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先生的人生转折,是从那片轰然倒塌的拆迁废墟开始的。曾经,他的日子里满是烟火气的憧憬——租下街角那间带玻璃窗的门面,清晨揉面醒发,正午蒸腾起小笼包的热气,傍晚听熟客唠家常,把小小的饭馆经营成邻里间的温暖据点。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事故,不仅碾碎了那间未开的饭馆,更让他的右腿落下不可逆的伤残,走路时膝盖总会发出轻微的滞涩声响,也彻底掐灭了他对烟火人间的所有想象。
为了攥住一份能糊口的稳定生计,他在招聘网站上漫无目的地投着简历,直到指尖划过“殡仪馆遗体化妆师”的岗位。
起初他是犹豫的,可想到自己跛着腿难寻其他工作,还是揣着忐忑去了面试。那天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仔细卷到小臂,面对面试官“是否害怕”的提问,他只是低声说:“人都有终点,好好送一程,是积德的事。”
或许是这份难得的平静,或许是他眼底藏不住的认真,竟让他顺利拿到了录用通知。
真正让他陷入混乱的,是入职第三个月遇到的那个小男孩。男孩不过五六岁,因一场意外离世,小脸苍白得像张薄纸,睫毛纤长地垂着,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草莓味糖果。
R先生戴着一次性手套,正小心翼翼地为男孩整理额前的碎发,想让他看起来体面些,耳边却突然飘来一道稚嫩的声音,软乎乎的,还带着点奶气:“哥哥,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他的手猛地一顿,镊子“当啷”一声掉在托盘里。殡仪馆的化妆间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消毒水的气味呛得人鼻子发酸,除了躺在操作台上的男孩,再无半个人影。
“是太累了出现幻听了吧。”他用力眨了眨眼,弯腰去捡镊子,可那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次更清晰些:“哥哥,我妈妈还在哭,你能告诉她我不疼吗?”
R先生的后背瞬间爬满冷汗,他踉跄着后退两步,撞在身后的储物柜上,膝盖传来一阵钝痛。他盯着男孩安静的侧脸,反复确认四周空无一人,才颤抖着意识到——自己竟能听见逝者的声音。
这个发现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此后的日子里,他总在夜里惊醒,一闭眼就想起那道稚嫩的声音,连上班都带着挥之不去的恐惧,辞职的念头在心里翻来覆去地冒。
可每当他走到领导办公室门口,准备递上辞职信时,男孩的声音就会在脑海里盘旋,带着哀求的调子:“哥哥,还有好多人有话没说呢,你别走好不好?”
他攥着衣角站在走廊里,听着远处哀乐的隐约声响,最终还是默默转身回到化妆间。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习惯了这份特殊的“能力”,也开始学着倾听:听老奶奶念叨没来得及给孙子织完的毛衣,听老爷爷遗憾没陪老伴看完最后一场夕阳,听年轻人懊悔没对父母说出口的“我爱你”。
他把这些未说出口的话,悄悄记在笔记本上,化妆时格外用心,想让每一位逝者都带着体面,奔赴下一段旅程。
他以为同事林晓雨和自己一样,是被生活推着才来这里工作,也总觉得她私下里会害怕——毕竟殡仪馆的氛围总带着肃穆,夜里值班时,走廊的灯光还会忽明忽暗。
可他不知道,林晓雨留下的理由,比他想象中更复杂。
那天傍晚,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开进殡仪馆,送来的是一位出租车司机。
司机穿着洗得褪色的蓝色工装,胸前还别着枚小小的平安符,脸上凝固着来不及消散的遗憾。R先生为他整理遗容时,司机的声音缓缓在他耳边响起,带着浓重的疲惫和不甘:“我还没见到我儿子……我答应过他,等我攒够钱,就带他去游乐园的。”
R先生的动作放得更轻了。他听司机断断续续地诉说:年轻时家里穷,妻子走得早,他怕自己带着孩子没法打拼,就把刚满三岁的儿子托付给乡下的表哥,自己揣着几百块钱进城开出租。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半夜才回家,只为多跑几单活,想早点攒够钱接儿子过来。
可等他终于凑够首付,回到乡下时,表哥家早已人去楼空,邻居说表哥欠了赌债,带着孩子不知所踪。这十几年,他没敢换手机号,没敢搬住处,跑遍了周边的城市,车厢里总放着一张儿子三岁时的照片,却连一点音讯都没找到。
“我还没跟他说对不起,还没带他吃一次汉堡……”司机的声音越来越轻,满是遗憾。
这些话,R先生都告诉了同事池鸢。
池鸢听完红了眼眶,她特意去查了司机的资料,发现他生前买过一份意外死亡保险,受益人是儿子。可如今儿子找不到,这笔赔偿金按规定,要由他唯一的亲属——哥哥领取。
