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郑昊在厂区里转了转,想看看工人们下班后都在做什么。

  冬天天黑得早,不到六点钟,厂区就笼罩在夜色中。但是工人宿舍里灯火通明,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的人影。

  郑昊首先来到单身工人宿舍。这是一排新建的平房,每间宿舍住四个人,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

  推开第一间宿舍的门,里面正热闹着。四个年轻工人围坐在一张小桌旁,正在下象棋。

  "郑厂长!"看到郑昊进来,工人们赶紧站起来。

  "都坐下,坐下,我就是随便看看。"郑昊摆摆手,"你们继续下棋。"

  "郑厂长,您也会下象棋吗?"一个叫小**工人问道。

  "会一点,不过下得不好。"郑昊在旁边坐下,"你们经常下象棋吗?"

  "是啊,下班后没什么事做,就下下棋,聊聊天。"小马说,"有时候也听听收音机。"

  "还有别的娱乐吗?"

  "也没什么了。"另一个工人小刘说,"偶尔去村里看看电影,但一个月也就一两次。"

  "如果有电视看就好了。"第三个工人小王插话道,"听说电视里什么都有,比电影还有意思。"

  "你见过电视吗?"郑昊问道。

  "见过一次。"小王兴奋地说,"我去县里办事的时候,在招待所看到过。那里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围了一屋子人看。"

  "演的什么?"

  "好像是新闻,还有个什么连续剧。"小王回忆着,"虽然画面不太清楚,但能看到人在动,听到说话,比收音机强多了。"

  "是啊,要是咱们宿舍也有台电视就好了。"小马羡慕地说,"那样晚上就不会这么无聊了。"

  郑昊点点头,继续到下一间宿舍看看。

  第二间宿舍里,四个工人正围在一起看书。桌上放着几本技术书籍和杂志。

  "你们在学习呢?"郑昊问道。

  "是的,郑厂长。"一个叫小张的工人说,"我们在看技术资料,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

  "这个好,活到老学到老。"郑昊拿起一本书看了看,是《机械制图基础》,"都看得懂吗?"

  "有些地方不太懂,我们几个人一起讨论。"小张说,"王师傅也经常过来指导我们。"

  "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很好。"郑昊鼓励道,"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技术书籍。"另一个工人说,"现在的书不够看,而且有些内容太老了。"

  "这个没问题,我让人去买一些新的技术书回来。"郑昊答应道。

  离开这间宿舍,郑昊又到了第三间。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同,四个工人正在听收音机,但不是听音乐,而是在听英语广播。

  "你们在学英语?"郑昊有些惊讶。

  "是的,郑厂长。"一个工人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听说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懂英语的人,就想学一点。"

  "这个想法很好。"郑昊很欣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确实会越来越重要。"

  "可是只听收音机,效果不太好。"工人说,"看不到口型,发音不准确。"

  "是啊,如果能看到老师的口型就好了。"另一个工人说,"听说电视里有英语教学节目。"

  郑昊心里一动。看来工人们对电视的需求不只是娱乐,还有学习的需要。

  接下来,郑昊又到了已婚工人的家属区。这里是一排排的小平房,每家都有独立的院子。

  推开老王头家的门,里面正其乐融融。老王头和老伴坐在炕上听收音机,两个孩子在一旁做作业。

  "郑厂长,快进来坐。"老王头热情地招呼。

  "打扰了,我就是随便转转。"郑昊在炕沿上坐下,"孩子们在做作业呢?"

  "是啊,大的上五年级,小的上三年级。"老王头说,"现在学习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了新课桌新黑板,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吗?"

  "倒没什么大困难,就是有些课程老师讲得不够深入。"老王头的老伴说,"比如自然课,老师只能口头讲,孩子们理解不了。"

  "是啊,如果能看到实际的东西就好了。"老王头说,"听说电视里有科教节目,能看到各种动物、植物,还有科学实验。"

  "爸爸,什么是电视啊?"小的孩子好奇地问。

  "电视就是...就是能看图像的收音机。"老王头解释道,"不光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人和事物。"

  "真的吗?那一定很有意思。"孩子兴奋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能有电视看啊?"

  "这个...要等以后了。"老王头有些无奈,"电视机太贵了,而且买不到。"

  从老王头家出来,郑昊又到了几家工人家里。情况都差不多,大家对电视都很向往,但都知道买不起也买不到。

  最后,郑昊来到了工人活动室。这是一个大房间,平时用来开会或者搞集体活动。现在里面聚集了二十多个工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

  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还有几个在角落里练习写字。整个活动室里很热闹,但郑昊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郑厂长,您来了。"张国强走了过来,"来看看工人们的文化生活?"

  "是啊,看看大家晚上都在做什么。"郑昊说,"总体感觉还不错,但娱乐方式还是有些单调。"

  "确实。"张国强点头,"现在主要就是下棋、打牌、听收音机,年轻人有时候觉得没意思。"

  "有没有想过搞一些别的活动?"

  "想过,但条件有限。"张国强说,"比如想放电影,但设备太贵。想搞文艺演出,但没有专业人才。"

  "如果有电视呢?"郑昊试探性地问。

  "电视?"张国强眼睛一亮,"那就太好了!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什么都有。新闻、戏剧、体育、科教,比其他娱乐方式强多了。"

  "工人们会喜欢吗?"

  "当然会喜欢!"张国强肯定地说,"我敢保证,如果活动室里有台电视,每天晚上都会坐满人。"

  "那成本呢?一台电视机要六七百块钱。"

  "值得。"张国强算了算,"咱们厂有200多个工人,平均下来每人也就三块钱。而且电视机能用很多年,算起来很划算。"

  郑昊在活动室里转了一圈,观察着工人们的表情和状态。大家虽然在进行各种活动,但总体上显得有些沉闷,缺乏活力。

  "如果有了电视,情况会大不一样。"郑昊心里想着,"不仅能丰富工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精神面貌。"

  九点钟,活动室开始陆续有人离开。郑昊也准备回去了。

  "张国强,你觉得如果咱们厂生产电视机,市场前景怎么样?"郑昊突然问道。

  "生产电视机?"张国强愣了一下,然后兴奋地说,"那太好了!现在电视机供不应求,有多少卖多少。关键是价格,如果能便宜一些,销路绝对没问题。"

  "技术方面呢?"

  "这个我不太懂,但我觉得应该不会比汽车复杂。"张国强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办电视机厂,说明技术还是可以掌握的。"

  从工人活动室出来,郑昊在厂区里慢慢走着。夜深了,宿舍里的灯光陆续熄灭,整个厂区逐渐安静下来。

  但郑昊的心里却很不平静。今天的观察让他更加确信,电视机不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和精神面貌。

  "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项事业。"郑昊心里想着,"如果能成功,不仅企业能获得发展,社会也能获得进步。"

  回到家里,家人们都已经休息了。郑昊轻手轻脚地回到房间,但睡不着觉。他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电视机项目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

  技术、资金、人才、市场...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但他有信心,凭借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