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昊的心情更加沉重。在这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极其有限,遇到难产这样的情况,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那必须送医院。"郑昊当机立断,"二哥,你去准备车子,我来安排人手。"

  "用什么车?"郑建军急得团团转,"你嫂子现在这样怎么能坐?"

  "用厂里的小货车。"郑昊说,"我去开车,你们准备担架和被褥。"

  很快,小货车开到了郑建军家门口。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把二嫂抬上车,郑建军和李大娘陪同,郑昊亲自开车。

  夜色中,小货车在崎岖的乡间道路上颠簸前行。虽然郑昊已经尽量开得平稳,但路况实在太差,车子还是不停地颠簸。

  "慢点,慢点!"郑建军在后面大声喊着,"二嫂疼得受不了了。"

  郑昊也很着急,但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从西尧村到县医院,平时都要一个半小时,现在是深夜,路上没有别的车辆,但也不能开太快。

  "昊弟,要不要先停下来休息一下?"郑建军看着妻子痛苦的样子,心疼得不行。

  "不能停,越快到医院越好。"李大娘经验丰富,"这种情况拖不得,每分钟都很关键。"

  车子继续在黑夜中前行。郑昊紧握方向盘,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他从来没有感到过如此巨大的压力,一个生命,甚至是两个生命,就在他的手中。

  终于,县医院的灯光出现在前方。

  "到了!到了!"郑建军激动得大喊。

  车子停在医院门口,郑昊立即冲进去叫医生。值班医生听说是难产,立即安排了手术室。

  "家属在外面等着,我们尽力抢救。"医生严肃地说。

  手术室的灯亮了,郑昊、郑建军和李大娘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都怪我,早应该送医院的。"郑建军自责地说,"如果出了什么事,我怎么对得起秀英?"

  "别胡思乱想,会没事的。"郑昊安慰着,但心里也很不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室里传来医生护士紧张的说话声,还有器械碰撞的声音。每一个声音都牵动着外面人的心。

  凌晨4点,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

  "恭喜,母子平安!"医生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是个儿子,7斤2两。"

  "太好了!太好了!"郑建军激动得眼泪直流,"谢谢医生,谢谢医生!"

  郑昊也长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不过,"医生的表情又严肃起来,"产妇失血较多,需要好好休养。还有,如果再晚来半个小时,后果就很难说了。"

  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如果没有小货车,如果路况再差一点,如果医院再远一点...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在医院住了三天,二嫂的身体逐渐恢复,孩子也很健康。回到村里的路上,车子里的气氛轻松了很多。

  "昊弟,这次真是多亏了你。"郑建军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感激地说,"如果没有你的车,没有你送我们来医院,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一家人说什么谢谢。"郑昊说,但心里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这次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农村的医疗条件实在太落后了。如果每次遇到急病都要往县里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此丧命。

  而且,西尧村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了,周边那些更偏远的村庄,情况会更糟糕。

  "二哥,你说如果咱们村里有个卫生所,有个医生,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惊险了?"郑昊试探性地问道。

  "那当然了。"郑建军点头,"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建卫生所要钱,请医生也要钱,咱们村里哪有这个条件?"

  "如果有钱呢?"

  "有钱也不一定行啊。医生愿意到咱们这穷乡僻壤来吗?而且光有医生还不够,还要有设备、有药品。"郑建军摇头,"这不是一般人能办的事。"

  郑昊没有再说话,但心里已经有了想法。

  回到村里,二嫂难产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村民们都在议论这件事,有庆幸的,有感慨的,也有担忧的。

  "幸亏昊子有车,不然秀英就危险了。"

  "是啊,咱们村里要是有个医生就好了。"

  "想得美,医生谁愿意到咱们这来?"

  "就是,咱们这穷山沟,有个接生婆就不错了。"

  听着这些议论,郑昊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一定要改变村里的医疗条件,不能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

  当天晚上,郑昊和赵晓兰在村里散步时,专门聊了这个话题。

  "昊哥,我看你今天心情一直不太好,是不是在想二嫂的事?"赵晓兰关心地问。

  "是啊,如果咱们村里有医疗条件,二嫂就不用受这么大的罪了。"郑昊说,"我在想,是不是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

  "你想怎么做?"

  "建个卫生所,请个医生,买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郑昊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这样以后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用往县里跑了。"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需要不少钱吧?"赵晓兰担心地说。

  "钱不是问题。"郑昊坚定地说,"咱们厂子现在效益不错,拿出一部分钱来为村里做点事,应该的。"

  "那你准备投入多少?"

  "我还没仔细算过,但估计需要几万块钱。"郑昊说,"卫生所的房子、医疗设备、药品,还有医生的工资,这些都要钱。"

  "值得吗?"赵晓兰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厂里正是发展的时候,这些钱用在生产上,可能效益更好。"

  "有些事情不能只看经济效益。"郑昊认真地说,"咱们在这个村子里长大,乡亲们对我们很好。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乡亲们。"

  赵晓兰点点头,她理解郑昊的想法。这就是她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有能力,有担当,有爱心。

  "那我支持你。"赵晓兰握住他的手,"不过要考虑周全,不能光有热情,还要有具体的计划。"

  "我会好好规划的。"郑昊说,"先从医疗开始,然后是教育,再然后是其他基础设施。一步一步来,把咱们村建设得更好。"

  夜风习习,两人手牵手走在村庄的小路上。月光下的西尧村很安静,家家户户都点着昏黄的煤油灯。郑昊心里已经开始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干净的街道、现代的卫生所、宽敞的学校、清澈的自来水...

  这一切,都将从二嫂这次难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