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藏人之处
长公主出嫁那日,京中红绸漫天,迎亲的鼓乐声从街头传到巷尾,空中都飘着喜庆的红花。
可这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刚行至朱雀门,一队玄色身影突然从人群中冲出,直直挡在马车前——是郑王。
他未经传召,私自从陇西赶回京城,身上风尘仆仆,眼底却燃着灼热的怒火,攥着马鞭的手青筋暴起,死死盯着马车内的长公主。
“长姐,你不能嫁!” 他的声音穿透鼓乐,带着几分嘶哑的偏执,“那个驸马配不上你!”
迎亲的侍卫瞬间围了上来,却被郑王挥鞭逼退。街上的百姓吓得纷纷后退,原本喜庆的氛围瞬间凝固,只剩下马鞭破空的脆响和郑王的嘶吼。消息很快传入宫中,皇上震怒,亲自带着禁军赶来,看着阶下梗着脖子不肯低头的郑王,气得发抖:“无诏入京,拦截公主婚驾,你可知这是抗旨不遵!”
禁军的刀已架在郑王颈间,他却丝毫不怕,目光依旧望向马车内的方向,像是要将车帘望穿。
长公主无奈,挥手让禁军将其拿下。
郑王任由禁军将其绑入大牢,皇上亲自下旨斩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王的养妃——皇贵妃匆匆赶来,她当年一手将郑王带大,实在不忍不管他,于是抱着一个锦盒,跪在陛下面前,声音带着哭腔:“陛下息怒!先皇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言郑王本性纯良,若日后有过,可免其死罪一次!今日之事,还请陛下看在先皇的面子上,饶他一命!”
锦盒打开,泛黄的遗诏上盖着先皇的玉玺,字迹清晰可辨,只不过这圣旨说的是皇贵妃可以不入皇陵,留在宫中。
陛下看着遗诏,又看看跪在地上的皇贵妃,明白她是用自己的终 身自由换了郑王一命,最终重重叹了口气,挥手让大理寺放人,却也下了严令:“将郑王押回陇西,无朕旨意,终生不得入京!”
郑王被押出京前,长公主终于来见他,一同来的还有驸马。
她穿着大红的缎衣,手里捧着一个木盒,里面全是这些年郑王送她的礼物,那支并蒂莲木簪、刻着她名字的玉佩、陇西的奇花种子…… 她将木盒递到郑王面前,语气毫无感情:“这些东西,本宫还给你。从今往后,你我再无姐弟情分。你若再敢私自入京,本宫自会带人挡在你面前,届时刀剑无眼,休怪我不念旧情。”
郑王看着木盒里的东西,又看着长公主决绝的眼神,眼底的火焰渐渐熄灭,只剩下一片死寂。
他被押上囚车,一路返回陇西,此后多年,果然安分守己,再没踏足京城一步。
随着他回到陇西,皇贵妃坐着一辆马车,只带了一个婢女,苍凉去往皇陵,此后余生与皇陵之中度过。
京中众人渐渐忘了这段插曲,都以为他早已放下过往的执念,却没想到,多年后,他会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再次闯入长公主的生活。
沈清辞听完这段过往,眼底满是唏嘘。她想起萧景焓说的郑王幼时得先皇宠爱,心中忽然有了猜测,若不是这段畸形的爱恋玷污了皇室血脉,以先皇对郑王的偏爱,这皇位或许本就该是他的。
先皇当年将他贬去陇西,看似是惩罚,实则也是为了掩盖这段会让皇室蒙羞的秘闻,保住皇室的颜面,更是想保住他。
“只是如今,说这些也无济于事。” 沈清辞回过神,看向萧景焓,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当务之急,还是要找到长公主的下落。郑王在京中根基不深,能藏人的地方必然有限,他会把长公主藏在哪里呢?”
萧景焓皱着眉,却也没有头绪。就在两人陷入沉思时,沈清辞突然想到什么,看向萧景焓:“王爷,我们是不是漏了一个地方?如果三皇子与郑王勾结,他在京中最能自由掌控的地方,不就是行宫吗?”
