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宫中时,皇帝正在御书房中审阅救灾报告。
"皇上,南诏使团已经抵达京城,现在正在城外的驿馆休息。"礼部尚书恭敬地汇报道,"按照惯例,明日上午将在太和殿举行正式的觐见仪式。"
"南诏国这次派来的使团规格很高,"他继续说道,"不仅有国相亲自带队,还有青莲公主随行。"
"青莲公主?"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南诏国王竟然让自己的女儿亲自前来,看来对这次邦交很重视啊。"
"是的,皇上。"礼部尚书点头,"据使团传话,南诏国王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而且青莲公主此行还带来了许多珍贵的礼品,包括南诏特产的珠宝、药材、丝绸等。"
皇帝满意地点头,对于这种外交活动,他向来很重视。
"接待工作安排得如何?"他询问道。
"已经按照最高规格安排。"礼部尚书回答,"住宿、饮食、安全保卫都已经准备妥当。"
"不过还需要指定一位皇子负责具体的接待事务,以体现我朝对南诏使团的重视。"
皇帝沉思了片刻,目光在朝堂上的几个儿子身上扫过。
顾乾越虽然最近表现不错,但毕竟资历较浅,而且正在忙于救灾事务。
相比之下,顾云洲经验丰富,而且在外交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
"云洲,这次接待南诏使团的任务就交给你了。"皇帝做出决定,"务必要让客人感受到我朝的诚意和礼遇。"
"儿臣遵旨。"顾云洲起身领命,虽然心中还在为救灾的事情烦恼,但皇命不可违。
"特别要注意青莲公主的接待。"皇帝特别强调,"她是南诏国王的女儿,身份尊贵,绝不能有任何怠慢。"
"儿臣明白。"顾云洲恭敬地回答,"一定会妥善安排的。"
散朝后,顾云洲立刻着手准备接待事宜。
虽然他对这种外交活动并不陌生,但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也许是因为最近事情太多,让他感到身心疲惫;也许是因为林筝再次怀孕,让他不想分心处理其他事务。
但无论如何,皇命难违,他必须全力以赴。
第二天上午,太和殿内金碧辉煌,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皇帝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而庄重。
"宣南诏使团觐见!"太监高声传令。
殿门缓缓打开,南诏使团鱼贯而入。
为首的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这就是南诏国相,身材高大,神态沉稳,一看就是久经政坛的老练人物。
在国相身后,跟着一群身着南诏传统服饰的官员,他们的服装色彩艳丽,工艺精美,展现了南诏独特的文化风情。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队伍中那位年轻的女子。
她身穿一袭湖蓝色的南诏公主礼服,衣料上绣着精美的孔雀和花卉图案,头戴银质凤冠,佩戴着各种珍珠和宝石饰品。
虽然服装和发型都是典型的南诏风格,但那张脸却让在场的许多人都愣住了。
这位青莲公主的容貌,竟然与苏漪有着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鹅蛋脸,同样的柳叶眉,同样的丹凤眼,甚至连那种清雅脱俗的气质都如出一辙。
如果不是服装和发型的差异,简直就像是同一个人。
朝堂上那些曾经见过苏漪的大臣们,都不由自主地交换着惊讶的眼神。
"怎么长得这么像?"有人小声嘀咕。
"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另一人附和。
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也被这种相似震撼了。
他当然记得苏漪的样子,那个曾经让他印象深刻的二皇子妃。
眼前的青莲公主虽然年纪稍小一些,大约二十岁左右,但那种美貌和气质确实与苏漪极为相似。
"有意思..."他在心中暗想,"世上竟然真的有如此相似的两个人。"
但最震惊的,还是负责接待的顾云洲。
当他第一眼看到青莲公主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仿佛时光倒流,又看到了当年初入宫中的苏漪。
那种熟悉的美丽,那种清雅的气质,那种说不出的韵味,都让他想起了与苏漪相处的美好时光。
虽然理智告诉他眼前的是南诏公主,但情感上的冲击却无法抑制。
"怎么会这么像..."他在心中震惊不已,"简直就像是二嫂重新站在了我面前。"
觐见仪式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着。
南诏国相代表南诏国王向大魏皇帝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表达了加强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
"陛下,南诏国王派遣使团前来,是希望两国能够世代友好,互利共赢。"国相用标准的汉语恭敬地说道。
"朕对南诏国王的诚意深表赞赏。"皇帝和气地回应,"两国和睦相处,对双方都是好事。"
接下来是献礼环节,南诏使团拿出了各种珍贵的礼品。
有光泽夺目的珍珠,有色彩斑斓的宝石,有质地精美的丝绸,还有各种珍稀的药材和香料。
每一样礼品都制作精美,充满了南诏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都是南诏的特产精品,"国相介绍道,"代表着我们对大魏的敬意和友谊。"
皇帝对这些礼品很满意,连连点头赞赏。
但他的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青莲公主身上,显然对这位美丽的异国公主很感兴趣。
"青莲公主,朕听说你不仅美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皇帝直接询问道。
青莲公主优雅地上前一步,用流利的汉语回答:
"陛下过奖了,公主不过是略通文墨而已。"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丝南诏特有的音调,"此次前来,主要是想亲眼见识大魏的繁荣昌盛,学习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的汉语说得非常标准,用词也很恰当,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公主的汉语说得很好。"皇帝赞叹道,"看来对我朝文化很有研究。"
"公主从小就对汉文化很感兴趣,"国相补充道,"不仅学习汉语,还研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颇有造诣。"
"那就太好了。"皇帝更加高兴,"公主在京城期间,一定要好好游览一番,感受我朝的文化魅力。"
