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书房对谈之后,荣国府的天,便悄无声息地,变了。
贾政依旧是那个每日按时上朝、下朝后便躲入书房读圣贤书的工部尚书。贾母也依旧是那个在荣庆堂内安享尊荣、念佛吃斋的老太君。府中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往日并无不同。
可那些在府里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精们,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环三爷的院子,不一样了。
往日里,那不过是府中最偏僻、最冷清的角落之一。而如今,每日里,竟有各处的管事,捧着账本,低眉顺眼地,前来“请示”。
王熙凤,这位说一不二的琏**奶,更是三天两头地往那小院里跑,一待便是半个时辰,出来时,脸上那股子热络劲儿,比对贾母还要亲近几分。
而新晋的工部尚书贾政,更是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命令——自此以后,府中所有内务开销、账目往来,皆需先经环三爷过目、点头,方可执行。
这道命令,无异于一道无形的圣旨,彻底宣告了贾环在这座府邸中,那至高无上的、仅次于贾母的实际权力。
曾经那个可以被随意欺凌、人人鄙夷的庶子,如今,已然成了这座百年府邸真正的、幕后的掌舵人。
对于这一切,贾环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急于推行那石破天惊的“三策”,更没有像个新官上任的暴发户一般,四处立威。他知道,贾府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想要掉头,非一日之功。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都只会让这艘船,提前散架。
午后,贾环的小书房。
这里,已经成了贾兰和贾琮每日放学后,必定要来的“第二学堂”。
与家学里代儒所教的“之乎者也”不同,在这里,他们所学的东西,闻所未闻。
今日,贾环没有拿出任何书卷。
他只是将一本由恒源当送来的、薄薄的册子,放在了二人面前。
册子的封面上,只写着四个字——“漕运纪要”。
“琮弟,兰哥儿,”贾环的目光,从二人脸上扫过,“今日,我们不读圣贤书,我们来看看这个。”
贾琮好奇地凑了过去,翻开册子,只见上面记录的,都是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
“京杭运河,通州段,官船一百二十艘,载粮八万石,耗时七日,报损一千二百石……”
“临清段,官船一百一十艘,载粮七万五千石,耗时六日,报损八百石……”
“淮安段,官船一百五十艘,载粮十万石,耗时九日,报损……五千石?”
贾琮念到最后,不由得“咦”了一声,脸上满是困惑:“三哥,这淮安段的损耗,怎么比别处高出这么多?五千石粮食,那得是多少银子啊!是不是这里的耗子,特别能吃?”
他这句天真的话,引得一旁的贾兰,也不由得莞尔。
贾环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贾兰,问道:“兰哥儿,你怎么看?”
贾兰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神情,异常专注。那双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的眸子,紧紧地盯着那几行数字,眉头微蹙,手指在册子上来回比对着,仿佛在进行着某种精密的计算。
他不像贾琮那般,只看到了一个孤立的、异常的数字。
他看到的,是数字背后,所隐藏的逻辑与规律。
许久,他才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却又异常冷静的推断。
“三哥,琮弟说得没错,这淮安段的报损,确实高得离谱。但我看的,是这后面的备注。”
他指着册子末尾的一行小字。
“这本纪要,是汇总了近三年的漕运数据。我发现,这三年来,通州段和临清段的报损率,基本都维持在百分之一到二之间,互有高低,这很正常。可唯独这淮安段,连续三年,每一年的报损率,都稳稳地,超过了百分之五!”
他的声音,变得愈发清晰,思路也愈发明确。
“三哥,琮弟说耗子能吃,可天底下的耗子,总不会只盯着淮安府的官船吃,还一吃就是三年吧?”
“天灾水患,也不可能连续三年,都只淹淮安这一段河道吧?”
“所以,”贾兰的眼中,闪过一道惊人的、锐利的光芒,他得出了一个让贾琮目瞪口呆的结论,“这根本不是‘报损’!”
“这是……监守自盗!是有人,在用‘损耗’的名义,将这每年几千石的粮食,中饱私囊!”
贾琮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都合不拢。
而贾环的眼中,则爆发出了一团前所未有的、名为“惊喜”的亮光!
他原以为,自己还要再引导一番,才能让贾兰看透其中的玄机。
却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读的少年,竟有如此敏锐、如此透彻的洞察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聪明”了,这是一种天赋!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真正的天赋!
