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旁的冯豪杰说道:
“最近天气冷的太快了,今年冬天估计要比往年冷的多,到时候还有可能有大雪。”
“我想着先弄一口井,等有水了再挖水渠,这点活用不了几个人,对秋收影响不大。”
林舟闻言明白了个大概。
天气冷,土会被冻住。
到时候的工作量要整整多出一倍。
“行,王叔,你看着办就行,这点活两个人差不多,一个挖土,一个拉土。”
说完,他又笑着说道:
“王叔,这活可不轻,你得让人家吃饱了啊!不然干活都没力气。”
“你这不废话,我还能不让人家吃饱?”
王三保有些无语。
林舟笑了笑没有说话。
随后王三保便和冯豪杰商量起了人选。
最后还是找了两个熟人。
王启明和王有柱。
这俩人和林舟比较熟,到时候也好配合。
回到村里的时候还没天黑,林舟几人也加入到了脱粒的队伍。
冯豪杰撸起袖子,弯腰抱起一捆扎好的高粱穗,往场中央的空地上铺:
“先把穗子摊匀些,等会儿赶驴拉磙子碾,摊得厚了碾不透,籽儿还得粘在穗轴上。”
林舟走过去,学着冯豪杰的样子解开捆绳,把高粱穗一点点抖开。
王启明扛着连枷从场边跑过来,木枷杆上的布条已磨得发白。
“小舟,你跟冯叔先摊穗子,我先捶边角的,等会儿驴歇过来了再用石磙碾,队里那驴上午拉了三趟车,得缓口气。”
说着就把连枷抡起来,啪嗒啪嗒的砸在高粱穗上,籽粒混着碎壳朝下落。
王三保蹲在场边,正挑拣着穗子上的枯叶。
“轻点捶!别把穗轴砸太碎,回头扬场的时候难分。”
随后瞅了瞅天。
“今傍晚没风,等碾完了还得用木锨扬,要是明早赶上个好风天,就能把壳子扬干净装囤了。”
王有柱拎着竹筛凑过来,蹲在王启明捶过的地方,把混着壳子的高粱籽往筛里搂。
“二大,你看这籽儿多饱满,今年雨水匀,高粱准能多打两成,冬里分口粮也能宽绰些。”
王三保抽了口旱烟,笑了笑没有说话。
“高粱脱粒最讲究耐心,穗子要摊匀,磙子要碾慢,扬场要瞅风向,一步急了都白搭。”
冯豪杰一边干一边教着林舟。
正说着,场边的驴打了个响鼻。
王三保站起身拍了拍驴背:
“歇够了,套磙子!”
王启明放下连枷,跑过去帮着把石磙套在驴身上。
驴慢悠悠地迈着步子,石磙在高粱穗上碾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一群大妈大娘跟在磙子后面,用木耙把没碾到的穗子往中间扒。
还有的守在一旁,把碾下来的籽壳往竹筛里收。
饱满的颗粒要拿去交公粮,剩下的瘪高粱则留给他们自己吃。
瘪高粱粮站连看都不会看一眼,更不用说收了。
……
次日。
天微微亮。
“小舟,走了!”
王启明站在院子外喊道。
林舟一边穿衣服一边朝外走。
“不是说了吗,不用这么早。”
王启明笑了笑。
“这不是习惯了么,你不用拿家伙事了,我们都带上了。”
只见二人拿了三把铁锹,王有柱手里还提了一根绳子。
林舟见状点了点头。
有这些东西就够了。
三人一起朝田里走去。
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王启明的心里很是激动。
今天要是能把水挖出来,他和有柱可就是村里的功臣。
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林舟。
毕竟是人家先提出来的挖水。
“启明哥,你先别急着高兴,要是挖不出水来怎么办?”
林舟见状笑着说道。
王启明闻言微微一愣。
“小舟,你不是说那肯定有水吗?”
“我就是问问你,要是挖不出水来怎么办么。”
“那有啥的,顶多就是白忙活了一天,没啥大的影响。”
林舟闻言点了点头。
自己事先已经找好了地方,用不着再去山里大规模的找。
这么大的山,等找完一圈人都累死了。
三人有说有笑的走到了目的地。
王启明顺着林舟手指的方向看去,心里一阵狐疑。
这地方不显山不漏水的。
真的能有暗河?
