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内暖香氤氲,太后正倚在铺着软垫的榻上翻看着佛经。

  听见殿外撕心裂肺的哭喊,她握着念珠的手指微微一顿,眉头不自觉地蹙了起来。

  “这是怎么了?”太后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大宫女,声音带着几分不耐。

  一名年长的嬷嬷急匆匆的进了殿,在太后耳边低语:“是长公主,在殿外求见。”

  “让她进来。”太后蹙起眉,若非没有重大的事,长公主不会如此失态。

  嬷嬷领命走了出去,不多时。

  长公主已经跌跌撞撞闯了进来。

  她的发髻散乱,华贵的宫装被撕扯得不成样子,胸襟处还有大片血迹。

  最为刺眼的,是她的头皮。

  竟然秃了一大片。

  若不是她哭着喊着叫母后,太后压根没认出她。

  “阿芜?”太后急促的呼吸了一下:“你,你这是怎么搞的?”

  “母后!”长公主扑到榻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她抬起头,哭成了泪人:“您一定要为儿臣做主啊!”

  太后被她这副模样惊得心头一跳,连忙撑着榻沿坐直了身子:“我的儿,这是怎么了?谁把你欺负成这样?”

  安乐郡主紧随其后进来,也跪在长公主身边。

  抽噎着说:“祖母,是摄政王谢无咎,他带兵闯入公主府,在府里大开杀戒,

  母亲不过是训斥他两句,他竟把母亲打成这副模样。”

  安乐郡主呜呜的哭了起来,母女两人抱成一团,看得太后心里怒火蹭蹭的长。

  “好个谢无咎,他竟然猖狂至此,你可是我北周的长公主,他竟如此欺你,哀家定为你主持公道。”

  太后心疼长公主,但也没有完全丧失理智。

  谢无咎虽然狂妄,但做事并不是毫无章法。

  他怎么会突然对长公主下手?

  “安乐,你跟皇祖母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安乐郡主抽抽搭搭的,哭道:“母亲想着姜予安青州一行,劳苦功高,特意设宴邀请她来参加,可没想到她三言两语挑拨的崔家和王家起了争执。”

  “崔姐姐的脸,被王姑娘烫伤了,两家联姻的事,也就此作罢。”

  “母亲想着能说和就说和,为了给两大世家一个台阶下,就训斥了姜予安两句,她却仗着有摄政王撑腰,完全不把母亲放在眼里。”

  “不仅出言顶撞,还拿摄政王来压母亲,气的母亲想要绑了她,摄政王就在这时出现了……”

  安乐郡主带着哭腔,把黑的说成白的。

  关键是,太后居然还信了。

  她气的摔了茶杯:“岂有此理,一个狐媚子把摄政王迷的团团转,连哀家和公主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便是赐死,也不为过。”

  “来人……”

  就在太后要下令,命禁军去赐死姜予安时,一名大宫女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

  “太后,皇上有请。”

  太后面露疑惑:“皇上这个时候唤哀家前去,所谓何事?”

  “是摄政王带着姜姑娘进了宫,应该是为长公主事的来的。”

  安乐郡主脸色骤变,太后凤眸微沉,长公主则是一脸心虚。

  谢无咎居然早早的带着姜予安进了宫,还跑到皇上面前告状。

  可真是好的很呐。

  太后短暂的沉思后,便做出了决定:“摆驾乾清宫,哀家倒要看看,他们能说出什么花来。”

  她倒要看看,那个姜予安是何方高人,竟能把摄政王迷的团团转。

  今天不把她的狐狸皮撕下来,以后岂不是让她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太后怒气冲冲,带着长公主和安乐郡主,前往乾坤殿。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少年天子正听着谢无咎奏报。

  姜予安一身素衣立于阶下,脊背挺直。

  “长公主殿下不听分说便要绑了小女,小女只盼皇上明鉴,那日确是王家小姐先将滚茶泼向崔姑娘。”姜予安声音清亮,字字恳切。

  谢无咎适时补充:“臣已查证,当日在场的侍女皆可作证。

  崔王两家联姻本就勉强,此次风波实非姜姑娘之过。

  长公主为保颜面竟要杀了姜予安,以此来平息两世家的怒火,臣在无奈之下,只得出手。”

  元帝指尖轻叩案几,眼底已聚起寒气。

  此时太监通报太后驾到。

  只见太后带着一身狼狈的长公主和安乐郡主,进了殿。

  元帝的目光在长公主的身上轻轻一扫,眼里露出惊讶之色。

  他知道谢无咎视姜予安为心头肉,却没想到他竟为了姜予安,把长公主打成这样。

  元帝让太后落了座,太后就率先开了口:“皇上把哀家唤来,可是为了阿芜的事?”

  她声音哽咽,眼圈发红,竟打起了感情牌:“皇上,你可得要为阿芜做主啊,自小她就疼你,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给你带一份。”

  “身为公主,她金尊玉贵,从未让她受过委屈。”

  太后一边说,一边眼泪掉了下来:“便是在选驸马一事上,她也是为了你着想,你根基不稳她便嫁给了忠勇大将军为妻,为你守着国土。”

  “皇上,这份情,你得承啊。”

  元帝听着太后的絮叨,眉头皱了起来。

  当初他夺得龙位,忠勇将军是他的左膀右臂。

  长公主哪里是为了他才下嫁,她是为了不想去他国和亲,这才嫁给了忠勇将军。

  太后硬把这份情扣在他头上,元帝觉得恶心。

  她并非自己亲母,元帝的亲生母亲是淑妃,在生下他后,就难产去世了。

  先帝就把元帝抱养在太后的膝下。

  他登上龙位后,太后的位份自然也跟着尊贵起来。

  要说他跟长公主的兄妹情分,还不如他跟海公公的主仆感情深厚。

  太后对长公主纵容,任由她在封地兴风作浪,欺压百姓。

  元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自从驸马去世后,长公主的野心就越来越大了。

  她不满在封地,一连给太后来了三封书信。

  信上说思念太后,太后就借着她过寿的事,把长公主接了回来。

  本以为她会安分守已,没想到回京后,又闹出了不少动作。

  元帝对长公主的忍耐,已经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