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510章 零售业大战

小说: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作者:任猪飞 更新时间:2025-11-03 14:25:05 源网站:2k小说网
  ();

  12月中,香港。

  环球集团大厦。

  陈光良翻阅了环球航运的资料,发现此时的环球航运帐上,静静的躺著高达2.8亿美金的现金流;而且,正在以每年2亿美金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堪称赚钱利器。

  实际上,原本是计划的今年底正好还清债务,也就是2000万吨船队没有『负债』。但如今不仅没有负债,反而帐上有2.8亿美金的现金流。

  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里,环球航运售出了200万吨的二手船,即大部分的非VCLL油船。这些船只,都卖出了很理想的价格,毕竟航运形势不错,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原因。

  其次,将日本证券资产售出后,环球航运又获得6000万美金的纯利。

  所以如今不仅没有『负债(有负债,但还款资金已经备好)』,反而帐上躺著十几亿港币(美元兑港币约为1:5.6左右)。

  当然,此时的环球航运只剩下1800万吨的船队,已经减掉200万吨;虽然石油危机来袭,油船业务遭遇很大的打击,但是环球航运的VCLL基本都是在长约中,故不受太大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等到1975年中东石油恢复产量时,像日本这些国家除了大肆发展核电外,更重要的是就是大力进口石油用于储备。

  所以在1975~1979年这五年时间,世界石油运输的运力,会放大不少。

  了解这些形势,对做航运无疑是很大的帮助。

  不过此时陈光良自然不打算再扩充船队,等1975年他的VLCC船队(约1300多万吨)合约纷纷到期时,他准备再签个三四年的合约,直到七十年代末开始再次减船上岸。

  不一会,陈光聪、陈文铭、陈文博走进来。

  如今的环球集团,旗下四大业务:航运、货柜码头、贸易、航空。

  但接下来,环球集团将新增地产投资。虽然收购九龙仓的时机还不到(置地持股还比较高),但不妨碍投资国际资产。

  「明年,是我们环球集团进入地产行业的一年,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我们将用手中的现金流,在曼哈顿、东京购入相当客观的物业,用于长期收租。」

  陈文铭问道:「父亲,本港虽然小,但这一次石油危机,必然很多资产放出。长实虽然是家族的地产旗舰,但很少购入中小物业用于出租,我们是否能在香港投资一些非核心物业。」

  父亲为了『不至于垄断』而小心翼翼,但投资一些非核心物业,他觉得似乎不影响什么。

  陈光良说道:「这个我心中有数,时机到了,我们会在香港拥有收租物业,而且很丰厚。但明年,我们环球重点是海外。」

  环球集团在香港也不是没有物业,德辅道的这幢写字楼大厦,占地面积可是高达2万平方尺;未来重建,有望修建一幢三十多层的写字楼大厦;还有环球贸易在皇后大道中,拥有一幢20多层高的甲级写字楼大厦,普遍是渣打银行、粤省银行等写字楼。

  而且,货柜码头也算是有物业的。

  陈文铭没有再追问,他相信父亲以后有,那就是一定有。

  当然大家也没有想到,陈光良说的是未来的九龙仓。

  「好的,我们已经成立专业的地产投资部。」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明年投资日本,长实会给你们帮助;投资曼哈顿,亚马逊集团给你们帮助。」

  这就是家族的团结和布局的重要性!

  陈文杰、陈文恺兄弟,在香格里拉酒店款待了加拿大帝国银行的总裁西蒙·唐纳森。

  一番介绍后,陈文杰端起酒杯,对西蒙·唐纳森说道:「听闻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以稳健经营,这次邀请西蒙总裁访港,也是希望贵银行能到香港发展,我们长实集团愿意与贵行合作!」

  此话一出,西蒙·唐纳森高兴的说道:「那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在香港,长实集团是一个巨无霸企业,能和贵公司合作,我们也非常乐意。只是,具体合作是?」

  他当然知道,在香港,这个陈氏家族就是『真正的港督』,对香港经济有著深入的影响力。而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的经济重要城市,能和陈氏家族合作,这是个很好的建议。

  但,对方一定也是想获得一点什么。

  陈文杰说道:「我们有两个合作的建议:第一,我们愿意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一家财务公司。这个财务公司,可以投资香港的地产发展项目,亦可以参与到住房贷款等业务,这也是很多外资银行进入香港的一种方式。」

