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恭敬回禀大司马,回禀文长将军。”

  邓艾神色肃穆,郑重行了一礼后,缓缓开口。

  “依末将之见,刘璋此人,虽自身实力羸弱不堪,犹如风中残烛,然而,蜀地之兵却绝非等闲之辈,不容小觑。”

  “更何况,蜀中还有名将张任统领兵马,此人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实乃我军伐蜀路上的一大劲敌。”

  邓艾条理清晰的分析着局势,目光中透着睿智。

  “最为关键的是,那所谓的伪蜀之地,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此地山川纵横,沟壑交错,天然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邓艾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画着蜀地的地形。

  “若要自荆州兴兵伐蜀,首当其冲的便是要跨越诸峡,这诸峡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林立,犹如一道道天然的关卡,横亘在我军面前。”

  “而欲过诸峡,则必须要攻破白关城,此城地理位置极为关键,它坐落于诸峡隘口之上,就如一把坚固的锁,牢牢锁住了通往蜀地的咽喉要道。”

  “其城墙高大厚实,防御完备,易守难攻,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邓艾详细描述着白关城的险要地势,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接着说道:

  “倘若刘璋派遣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屯兵于白关城,凭借此城的天险之势,只需少量兵力,便可形成一夫当关的态势,让我军难以越雷池一步。”

  “所以,在末将看来,此次伐蜀之战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出其不意拿下白关城!”

  “只要攻克此城,我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捣成都。”

  邓艾将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

  魏延静静听着,眸中闪过几分奇异之色。

  他显然没想,邓艾到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不禁对其刮目相看,心中暗自赞叹。

  “安国,你觉得士载所说的这些,看法如何?”

  萧和微微侧身,将目光转向了关兴,微笑着问道。

  关兴听完邓艾的分析后,心态瞬间冷静了下来。

  轻轻干咳了几声,脸上露出一丝惭愧的神色,缓缓道:

  “没错,正如士载所言,刘璋虽自身实力薄弱,但伪蜀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绝非可以轻易攻克的。”

  “之前我们确实有些轻敌了,现在想来,实在是惭愧。”

  随着关兴的表态,原本在众将心中弥漫的骄傲情绪,如同被一盆冷水浇灭,瞬间冷静了下来。

  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开始重新审视此次伐蜀之战的挑战。

  魏延轻轻捋着美髯,微微点头道:

  “士载所说确实在理,这白关城地势如此险要,易守难攻,实乃我军进军的一大阻碍。”

  “大司马,那这入蜀的第一战,究竟要怎么打才好啊?还请明示。”

  经过邓艾的分析,魏延终于意识到了白关城的险要地势,心中不禁犯起了难。

  萧和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自信:

  “易守难攻的雄关险要,咱们一路走来,不知攻下了多少座,区区一个白关城,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我们细细思索,定能找到破敌之策。”

  魏延一听,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

  “大司马莫非已有妙计,能够智取白关城?”

  这一刻,魏延的语气中满是期待,紧盯着萧和问道。

  萧和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来,在营帐中缓缓踱步,然后道:

  “白关城地势险峻,又有诸峡作为天然屏障,若是正面强行进攻,确实困难,我军必然会遭受重大损失,但咱们能否换个思路,想办法让它不攻自破呢?”

  “不攻自破?”

  魏延眼神中露出一丝迷茫,其他诸将也纷纷面露疑惑之色,一头雾水,不明白萧和此言的深意。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萧和停下脚步,目光扫视着众人,缓缓道:

  “若是我们能够想出一个办法,让刘璋主动请求我们入蜀,那么我军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直抵白关城下。”

  “到时候,我们再突然发动急攻,杀入城中,还怕不能迅速攻破白关城吗?”

  萧和揭开了自己计策的全貌。

  众将皆是一震,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

  关兴更是奇道:

  “大司马,刘璋对我们都防备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主动请求我们入蜀呢?这似乎有些不太现实啊。”

  其他诸将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关兴的看法。

  在他们看来,刘璋虽然实力弱小,但绝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不会轻易做出引狼入室的事情。

  萧和听罢一笑。

  刘璋确实不傻,但他身边的带路党可太多了。

  “蜀中豪杰,思盼明主已久,我相信,在蜀中,想要出卖刘璋,迎接陛下的蜀地的人,可绝对不在少数呀。”

  萧和一边说着,一边端起酒杯,轻轻呷了一口酒,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魏延顿时省悟过来,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神色。

  但接着,他又皱起了眉头道:

  “就算蜀中有豪杰想要奉天子为新主,但刘璋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不会轻易上当的。”

  “我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诱使刘璋放弃戒心,主动请求我们大军入蜀呢?”