池鸢没办法找回那个失踪的男孩,只能和R先生一起,想为司机做些什么。
他们翻遍了司机的遗物,找到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小男孩穿着开裆裤,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R先生提议做些纪念物品,池鸢立刻点头同意。他们找了家打印店,把照片印在钥匙扣上,还做了条横幅,挂在殡仪馆门口的小树上。
那天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一辆摩托车缓缓驶过殡仪馆门口。
骑车的青年穿着黑色外套,头发有些凌乱,路过横幅时,他猛地刹住车,瞳孔骤然收缩。
他盯着横幅看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攥紧车把,眼底闪过惊讶、疑惑,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
风卷起他的衣角,他站了一会儿,没上前询问,只是默默发动摩托车,慢慢消失在暮色里。
R先生站在二楼的窗边,看着青年远去的背影。
……
殡仪馆的下班铃响过半小时,走廊里的灯已经关掉大半,只剩应急灯在墙角投下昏黄的光,将影子拉得老长。
R先生换好衣服走到门口,裤脚刚沾到夜风,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牵挂——白天挂出去的横幅还在吗?那个印着小男孩照片的钥匙扣,他特意放在了大厅的纪念台上,会不会被风吹落?
他攥紧车钥匙,犹豫了几秒,还是转身推开了殡仪馆的大门。
大厅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消毒水的气味淡了些,混着窗外飘进来的青草香。他刚要走向纪念台,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一道身影——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穿深灰色西装的青年正站在小男孩的遗像前,背对着他,肩膀微微绷着。
青年手里捏着一支白菊,花瓣被指尖攥得有些发皱。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遗像里那个笑眼弯弯的小男孩,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花瓣边缘。R先生放缓了脚步,能看清青年的侧脸:下颌线很清晰,鼻梁高挺,平日里总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此刻有几缕垂在额前,遮住了眼底的情绪,只露出紧抿的唇,透着难以掩饰的哀伤。
这人有点眼熟。R先生皱着眉回想,忽然记起——这不是池鸢常提起的那位主管吗?好像大家都叫他“猫先生”,听说在公司里向来雷厉风行,开会时连眉头都很少皱一下,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还对着一个陌生小男孩的遗像祭奠?疑惑像潮水般涌上来,他站在原地,没敢出声打扰。
或许是脚步声太轻,又或许是青年太过专注,直到R先生不小心碰倒了身边的花架,金属框架与地面碰撞发出“哐当”一声脆响,青年才猛地回过神。
四目相对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猫先生的瞳孔先是微微一缩,显然没料到这个时间还会有人来。
他下意识地把手里的白菊往身后藏了藏,脸上那层显而易见的哀伤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R先生熟悉的凝重——就像池鸢描述的那样,是职场上那种冷静、甚至带着点疏离的神情。
“你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猫先生先开了口,声音比想象中低沉,还带着一丝未散尽的沙哑。他的目光在R先生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他胸前没来得及取下的工作牌上,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R先生点了点头。
猫先生的视线重新落回遗像上,紧绷的肩膀松了些,藏在身后的手慢慢抬了起来,白菊的花瓣已经蔫了一角。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我员工池鸢呢。”
“她在里屋。”R先生没再多问,只是指了指纪念台旁的椅子:“您要是想多待一会儿,没关系。我就是回来看看,不打扰您。”
猫先生点点头,没再说话,重新转过身对着遗像。