萧景焓刚要接话,沈清辞却先摇了摇头否定自己:“不会是行宫。”
她将心中的疑虑一一剖开,“郑王若要逼宫,必然带着兵马,行宫虽在京郊,藏下长公主或许可行,可若想藏住一支能颠覆京城的军队,绝无可能,稍有异动便会被察觉。”
她顿了顿,想起秋日宴上萧承煜那副志在必得的模样,眼底多了几分冷意,她能这样想更重要的是,萧承煜那般利己之人,那日言语间满是入主东宫的笃定,怎会真心帮郑王藏人?只怕在紧要关头,不反过来背刺郑王、借他的罪证邀功,都算仁至义尽了。
想到这儿,沈清辞脑中突然想到,前世郑王 兵变的事,前世长公主因马场坠马亡故,郑王便是以 “奔丧” 为名进京,趁机发起兵变;这一世长公主被救下,兵变虽推迟,可他怎会毫无准备?
她猛地抬头看向萧景焓,自己都没察觉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发颤:“王爷,皇陵……能藏多少兵马?”
萧景焓瞳孔骤缩,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原本沉稳的神色彻底被慌乱取代:“皇陵占地极广,陪葬陵寝多有废弃,常年无人看管,藏下八千兵马绰绰有余!”
两人的神色都不约而同变得凝重起来。
皇贵妃娘家本是戚家,当年戚家军与定国大将军的军队齐名,后来戚家没落,戚家军才被迫解散…… 若皇贵妃暗中收拢了旧部,再借着‘看守皇陵’的名义将人藏在陵寝之中,京中根本无人能察觉!
沈清辞的心沉到了谷底,终于明白郑王为何能悄无声息闯入京城,他早借着皇贵妃的手,在皇陵布好了局!
那支被收拢的戚家军,就是他逼宫的底气。若真让他们踏出皇陵,京中必然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本王即刻进宫!” 萧景焓猛地转身,片刻不敢耽搁,“面禀陛下调京营布防,绝不能让郑王的兵马踏出皇陵半步!” 他快步往外走,又回头叮嘱,“你务必小心,切勿涉险。”
长公主出嫁那日,京中红绸漫天,迎亲的鼓乐声从街头传到巷尾,空中都飘着喜庆的红花。
可这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刚行至朱雀门,一队玄色身影突然从人群中冲出,直直挡在马车前——是郑王。
他未经传召,私自从陇西赶回京城,身上风尘仆仆,眼底却燃着灼热的怒火,攥着马鞭的手青筋暴起,死死盯着马车内的长公主。
“长姐,你不能嫁!” 他的声音穿透鼓乐,带着几分嘶哑的偏执,“那个驸马配不上你!”
迎亲的侍卫瞬间围了上来,却被郑王挥鞭逼退。街上的百姓吓得纷纷后退,原本喜庆的氛围瞬间凝固,只剩下马鞭破空的脆响和郑王的嘶吼。消息很快传入宫中,皇上震怒,亲自带着禁军赶来,看着阶下梗着脖子不肯低头的郑王,气得发抖:“无诏入京,拦截公主婚驾,你可知这是抗旨不遵!”
禁军的刀已架在郑王颈间,他却丝毫不怕,目光依旧望向马车内的方向,像是要将车帘望穿。
长公主无奈,挥手让禁军将其拿下。
郑王任由禁军将其绑入大牢,皇上亲自下旨斩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王的养妃——皇贵妃匆匆赶来,她当年一手将郑王带大,实在不忍不管他,于是抱着一个锦盒,跪在陛下面前,声音带着哭腔:“陛下息怒!先皇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言郑王本性纯良,若日后有过,可免其死罪一次!今日之事,还请陛下看在先皇的面子上,饶他一命!”
锦盒打开,泛黄的遗诏上盖着先皇的玉玺,字迹清晰可辨,只不过这圣旨说的是皇贵妃可以不入皇陵,留在宫中。
陛下看着遗诏,又看看跪在地上的皇贵妃,明白她是用自己的终 身自由换了郑王一命,最终重重叹了口气,挥手让大理寺放人,却也下了严令:“将郑王押回陇西,无朕旨意,终生不得入京!”