但王三保来之前就交代过,他们两个只管挖就行,其他的都交给林舟。
“小舟,你说吧,你让我们怎么挖,我们就怎么挖。”
一旁的王有柱也跟着点了点头。
“是啊,小舟,我们都听你的。”
林舟蹲下身,指尖按了按地面的土块,土粒簌簌往下掉。
这应该是晒干的耕土层。
他站起身朝王启明指了指脚边:
“从这儿下锹,先挖个一米见方的坑,挖的时候注意看土层,这的表层是干土,挖半米深该见潮土了,到时候咱们慢些,别把湿土弄塌了。”
王启明应了声,抄起铁锹往土里扎,铁锹刃没入干土时发出轻响。
他力气大,一锹下去能挖起多半筐土,王有柱则把绳子系在土筐把手上,等筐满了就拽着绳子往坑边拉。
林舟守在坑边,时不时弯腰看坑底的土层:
“启明哥,慢点儿甩土,别把旁边的土震松了,回头坑壁塌了还得清。”
六十年代农村挖井全靠人力,没什么支护设备,全凭经验判断土层稳定性。
挖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王启明突然停了手:
“小舟,你看!土潮了!”
林舟探头一看,坑底的土果然泛着浅褐色,用铁锹戳一下,土块不再碎成渣,反而能捏成团。
他赶紧说道:
“先别挖了,把坑壁修修,用铁锹背把土拍实,免得一会儿挖深了塌下来。”
王启明听话地换了铁锹背,一下下把坑壁的虚土拍紧,王有柱则蹲在坑边,把拍下来的碎土扫进筐里。
“一会儿挖深了,弄点石板顺着坑壁垒一圈,挡着土。”
这是当时农村挖浅井的常用法子,没有砖就用天然石板或硬实的树枝当支护,既省材料又能防坍塌。
又挖了几个小时,坑已经有两米多深了。
王启明在坑底喊道:
“小舟,土更湿了!铁锹**去能沾着泥了!”
林舟趴在坑边往下看,只见坑底的土能攥出泥水来,心里顿时有了底,这深度离地下水层不远了。
一旁的冯豪杰说道:
“最近天气冷的太快了,今年冬天估计要比往年冷的多,到时候还有可能有大雪。”
“我想着先弄一口井,等有水了再挖水渠,这点活用不了几个人,对秋收影响不大。”
林舟闻言明白了个大概。
天气冷,土会被冻住。
到时候的工作量要整整多出一倍。
“行,王叔,你看着办就行,这点活两个人差不多,一个挖土,一个拉土。”
说完,他又笑着说道:
“王叔,这活可不轻,你得让人家吃饱了啊!不然干活都没力气。”
“你这不废话,我还能不让人家吃饱?”
王三保有些无语。
林舟笑了笑没有说话。
随后王三保便和冯豪杰商量起了人选。
最后还是找了两个熟人。
王启明和王有柱。
这俩人和林舟比较熟,到时候也好配合。
回到村里的时候还没天黑,林舟几人也加入到了脱粒的队伍。
冯豪杰撸起袖子,弯腰抱起一捆扎好的高粱穗,往场中央的空地上铺:
“先把穗子摊匀些,等会儿赶驴拉磙子碾,摊得厚了碾不透,籽儿还得粘在穗轴上。”
林舟走过去,学着冯豪杰的样子解开捆绳,把高粱穗一点点抖开。
王启明扛着连枷从场边跑过来,木枷杆上的布条已磨得发白。
“小舟,你跟冯叔先摊穗子,我先捶边角的,等会儿驴歇过来了再用石磙碾,队里那驴上午拉了三趟车,得缓口气。”
说着就把连枷抡起来,啪嗒啪嗒的砸在高粱穗上,籽粒混着碎壳朝下落。
王三保蹲在场边,正挑拣着穗子上的枯叶。
“轻点捶!别把穗轴砸太碎,回头扬场的时候难分。”
随后瞅了瞅天。
“今傍晚没风,等碾完了还得用木锨扬,要是明早赶上个好风天,就能把壳子扬干净装囤了。”
王有柱拎着竹筛凑过来,蹲在王启明捶过的地方,把混着壳子的高粱籽往筛里搂。
“二大,你看这籽儿多饱满,今年雨水匀,高粱准能多打两成,冬里分口粮也能宽绰些。”
王三保抽了口旱烟,笑了笑没有说话。
“高粱脱粒最讲究耐心,穗子要摊匀,磙子要碾慢,扬场要瞅风向,一步急了都白搭。”
冯豪杰一边干一边教着林舟。
正说着,场边的驴打了个响鼻。
王三保站起身拍了拍驴背:
“歇够了,套磙子!”