        R先生的人生转折,是从那片轰然倒塌的拆迁废墟开始的。曾经,他的日子里满是烟火气的憧憬——租下街角那间带玻璃窗的门面,清晨揉面醒发,正午蒸腾起小笼包的热气,傍晚听熟客唠家常,把小小的饭馆经营成邻里间的温暖据点。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事故,不仅碾碎了那间未开的饭馆,更让他的右腿落下不可逆的伤残,走路时膝盖总会发出轻微的滞涩声响,也彻底掐灭了他对烟火人间的所有想象。
为了攥住一份能糊口的稳定生计,他在招聘网站上漫无目的地投着简历,直到指尖划过“殡仪馆遗体化妆师”的岗位。
起初他是犹豫的,可想到自己跛着腿难寻其他工作,还是揣着忐忑去了面试。那天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仔细卷到小臂,面对面试官“是否害怕”的提问,他只是低声说:“人都有终点,好好送一程,是积德的事。”
或许是这份难得的平静,或许是他眼底藏不住的认真,竟让他顺利拿到了录用通知。
真正让他陷入混乱的,是入职第三个月遇到的那个小男孩。男孩不过五六岁,因一场意外离世,小脸苍白得像张薄纸,睫毛纤长地垂着,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草莓味糖果。
R先生戴着一次性手套,正小心翼翼地为男孩整理额前的碎发,想让他看起来体面些,耳边却突然飘来一道稚嫩的声音,软乎乎的,还带着点奶气:“哥哥,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他的手猛地一顿,镊子“当啷”一声掉在托盘里。殡仪馆的化妆间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消毒水的气味呛得人鼻子发酸,除了躺在操作台上的男孩,再无半个人影。
“是太累了出现幻听了吧。”他用力眨了眨眼,弯腰去捡镊子,可那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次更清晰些:“哥哥,我妈妈还在哭,你能告诉她我不疼吗?”
R先生的后背瞬间爬满冷汗,他踉跄着后退两步,撞在身后的储物柜上,膝盖传来一阵钝痛。他盯着男孩安静的侧脸,反复确认四周空无一人,才颤抖着意识到——自己竟能听见逝者的声音。
这个发现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此后的日子里,他总在夜里惊醒,一闭眼就想起那道稚嫩的声音,连上班都带着挥之不去的恐惧,辞职的念头在心里翻来覆去地冒。
可每当他走到领导办公室门口,准备递上辞职信时,男孩的声音就会在脑海里盘旋,带着哀求的调子:“哥哥,还有好多人有话没说呢,你别走好不好?”
他攥着衣角站在走廊里,听着远处哀乐的隐约声响,最终还是默默转身回到化妆间。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习惯了这份特殊的“能力”,也开始学着倾听:听老奶奶念叨没来得及给孙子织完的毛衣,听老爷爷遗憾没陪老伴看完最后一场夕阳,听年轻人懊悔没对父母说出口的“我爱你”。
他把这些未说出口的话,悄悄记在笔记本上,化妆时格外用心,想让每一位逝者都带着体面,奔赴下一段旅程。
他以为同事林晓雨和自己一样,是被生活推着才来这里工作,也总觉得她私下里会害怕——毕竟殡仪馆的氛围总带着肃穆,夜里值班时,走廊的灯光还会忽明忽暗。
可他不知道,林晓雨留下的理由,比他想象中更复杂。
那天傍晚,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开进殡仪馆,送来的是一位出租车司机。
司机穿着洗得褪色的蓝色工装,胸前还别着枚小小的平安符,脸上凝固着来不及消散的遗憾。R先生为他整理遗容时,司机的声音缓缓在他耳边响起,带着浓重的疲惫和不甘:“我还没见到我儿子……我答应过他,等我攒够钱,就带他去游乐园的。”
R先生的动作放得更轻了。他听司机断断续续地诉说:年轻时家里穷,妻子走得早,他怕自己带着孩子没法打拼,就把刚满三岁的儿子托付给乡下的表哥,自己揣着几百块钱进城开出租。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半夜才回家,只为多跑几单活,想早点攒够钱接儿子过来。
可等他终于凑够首付,回到乡下时,表哥家早已人去楼空,邻居说表哥欠了赌债,带着孩子不知所踪。这十几年,他没敢换手机号,没敢搬住处,跑遍了周边的城市,车厢里总放着一张儿子三岁时的照片,却连一点音讯都没找到。
“我还没跟他说对不起,还没带他吃一次汉堡……”司机的声音越来越轻,满是遗憾。
这些话,R先生都告诉了同事池鸢。
池鸢听完红了眼眶,她特意去查了司机的资料,发现他生前买过一份意外死亡保险,受益人是儿子。可如今儿子找不到,这笔赔偿金按规定,要由他唯一的亲属——哥哥领取。
池鸢没办法找回那个失踪的男孩,只能和R先生一起,想为司机做些什么。
