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亲王联合数十名重臣的骤然发难,如同在平静的金銮殿内投下了一颗惊雷。弹劾厉欣怡“无能无德”、“酿成巨祸”、“不堪重任”的声浪一时间甚嚣尘上,矛头直指陛下亲自任命的“矿物燃料勘探司”总揽大臣。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见风使舵,也开始出言附和,局势对厉欣怡极为不利。
龙椅之上,朕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群情激愤(或故作激愤)的臣子,最后落在为首、一脸“悲愤”的睿亲王身上。朕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那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喧嚣的声浪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
待到殿内重新安静下来,朕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睿亲王,及诸位爱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晓。”
朕拿起御案上厉欣怡那封八百里加急密奏,并未展示内容,只是淡淡道:“北地油田之事,朕这里,也收到了一份急报。”
朕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据报,昨夜油田仓库区突发大火,乃人为纵火所致。现场擒获数名疑犯,经初步审讯,其背后……似有指使。”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纵火?还有指使?
睿亲王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他们没想到厉欣怡反应如此之快,更没想到陛下会直接将此事在朝会上挑明!
“陛下!”睿亲王强自镇定,连忙道,“此必是厉妃为推卸管理失职之责,编造谎言,混淆视听!请陛下明察!”
“哦?编造谎言?”朕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人证物证俱在,睿亲王是否言之过早?莫非亲王已然知晓内情?”
朕的反问如同利剑,让睿亲王一时语塞,冷汗涔涔而下:“老臣……老臣只是依据常理推断……”
“常理?”朕打断他,声音陡然转厉,“常理就是,朕钦命的军国要务工地,竟有人敢蓄意纵火,破坏!此等行径,与通敌叛国何异?!这才是当下最该查清、最该严办之事!”
朕的怒火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个大殿,所有官员都噤若寒蝉。
“至于厉妃是否失职……”朕话锋一转,语气稍缓,“大火起因乃人为破坏,其发现及时,处置果断,已最大限度保全了核心井架与工坊,何来‘酿成巨祸’之说?至于‘激起民怨’……此前地方官吏怠政、士绅煽动之事,朕这里亦有记录。厉妃以非常手段,行非常之事,于短时间内打通关节,推进建设,虽有操切之嫌,然其心可悯,其功……亦不可没!”
朕的定调,明确站在了厉欣怡一边,肯定了她的功劳,并将纵火案定性为严重的破坏事件。
“陛下!”睿亲王犹不甘心,“纵火之事自然要查,然厉妃以一介女流,商人出身,执掌如此要害,本就于礼不合,如今又惹出如此风波,恐难服众啊!恳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够了!”朕猛地一拍龙案,声震殿宇,“睿亲王!朕任用何人,自有朕的考量!厉妃之才,于北海侦查、朔州献策、北地开拓,皆有目共睹!莫非亲王以为,满朝文武,还有比她更熟悉此道、更能锐意进取之人选吗?还是说,亲王有意亲自出任此职,为朕分忧?”
朕直接将问题抛了回去,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与压迫。
睿亲王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臣不敢!老臣绝无此意!老臣……老臣只是忧心国事……”
“忧心国事,便该想着如何助朕尽快产出‘猛火油精’,强军御敌!而不是在此攻讦做事之人,行那掣肘之事!”朕的语气冰冷如铁,“北疆血战方歇,罗刹狼子野心未死!尔等可知,罗刹一具‘地狱火’抛石机,需耗费我多少将士性命才能摧毁?若我军早有充足‘猛火油精’驱动战车、强化守城器械,朔州之战,又何至于如此惨烈?!”
朕以血淋淋的现实,将争论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让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显得苍白无力。
“传朕旨意!”朕不再给反对者机会,直接下令,“一,北地纵火一案,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严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按谋逆论处,绝不姑息!”
“二,厉妃继续总揽‘矿物燃料勘探司’事宜,朝廷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再有拖延掣肘!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革职查办!”