  诸将目光齐刷刷看向萧和,等待着他给出答案。

  “士载,你以为呢?”

  萧和却转身看向邓艾,继续考他。

  邓艾思绪飞转,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各种可能性。

  突然,他的眼中精光一闪。

  “理由嘛,我们可以对外宣称是借道蜀地,前去收取交州,刘璋畏惧我大汉的天威,必然不敢拒绝我们的请求。”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趁势攻破白关城,杀入蜀中。”

  邓艾自信满满说道。

  萧和听了,不禁点头赞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邓艾不愧是他的弟子,果然天资不凡。

  萧和笑着看向魏延,问道:

  “文长,现在你可明白了?”

  魏延大悟,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

  “原来如此啊,士载,你能有这份智计,真不愧是大司**弟子!”

  得到魏延的赞许,邓艾心中暗自得意,但表面上依然保持着谦虚的神态。

  “伯苗!”

  萧和突然将目光转向邓芝,神色严肃道:

  “我令你前往成都,暗中笼络那些心向大汉的蜀中豪杰,令他们说服刘璋,接受我们借道伐交州!”

  “你可愿担此重任?”

  邓芝毫不犹豫,欣然领命:

  “芝定不辱使命,定当竭尽全力,完成大司马交付的任务!”

  萧和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微微点头,随后将目光缓缓投向魏延,眼神中带着几分期待。

  魏延见状赶忙摆手,笑道:

  “一切皆听从大司**安排,就由邓芝出使成都吧!”

  魏延向来对萧和的神机妙算深信不疑,对于萧和此次的安排,他内心没有丝毫的异议。

  在他看来,萧和的每一个决定都有深谋远虑的考量。

  萧和再次点头:

  “好,既然文长已然同意,那我们就依计行事吧!”

  众人听闻,皆纷纷点头。

  次日,邓芝以天使的尊贵身份,登上了前往成都的船只。

  船只缓缓驶离码头,向着蜀地进发。

  而魏延则留在荆州,有条不紊安排着各项伐蜀事务。

  他一方面下令让士卒们好好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后续的征战。

  另一方面,又派遣使者前往各郡,责令他们尽快将粮草运往江陵,为即将到来的伐蜀大计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

  邓芝乘坐的船只在江面上一路西进。

  船只上的邓芝,时而站在船头,欣赏着两岸的秀丽风光,心中却盘算着此次入蜀的种种事宜。

  不出数日,战船便抵达了白关城。

  此时的刘备,威名远扬,声震四方。

  哪怕是汉太子刘禅,正率军进攻白水关,刘璋亦上表向大汉天子称臣之后。

  蜀地的诸位将领都清楚地知道,蜀王已然归附于汉室。

  因此,当邓芝抵达白关城时,白关的守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以极高的礼节——上宾之礼,热情招待了邓芝。

  同时,守将深知此事重大,立刻加急派人前往成都,向刘璋禀明汉使入蜀这一重要消息。

  在成都方面,刘璋的细作早已传来消息,称刘备已调集魏延的部队屯兵于江陵,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向江陵调运粮草。

  种种迹象交织在一起,仿佛都在暗示着魏延似乎有着入蜀的打算。

  北面的刘禅,还在威临白水关,让刘璋如坐针毡,内心极度不安。

  当得知汉使入蜀的消息后,刘璋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传令白关守将,务必护送邓芝安全、迅速至成都。

  于是,邓芝在一路游赏,顺利来到了成都。

  刘璋对邓芝的到来极为重视,竟亲自出城迎接。

  当车马缓缓停于东门外时,邓芝刚一下车,刘璋便满脸堆笑,快步迎上去,恭敬道:

  “蜀王刘璋,在此恭迎汉使!”