他们翻遍了司机的遗物,找到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小男孩穿着开裆裤,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R先生提议做些纪念物品,池鸢立刻点头同意。他们找了家打印店,把照片印在钥匙扣上,还做了条横幅,挂在殡仪馆门口的小树上。
那天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一辆摩托车缓缓驶过殡仪馆门口。
骑车的青年穿着黑色外套,头发有些凌乱,路过横幅时,他猛地刹住车,瞳孔骤然收缩。
他盯着横幅看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攥紧车把,眼底闪过惊讶、疑惑,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
风卷起他的衣角,他站了一会儿,没上前询问,只是默默发动摩托车,慢慢消失在暮色里。
R先生站在二楼的窗边,看着青年远去的背影。
……
殡仪馆的下班铃响过半小时,走廊里的灯已经关掉大半,只剩应急灯在墙角投下昏黄的光,将影子拉得老长。
R先生换好衣服走到门口,裤脚刚沾到夜风,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牵挂——白天挂出去的横幅还在吗?那个印着小男孩照片的钥匙扣,他特意放在了大厅的纪念台上,会不会被风吹落?
他攥紧车钥匙,犹豫了几秒,还是转身推开了殡仪馆的大门。
大厅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消毒水的气味淡了些,混着窗外飘进来的青草香。他刚要走向纪念台,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一道身影——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穿深灰色西装的青年正站在小男孩的遗像前,背对着他,肩膀微微绷着。
青年手里捏着一支白菊,花瓣被指尖攥得有些发皱。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遗像里那个笑眼弯弯的小男孩,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花瓣边缘。R先生放缓了脚步,能看清青年的侧脸:下颌线很清晰,鼻梁高挺,平日里总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此刻有几缕垂在额前,遮住了眼底的情绪,只露出紧抿的唇,透着难以掩饰的哀伤。
这人有点眼熟。R先生皱着眉回想,忽然记起——这不是池鸢常提起的那位主管吗?好像大家都叫他“猫先生”,听说在公司里向来雷厉风行,开会时连眉头都很少皱一下,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还对着一个陌生小男孩的遗像祭奠?疑惑像潮水般涌上来,他站在原地,没敢出声打扰。
或许是脚步声太轻,又或许是青年太过专注,直到R先生不小心碰倒了身边的花架,金属框架与地面碰撞发出“哐当”一声脆响,青年才猛地回过神。
四目相对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猫先生的瞳孔先是微微一缩,显然没料到这个时间还会有人来。
他下意识地把手里的白菊往身后藏了藏,脸上那层显而易见的哀伤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R先生熟悉的凝重——就像池鸢描述的那样,是职场上那种冷静、甚至带着点疏离的神情。
“你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猫先生先开了口,声音比想象中低沉,还带着一丝未散尽的沙哑。他的目光在R先生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他胸前没来得及取下的工作牌上,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R先生点了点头。
猫先生的视线重新落回遗像上,紧绷的肩膀松了些,藏在身后的手慢慢抬了起来,白菊的花瓣已经蔫了一角。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我员工池鸢呢。”
“她在里屋。”R先生没再多问,只是指了指纪念台旁的椅子:“您要是想多待一会儿,没关系。我就是回来看看,不打扰您。”
猫先生点点头,没再说话,重新转过身对着遗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