郑王被押出京前,长公主终于来见他,一同来的还有驸马。
她穿着大红的缎衣,手里捧着一个木盒,里面全是这些年郑王送她的礼物,那支并蒂莲木簪、刻着她名字的玉佩、陇西的奇花种子…… 她将木盒递到郑王面前,语气毫无感情:“这些东西,本宫还给你。从今往后,你我再无姐弟情分。你若再敢私自入京,本宫自会带人挡在你面前,届时刀剑无眼,休怪我不念旧情。”
郑王看着木盒里的东西,又看着长公主决绝的眼神,眼底的火焰渐渐熄灭,只剩下一片死寂。
他被押上囚车,一路返回陇西,此后多年,果然安分守己,再没踏足京城一步。
随着他回到陇西,皇贵妃坐着一辆马车,只带了一个婢女,苍凉去往皇陵,此后余生与皇陵之中度过。
京中众人渐渐忘了这段插曲,都以为他早已放下过往的执念,却没想到,多年后,他会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再次闯入长公主的生活。
沈清辞听完这段过往,眼底满是唏嘘。她想起萧景焓说的郑王幼时得先皇宠爱,心中忽然有了猜测,若不是这段畸形的爱恋玷污了皇室血脉,以先皇对郑王的偏爱,这皇位或许本就该是他的。
先皇当年将他贬去陇西,看似是惩罚,实则也是为了掩盖这段会让皇室蒙羞的秘闻,保住皇室的颜面,更是想保住他。
“只是如今,说这些也无济于事。” 沈清辞回过神,看向萧景焓,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当务之急,还是要找到长公主的下落。郑王在京中根基不深,能藏人的地方必然有限,他会把长公主藏在哪里呢?”
萧景焓皱着眉,却也没有头绪。就在两人陷入沉思时,沈清辞突然想到什么,看向萧景焓:“王爷,我们是不是漏了一个地方?如果三皇子与郑王勾结,他在京中最能自由掌控的地方,不就是行宫吗?”
萧景焓刚要接话,沈清辞却先摇了摇头否定自己:“不会是行宫。”
她将心中的疑虑一一剖开,“郑王若要逼宫,必然带着兵马,行宫虽在京郊,藏下长公主或许可行,可若想藏住一支能颠覆京城的军队,绝无可能,稍有异动便会被察觉。”
她顿了顿,想起秋日宴上萧承煜那副志在必得的模样,眼底多了几分冷意,她能这样想更重要的是,萧承煜那般利己之人,那日言语间满是入主东宫的笃定,怎会真心帮郑王藏人?只怕在紧要关头,不反过来背刺郑王、借他的罪证邀功,都算仁至义尽了。
想到这儿,沈清辞脑中突然想到,前世郑王 兵变的事,前世长公主因马场坠马亡故,郑王便是以 “奔丧” 为名进京,趁机发起兵变;这一世长公主被救下,兵变虽推迟,可他怎会毫无准备?
她猛地抬头看向萧景焓,自己都没察觉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发颤:“王爷,皇陵……能藏多少兵马?”
萧景焓瞳孔骤缩,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原本沉稳的神色彻底被慌乱取代:“皇陵占地极广,陪葬陵寝多有废弃,常年无人看管,藏下八千兵马绰绰有余!”
两人的神色都不约而同变得凝重起来。
皇贵妃娘家本是戚家,当年戚家军与定国大将军的军队齐名,后来戚家没落,戚家军才被迫解散…… 若皇贵妃暗中收拢了旧部,再借着‘看守皇陵’的名义将人藏在陵寝之中,京中根本无人能察觉!
沈清辞的心沉到了谷底,终于明白郑王为何能悄无声息闯入京城,他早借着皇贵妃的手,在皇陵布好了局!
那支被收拢的戚家军,就是他逼宫的底气。若真让他们踏出皇陵,京中必然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本王即刻进宫!” 萧景焓猛地转身,片刻不敢耽搁,“面禀陛下调京营布防,绝不能让郑王的兵马踏出皇陵半步!” 他快步往外走,又回头叮嘱,“你务必小心,切勿涉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