"皇上,南诏使团已经抵达京城,现在正在城外的驿馆休息。"礼部尚书恭敬地汇报道,"按照惯例,明日上午将在太和殿举行正式的觐见仪式。"
"南诏国这次派来的使团规格很高,"他继续说道,"不仅有国相亲自带队,还有青莲公主随行。"
"青莲公主?"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南诏国王竟然让自己的女儿亲自前来,看来对这次邦交很重视啊。"
"是的,皇上。"礼部尚书点头,"据使团传话,南诏国王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而且青莲公主此行还带来了许多珍贵的礼品,包括南诏特产的珠宝、药材、丝绸等。"
皇帝满意地点头,对于这种外交活动,他向来很重视。
"接待工作安排得如何?"他询问道。
"已经按照最高规格安排。"礼部尚书回答,"住宿、饮食、安全保卫都已经准备妥当。"
"不过还需要指定一位皇子负责具体的接待事务,以体现我朝对南诏使团的重视。"
皇帝沉思了片刻,目光在朝堂上的几个儿子身上扫过。
顾乾越虽然最近表现不错,但毕竟资历较浅,而且正在忙于救灾事务。
相比之下,顾云洲经验丰富,而且在外交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
"云洲,这次接待南诏使团的任务就交给你了。"皇帝做出决定,"务必要让客人感受到我朝的诚意和礼遇。"
"儿臣遵旨。"顾云洲起身领命,虽然心中还在为救灾的事情烦恼,但皇命不可违。
"特别要注意青莲公主的接待。"皇帝特别强调,"她是南诏国王的女儿,身份尊贵,绝不能有任何怠慢。"
"儿臣明白。"顾云洲恭敬地回答,"一定会妥善安排的。"
散朝后,顾云洲立刻着手准备接待事宜。
虽然他对这种外交活动并不陌生,但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也许是因为最近事情太多,让他感到身心疲惫;也许是因为林筝再次怀孕,让他不想分心处理其他事务。
但无论如何,皇命难违,他必须全力以赴。
第二天上午,太和殿内金碧辉煌,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皇帝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而庄重。
"宣南诏使团觐见!"太监高声传令。
殿门缓缓打开,南诏使团鱼贯而入。
为首的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这就是南诏国相,身材高大,神态沉稳,一看就是久经政坛的老练人物。
在国相身后,跟着一群身着南诏传统服饰的官员,他们的服装色彩艳丽,工艺精美,展现了南诏独特的文化风情。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队伍中那位年轻的女子。
她身穿一袭湖蓝色的南诏公主礼服,衣料上绣着精美的孔雀和花卉图案,头戴银质凤冠,佩戴着各种珍珠和宝石饰品。
虽然服装和发型都是典型的南诏风格,但那张脸却让在场的许多人都愣住了。
这位青莲公主的容貌,竟然与苏漪有着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鹅蛋脸,同样的柳叶眉,同样的丹凤眼,甚至连那种清雅脱俗的气质都如出一辙。
如果不是服装和发型的差异,简直就像是同一个人。
朝堂上那些曾经见过苏漪的大臣们,都不由自主地交换着惊讶的眼神。
"怎么长得这么像?"有人小声嘀咕。
"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另一人附和。
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也被这种相似震撼了。
他当然记得苏漪的样子,那个曾经让他印象深刻的二皇子妃。
眼前的青莲公主虽然年纪稍小一些,大约二十岁左右,但那种美貌和气质确实与苏漪极为相似。
"有意思..."他在心中暗想,"世上竟然真的有如此相似的两个人。"
但最震惊的,还是负责接待的顾云洲。
当他第一眼看到青莲公主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仿佛时光倒流,又看到了当年初入宫中的苏漪。
那种熟悉的美丽,那种清雅的气质,那种说不出的韵味,都让他想起了与苏漪相处的美好时光。
虽然理智告诉他眼前的是南诏公主,但情感上的冲击却无法抑制。
"怎么会这么像..."他在心中震惊不已,"简直就像是二嫂重新站在了我面前。"
觐见仪式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着。
南诏国相代表南诏国王向大魏皇帝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表达了加强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
"陛下,南诏国王派遣使团前来,是希望两国能够世代友好,互利共赢。"国相用标准的汉语恭敬地说道。
"朕对南诏国王的诚意深表赞赏。"皇帝和气地回应,"两国和睦相处,对双方都是好事。"
接下来是献礼环节,南诏使团拿出了各种珍贵的礼品。
有光泽夺目的珍珠,有色彩斑斓的宝石,有质地精美的丝绸,还有各种珍稀的药材和香料。
每一样礼品都制作精美,充满了南诏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都是南诏的特产精品,"国相介绍道,"代表着我们对大魏的敬意和友谊。"
皇帝对这些礼品很满意,连连点头赞赏。
但他的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青莲公主身上,显然对这位美丽的异国公主很感兴趣。
"青莲公主,朕听说你不仅美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皇帝直接询问道。
青莲公主优雅地上前一步,用流利的汉语回答:
"陛下过奖了,公主不过是略通文墨而已。"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丝南诏特有的音调,"此次前来,主要是想亲眼见识大魏的繁荣昌盛,学习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的汉语说得非常标准,用词也很恰当,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公主的汉语说得很好。"皇帝赞叹道,"看来对我朝文化很有研究。"
"公主从小就对汉文化很感兴趣,"国相补充道,"不仅学习汉语,还研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颇有造诣。"
"那就太好了。"皇帝更加高兴,"公主在京城期间,一定要好好游览一番,感受我朝的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