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从医学院回来后,杨柳立在书房的窗边,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电话听筒。
指尖拨动转盘时有些微颤,金属拨号盘发出清脆又沉重的“咔哒”声,在过分安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杨柳压低声音,对着听筒吐出几个简短的字词,用的是宋时玉教她的暗语:“‘玉兰’开了,问问‘春雨’几时来取。”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一个同样压低的女声回应:“‘春雨’说午后三点,‘老地方’。”
电话随即挂断,杨柳缓缓放下听筒,掌心沁出一层薄汗。
这是她与宋时玉约定的重启联络的暗号,“玉兰”指代情报,“春雨”是文曼曼的代号,“老地方”则是圣玛利亚女校旧址附近那家不起眼的“益民书局”。
传递一张夹在旧书里的微缩胶卷,或者替受伤的同志在文曼曼的仁济医院安排一个假身份,这便是“低风险”的边界,也是杨柳此刻唯一能做的。
走出砚柳院,北平的空气已变得浑浊而紧张。
不过短短几天,街道两旁原本敞开的店铺门板大多只留一条缝,伙计警惕地向外张望,巡警比往日多了几倍,穿着灰扑扑的**,腰间的警棍和枪套格外刺眼,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在每一个行人的脸上刮过。
报童的吆喝声成了街头唯一高亢的调子:
“号外!号外!日军增兵山海关!”
“看报看报!**颁布《非常时期治安条例》,集会游行一律禁止!”
杨柳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素色棉袍,将脸埋低了些,快步汇入稀疏的人流。
街角,两个穿着长衫的年轻学生被巡警拦住盘问,其中一个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争辩着什么,立刻被粗暴地推搡到墙边。
杨柳的心猛地一缩,强迫自己移开目光,脚步更快地朝仁济医院的方向走去。
仁济医院的走廊里挤满了人,呻吟声、咳嗽声、孩童的哭喊声混杂一片,令人窒息。
担架上躺着面色灰败的伤兵,纱布裹不住渗出的暗红血迹;抱着孩子的妇人眼神空洞,孩子额头上贴着退热贴,小脸烧得通红;角落里蜷缩着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眼神麻木,身上散发着酸腐的气味。
“杨同学?”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惊喜响起。
杨柳抬头,看见文曼曼穿着洗得发白的护士服,正推着一辆堆满药瓶和纱布的小车从病房出来。
她的眼下带着浓重的青黑,嘴唇干裂起皮,显然熬了不止一个通宵。但那双眼睛在看见杨柳的瞬间,还是亮了一下。
“曼曼姐!”杨柳快步迎上去。
文曼曼迅速扫了一眼四周,压低声音,语速快而清晰:“三楼西侧走廊尽头,杂物间旁边的空病房,今早新收了个‘肠痉挛’的‘李姓商人’。药按时给,别多问。”
她语焉不详,但杨柳瞬间明白,这是需要她“留意”或“掩护”的同志。
文曼曼疲惫地捏了捏眉心,嘴角扯出一个勉强的笑,“最近病人太多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还好有你来帮忙。”
她的目光扫过走廊里痛苦的众生相,又落在杨柳脸上,带着疲惫的笑意。
杨柳轻轻点头,传递了一个“放心”的眼神。
两人没有再多言,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个眼神的交汇已胜过千言万语。
文曼曼推着小车匆匆消失在另一间病房门口,杨柳则深吸一口气,挺直脊背,朝着三楼西侧走去。
……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杨柳结束医院实习,带着一身疲惫和消毒水味回到小院。
院门刚推开一条缝,就见老陈的身影立在院子里,手里捏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二少奶奶,”老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南边来的信。”
杨柳的心一跳,她快步上前,一把接过了那个信封。
信封是普通的土黄色牛皮纸,右下角印着南方某地邮局的模糊戳记。上面没有署名,只有一行熟悉的字迹,那是赵声砚的手笔,收件人写着“杨小姐”。
她几乎是跑着冲进书房,反手紧紧关上门,背靠着冰凉的门板,胸口剧烈起伏。
杨柳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沿着封口撕开信封。
