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庶子 第六十九章,那个杨修真该死

小说:侯门庶子 作者:名剑山庄 更新时间:2025-10-02 18:13:46 源网站:2k小说网
  “陛下万不可出此不吉之言。”镇国公跪地行礼说道。

  “这一件事情,朕说的话,算不算数了。”皇帝淡然说道。

  镇国公低头说道:“陛下,金口玉言。天命所向,岂敢不从。”

  “牛卿,起来吧。”皇帝说道:“到了朕这个年纪,已经不讳谈生死了。生死人之大事,谁又能回避得了,朕死之前,自然想给子孙后代留几个将才,不至于将来朝廷埋怨。你这一把年纪,难道不想想将来。”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朝廷纵有恩泽,却也要接得住才行。父母之爱子,为之计长远,镇国公,你说对吧。”

  牛孝卿不是来试探吗?

  皇帝索性将事情挑明了说。

  他对开国勋贵没有什么特别看法,甚至还有一些感情。

  太祖太宗与开国勋贵,如家人礼。太祖太宗朝,开国勋贵的子弟进宫,简直如吃饭喝水一样。眼前牛孝卿。少年时也常入宫廷。

  与皇帝也是几十年的老熟人了。

  岂能没有感情。

  但朝廷不能单单讲感情。

  皇帝不指望开国勋贵有什么大能力,出什么力挽狂澜名将。但开国勋贵子弟,最少能履行自己身上的责任。知道轻重。

  不要说能成事,最少不能坏事。

  但这样的要求对于现在的勋贵子弟,已经很高了。

  牛孝卿脸色带着几分苦笑。他算是明白皇帝的心思,知道自己这个枢密使该怎么做了。但这一件事情并不好办。

  皇帝是明确告诉他,郑家入枢密院这个事情,他原则上同意了。

  但郑家进入枢密院,与郑家执掌枢密院是有区别的。

  如果开国八公有本事,让郑家乖乖做小弟。那也就罢了。但如果没有本事,将来开国八公少上一两家,让郑家补上,也是理所当然。

  算是给两边划下道,只能在里面争。

  “陛下教训的是,臣这些年对家里子弟教育有些懈怠了。”

  镇国公毕恭毕敬地说道。心中暗道:“今后子弟想要熬资历一路走到枢密使恐怕难了。”

  “培养的子弟的方式,恐怕要变一变了。”

  但怎么变,镇国公还没有想好,不过想起郑邦承折腾的宫学,心中暗道:“这或许是一个契机。”

  事情议定,皇帝就打发两人走了。

  皇帝似乎在赏梅,目光却落在某处虚空,陷入沉思,好一阵子,才说道:“小福子,你知道常何吗?”

  “主子,我从来没有读过史书,如何知道?”

  皇帝可没有说,常何是史书上的人物。

  赵福知道,皇帝不是在给自己说话,只是需要一个捧哏。

  “常何是贞观年间大臣,唐太宗有一日令大臣上书议事。常何奏疏极佳。非他人可比。太宗皇帝觉得这不是常何能做到。于是询问常何,常何才说出,都是由幕僚马周代笔。太宗召见马周,马周成为一代名臣。”

  赵福心领神会,说道:“陛下,想知道,谁是郑邦承的马周。”

  “不错。你那里可有消息?”

  赵福低头沉吟片刻说道:“这一段时间,南海郡王府中,并没有什么人员往来。倒是南海郡王一个女儿来京了。其他人也都不合适。”

  “臣以为,如果真有一个马周,那么这个人陛下认识。”

  “谁。”

  “贺重安。”赵福说道:“贺重安在郑府来往的时间线,与这一件事情高度吻合。”

  这就是赵福能够在皇帝面前几十年不倒的拿手绝活。

  记忆力超强。

  皇帝问起来,大部分事情都能对答如流。

  “贺重安。”皇帝这才感觉到今日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正如腊八宴上,被贺重安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对贺重安感觉很复杂。

  但总体上来说比较厌恶。

  今日更厌恶了。

  因为**与**才能同频共振。但聪明人与聪明人,是同性相斥。

  每天与这些老狐狸打交道,就够烦了。

  这里还冒出来一个不省心的小狐狸。

  皇帝忽然感叹道:“今日方知曹孟德之心。”

  那个杨修真该死啊。

  *******

  贺重安因为用力过猛,上了皇帝的黑名单。

  这几日,日日在郑府等待消息。今日终于将消息等来了。

  郑邦承说道:“这几日一直在与越王,镇国公商议选拔之事。镇国公也将心思放在此事上了。”

  郑邦承冷哼一声,显然三人商议并不愉快。

  “越王终于将章程给定下来了。总共比三场。第一武艺,长枪,弓弩,火铳三样。三选一。只要合格就行。”

  “长枪是两人持枪对刺,以胜负论。这是军中最常见的。”

  “弓箭与火枪都是射靶子。以准头论。”

  “然后是贴书与墨义,以枢密院版本的《武经七书》为本。”

  贴书就是古代填空题。

  将原文空出一段,让人补上。

  墨义就是默写了。

  选出原文一段。

  “不过,这一次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为主。”

  “最后,就是策问了。”

  “越王,以策问分高下。具体问什么,到时候才知道。”

  贺重安说道:“这也太简单了吧。武艺居然可以选?贴书与墨义还以《孙子兵法》为主。”

  武经七书,是宋代整理七本兵书,基本上是后世武学的教材。《孙子兵法》就是其一。仅仅有六千字。

  最有难度的居然是策问,但也仅仅论高下,不淘汰。

  这已经不能说是放水了。

  而是放海了。

  “我倒是想严一点。反正你说你有把握。但镇国公却万万不肯。”郑邦承说道:“听说镇国公这几日,早就将开国八公的子弟召集在一起,现在想是知道了自己家子弟的底子,是万万不肯提高难度的。”

  “不过,你也不要掉以轻心。”郑邦承面色严肃道:“这一次虽然是越王主持。但枢密院上上下下都是他们的人。考试中,你如果中了别人的手段,我也是没有办法捞你的。”

  “还有你。”郑邦承对着自己弟弟郑邦基说道:“你也是,这几日在家里,给我好好的练习。你就老老实实练火铳吧。”

  郑邦基对此非常有信心,点头答应不提。

  贺重安向郑邦承请教道:“郑叔觉得,如果他们做手脚,该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