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里应外合
听到这些,沈清辞才松了口气,眼底露出一丝释然,还好,没辜负文卿的信任。
“只是不知道文卿在陇西,会不会遇到麻烦。”
温子然留在陇西牵制郑王,处境本就凶险,如今圣旨将到,郑王说不定会狗急跳墙。
“放心,温子然心思缜密,不会轻易出事。” 萧景焓安抚道,“而且我已让影卫传信给陇西的暗线,让他们暗中护着他。你现在要做的,是好好养伤。”
两人又说了几句关于秋日宴后续的安排,萧景焓见她神色渐缓,便起身道:“时候不早了,我送你回汀兰水榭。”
他扶着沈清辞下床,小心地避开她受伤的手臂,两人乘着夜色,悄无声息地回了沈府。
而此时的陇西,夜色比京城更浓,风沙卷着寒意,拍打着知府后院的窗棂。
温子然坐在书房里,面前摊着疫病后的民生卷宗,突然听到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兵器碰撞的脆响。
“砰 ——” 书房门被猛地踹开,郑王穿着一身劲装,带着十几个手持长刀的侍卫,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他身后的侍卫立刻将书房围得水泄不通,刀光在烛火下闪着冷芒。
温子然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抬眼看向郑王,神色平静无波:“王爷深夜闯知府书房,不知有何要事?” 他早料到郑王会因长公主的消息心神不宁,却没想到对方会如此急躁,竟直接带人闯府。
郑王走到书桌前,一把抓起桌上的卷宗,狠狠摔在地上,纸张散落一地。
他盯着温子然,眼底满是戾气:“温子然,别跟本王装糊涂!你老实说,你在陇西到底查到什么?还是说,你想借本王 之手帮你肃清障害?”
温子然看着他暴怒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王爷这话,下官实在不懂。下官查到的消息已经尽数告知王爷,王爷处置的这些人不也是王爷自己的意思吗,下官可只字未提。”
郑王却不信,上前一步,一把揪住温子然的衣领,将他拉近:“你别以为本王不知道!你暗中将人送出陇西,自己留下来牵制本王,不然皇姐怎么会出事!今**若不把话说清楚,本王就先斩了你这个碍事的巡抚!”
侍卫们的刀瞬间对准了温子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温子然却依旧镇定,抬手拨开郑王的手,整理了一下被扯乱的衣领:“王爷若是想杀下官,随时可以动手。只是这莫须有的罪名,下官绝对不认。且不说下官身在陇西,如果干涉京中之事,且说殿下如今到底说的是合适,下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郑王盯着温子然看了半晌,眼底的戾气渐渐褪去,却仍带着几分审视的锐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玉扳指,他虽暴躁,却也不是全然无谋,知道温子然若真有二心,不会这般镇定地与他对峙。
“好,” 郑王松了松领口,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压迫感,“本王就信你这一次。但你得说实话,你查到的那些叛徒,到底是为谁做事?还有那海爷,他到底是什么来头?别再跟本王打哑谜!”
温子然垂眸拱手,姿态恭敬却不谄媚:“王爷明鉴,下官既敢留在陇西,便无隐瞒之意。那些被王爷处置的人,确实是海爷安插在陇西的眼线,而这海爷,正是近来搅动陇西与东南的幕后之人。只是下官追查多日,发现海爷早已不在陇西,他的行踪诡秘,下官至今未能寻得他的踪迹,怕贸然上报会误了王爷的判断,才暂未提及。”
他抬眼看向郑王,眼神坦诚:“下官孤身留在陇西,唯一能倚仗的便是王爷。下官又怎敢欺瞒王爷?若王爷肯将心中疑虑尽数告知,下官或许还能帮王爷分析一二,哪怕是出些微末之力也好。”
这番话说得恳切,郑王仔细打量他片刻后,对着门口的侍卫沉声道:“你们都退到院外守着,没有本王的命令,任何人不准靠近!”
