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生说着,突然想起什么,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

  “郑大哥,我还给你和嫂子也带了件礼物。”

  郑卫东有些意外,笑着摆手:“还有我的份?这怎么好意思。”

  “咱们都是老朋友了,一件小礼物算什么。”

  陈金生说着就起身往外走,“等着,我这就去车上拿。”

  不一会儿,他抱着两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回来,递给郑卫东。

  郑卫东接过盒子,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打开了其中一个。

  里面是一件银灰色的羽绒服,款式简洁大方。

  “这可是稀罕物件啊!”

  郑卫东拿起衣服仔细端详,语气中透着惊喜,“之前在省城见过有人穿,听说特别暖和,就是价格不便宜。”

  “在咱们县城还真没见几个人穿过。”

  陈野和徐凤娇相视一笑,他们早就收到了陈金生送的羽绒服。

  徐凤娇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这种衣服时的惊讶。

  这么轻薄的衣服,怎么能抵御北方的严寒?

  直到试穿后才发现,这衣服虽然轻薄,保暖效果却出奇的好。

  “这衣服看着薄,穿起来可暖和了。”

  徐凤娇笑着对郑卫东说。

  陈金生接过话头:“我特意打听过,现在南方已经有工厂在生产这种羽绒服了。”

  “说来也怪,北方明明更需要保暖的衣物,反而没什么厂家生产。”

  他看向郑卫东,语气诚恳地说:“郑大哥,我正想请你帮个忙。”

  “我打算投资建一个羽绒服厂,但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您人脉广,能不能帮忙打听一下哪里有可靠的鸭绒、鹅绒货源?”

  “至于生产设备,我家里可以负责从香港引进。”

  郑卫东闻言,眼睛一亮:“这可是大好事!”

  “咱们县要是能建起羽绒服厂,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带动养殖业发展。”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打听,一定帮你找到靠谱的供应商。”

  陈野在一旁听着,心里暗暗点头。

  陈金生这次从香港回来,明显底气足了不少,说话做事都更有魄力了。

  看来他在家族中的地位确实提升了不少。

  这顿饭一直吃到晚上七点多才散场。

  郑卫东抱着新得的羽绒服,高高兴兴地坐着吉普车回去了。

  陈野夫妇和陈金生夫妇在饭店门口道别后,也慢慢往家走。

  十月的夜晚已经有些寒意,徐凤娇紧了紧身上的外套。

  陈野见状,连忙揽住她的肩膀。

  “冷吗?”

  说着,陈野就准备把外套脱下来给徐凤娇披上。

  “不用,”

  徐凤娇笑着摇头,“就是一阵风,走过去就好了,再说,马上就到家了。”

  回到家,王兰还在灯下做针线活。

  见他们回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回来了?吃饭吃得怎么样?”

  “挺好的。”

  陈野说着,把陈金生送给母亲的那件羽绒服拿出来。

  “娘,这是金生哥特意给您带的礼物,您试试合不合身。”

  王兰接过衣服,摸了摸面料,惊讶地说:“这么薄?这能暖和吗?”

  在陈野的催促下,她半信半疑地穿上衣服。

  在屋里走了两圈,脸上渐渐露出惊喜的表情:“哎呦,还真挺暖和的!”

  “这衣服看着轻飘飘的,比棉袄还管用呢!”

  徐凤娇笑着说:“娘,这是用鸭绒做的,特别保暖。”

  “您以后早上出门就穿这个,又轻便又暖和。”

  王兰爱不释手地摸着衣服,连连点头:“好好好,这礼物真好。”

  “金生这孩子,真是太客气了。”

  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陈野心里也很欣慰。

  他扶着徐凤娇在炕上坐下,给她倒了杯热水:“累了吧?早点休息。”

  徐凤娇接过水杯,轻轻吹着热气,突然说:“陈野,我觉得金生哥说要建羽绒服厂这个主意挺好的。”

  陈野点点头,在妻子身边坐下:“是啊,这是个好项目。”

  “北方冬天长,羽绒服的市场很大。”

  “而且做羽绒服需要大量鸭绒、鹅绒,还能带动周边村子的养殖业。”

  他顿了顿,若有所思地说:“不过建厂不是小事,需要不少资金。”

  “看来金生哥这次回香港,确实得到了家族的支持。”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

  陈野立刻警觉地站起身,走到窗边小心地往外看。

  自从知道吴有南可能对自己不利后,他对任何异常动静都很敏感。

  “怎么了?”徐凤娇紧张地问。

  陈野观察了一会儿,松了口气:“没事,是风把院里的扫帚吹倒了。”

  他回到炕边,安慰地拍拍妻子的手,“别担心,有青松他们在外面守着,很安全。”

  话虽这么说,陈野心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

  吴有南一天不落网,他就一天不能完全安心。

  ——

  第二天一早,陈野先去了一趟服装厂。

  陈金生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从香港带回来的设计图,见他来了,连忙招手。

  “阿野,你来得正好,看看这些新款式怎么样?”

  陈野接过设计图翻看,都是当下香港最流行的款式,既时尚又不失大方。

  他点点头:“不错,这些款式在大陆应该会很受欢迎。”

  “不过面料方面可能要调整一下,北方冬天冷,需要更厚实保暖的面料。”

  “这个我已经考虑到了,”

  陈金生说,“我特意带了几种加厚面料样品回来,正准备让工人试做几件看看效果。”

  两人正说着,郑卫东兴冲冲地推门进来:“好消息!我打听到货源了!”

  原来郑卫东一早就去打听鸭绒货源,很快就有了收获。

  邻市有个大型养鸭场,每年都要处理大量鸭毛,正愁没处销呢。

  “我跟养鸭场的场长初步谈了谈,他们很愿意跟我们合作。”

  郑卫东兴奋地说,“价格也很合理。如果咱们的羽绒服厂真能办起来,他们可以长期供应鸭绒。”

  陈金生大喜:“太好了!郑大哥,您这可帮了大忙了!”

  郑卫东摆摆手:“这是我分内的事。你们要是真能把厂子办起来,对咱们县的经济是很大的带动。”

  “我已经向县里汇报了这个项目,领导们都很支持。”

  三人又详细讨论了建厂的细节。

  陈金生计划先投资建设一个小型厂房,引进两条生产线,招募五十名工人。

  如果效益好,再逐步扩大规模。

  ——

  这天下午,陈野从服装厂出来,顺路去青松他们住的小院看看。

  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原来是白杨正在院子里炖肉。

  “陈野同志来了?”青松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路过,顺便来看看你们。”

  陈野笑着说,“怎么样?最近有什么发现吗?”

  青松摇摇头:“一切正常。”

  “吴有南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像完全消失了一样。”

  “对了,”

  山鹰突然想起什么,接过话题。

  “昨天我们在黑市上听到一个消息,不知道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