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传回西尧村,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啥?昊子要拿咱们村的钱,去给刘家庄建大棚?”

  “还保证收入翻番?翻不了还要双倍赔偿?这……这也太冒险了吧!”

  “是啊,种地这事,哪有百分之百的。万一遇上个天灾,或者菜价不好,那咱们村不是亏大了?”

  村民们议论纷纷,不少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他们信任郑昊,但这次的赌注太大了,大到让他们心里没底。

  当天晚上,郑家大院里,也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

  大哥郑建国,二哥郑建军,三哥郑国庆,都皱着眉头,坐在院子里。

  “老四,”大哥郑建国先开口了,语气沉重,“这事,你是不是太冲动了?咱们村好不容易攒下这点家底,可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是啊,四弟。”三哥郑国庆也劝道,“我知道你想干大事,可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万一……我是说万一,出了岔子,你在村里的威信,可就全没了。”

  面对家人的担忧,郑昊显得很平静。

  他给几个哥哥都倒上茶,缓缓开口。

  “哥,你们说的,我都明白。但这件事,我不是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看着哥哥们,眼神诚恳。

  “你们想,我们西尧村现在就像是端着一碗肉,周围的邻居都饿着肚子看着。我们能怎么办?是把碗抱得更紧,还是分点肉汤给他们喝?”

  “抱得再紧,也总有被打破的一天。只有让大家都喝上汤,甚至吃上肉,我们这碗肉,才能端得安稳。”

  “至于风险,”郑昊笑了笑,笑容里充满了自信,“别人种地,要看天吃饭。我们种地,是天、地、人,我们自己说了算!”

  “我有信心,不是翻一番,而是至少翻两番、三番!”

  他的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郑大山一直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烟。这时,他把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站了起来。

  “行了,都别说了。”他沉声说道,目光扫过三个大儿子,“昊子做事,有他的道理。从他回来到现在,哪一件事,他看走眼了?”

  “他是我郑大山的儿子,我相信他!”

  “这事,我这个当连长的,第一个支持!我去找你李叔,谁要是有意见,让他来找我!”

  父亲的话,一锤定音。

  郑建国几人,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不再多说什么。

  搞定了内部的思想工作,郑昊立刻开始行动。

  他深知,这场仗,必须打得漂亮,打得干脆利落,不给任何人留下质疑的余地。

  他把知青点的赵顺、张国强、王稼祥几个人,全部召集了起来。

  “各位,我们的硬仗,要开始了。”郑昊摊开一张刚刚绘制好的图纸,那是刘家庄的土地规划图。

  “从明天开始,我们兵分三路。”

  “赵顺,你负责技术组。把我们大棚搭建、育苗、施肥的所有技术要点,整理成最简单易懂的傻瓜手册。然后,对刘家庄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必须让他们在一周之内,掌握基本操作。”

  “张国强,你负责物资组。建大棚需要的竹竿、草帘,还有我们需要的种子、肥料,立刻去跟县里协调,钱不是问题,速度一定要快!一周之内,所有物资必须全部到位!”

  “塑料膜由市农林局提供,五天内就能拉过来”

  “稼祥,”他看向”王稼祥,“你负责“监督和记录。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起,每天的投入、产出、工作进度、天气情况,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既是我们日后分红的依据,也是我们向上级汇报的功劳簿!”

  一番话,分工明确,条理清晰。

  赵顺几人,被郑昊身上那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之风,深深折服。

  他们感觉自己参与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项目,而是一场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的战役!

  “是!保证完成任务!”三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

  整个西尧村,都动了起来。

  拖拉机拉着满车的竹竿和建材,浩浩荡荡地开向刘家庄。

  赵顺带着几个技术骨干,在刘家庄的打谷场上,办起了临时技术讲习班。

  一场声势浩大的示范点建设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郑昊,则背着他的帆布挎包,在刘家庄老支书的陪同下,开始一寸一寸地丈量刘家庄的土地。

  他的脚下,是贫瘠的土地。

  但他的眼中,看到的,却是一片即将崛起的金色希望。

  刘家庄,村西头的一片荒地上。

  这里,是老支书按照郑昊的要求,划出来的示范区,足足有十亩。

  此刻,这片土地上,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西尧村的施工队和刘家庄的村民们混在一起,正在搭建大棚的骨架。

