时间。”
“你这年轻人,活得真是无趣。”
朱标轻叹一声,
“自从本宫生病以来,你知道本宫在想什么吗?”
“还请殿下解惑。”
“今日没有外人,本宫也不瞒你。”
朱标缓缓道,“其实这些日子,本公既未想大明江山,也未念百姓安乐,
只觉遗憾,为何身体康健时,
不多饮一杯酒,不多尝一道菜,
反倒整日被公务缠身,匆匆忙忙不得空闲。
甚至不怕你笑话,秦淮河近在皇城之外,
本宫在应天城待了近二十五年,竟从未去过一次,
不知那闻名天下的画舫是何模样,不知醉仙楼有什么好酒好菜,
更不知那些歌姬姑娘长得何等貌美。
如今快要死了,反倒满脑子都是这些琐事,真是古怪。”
“殿下,常人道知足常乐。
民间曾有戏言,人一生若只有两万多枚铜钱,
买一文钱的炊饼都要慎之又慎,务求物有所值。
可人生也就只有两万多日,许多人却未曾察觉,每日浑浑噩噩,肆意浪费时光,何其可惜。”
朱标一愣,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拥有时不知珍惜,等到将要失去,才知后悔。
你我皆是整日埋首案牍,一晃便是一日,
这般虚度光阴,才是最大的奢靡。”
“殿下,您是大明太子,
一举一动皆系天下百姓安危,您的家事便是国事,与臣截然不同。”
朱标笑着摆了摆手:
“罢了,说正事。
最近秦淮河上有人拿曹操杀许攸、娄圭之事,
影射陛下大杀功臣,虽未指名道姓,
但议论曹操的人越来越多,你有何对策?”
陆云逸轻抿嘴唇,眼中闪过一丝不甘,旋即隐去,轻声道:
“太子殿下,臣方才去见了陛下,
陛下已准许臣离京,待最后一茬甘薯收获完毕便动身。”
此话一出,朱标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却因动作过急似扯到了头筋,面容骤然抽搐,似是难掩其中痛楚。
偏殿内彻底陷入死寂,朱标久久没有说话,
他比谁都清楚,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止戈休战!
陆云逸是朝中旗帜鲜明的迁都支持者,
让他返回北平行都司,态度再明显不过。
这就如当年宋神宗罢相,王安石改任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般,皆是新政暂缓甚至停止的信号。
陆云逸操持市易司打压逆党,又始终冲在变法最前线,
如今让他离京,任谁都能明白其中深意。
而太子更清楚,父皇之所以这般做,全是因为自己的病体。
沉重的叹息声在偏殿中响起,
朱标眼中的遗憾渐渐转为惋惜,脸上浮现出几分哀痛。
他恨自己的身子为何会变成这般模样,恨自己无法为父皇分忧,
更恨自己只能卧在病榻之上,连分神处理朝事都做不到。
一种想要挣扎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从他心底蔓延开来,眼中重新布满血丝。
沉默了足足一刻钟,朱标才压下心中的不甘,声音沙哑地问道:
“回去后,你打算做什么?”
陆云逸猛地抬头,瞳孔剧烈震颤,心中微微叹息,
他已然明白太子的选择,却还是轻声问道:
“殿下,京中市易司尚有诸多事务未处置完毕,臣想妥善收尾后再离京。”
“北平行都司乃边地重镇,连接辽东与北平,
若无信得过之人镇守,朝廷难以安心,你已离开近半年,该回去了。”
陆云逸眼中的神采渐渐黯淡,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那臣回到都司后,便专心修路,滋养民生,尽力完成大宁第一个三年计划。”
“你那个计划本宫看过了,很有意思,也给了本宫不少启发。”
朱标缓缓道,
“以往朝廷行事,多是上行下效、口头传达,从未将政令这般详细地落实到纸上。
你能感受到政令书面化前后的区别吗?”
“回禀殿下,政令落实到纸上,便有了规矩,即便不愿执行也需照做,
此前仅靠口头转述,做得如何全凭个人心意,
即便推脱也有诸多借口,自政令书面化后,推行进度快了许多。”
“本宫也是这般想的。”
太子朱标喃喃自语,而后再度陷入沉默。
他没有再说话,却伸手拿起桌上的茶杯,杯中盛着清水,
他仰头一饮而尽,眼神空洞,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过了许久,他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屋内的太监与宫女退下。
不多时,偏殿内便只剩下君臣二人。
朱标将身子靠在椅背上,身上盖着毛毯,显得愈发虚弱,声音也愈发沙哑:
“有些事本宫不愿去想,却不得不面对。
大明朝以仁孝治天下,你尚无子嗣,又无兄弟,未免有些可惜。
若是你家中资财丰厚,官声与人脉皆不缺,还藏有世间名将的兵法,
你觉得,这些东西传给兄弟好,还是传给儿子好?
兄终弟及与子承父业,你更倾向哪一个?”
陆云逸身子一僵,这话看似平淡,实则直白无比,他瞬间便明白了其中深意。
他深吸一口气,轻声道:
“殿下,臣尚无子嗣,亦无兄弟,考虑这些还为时尚早。”
“呵呵,”
朱标忽然笑了起来,笑容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释然:
“孤说的是皇位。
若是本宫身死,你觉得这大明江山,传给孤的弟弟好,还是传给孤的儿子好?”
“殿下洪福齐天,定能安然无恙,说这些未免太过不吉利。”
“好了,孤的身子自己清楚,让你说你便说。”
陆云逸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轻声开口: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
朱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缓缓道:
“去吧,回到大宁后好好经营,善待关外百姓。”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