王启明放下连枷,跑过去帮着把石磙套在驴身上。
驴慢悠悠地迈着步子,石磙在高粱穗上碾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一群大妈大娘跟在磙子后面,用木耙把没碾到的穗子往中间扒。
还有的守在一旁,把碾下来的籽壳往竹筛里收。
饱满的颗粒要拿去交公粮,剩下的瘪高粱则留给他们自己吃。
瘪高粱粮站连看都不会看一眼,更不用说收了。
……
次日。
天微微亮。
“小舟,走了!”
王启明站在院子外喊道。
林舟一边穿衣服一边朝外走。
“不是说了吗,不用这么早。”
王启明笑了笑。
“这不是习惯了么,你不用拿家伙事了,我们都带上了。”
只见二人拿了三把铁锹,王有柱手里还提了一根绳子。
林舟见状点了点头。
有这些东西就够了。
三人一起朝田里走去。
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王启明的心里很是激动。
今天要是能把水挖出来,他和有柱可就是村里的功臣。
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林舟。
毕竟是人家先提出来的挖水。
“启明哥,你先别急着高兴,要是挖不出水来怎么办?”
林舟见状笑着说道。
王启明闻言微微一愣。
“小舟,你不是说那肯定有水吗?”
“我就是问问你,要是挖不出水来怎么办么。”
“那有啥的,顶多就是白忙活了一天,没啥大的影响。”
林舟闻言点了点头。
自己事先已经找好了地方,用不着再去山里大规模的找。
这么大的山,等找完一圈人都累死了。
三人有说有笑的走到了目的地。
王启明顺着林舟手指的方向看去,心里一阵狐疑。
这地方不显山不漏水的。
真的能有暗河?
但王三保来之前就交代过,他们两个只管挖就行,其他的都交给林舟。
“小舟,你说吧,你让我们怎么挖,我们就怎么挖。”
一旁的王有柱也跟着点了点头。
“是啊,小舟,我们都听你的。”
林舟蹲下身,指尖按了按地面的土块,土粒簌簌往下掉。
这应该是晒干的耕土层。
他站起身朝王启明指了指脚边:
“从这儿下锹,先挖个一米见方的坑,挖的时候注意看土层,这的表层是干土,挖半米深该见潮土了,到时候咱们慢些,别把湿土弄塌了。”
王启明应了声,抄起铁锹往土里扎,铁锹刃没入干土时发出轻响。
他力气大,一锹下去能挖起多半筐土,王有柱则把绳子系在土筐把手上,等筐满了就拽着绳子往坑边拉。
林舟守在坑边,时不时弯腰看坑底的土层:
“启明哥,慢点儿甩土,别把旁边的土震松了,回头坑壁塌了还得清。”
六十年代农村挖井全靠人力,没什么支护设备,全凭经验判断土层稳定性。
挖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王启明突然停了手:
“小舟,你看!土潮了!”
林舟探头一看,坑底的土果然泛着浅褐色,用铁锹戳一下,土块不再碎成渣,反而能捏成团。
他赶紧说道:
“先别挖了,把坑壁修修,用铁锹背把土拍实,免得一会儿挖深了塌下来。”
王启明听话地换了铁锹背,一下下把坑壁的虚土拍紧,王有柱则蹲在坑边,把拍下来的碎土扫进筐里。
“一会儿挖深了,弄点石板顺着坑壁垒一圈,挡着土。”
这是当时农村挖浅井的常用法子,没有砖就用天然石板或硬实的树枝当支护,既省材料又能防坍塌。
又挖了几个小时,坑已经有两米多深了。
王启明在坑底喊道:
“小舟,土更湿了!铁锹**去能沾着泥了!”
林舟趴在坑边往下看,只见坑底的土能攥出泥水来,心里顿时有了底,这深度离地下水层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