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合院开始活得精彩 第111章 南下香江

小说:从四合院开始活得精彩 作者:喜欢翠蓝柏的向帝 更新时间:2025-11-25 20:44:29 源网站:2k小说网
  ();

  “丰润的大豆香,嘿!...黄子儿浸透了芳,嘿!...”

  时间来到1946年春天,沁芳居又开始做起了黄豆酱。

  一如20年前的严振声,严宽如今也要全程参与进来,“学会把酱捣”。

  “爸,我觉得咱们做酱的工艺要改进,这光脚踩不好控制品质和卫生啊。”严宽踩了一天豆子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小时候也见过做酱流程,但那时候没学生物知识,没觉得啥,学了关于细菌的东西后,就觉得哪哪都不卫生了。

  这是刚学这些东西的人的通病,等再多学一点就会变得啥也不在乎。

  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或者酵母菌发力之后,其它杂菌就没什么活路了。

  而且人体本身携带的各种细菌多到数不清,没必要在意进口的那一点。

  “你是想统一伙计的着装,踩豆子的时候再穿上胶鞋?”

  “爸,您也有这个想法?”

  “想法是没错,但咱没那个条件啊。而且,以沁芳居现在的规模,目前的做法还是可行的,如果要扩大规模,那确实需要对生产流程做一系列改进。

  行了,你先别想这个,联合招生马上开始了,你和福子准备的怎么样?”

  虽然西南联大的师生还没回来,但先行工作人员已经在筹备招生报考工作。

  严宽一脸自信:“我们在家学了这么多年,又做了那么多练习,考上大学还是没问题的,能不能上清华就不确定了。”

  福子不太自信:“清华我是不敢想的,但考上大学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他其实也挺聪明,奈何严宽继承了严振声的优良基因,学习上始终胜他一筹。

  大概是托了外挂的福,严振声的孩子都挺聪明的,第一世的3个孩子都考上了名校,后面几世的孩子也不差。

  “那就好,能上大学就是好事,这最后的一段时间,你们自己在家好好巩固一下。”

  今年跟77年恢复高考的情况差不多,积累的考生特别多,仅仅报考清华的人就有两万多,而招生数经过扩大也才800多,录取比例不到5%,竞争还挺激烈。

  不过穷文富武这句话也有局限性的,富裕的经济条件在学文上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先不说不用为生存发愁,可以专心脱产学习的好处,这个时代的书籍不便宜,富人家可以收集很多参考书和历年真题。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智商处于同等水平时,刷题的重要性。

  严振声在沦陷期间就没放松过监督孩子们的学习,去年确定要让他们上大学后又找来历年真题出了很多套卷子。

  这要是还考不上,那以后几年就老老实实在沁芳居捣酱耙吧。

  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严振声打算出一趟远门,理由还是去联系南方的佛手瓜。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用联系佛手瓜的借口,去了一趟半岛干掉宇垣一成,现在又用这个借口出门,那当然是因为战乱导致老供应商失联了嘛,没毛病!

  他带着10个手下,先坐火车到了津门,然后登上了太古洋行的客轮,目的地香江。

  他要趁着第二次国共内战还没打起来,去安排家族退路。

  刚苏醒记忆的时候,严振声是打算就一直苟在国内的,但沦陷这八年的苦日子过下来,他改了主意,觉得没必要没苦硬吃。

  他前期做了很多准备,有把握安稳苟到改开,但到底不如出去后自在。

  就说这一家老小,本来可以每天好吃好喝,却迫于环境不得不清汤寡水,没必要嘛,那空间不就白得了嘛。

  而且迫于人道洪流,严振声在四九城只能做一个工人,出去后却没有那么多顾忌,可以做一只小小鳄鱼。

  有了实力,也能更好地支援国家建设嘛,他始终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这一点没变过。

  他的手下大部分都是孤儿,上面没有老人拖累,随时可以拖家带口地跟他走,去了新地方也不愁没人办事。

  不过这次是去打前站,带几个人去趟趟路。

  交通方式上,轮船更方便,省时间又可以直达。

  飞机速度快但太贵了,1937年时,从四九城到沪上都得上千大洋一个人,到香江大概要翻倍。

  火车倒是便宜,单程可能几十大洋就够了,但不知道要换乘多少趟车。算上换乘时买票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十天半个月都到不了。

  轮船中途也会停靠一些港**补给和上下乘客,但总体比火车快多了。

  比如严振声他们乘坐的这艘,单程只要一个星期。

  他自己的高级舱室200大洋,手下们的普通舱室85大洋,伙食标准也不同,但都是包含在船票里的。

  因为法币贬值太快了,这些外国洋行现在只收银元或者英镑美刀。

  不过伙食怎么样都不重要了,他的10个手下里4个吐的稀里哗啦、2个面色发白,只有4个没什么反应。

  家人和其他手下都是北方的旱鸭子,要是按这比例,以后几十人的大迁徙可怎么办?

  严振声只能给他们上一些土办法,比如吃生姜片、生姜片捂肚脐眼、闻薄荷油等。

  在船上的时间不能干坐着浪费,他开始教手下们学英语和粤语。

  第一批跟来的手下都是挑的比较机灵的,教育开蒙是他亲自做的,后来也一直要求他们多读书学习,基本的学习能力还是有的。

  后面需要他们在这边坚守半年甚至一年才有人来替换他们,他们需要独当一面,学了粤语和英语方便沟通。

  在船上的旅程没有什么美丽的邂逅,也没有不开眼的来找茬,甚至这一趟的乘客都不多,只维持在约六成的上座率。

  抗战刚结束,平民就不说了,环境好坏与否他们都没有多少迁徙的能力;而富人们这个时候还在努力搞建设,希望在战后百业复苏、经济增长的过程里分一杯羹。

  所以除了商务和公干,北方的富人们还没想着要去千里之外的香江做什么。

  谁知道国府那么菜呢,3倍兵力被一路撵着揍,然后一部分富人被国府裹挟着往南边跑,一部分是对红党的政策存疑,也拖家带口地往南边跑,这才会形成繁忙的移民潮。

  可能到了那时候,想买到一张票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