“三,着皇贵妃唐若雪,协理朕统筹北地开发之后勤保障与地方协调事宜,确保油田建设顺利,避免再生事端。”
三条旨意,一条比一条强硬。第一条以铁血手段震慑宵小,第二条明确支持厉欣怡,第三条则引入了唐若雪进行协调与监督,既是对厉欣怡的一种制衡,也是向朝臣表明,朕并非一味纵容,开发之事仍在可控的轨道之上。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大部分官员见陛下态度如此坚决,且引入了皇贵妃进行平衡,纷纷躬身领命。
睿亲王等人面如死灰,知道今日已一败涂地,再争下去只会引火烧身,也只能咬牙应下。
退朝之后,朕独坐养心殿,看着厉欣怡密奏中关于纵火案背后指向睿亲王管事的细节,眼神冰冷。朕并未在朝会上彻底揭开,是给睿亲王,也是给整个宗室勋贵集团留了一丝余地,一种警告。若他们识趣,此事便到此为止;若再有不轨……朕不介意借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朝纲。
很快,唐若雪奉旨前来。她神色平静,似乎对朝会结果并不意外。
“陛下,北地之事,臣妾会妥善协调,既保障开发进度,亦会注意安抚地方,约束厉妃妹妹行事,避免过于激进。”她轻声禀报,思路清晰。
“嗯,有劳你了。”朕点了点头,“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然亦需把握分寸。这个度,由你来掌。”
“臣妾明白。”
而厉欣怡在接到朝廷邸报和朕的密旨后,亦是精神大振。陛下的全力支持,扫清了她最大的障碍。她更加雷厉风行,一方面配合三司调查纵火案,另一方面全力扑在油田重建与投产上。有了唐若雪的协调,地方官府变得异常配合,资源调配顺畅无比。
一场看似足以颠覆局面的朝堂风暴,在朕的强势干预与巧妙平衡下,被暂时平息。厉欣怡的改革之路得以继续,但她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来自陛下和唐若雪那无形的约束。帝国的巨轮,在短暂的颠簸后,再次朝着既定的方向,破浪前行。
然而,朕深知,矛盾只是被压制,并未消除。经济的变革一旦启动,利益的重新分配必将引发更深刻的动荡。而北方,罗刹的威胁也从未真正远离。
        龙椅之上,朕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群情激愤(或故作激愤)的臣子,最后落在为首、一脸“悲愤”的睿亲王身上。朕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那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喧嚣的声浪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
待到殿内重新安静下来,朕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睿亲王,及诸位爱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晓。”
朕拿起御案上厉欣怡那封八百里加急密奏,并未展示内容,只是淡淡道:“北地油田之事,朕这里,也收到了一份急报。”
朕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据报,昨夜油田仓库区突发大火,乃人为纵火所致。现场擒获数名疑犯,经初步审讯,其背后……似有指使。”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纵火?还有指使?
睿亲王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他们没想到厉欣怡反应如此之快,更没想到陛下会直接将此事在朝会上挑明!
“陛下!”睿亲王强自镇定,连忙道,“此必是厉妃为推卸管理失职之责,编造谎言,混淆视听!请陛下明察!”
“哦?编造谎言?”朕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人证物证俱在,睿亲王是否言之过早?莫非亲王已然知晓内情?”
朕的反问如同利剑,让睿亲王一时语塞,冷汗涔涔而下:“老臣……老臣只是依据常理推断……”
“常理?”朕打断他,声音陡然转厉,“常理就是,朕钦命的军国要务工地,竟有人敢蓄意纵火,破坏!此等行径,与通敌叛国何异?!这才是当下最该查清、最该严办之事!”
朕的怒火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个大殿,所有官员都噤若寒蝉。
“至于厉妃是否失职……”朕话锋一转,语气稍缓,“大火起因乃人为破坏,其发现及时,处置果断,已最大限度保全了核心井架与工坊,何来‘酿成巨祸’之说?至于‘激起民怨’……此前地方官吏怠政、士绅煽动之事,朕这里亦有记录。厉妃以非常手段,行非常之事,于短时间内打通关节,推进建设,虽有操切之嫌,然其心可悯,其功……亦不可没!”