  刘家庄的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束手束脚,毕竟是给别人干活。但当他们看到西尧村的人,不仅带来了全套的工具,中午还管饭,顿顿都是白面馒头加大锅菜,干劲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

  郑昊没有待在工地上指手画脚。

  他正蹲在地头,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玻璃试管和小本子。他的面前,摆着十几个从不同地块取来的土壤样本。

  他正在做一件让所有刘家庄老农都看不懂的事情——土壤酸碱度和成分的简易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是他根据前世的化学知识,用这个时代能找到的石蕊试纸、烧碱等最简单的材料,改良出来的土办法。虽然不精确,但判断出土壤是偏酸还是偏碱,缺少哪种主要元素,已经足够了。

  “小郑同志,你这是……捣鼓啥呢?”一个姓孙的老农,凑了过来,好奇地问道。他是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庄稼把式了。

  郑昊抬起头,笑了笑:“孙大爷,我给咱们的地看病呢。”

  “看病?”孙老汉更糊涂了,“地还能有病?”

  “当然有。”郑昊指着一个试管里呈现出微红色的溶液,“您看,这块地的土,就有点酸,种出来的菜,就容易得病,长不大。”

  他又指着另一个样本:“这块地呢,肚子里缺油水,也就是缺磷肥,结出来的果子,就不甜。”

  这番“望闻问切”的说辞,通俗易懂,孙老汉听得一愣一愣的。

  他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地有好坏之分,哪块地肥,哪块地贫,全凭祖上传下来的经验。哪里听过这么精细的道道。

  “那……那可咋办?”孙老汉有些急了。

  “好办。”郑昊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身边的一个麻袋,“对症下药就行。酸的,咱们就给它喂点碱面,也就是草木灰。缺油水的,咱们就多喂点骨头汤,也就是我们特制的磷肥。”

  说着,他让赵顺拿来了几份用油纸包好的、颜色各异的粉末。

  “这是我们西尧村的宝贝,生物有机肥。”郑昊介绍道,“根据不同土地的情况,我们会用不同的配方。保证让这地啊,吃得饱,吃得好,长出来的庄稼,才有劲儿!”

  这种堪称降维打击的科学种田理念,彻底颠覆了孙老汉和周围几个老农的认知。

  他们看着郑昊,眼神里充满了敬畏。

  在他们眼里,郑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能听懂土地说话的神人。

  接下来的几天,郑昊的各种“神操作”,更是让刘家庄的村民们大开眼界。

  ——育苗。

  他们不用村里留的老种,而是用郑昊带来的、据说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抗病一代”良种。播种前,还要用一种特制的药水浸泡,美其名曰“给种子穿上盔甲”。

  ——播种。

  他们不用传统的撒播,而是严格按照郑昊画出的网格线,进行精细化的点播。每一株苗之间的距离,都精确到了厘米。。

  ——浇水。

  他们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根据郑昊用一个简易湿度计测出的数据,进行“少量多次”的精准滴灌。美其名曰“渴了再喝,一次不喝撑”。

  一开始,村里的老农们,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

  这叫什么种地?这简直是在瞎胡闹!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法子,难道还不如一个毛头小子瞎捣鼓?

  不少人背地里都在摇头,觉得刘家庄这次,真是上了贼船了。

  直到五天后。

  第一批浸泡过药水的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种子,在同一个育苗棚里,出现了惊人的对比。

  郑昊特意留出了一小块“对比试验田”。

  浸泡过的种子,发芽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长出来的幼苗,清一色的粗壮、碧绿,充满了生命力。

  而没有浸泡的种子,发芽率堪堪只有百分之七十,长出来的苗,也是高矮不一,有气无力。

  当老支书带着一群老农,亲眼看到这个结果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事实,胜于雄辩。

  那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比郑昊说一万句道理,都管用。

  “神了……真是神了!”孙老汉哆哆嗦嗦地摸着那些茁壮的幼苗,喃喃自语,“就泡了泡水,差别就这么大?”

  从这一天起,刘家庄再也没有了任何质疑的声音。

  所有的村民,都对郑昊和他的技术团队,变得言听计从,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

  郑昊让往东,他们绝不往西。

  郑昊让打狗,他们绝不撵鸡。

  整个刘家庄,被拧成了一股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

  半个月后,十亩大棚,全部落成。

  一株株茁壮的菜苗,被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了土地里。

  看着那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刘家庄的村民们,眼中都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那是一种对未来,最真切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