  邓芝很快便认出眼前这位蜀地之主。

  他着实没想到刘璋会如此盛大、热情相迎,这让他心中暗自窃喜,觉得此次入蜀的任务似乎有了更大的把握。

  在邓芝看来,刘璋如此盛情,足以说明他对天子极为惧怕。

  既然对方心怀惧怕,那么自己此行成功说服刘璋的机会无疑就更大了。

  想到这里,邓芝赶忙拱手还礼:

  “下官邓芝见过蜀王。”

  刘璋见状,忙上前双手轻轻将邓芝扶起。

  随后,邓芝说了一番精心准备的场面话,试图拉近与刘璋的关系。

  “天子经常在我面前提起蜀王,他对蜀王可谓是仰慕已久,一直盼着有机会能与蜀公叙下同宗之谊。”

  邓芝这番话虽是乱编,但目的明确,就是想通过同宗之情来打动刘璋。

  刘璋听闻此言,暗自松了口气。

  原来,刘璋就一直担心刘备会对他心怀怨恨。

  当初他派使者去洛阳献上降表,其实就是向刘备低头认错,希望能化解双方的矛盾。

  今日邓芝这话,无疑显示刘备并没有对他记恨在心,这让刘璋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当下,刘璋心情大悦,拉着邓芝的手,邀请他共乘一辇入城。

  然跟在后边的吴懿看到这一幕,心中却十分不满,咬牙切齿道:

  “蜀王竟对一个使者,竟如此卑躬屈膝,这实在是令我蜀人蒙羞啊!”

  但此时他却不敢大声声张,只能将这份不满憋在心里。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蜀王府内,一场酒宴早已摆好。

  刘璋坐于主位,将邓芝请入上宾之位,以示对邓芝的尊重。

  而蜀地的谋臣武将们,则只能陪坐于下首。

  众人心中虽有些许不满,但碍于刘璋的面子,也只能默默忍受。

  酒宴开始后,刘璋不断向邓芝敬酒,言辞间满是奉承之意,同时还不忘向刘备大表忠心,声称自己一定会全心全意效忠汉室。

  不仅如此,他还令陪宴官员也向邓芝敬酒,试图以此讨好邓芝。

  这帮蜀中官员们被迫对邓芝敬酒,心中十分憋屈,却又不敢发作,只能强颜欢笑,陪着刘璋一起向邓芝敬酒。

  酒过三巡,气氛原本还算融洽。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吴懿拿着酒杯,冷眼射向邓芝,质疑道:

  “邓使,你家天子,当真的是顾念同宗的情谊吗?”

  刘璋听到这话,顿时脸色一变,现出不悦之色,赶忙向吴懿暗使眼色,示意他不要冲动。

  但吴懿此时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并没有理会刘璋的暗示。

  邓芝见状,一脸不解反问道:

  “吴将军何出此言?”

  吴懿神情严肃道:

  “你说天子顾念同宗之谊,但我们的细作传来消息,说魏延正向江陵至夷陵一线调运粮草。”

  “而且,你们的细作频繁出没于我白关之间,更关键的是,你家天子往荆州调了不少武将。”

  “这一系列举动,都表明你主打算对我用兵,这难道就是你所说的刘氏同宗之情吗?”

  吴懿的语气中充满了火药味,显然对刘备的举动十分不满。

  这次,刘璋没有像之前那样喝止吴懿,而是低头呷了一口酒,似乎在等待邓芝的回答。

  其实,吴懿虽然唐突,但他的问题也问出了刘璋的心声。

  谁能保证刘备灭了曹魏后,对他没有想法呢?

  当初他可是先惹了刘备,刘备会不记仇吗?

  这些顾虑一直萦绕在刘璋的心头。

  邓芝听闻吴懿的质问,微微一笑,不以为然道:

  “吴将军多疑了。我家天子若真要伐蜀,就该将张辽、甘宁等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大将调往荆州。”

  “可现下天子调去的武将,都是年轻一辈,资历尚浅,经验不足。”

  “吴将军你觉得,凭我们这些人能灭得了蜀吗?”

  邓芝自贬身份来抬高吴懿,试图打消吴懿的疑虑。

  吴懿不禁一怔,心中开始思索邓芝的话。

  而刘璋原本担忧的神情也渐渐褪去,似乎对邓芝的解释有了几分相信。

  顿了顿,吴懿又追问道:

  “那你们向夷陵一线调运粮草,意欲何为?”

  邓芝不慌不忙,神色镇定道:

  “因为我们要借道蜀境,去伐交州!”

  此言一出,蜀地众臣皆神色一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