“说下去!”贾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得到了贾环的鼓励,贾兰的信心更足了。
他不再有丝毫犹豫,将自己的推论,和盘托出。
“三哥,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漕运之事,牵扯极广。从粮草出库,到装船押运,再到沿途关卡的查验,最后入库交割,这中间,要经过多少人的手?”
“想要连续三年,每年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几千石粮食,这绝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办到的事情!”
“负责押运的运官,负责看守粮仓的仓管,负责查验关卡的守备……甚至,是淮安府主管漕运的知府衙门!这些人,必定是早就串通一气,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贪腐网络!”
“他们,用国家的粮食,喂饱了自己,喂肥了这一整张网上的,所有人!”
一番话,掷地有声,字字诛心!
贾琮早已听得是冷汗直流,他何曾想过,这几行枯燥的数字背后,竟隐藏着如此触目惊心的、官官相护的黑暗!
而贾环,则是看着贾兰,满脸的欣赏,甚至,是……震撼!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个孩子。
贾兰不仅看出了问题,更看出了问题背后的“结构”!
他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性思维”!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学”的根基!
“好!兰哥儿!说得太好了!”
贾环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赞赏,他猛地一拍大腿,站起身,重重地拍了拍贾兰的肩膀。
“你看到的,比我想象的,还要深,还要远!”
他看着眼前这两个少年,一个聪慧敏锐,一个质朴纯良,心中豪情万丈。
这就是他未来的班底!
这就是他未来,要用来撬动这个世界的,第一批杠杆!
“三哥……我……我只是胡乱猜测的……”被贾环如此夸赞,贾兰那张总是少年老成的脸,也不由得泛起了一丝红晕。
“这不是胡猜,这是基于数据的、最合理的逻辑推演!”贾环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兰哥儿,琮弟,你们要记住!”
“圣贤书,教我们的是‘道’,是做人的道理。而这些账本,这些情报,这些数字,教我们的,是‘术’!是看清这个世界真实运转的、血淋淋的规则!”
他将那本漕运纪要,重新合上,递到贾兰手中。
“这本册子,交给你了。”
“我给你们,留一道功课。”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你们回去,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是朝廷派去彻查此案的钦差,面对这样一张盘根错节的大网,你们,该从何处下手,才能将这张网,一举撕开,将这些蛀虫,一网打尽?”
“三日后,我,要听你们的答案。”
贾政依旧是那个每日按时上朝、下朝后便躲入书房读圣贤书的工部尚书。贾母也依旧是那个在荣庆堂内安享尊荣、念佛吃斋的老太君。府中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往日并无不同。
可那些在府里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精们,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环三爷的院子,不一样了。
往日里,那不过是府中最偏僻、最冷清的角落之一。而如今,每日里,竟有各处的管事,捧着账本,低眉顺眼地,前来“请示”。
王熙凤,这位说一不二的琏**奶,更是三天两头地往那小院里跑,一待便是半个时辰,出来时,脸上那股子热络劲儿,比对贾母还要亲近几分。
而新晋的工部尚书贾政,更是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命令——自此以后,府中所有内务开销、账目往来,皆需先经环三爷过目、点头,方可执行。
这道命令,无异于一道无形的圣旨,彻底宣告了贾环在这座府邸中,那至高无上的、仅次于贾母的实际权力。
曾经那个可以被随意欺凌、人人鄙夷的庶子,如今,已然成了这座百年府邸真正的、幕后的掌舵人。
对于这一切,贾环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急于推行那石破天惊的“三策”,更没有像个新官上任的暴发户一般,四处立威。他知道,贾府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想要掉头,非一日之功。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都只会让这艘船,提前散架。
午后,贾环的小书房。
这里,已经成了贾兰和贾琮每日放学后,必定要来的“第二学堂”。
与家学里代儒所教的“之乎者也”不同,在这里,他们所学的东西,闻所未闻。
今日,贾环没有拿出任何书卷。
他只是将一本由恒源当送来的、薄薄的册子,放在了二人面前。
册子的封面上,只写着四个字——“漕运纪要”。
“琮弟,兰哥儿,”贾环的目光,从二人脸上扫过,“今日,我们不读圣贤书,我们来看看这个。”
贾琮好奇地凑了过去,翻开册子,只见上面记录的,都是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
“京杭运河,通州段,官船一百二十艘,载粮八万石,耗时七日,报损一千二百石……”
“临清段,官船一百一十艘,载粮七万五千石,耗时六日,报损八百石……”
“淮安段,官船一百五十艘,载粮十万石,耗时九日,报损……五千石?”