侍卫们齐声应是,收刀退了出去,书房内只剩下他与温子然两人,烛火跳动间,气氛终于不再那般剑拔弩张。
“你对海爷,还查到了什么?” 郑王走到窗边,背对着温子然,声音低沉,他虽愿听温子然细说,却仍不愿全然卸下防备。
温子然走到书桌旁,捡起散落的卷宗,轻轻抚平褶皱,缓缓道:“下官查到,这海爷最早是东南沿海的海匪,靠着劫掠商船起家,后来势力渐大,便开始涉足陆上交易。此次他在陇西活动,表面上是想通过西域通商赚取钱财,实则怕是在暗中囤积粮草与兵器,至于他的真正目的,下官暂时还未能查清。”
温子然说一半留一半,却让郑王信了几分。
郑王听完,心中盘算:“东南…… 海爷……” 之前 “驸马在东南被海爷拦截” 的消息瞬间在脑海中浮现,两者一结合,由不得他不信,海爷在东南动手劫走驸马,又在陇西暗中布局,显然是早有预谋!
“皇姐……” 郑王喃喃自语,语气里满是担忧,驸马在东南出事,皇姐在京城定然心急如焚,若是有个三长两短……
他越想越慌,之前对温子然的猜忌早已被对长公主的担忧取代,脚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神色焦躁。
温子然看着他的模样,心中了虽不清楚他到底担忧何事,但隐隐觉得是沈清辞的局。
“王爷,” 温子然适时开口,“眼下当务之急,是确认海爷的行踪。才可制止海爷继续危害百姓。”
郑王停下脚步,看向温子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
无论如何,只要事关长公主,他都无法思虑太多,他不能看着长姐有任何危险。
郑王带人离开,连夜出了陇西朝着京城方向去。
这是温子然没有想到的,按理说藩王无招不得入京,更何况以郑王如今的处境,即便是有诏书,他也必然会抗旨,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他这么火急火燎的赶到京城?
听到这些,沈清辞才松了口气,眼底露出一丝释然,还好,没辜负文卿的信任。
“只是不知道文卿在陇西,会不会遇到麻烦。”
温子然留在陇西牵制郑王,处境本就凶险,如今圣旨将到,郑王说不定会狗急跳墙。
“放心,温子然心思缜密,不会轻易出事。” 萧景焓安抚道,“而且我已让影卫传信给陇西的暗线,让他们暗中护着他。你现在要做的,是好好养伤。”
两人又说了几句关于秋日宴后续的安排,萧景焓见她神色渐缓,便起身道:“时候不早了,我送你回汀兰水榭。”
他扶着沈清辞下床,小心地避开她受伤的手臂,两人乘着夜色,悄无声息地回了沈府。
而此时的陇西,夜色比京城更浓,风沙卷着寒意,拍打着知府后院的窗棂。
温子然坐在书房里,面前摊着疫病后的民生卷宗,突然听到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兵器碰撞的脆响。
“砰 ——” 书房门被猛地踹开,郑王穿着一身劲装,带着十几个手持长刀的侍卫,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他身后的侍卫立刻将书房围得水泄不通,刀光在烛火下闪着冷芒。
温子然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抬眼看向郑王,神色平静无波:“王爷深夜闯知府书房,不知有何要事?” 他早料到郑王会因长公主的消息心神不宁,却没想到对方会如此急躁,竟直接带人闯府。
郑王走到书桌前,一把抓起桌上的卷宗,狠狠摔在地上,纸张散落一地。
他盯着温子然,眼底满是戾气:“温子然,别跟本王装糊涂!你老实说,你在陇西到底查到什么?还是说,你想借本王 之手帮你肃清障害?”