信纸是粗糙的军用笺,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感,赵声砚的字迹依旧刚劲有力,只是笔画间似乎比往日多了些沉郁和风尘仆仆的痕迹。
“杨柳:
我们已安全抵达,此地湿热多雨,蚊虫肆虐,饮食亦多辛辣,开始时颇难适应,肠胃时有不适。念及你畏寒,此地冬天不向北方那么寒冷,秋天树木依旧郁郁葱葱,风景亦不错,或许你会喜欢。”
开篇絮絮叨叨的琐碎生活,让杨柳眼前有些模糊。
然而,信中的温情暖意只持续了短短几行,笔锋很快沉了下去:
“南方情势,远比北平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虽然名为同僚,实则如虎狼。我和父亲刚到此地,暂时同他一位老友联合,不过立足未稳,为震慑宵小,行事不免……雷厉风行。”
“雷厉风行”四个字,赵声砚写得格外重,杨柳的心猛地一沉。她几乎能透过这委婉的措辞,嗅到那股浓重的血腥味。
在赵家几年,赵玉山的手段,她太熟悉了,那必然是铁腕的镇压,是毫不留情的清洗,是枪口下被强行压服的异己。
为了在这军阀倾轧的泥潭里站稳脚跟,赵家这艘大船,必然会用鲜血染红它航行的水域。一股冰冷的失望,瞬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温情,各地战乱,受苦的只会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
她继续往下读,赵声砚在信中又简要说了南方的势力,还不忘担心她的安危,这份牵挂让她感动。
信的末尾,笔触再次变得柔和而绵长:
“院中的柳树可好?我初到南方,见垂柳依依,竟觉格外亲切,恍如看见你立于柳树下。此刻夜深人静,我听着檐下雨声淅沥,烦人的紧,恨不能顷刻回到你身边。
盼你平安,盼你珍重,更盼你能早日回到我身边。
声砚”
杨柳的眼泪滚落下来,砸在粗糙的信纸上,她仿佛看见赵声砚独自坐在陌生的南方小楼里,窗外是缠绵的夜雨,昏黄的孤灯映着他疲惫而沉默的侧影。
他的思念如此直白而滚烫,穿越千山万水,灼痛了她的心。
那院中的柳树,成了他们思念的寄托。
她将信纸紧紧按在心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写信人的温度。许久,她才走到书桌前坐下,铺开雪白的信笺。
杨柳提起笔,笔尖悬在纸上,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终落下的,却是最寻常不过的问候:
“声砚:
信已收到,勿念。
北平已是深秋,院中的柳叶半黄,我这里一切安好,目前在仁济医院实习,病人虽然多,但尚能应付。我近日厨艺又有进步,等到了南方,你一定要亲自尝尝。另外北方虽然冷,但我新买了一条厚绒围巾,不用担心。
南方湿热,你与母亲要保重,饮食务必重视,切莫因忙着公务而忽视了身体。
诸事艰难,万望珍重。
杨柳”
她的信中自己生活平静,然而,那些街头的盘查、医院的伤患、地下工作的危险、对赵家血腥手段的失望,却被她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藏匿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家常絮语之下。
这些琐碎的日常细节编织起一张温暖的、隔绝风雨的网,填补着二人间无法言说的沟壑。
最终,杨柳停下笔,怔怔地看着那些字迹。
她还是没有写下那句——“勿伤平民,勿违本心”。
指尖拨动转盘时有些微颤,金属拨号盘发出清脆又沉重的“咔哒”声,在过分安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杨柳压低声音,对着听筒吐出几个简短的字词,用的是宋时玉教她的暗语:“‘玉兰’开了,问问‘春雨’几时来取。”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一个同样压低的女声回应:“‘春雨’说午后三点,‘老地方’。”
电话随即挂断,杨柳缓缓放下听筒,掌心沁出一层薄汗。
这是她与宋时玉约定的重启联络的暗号,“玉兰”指代情报,“春雨”是文曼曼的代号,“老地方”则是圣玛利亚女校旧址附近那家不起眼的“益民书局”。
传递一张夹在旧书里的微缩胶卷,或者替受伤的同志在文曼曼的仁济医院安排一个假身份,这便是“低风险”的边界,也是杨柳此刻唯一能做的。
走出砚柳院,北平的空气已变得浑浊而紧张。
不过短短几天,街道两旁原本敞开的店铺门板大多只留一条缝,伙计警惕地向外张望,巡警比往日多了几倍,穿着灰扑扑的**,腰间的警棍和枪套格外刺眼,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在每一个行人的脸上刮过。
报童的吆喝声成了街头唯一高亢的调子:
“号外!号外!日军增兵山海关!”
“看报看报!**颁布《非常时期治安条例》,集会游行一律禁止!”
