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里行间,还透露了冯朝旭现在危险的处境,急需冷静的帮助。崔娴对比这封信,与冯朝旭给自己写信的内容、情绪、措词等,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差异。
崔娴猜测,冯朝旭之所以透露这么多,甚至把汪家的部分秘辛都告知冷静,大概是后者用了什么手段,套出来的。
病急乱投医,自己没多关注冯朝旭的时候,她的情绪不稳定的很。
若是有人稍加引导,很难不‘交心’的。看其中几封透露关键信息的来信落款时间,正是崔娴不在冒家沟的时候。
正好,就给了冷静可乘之机。而冷静拿着这些把柄,暂时有什么用处,崔娴还不得而知。
崔娴的目光,落在信件的内容上。看冯朝旭叙说她自己的危险处境,尤其是对生下来孩子之后的境况,感觉到非常忐忑甚至近乎恐惧。
恐惧的来源,就是她的婆婆。俩人的关系势如水火、有我没她一般。
至于婆媳不和的具体原因,是否告知冷静,崔娴不得而知。所有信件,她还并未都从头到尾浏览过。不过拍了照片,回去之后从头到尾捋一遍,就知道冷静现在手里头,握着的筹码有多大了。
以崔娴对冷静的了解,拿着这么大的筹码,不可能毫无动作。冷静眼下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脱离现状,回去城里。
他日要是有机会,威胁到汪主任,保不齐她就能获得暗中助力,顺利回去城里生活、工作。
那,会是崔娴最不想要看到的。何况,自己与冯朝旭结盟在先,如何也无法忍受,冯朝旭这个盟友对自己不信任,转头与冷静为伍。
好处自己还没得到,怎么能给他人做嫁衣。
崔娴冷着脸,看着手里头这封信最后几行字。冯朝旭在信里发誓,谁要是能拯救她,她后半辈子一定竭尽全力报答恩人。
这态度,还真是诚恳。想到最后一次与冯朝旭见面的时候,后者全副身心对自己信任的样子,还真是有点讽刺。
在崔娴心中,与冯朝旭结盟不假,相互利用也是真,但她也的确想要保全冯朝旭,产子之后在汪家的地位。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汪主任的老婆真要跟冯朝旭翻脸,有崔娴在,冯朝旭也是能全身而退。
甚至还想,要让冯朝旭现在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降低太多。那样娇滴滴的女孩子,的确适合娇养。
绞尽脑汁的为冯朝旭筹谋,而这人转过头,竟然跟自己的仇人结盟。
崔娴把信件收起来,看了一眼最后一封信的发出时间,按时间推算,冷静是大前天收到的。
看来,此事崔娴还要从长计议才行。冯朝旭和冷静的盟约,一定不能顺利进行。
就在此时,冯朝旭忽然没由来的一阵心烦意乱。好似即将有什么坏事,要发生在她身上似的。
本身预产期临近,整个身体的状态也不如从前。冯朝旭在办公室也待不住,索性就回到家里,由她婆婆照顾着。
以前日日提防的人,现在天天面对,更是加剧了冯朝旭的焦虑情绪。
动辄有脾气,就关上门跟天宝撒。每天晚上,天宝都缩在个角落,连个反抗的眼神都不敢有。
白天更是不敢跟他娘说,要不然晚上会换来变本加厉的荼毒。
冯朝旭看着呆呆傻傻的人,气就更不顺了。摸着沉重的肚子,感觉整个脊椎都要被挤变形了。腰椎、尾椎疼痛的厉害。
可偏偏那个婆婆,整天絮絮叨叨,说什么她怀天宝的时候,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还下地干农活,不是照样生孩子。
生产队的女人,哪个不都是这样。而冯朝旭一个坐办公室的,动辄不是这疼就是那疼。
嘴里头没一句好话,说的冯朝旭更是恼火。
要是汪主任在家还好,有人能管住婆婆的嘴巴。现在人没在家,冯朝旭只能把窝囊气往肚子里吞,然后在天宝身上发泄。
但冯朝旭觉得很快,她就能从这样压抑的生活中解脱了。