温子然看着他暴怒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王爷这话,下官实在不懂。下官查到的消息已经尽数告知王爷,王爷处置的这些人不也是王爷自己的意思吗,下官可只字未提。”
郑王却不信,上前一步,一把揪住温子然的衣领,将他拉近:“你别以为本王不知道!你暗中将人送出陇西,自己留下来牵制本王,不然皇姐怎么会出事!今**若不把话说清楚,本王就先斩了你这个碍事的巡抚!”
侍卫们的刀瞬间对准了温子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温子然却依旧镇定,抬手拨开郑王的手,整理了一下被扯乱的衣领:“王爷若是想杀下官,随时可以动手。只是这莫须有的罪名,下官绝对不认。且不说下官身在陇西,如果干涉京中之事,且说殿下如今到底说的是合适,下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郑王盯着温子然看了半晌,眼底的戾气渐渐褪去,却仍带着几分审视的锐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玉扳指,他虽暴躁,却也不是全然无谋,知道温子然若真有二心,不会这般镇定地与他对峙。
“好,” 郑王松了松领口,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压迫感,“本王就信你这一次。但你得说实话,你查到的那些叛徒,到底是为谁做事?还有那海爷,他到底是什么来头?别再跟本王打哑谜!”
温子然垂眸拱手,姿态恭敬却不谄媚:“王爷明鉴,下官既敢留在陇西,便无隐瞒之意。那些被王爷处置的人,确实是海爷安插在陇西的眼线,而这海爷,正是近来搅动陇西与东南的幕后之人。只是下官追查多日,发现海爷早已不在陇西,他的行踪诡秘,下官至今未能寻得他的踪迹,怕贸然上报会误了王爷的判断,才暂未提及。”
他抬眼看向郑王,眼神坦诚:“下官孤身留在陇西,唯一能倚仗的便是王爷。下官又怎敢欺瞒王爷?若王爷肯将心中疑虑尽数告知,下官或许还能帮王爷分析一二,哪怕是出些微末之力也好。”
这番话说得恳切,郑王仔细打量他片刻后,对着门口的侍卫沉声道:“你们都退到院外守着,没有本王的命令,任何人不准靠近!”
侍卫们齐声应是,收刀退了出去,书房内只剩下他与温子然两人,烛火跳动间,气氛终于不再那般剑拔弩张。
“你对海爷,还查到了什么?” 郑王走到窗边,背对着温子然,声音低沉,他虽愿听温子然细说,却仍不愿全然卸下防备。
温子然走到书桌旁,捡起散落的卷宗,轻轻抚平褶皱,缓缓道:“下官查到,这海爷最早是东南沿海的海匪,靠着劫掠商船起家,后来势力渐大,便开始涉足陆上交易。此次他在陇西活动,表面上是想通过西域通商赚取钱财,实则怕是在暗中囤积粮草与兵器,至于他的真正目的,下官暂时还未能查清。”
温子然说一半留一半,却让郑王信了几分。
郑王听完,心中盘算:“东南…… 海爷……” 之前 “驸马在东南被海爷拦截” 的消息瞬间在脑海中浮现,两者一结合,由不得他不信,海爷在东南动手劫走驸马,又在陇西暗中布局,显然是早有预谋!
“皇姐……” 郑王喃喃自语,语气里满是担忧,驸马在东南出事,皇姐在京城定然心急如焚,若是有个三长两短……
他越想越慌,之前对温子然的猜忌早已被对长公主的担忧取代,脚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神色焦躁。
温子然看着他的模样,心中了虽不清楚他到底担忧何事,但隐隐觉得是沈清辞的局。
“王爷,” 温子然适时开口,“眼下当务之急,是确认海爷的行踪。才可制止海爷继续危害百姓。”
郑王停下脚步,看向温子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
无论如何,只要事关长公主,他都无法思虑太多,他不能看着长姐有任何危险。
郑王带人离开,连夜出了陇西朝着京城方向去。
这是温子然没有想到的,按理说藩王无招不得入京,更何况以郑王如今的处境,即便是有诏书,他也必然会抗旨,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他这么火急火燎的赶到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