  目前香港还不是国际金融城市,外资银行来港发展受限很大,例如不允许开分行,就连万国宝通、大通银行也是如此。所以,大多数外资银行以财务公司,办事处来展开业务。

  西蒙·唐纳森马上问道:「只是香港的经济?」

  这不是石油危机么。

  陈文杰笑著说道:「这一次香港经济暴跌,地产和证券暴跌,并不是政z危机,而是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但你是银行家,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很适合低价买进。」

  西蒙·唐纳森恍然大悟,说道:「好,这个建议非常的好。你的第二个建议是?」

  陈文杰说道:「长实集团希望能在加拿大第二上市地位,筹集一些资金,用于发展。」

  他们不缺资金,去加拿大上市(其实就是发行新股),不过是拓展一下国际业务而已。

  「好,我们加拿大帝国银行愿意牵线长实集团在加拿大的上市。而且据我所知,加拿大有很多华裔移民,相信他们对长实的股票非常感兴趣。」

  就这样,在陈文恺的牵线下,长实集团开始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开始结交,这为后面进军加拿大商业打下基础。

  年底的时候,平安指数已经跌至560点,较高峰时已经跌了超过70%。

  如果谁想在这个时候抄底,恭喜你抄在山腰,因为接下来的一年,可能情况更加恶劣。

  石油暴涨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而已。

  香港的物价也受到影响,开始纷纷上涨,令市民的生活百上加斤。

  在这个时候。

  长实集团。

  陈文杰正在连卡佛大厦的连卡佛集团总部,召开零售业高层会议。

  包括连卡佛集团的总裁理察、连卡佛百货总裁布鲁斯、惠康超市总经理李平山、连卡佛珠宝总裁戴维德、7-11便利店总裁王启霖等一众管理高层等。

  陈文杰用英文主持会议:「今天的会议是,零售业的新格局。」

  众人闻言,不由得奇怪这个主题。

  如今的香港零售业:

  超级市场和百货,是齐头并进,但超级市场的份额在上升,而百货的份额在下降。

  超级市场领域,以连卡佛集团旗下的惠康超市,门店数最多,份额最大,门店数为68家;其次是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市,门店数为38家;最后是置地集团旗下牛奶公司旗下的大利连超市,门店数仅30家。

  百货业方面,日本百货日益强大,但很快又被香港的超级市场抢占份额;所以香港百货产业,此时下滑比较严重。高端百货上,连卡佛百货一家独大;中端百货上,日资、永安、先施是三股势力,日资百货胜在产品齐全、价格优势、服务优势,故永安和先施有些被打压的趋势;低端百货,算是门坎低,香港有不少。

  与此同时,香港零售产业出现新形态,那就是便利店。

  连卡佛集团旗下的7-11便利店,算得上一家独大;不过也有香港利丰贸易的冯氏家族,也引入OK便利店,占一部分份额。

  如今集团总经理陈文杰在这个时候,谈『零售新格局』,大家便知道事情不简单。

  果然,陈文杰继续说道:「目前,集团的现金流充足,盈利也能保持不错;而我们在零售业的竞争对手,不管是和记黄埔,还是置地,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主动发起进攻,进一步加强零售市场的统治力。」

  此言一出,英国籍高层脸上一凛,这可是来自陈氏家族第二代的杀伤力,而对手主要就是英籍企业。

  当然,他们是连卡佛集团高层,公司为他们准备丰富的薪水,他们自然站在公司这一边。

  如今长实集团想做零售业的领袖,独霸香港,那其它竞争对手就是『不共戴天』的冤家。

  连卡佛集团总裁理察,马上就建言道:「猛做GG、减价促销,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商战。减价在这个时候,是最有利于香港市民对我们惠康、7-11便利店的忠诚,毕竟现在香港物价上升,我们却反其道而行,这无疑才是实力象征。」

  惠康超市总经理李平山也马上说道:「不错,理察总裁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要想彻底击败另外两家,我们可以打一个持久战。减价幅度不需要太大,但只要时间长,就足以拖垮另外两家竞争对手。」

  大家纷纷贡献良策,无疑就是在香港燃起『促销大战』。

  陈文杰最后拍板道:「好,那你们抓紧时间,争取明年(1974)初正式开始,给香港市民一个美好的春节。」

  「是,陈先生」

  1974年元旦刚过,香港街头的年味尚未浓起,电视屏幕上却率先掀起一阵「促销热潮」——连卡佛集团旗下的惠康超市、7-11便利店,连同中低端的中华百货、大新百货,甚至连卡佛珠宝,密集投放GG,清一色打著「新春特惠」「限时降价」的旗号。