看着柱子上挂着的日历,她的预产期在16号,现在肚子已经硬邦邦、胀痛的难受,估计明后天就要住进医院了。
等到那个时候,耳根子就能清净一些。
现在家里除了她之外,就剩婆婆和天宝。以天宝那种情况,就算是冯朝旭住院,没生孩子之前,婆婆也不会时时刻刻都在医院伺候。
顶多到了饭点的时候,婆婆往医院给冯朝旭送顿饭。
就在刚才,冯朝旭的婆婆抱怨,要是送饭的时候,只留天宝一个人在家,她心里头非常担心。
但冯朝旭也没接话,有困难,就让婆婆一家自己解决。反正,她肯定是不会委屈自己的。
在天宝身上出了气,冯朝旭那种莫名的恐慌,减少了不少。盼着,早点能住进医院,就不用总看婆婆的脸色了。
冯朝旭心里想着,等她住进医院之后,就想办法通知崔娴。
都说女人生产的时候,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没有娘家人在,她心里头难安。现在她能指望,还能抽出身子来保护她的,也就只有崔娴了。
可此时的崔娴,要保护冯朝旭的心思,却没之前那样重。
刚把冯朝旭、冷静书信往来的时间线梳理好,就听到外面传来动静。
崔娴赶忙把所有信件和小箱子回档,然后原封不动的放回到原处。
随后,若无其事的从房间里出来。看到外面一大队人回来,把工具都摆放在原位。见到崔娴出来,有队员打招呼,说她们队长也该回来了。
原来,是防沙队的队员,回来煮中午饭了。
有人跟崔娴闲聊几句,有人忙着烧火煮水。崔娴挺好奇,这些人平常都吃什么。
随后就看到队员,把泡好的大碴子放到沸水里,然后放上用木头削出来的锅叉,锅叉上放着个半扁不圆的盆,盆里头放着黑窝窝头。
穿的单薄的,圪蹴在锅灶周围取暖。锅里再次沸腾之后,小火慢熬,等着大碴子煮熟。
防沙队的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人也会苦中作乐。大碴粥熟了之后,队员们热情邀请崔娴一起吃。
但崔娴看着本就不富足的东西,婉拒了她们的好意。
字里行间,还透露了冯朝旭现在危险的处境,急需冷静的帮助。崔娴对比这封信,与冯朝旭给自己写信的内容、情绪、措词等,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差异。
崔娴猜测,冯朝旭之所以透露这么多,甚至把汪家的部分秘辛都告知冷静,大概是后者用了什么手段,套出来的。
病急乱投医,自己没多关注冯朝旭的时候,她的情绪不稳定的很。
若是有人稍加引导,很难不‘交心’的。看其中几封透露关键信息的来信落款时间,正是崔娴不在冒家沟的时候。
正好,就给了冷静可乘之机。而冷静拿着这些把柄,暂时有什么用处,崔娴还不得而知。
崔娴的目光,落在信件的内容上。看冯朝旭叙说她自己的危险处境,尤其是对生下来孩子之后的境况,感觉到非常忐忑甚至近乎恐惧。
恐惧的来源,就是她的婆婆。俩人的关系势如水火、有我没她一般。
至于婆媳不和的具体原因,是否告知冷静,崔娴不得而知。所有信件,她还并未都从头到尾浏览过。不过拍了照片,回去之后从头到尾捋一遍,就知道冷静现在手里头,握着的筹码有多大了。
以崔娴对冷静的了解,拿着这么大的筹码,不可能毫无动作。冷静眼下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脱离现状,回去城里。
他日要是有机会,威胁到汪主任,保不齐她就能获得暗中助力,顺利回去城里生活、工作。
那,会是崔娴最不想要看到的。何况,自己与冯朝旭结盟在先,如何也无法忍受,冯朝旭这个盟友对自己不信任,转头与冷静为伍。
好处自己还没得到,怎么能给他人做嫁衣。
崔娴冷着脸,看着手里头这封信最后几行字。冯朝旭在信里发誓,谁要是能拯救她,她后半辈子一定竭尽全力报答恩人。
这态度,还真是诚恳。想到最后一次与冯朝旭见面的时候,后者全副身心对自己信任的样子,还真是有点讽刺。