贾琮念到最后,不由得“咦”了一声,脸上满是困惑:“三哥,这淮安段的损耗,怎么比别处高出这么多?五千石粮食,那得是多少银子啊!是不是这里的耗子,特别能吃?”
他这句天真的话,引得一旁的贾兰,也不由得莞尔。
贾环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贾兰,问道:“兰哥儿,你怎么看?”
贾兰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神情,异常专注。那双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的眸子,紧紧地盯着那几行数字,眉头微蹙,手指在册子上来回比对着,仿佛在进行着某种精密的计算。
他不像贾琮那般,只看到了一个孤立的、异常的数字。
他看到的,是数字背后,所隐藏的逻辑与规律。
许久,他才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却又异常冷静的推断。
“三哥,琮弟说得没错,这淮安段的报损,确实高得离谱。但我看的,是这后面的备注。”
他指着册子末尾的一行小字。
“这本纪要,是汇总了近三年的漕运数据。我发现,这三年来,通州段和临清段的报损率,基本都维持在百分之一到二之间,互有高低,这很正常。可唯独这淮安段,连续三年,每一年的报损率,都稳稳地,超过了百分之五!”
他的声音,变得愈发清晰,思路也愈发明确。
“三哥,琮弟说耗子能吃,可天底下的耗子,总不会只盯着淮安府的官船吃,还一吃就是三年吧?”
“天灾水患,也不可能连续三年,都只淹淮安这一段河道吧?”
“所以,”贾兰的眼中,闪过一道惊人的、锐利的光芒,他得出了一个让贾琮目瞪口呆的结论,“这根本不是‘报损’!”
“这是……监守自盗!是有人,在用‘损耗’的名义,将这每年几千石的粮食,中饱私囊!”
贾琮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都合不拢。
而贾环的眼中,则爆发出了一团前所未有的、名为“惊喜”的亮光!
他原以为,自己还要再引导一番,才能让贾兰看透其中的玄机。
却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读的少年,竟有如此敏锐、如此透彻的洞察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聪明”了,这是一种天赋!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真正的天赋!
“说下去!”贾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得到了贾环的鼓励,贾兰的信心更足了。
他不再有丝毫犹豫,将自己的推论,和盘托出。
“三哥,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漕运之事,牵扯极广。从粮草出库,到装船押运,再到沿途关卡的查验,最后入库交割,这中间,要经过多少人的手?”
“想要连续三年,每年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几千石粮食,这绝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办到的事情!”
“负责押运的运官,负责看守粮仓的仓管,负责查验关卡的守备……甚至,是淮安府主管漕运的知府衙门!这些人,必定是早就串通一气,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贪腐网络!”
“他们,用国家的粮食,喂饱了自己,喂肥了这一整张网上的,所有人!”
一番话,掷地有声,字字诛心!
贾琮早已听得是冷汗直流,他何曾想过,这几行枯燥的数字背后,竟隐藏着如此触目惊心的、官官相护的黑暗!
而贾环,则是看着贾兰,满脸的欣赏,甚至,是……震撼!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个孩子。
贾兰不仅看出了问题,更看出了问题背后的“结构”!
他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性思维”!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学”的根基!
“好!兰哥儿!说得太好了!”
贾环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赞赏,他猛地一拍大腿,站起身,重重地拍了拍贾兰的肩膀。
“你看到的,比我想象的,还要深,还要远!”
他看着眼前这两个少年,一个聪慧敏锐,一个质朴纯良,心中豪情万丈。
这就是他未来的班底!
这就是他未来,要用来撬动这个世界的,第一批杠杆!
“三哥……我……我只是胡乱猜测的……”被贾环如此夸赞,贾兰那张总是少年老成的脸,也不由得泛起了一丝红晕。
“这不是胡猜,这是基于数据的、最合理的逻辑推演!”贾环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兰哥儿,琮弟,你们要记住!”
“圣贤书,教我们的是‘道’,是做人的道理。而这些账本,这些情报,这些数字,教我们的,是‘术’!是看清这个世界真实运转的、血淋淋的规则!”
他将那本漕运纪要,重新合上,递到贾兰手中。
“这本册子,交给你了。”
“我给你们,留一道功课。”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你们回去,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是朝廷派去彻查此案的钦差,面对这样一张盘根错节的大网,你们,该从何处下手,才能将这张网,一举撕开,将这些蛀虫,一网打尽?”
“三日后,我,要听你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