  粮油、日用品直降 12%-15%,7-11早餐套餐半价,珠宝首饰推出「会员专属折扣」,中华百货更是喊出「全场满百减二十」的口号。

  消息一出,被股灾和石油危机压得喘不过气的香港市民瞬间沸腾。大家攥著皱巴巴的钱包,涌向连卡佛系的门店:惠康超市里,家庭主妇们推著购物车抢购大米、食用油;7-11便利店门口,上班族排起长队买早餐;中华百货的服装区,挤满了为家人添置新衣的顾客。「物价涨了大半年,终于有地方能省点钱了!」市民们一边结帐,一边感慨,没人意识到,这场「惠民促销」的背后,是一场席卷香港零售业的残酷厮杀。

  连卡佛的促销风暴,第一时间传到和记黄埔总部,祁德尊看著桌上的促销GG,眉头拧成一团。彼时的他,早已焦头烂额——投资股市遭遇滑铁卢,印尼的产业布局又因当地局势动荡亏损严重,和记黄埔的现金流捉襟见肘,唯有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市,还能保持稳定盈利,成为集团的「救命稻草」。

  「必须马上应对!」屈臣氏总裁冲进办公室,语气急切,「连卡佛这是明摆著要抢市场,我们要是不跟著降价,百佳的顾客全得跑到惠康去,到时候份额丢了,想抢回来就难了!」

  祁德尊沉默了。他不是不知道后果,可一旦跟进促销,屈臣氏本就微薄的利润将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亏损,而和记黄埔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不跟,市场没了;跟了,现金流断了。」

  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最终狠了狠心:「跟!告诉百佳,粮油、日用品也降 10%,GG预算翻倍,一定要守住现有门店的客流!」

  命令下达后,百佳超市紧急调整价格标签,电视、报纸GG连夜上线。可比起连卡佛的「财大气粗」,百佳的促销显得底气不足——降价幅度比惠康少 5%,GG投放量仅为对方的三分之一,不少顾客逛完百佳,还是会转身走进惠康:「同样的米,这里比惠康贵两毛钱,何必呢?」

  另一边,置地集团**亨利凯瑟克,也收到了下属的汇报。一年多前,置地通过换股吞并牛奶公司,不仅拿到了铜锣湾的优质土地,还顺带接管了牛奶公司旗下的大利连超市——对亨利而言,大利连本是「意外之喜」,是置地切入零售业的「敲门砖」,可如今,这块「砖」却成了烫手山芋。

  「连卡佛和百佳都在降价,大利连要是不跟进,用不了三个月,门店就得关门。」置地零售事业部负责人忧心忡忡,「现在市民只认低价,我们要是按兵不动,客流肯定会被抢光。」

  亨利凯瑟克皱著眉,心里打著算盘。置地刚完成对牛奶公司的整合,资金大多投入到地产开发中,大利连本就不是集团的核心业务,能分到的资源有限。可他也清楚,一旦大利连倒闭,置地想再进入零售业就难了。

  「降!」他最终拍板,「但不用跟惠康硬拼,选几款民生刚需品降价,比如鸡蛋、卫生纸,幅度比惠康高 2%,先稳住老顾客再说。」

  于是,大利连也加入了促销大战,只是动作比连卡佛和百佳慢了半拍,降价策略也更「保守」。三家巨头的价格战,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搅乱了香港零售业的格局。

  农历春节前的香港街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惠康、百佳、大利连的门店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起长队;而街对面的中小型超市、夫妻老婆店,却门可罗雀,店员们无精打采地整理著货架,看著隔壁的热闹,满脸愁容。

  「以前一天能卖1万块,现在连8000块都不到。」一家开在油麻地的小超市老板唉声叹气,手里捏著刚算出来的帐本,「惠康的大米卖 2块 5一斤,我进货都要 2块 3,根本没法跟他们比。」

  这场由巨头掀起的价格战,对中小零售商家而言,堪称「灭顶之灾」。

  惠康、百佳、大利连背后有长实、和记黄埔、置地三大财团撑腰,哪怕短期亏损也能扛得住;可中小商家大多是「小本经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既不敢降价,又留不住顾客。

  短短一个月,香港就有近百家中小型超市、杂货店关门大吉,剩下的也只能勉强维持,缩减营业时间、裁员降薪成了常态。

  「以前说『一鸡死,一鸡鸣』,现在是『死鸡』多,『鸣鸡』少啊!」一位在旺角开了十年杂货店的老板,看著贴在门上的「结业清仓」告示,红了眼眶。他算了一笔帐,这一个月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锐减 30%,房租、进货成本却一分没少,实在撑不下去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