杨柳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素色棉袍,将脸埋低了些,快步汇入稀疏的人流。
街角,两个穿着长衫的年轻学生被巡警拦住盘问,其中一个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争辩着什么,立刻被粗暴地推搡到墙边。
杨柳的心猛地一缩,强迫自己移开目光,脚步更快地朝仁济医院的方向走去。
仁济医院的走廊里挤满了人,呻吟声、咳嗽声、孩童的哭喊声混杂一片,令人窒息。
担架上躺着面色灰败的伤兵,纱布裹不住渗出的暗红血迹;抱着孩子的妇人眼神空洞,孩子额头上贴着退热贴,小脸烧得通红;角落里蜷缩着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眼神麻木,身上散发着酸腐的气味。
“杨同学?”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惊喜响起。
杨柳抬头,看见文曼曼穿着洗得发白的护士服,正推着一辆堆满药瓶和纱布的小车从病房出来。
她的眼下带着浓重的青黑,嘴唇干裂起皮,显然熬了不止一个通宵。但那双眼睛在看见杨柳的瞬间,还是亮了一下。
“曼曼姐!”杨柳快步迎上去。
文曼曼迅速扫了一眼四周,压低声音,语速快而清晰:“三楼西侧走廊尽头,杂物间旁边的空病房,今早新收了个‘肠痉挛’的‘李姓商人’。药按时给,别多问。”
她语焉不详,但杨柳瞬间明白,这是需要她“留意”或“掩护”的同志。
文曼曼疲惫地捏了捏眉心,嘴角扯出一个勉强的笑,“最近病人太多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还好有你来帮忙。”
她的目光扫过走廊里痛苦的众生相,又落在杨柳脸上,带着疲惫的笑意。
杨柳轻轻点头,传递了一个“放心”的眼神。
两人没有再多言,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个眼神的交汇已胜过千言万语。
文曼曼推着小车匆匆消失在另一间病房门口,杨柳则深吸一口气,挺直脊背,朝着三楼西侧走去。
……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杨柳结束医院实习,带着一身疲惫和消毒水味回到小院。
院门刚推开一条缝,就见老陈的身影立在院子里,手里捏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二少奶奶,”老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南边来的信。”
杨柳的心一跳,她快步上前,一把接过了那个信封。
信封是普通的土黄色牛皮纸,右下角印着南方某地邮局的模糊戳记。上面没有署名,只有一行熟悉的字迹,那是赵声砚的手笔,收件人写着“杨小姐”。
她几乎是跑着冲进书房,反手紧紧关上门,背靠着冰凉的门板,胸口剧烈起伏。
杨柳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沿着封口撕开信封。
信纸是粗糙的军用笺,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感,赵声砚的字迹依旧刚劲有力,只是笔画间似乎比往日多了些沉郁和风尘仆仆的痕迹。
“杨柳:
我们已安全抵达,此地湿热多雨,蚊虫肆虐,饮食亦多辛辣,开始时颇难适应,肠胃时有不适。念及你畏寒,此地冬天不向北方那么寒冷,秋天树木依旧郁郁葱葱,风景亦不错,或许你会喜欢。”
开篇絮絮叨叨的琐碎生活,让杨柳眼前有些模糊。
然而,信中的温情暖意只持续了短短几行,笔锋很快沉了下去:
“南方情势,远比北平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虽然名为同僚,实则如虎狼。我和父亲刚到此地,暂时同他一位老友联合,不过立足未稳,为震慑宵小,行事不免……雷厉风行。”
“雷厉风行”四个字,赵声砚写得格外重,杨柳的心猛地一沉。她几乎能透过这委婉的措辞,嗅到那股浓重的血腥味。
在赵家几年,赵玉山的手段,她太熟悉了,那必然是铁腕的镇压,是毫不留情的清洗,是枪口下被强行压服的异己。
为了在这军阀倾轧的泥潭里站稳脚跟,赵家这艘大船,必然会用鲜血染红它航行的水域。一股冰冷的失望,瞬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温情,各地战乱,受苦的只会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
她继续往下读,赵声砚在信中又简要说了南方的势力,还不忘担心她的安危,这份牵挂让她感动。
信的末尾,笔触再次变得柔和而绵长:
“院中的柳树可好?我初到南方,见垂柳依依,竟觉格外亲切,恍如看见你立于柳树下。此刻夜深人静,我听着檐下雨声淅沥,烦人的紧,恨不能顷刻回到你身边。
盼你平安,盼你珍重,更盼你能早日回到我身边。
声砚”
杨柳的眼泪滚落下来,砸在粗糙的信纸上,她仿佛看见赵声砚独自坐在陌生的南方小楼里,窗外是缠绵的夜雨,昏黄的孤灯映着他疲惫而沉默的侧影。
他的思念如此直白而滚烫,穿越千山万水,灼痛了她的心。
那院中的柳树,成了他们思念的寄托。
她将信纸紧紧按在心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写信人的温度。许久,她才走到书桌前坐下,铺开雪白的信笺。
杨柳提起笔,笔尖悬在纸上,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终落下的,却是最寻常不过的问候:
“声砚:
信已收到,勿念。
北平已是深秋,院中的柳叶半黄,我这里一切安好,目前在仁济医院实习,病人虽然多,但尚能应付。我近日厨艺又有进步,等到了南方,你一定要亲自尝尝。另外北方虽然冷,但我新买了一条厚绒围巾,不用担心。
南方湿热,你与母亲要保重,饮食务必重视,切莫因忙着公务而忽视了身体。
诸事艰难,万望珍重。
杨柳”
她的信中自己生活平静,然而,那些街头的盘查、医院的伤患、地下工作的危险、对赵家血腥手段的失望,却被她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藏匿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家常絮语之下。
这些琐碎的日常细节编织起一张温暖的、隔绝风雨的网,填补着二人间无法言说的沟壑。
最终,杨柳停下笔,怔怔地看着那些字迹。
她还是没有写下那句——“勿伤平民,勿违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