朕的定调,明确站在了厉欣怡一边,肯定了她的功劳,并将纵火案定性为严重的破坏事件。
“陛下!”睿亲王犹不甘心,“纵火之事自然要查,然厉妃以一介女流,商人出身,执掌如此要害,本就于礼不合,如今又惹出如此风波,恐难服众啊!恳请陛下以社稷为重……”
“够了!”朕猛地一拍龙案,声震殿宇,“睿亲王!朕任用何人,自有朕的考量!厉妃之才,于北海侦查、朔州献策、北地开拓,皆有目共睹!莫非亲王以为,满朝文武,还有比她更熟悉此道、更能锐意进取之人选吗?还是说,亲王有意亲自出任此职,为朕分忧?”
朕直接将问题抛了回去,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与压迫。
睿亲王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臣不敢!老臣绝无此意!老臣……老臣只是忧心国事……”
“忧心国事,便该想着如何助朕尽快产出‘猛火油精’,强军御敌!而不是在此攻讦做事之人,行那掣肘之事!”朕的语气冰冷如铁,“北疆血战方歇,罗刹狼子野心未死!尔等可知,罗刹一具‘地狱火’抛石机,需耗费我多少将士性命才能摧毁?若我军早有充足‘猛火油精’驱动战车、强化守城器械,朔州之战,又何至于如此惨烈?!”
朕以血淋淋的现实,将争论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让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显得苍白无力。
“传朕旨意!”朕不再给反对者机会,直接下令,“一,北地纵火一案,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严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按谋逆论处,绝不姑息!”
“二,厉妃继续总揽‘矿物燃料勘探司’事宜,朝廷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再有拖延掣肘!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革职查办!”
“三,着皇贵妃唐若雪,协理朕统筹北地开发之后勤保障与地方协调事宜,确保油田建设顺利,避免再生事端。”
三条旨意,一条比一条强硬。第一条以铁血手段震慑宵小,第二条明确支持厉欣怡,第三条则引入了唐若雪进行协调与监督,既是对厉欣怡的一种制衡,也是向朝臣表明,朕并非一味纵容,开发之事仍在可控的轨道之上。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大部分官员见陛下态度如此坚决,且引入了皇贵妃进行平衡,纷纷躬身领命。
睿亲王等人面如死灰,知道今日已一败涂地,再争下去只会引火烧身,也只能咬牙应下。
退朝之后,朕独坐养心殿,看着厉欣怡密奏中关于纵火案背后指向睿亲王管事的细节,眼神冰冷。朕并未在朝会上彻底揭开,是给睿亲王,也是给整个宗室勋贵集团留了一丝余地,一种警告。若他们识趣,此事便到此为止;若再有不轨……朕不介意借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朝纲。
很快,唐若雪奉旨前来。她神色平静,似乎对朝会结果并不意外。
“陛下,北地之事,臣妾会妥善协调,既保障开发进度,亦会注意安抚地方,约束厉妃妹妹行事,避免过于激进。”她轻声禀报,思路清晰。
“嗯,有劳你了。”朕点了点头,“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然亦需把握分寸。这个度,由你来掌。”
“臣妾明白。”
而厉欣怡在接到朝廷邸报和朕的密旨后,亦是精神大振。陛下的全力支持,扫清了她最大的障碍。她更加雷厉风行,一方面配合三司调查纵火案,另一方面全力扑在油田重建与投产上。有了唐若雪的协调,地方官府变得异常配合,资源调配顺畅无比。
一场看似足以颠覆局面的朝堂风暴,在朕的强势干预与巧妙平衡下,被暂时平息。厉欣怡的改革之路得以继续,但她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来自陛下和唐若雪那无形的约束。帝国的巨轮,在短暂的颠簸后,再次朝着既定的方向,破浪前行。
然而,朕深知,矛盾只是被压制,并未消除。经济的变革一旦启动,利益的重新分配必将引发更深刻的动荡。而北方,罗刹的威胁也从未真正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