在崔娴心中,与冯朝旭结盟不假,相互利用也是真,但她也的确想要保全冯朝旭,产子之后在汪家的地位。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汪主任的老婆真要跟冯朝旭翻脸,有崔娴在,冯朝旭也是能全身而退。
甚至还想,要让冯朝旭现在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降低太多。那样娇滴滴的女孩子,的确适合娇养。
绞尽脑汁的为冯朝旭筹谋,而这人转过头,竟然跟自己的仇人结盟。
崔娴把信件收起来,看了一眼最后一封信的发出时间,按时间推算,冷静是大前天收到的。
看来,此事崔娴还要从长计议才行。冯朝旭和冷静的盟约,一定不能顺利进行。
就在此时,冯朝旭忽然没由来的一阵心烦意乱。好似即将有什么坏事,要发生在她身上似的。
本身预产期临近,整个身体的状态也不如从前。冯朝旭在办公室也待不住,索性就回到家里,由她婆婆照顾着。
以前日日提防的人,现在天天面对,更是加剧了冯朝旭的焦虑情绪。
动辄有脾气,就关上门跟天宝撒。每天晚上,天宝都缩在个角落,连个反抗的眼神都不敢有。
白天更是不敢跟他娘说,要不然晚上会换来变本加厉的荼毒。
冯朝旭看着呆呆傻傻的人,气就更不顺了。摸着沉重的肚子,感觉整个脊椎都要被挤变形了。腰椎、尾椎疼痛的厉害。
可偏偏那个婆婆,整天絮絮叨叨,说什么她怀天宝的时候,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还下地干农活,不是照样生孩子。
生产队的女人,哪个不都是这样。而冯朝旭一个坐办公室的,动辄不是这疼就是那疼。
嘴里头没一句好话,说的冯朝旭更是恼火。
要是汪主任在家还好,有人能管住婆婆的嘴巴。现在人没在家,冯朝旭只能把窝囊气往肚子里吞,然后在天宝身上发泄。
但冯朝旭觉得很快,她就能从这样压抑的生活中解脱了。
看着柱子上挂着的日历,她的预产期在16号,现在肚子已经硬邦邦、胀痛的难受,估计明后天就要住进医院了。
等到那个时候,耳根子就能清净一些。
现在家里除了她之外,就剩婆婆和天宝。以天宝那种情况,就算是冯朝旭住院,没生孩子之前,婆婆也不会时时刻刻都在医院伺候。
顶多到了饭点的时候,婆婆往医院给冯朝旭送顿饭。
就在刚才,冯朝旭的婆婆抱怨,要是送饭的时候,只留天宝一个人在家,她心里头非常担心。
但冯朝旭也没接话,有困难,就让婆婆一家自己解决。反正,她肯定是不会委屈自己的。
在天宝身上出了气,冯朝旭那种莫名的恐慌,减少了不少。盼着,早点能住进医院,就不用总看婆婆的脸色了。
冯朝旭心里想着,等她住进医院之后,就想办法通知崔娴。
都说女人生产的时候,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没有娘家人在,她心里头难安。现在她能指望,还能抽出身子来保护她的,也就只有崔娴了。
可此时的崔娴,要保护冯朝旭的心思,却没之前那样重。
刚把冯朝旭、冷静书信往来的时间线梳理好,就听到外面传来动静。
崔娴赶忙把所有信件和小箱子回档,然后原封不动的放回到原处。
随后,若无其事的从房间里出来。看到外面一大队人回来,把工具都摆放在原位。见到崔娴出来,有队员打招呼,说她们队长也该回来了。
原来,是防沙队的队员,回来煮中午饭了。
有人跟崔娴闲聊几句,有人忙着烧火煮水。崔娴挺好奇,这些人平常都吃什么。
随后就看到队员,把泡好的大碴子放到沸水里,然后放上用木头削出来的锅叉,锅叉上放着个半扁不圆的盆,盆里头放着黑窝窝头。
穿的单薄的,圪蹴在锅灶周围取暖。锅里再次沸腾之后,小火慢熬,等着大碴子煮熟。
防沙队的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人也会苦中作乐。大碴粥熟了之后,队员们热情邀请崔娴一起吃。
但崔娴看着本就不富足的东西,婉拒了她们的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