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他并未点破,只当是场难得的缘分,心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日后未必再能相见。
李世民没进屋,随意在院中木墩上坐下,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这些高句丽奴仆,用起来可还顺手?”
“还行,就是农活上笨手笨脚,但肯学。等明年开春大忙,估计就熟练了。”
“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是朝廷首创,你们在此生活,可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或是有什么期盼?”
李世民此行本为散心,却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体察民情的角色。
“真说缺什么,倒有一件。”刘观答道,随即话里多了几分深思,“我们这批兄弟刚安家,过几年孩子一出生,总不能都跟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
“要是兵团能在各处办些蒙学、小学,那就再好不过了。”
朝廷赐下的两名高句丽女子让他免了孤枕之忧,夜深人静之时,除了狼嚎虫鸣,便是为下一代而“努力”。
这孩子还没影,教育问题倒先提上了日程。
“蒙学和小学?”李世民指节轻叩桌面,陷入沉思。
他身旁的李想立刻接过话头,对刘观的提议大加赞赏:“东家此言极是。辽东之地,九成非我族类,若朝廷能广设学堂,甚至开办**学堂,对辽东的稳固大有裨益。”
“学堂所授,非只是文字,更是文化。我中原王朝之所以源远流长,根基便在于这强大的文化认同。”
“文化,乃国之魂,族之魄。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族强。通过教化,让辽东万民,不论内外,都浸润于我大唐文化之中,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发展教育,向来是李想极力推崇的国策。
他接着说道,即便朝廷尚无力在辽东全境推行,也可先在生产建设兵团内试行,让刘观这样的士卒和得用的奴仆都有机会入学,待日后孩童渐长,学堂便可顺理成章地转为教导下一代。
李世民颔首沉吟,像是对李想的补充,又像是回应刘观的期盼,但更多的是在心中敲定了某个想法:“嗯,开办蒙学与小学,确是势在必行。”
“衣食无忧,居有广厦,还能读书识字,若真能如此,我们生产建设兵团的弟兄们,这日子可就过得太舒坦了。”刘观的脸上满是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未来。
“辽东乃朝廷开边重地,学堂、医馆、驰道,都会逐步完善。此地的民生,只会一日好过一日。”
“那便托贵客吉言,盼着好日子早日到来。”刘观与李世民又交谈了几句,便转身入了庖厨,去安排午饭事宜。
李世民则再度起身,在院落中缓步踱着。
这新建的宅院虽处处透着简朴,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
显而易见,主人刘观将行伍之中严苛的卫生章程,也一并带回了家中。
“干爹,昔日有朝臣非议,言及朝廷对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赏赐过于优渥,兵士人人皆有奴仆,简直匪夷所思。”
“然则,重赏之下方有勇夫,若无这般丰厚的赏赐,如何能让将士们安心在此扎根,又如何吸引更多内地百姓前来开垦?”
“更何况,辽东与关中风土迥异,此地地广人稀,不宜精耕细作,反倒是粗放耕种,尽可能地拓宽田亩,方能获得最大收益。”
“若仍如关中旧制,各家耕种数十亩薄田,不仅效率低下,也缺乏吸引力。”
“唯有赏赐奴仆,使每位兵士都足以支撑起一个新家,耕作成百上千亩的田地,辽东的局面方能迅速打开。”
将大量奴仆赏赐给辽东兵团的将士,正是李想当初力排众议的决策。
彼时长孙无忌激烈反对,即便是房玄龄也心存疑虑。
但今日亲眼所见,证明了李想此举的正确性。
说到底,辽东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
“嗯,因地施策,想儿你当初的见解,确有远见。倘若建设兵团的将士家家都能如这刘观一般,辽东何愁不稳,何愁不兴。”
刘观一家的生活状态,李世民已然尽收眼底。
此行全凭兴之所至,绝无可能是旁人事先布置好的场面。
“大唐当今贫富悬殊过甚,豪商勋贵富可敌国,而底层百姓大多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大唐若要求得长治久安,必须壮大中间阶层。”
“这一阶层的人,家资或许难比巨富,却有自己的田宅车马,闲暇时能上酒楼小酌,能入戏院观剧,遇见心仪之物亦有余力购置。这小农场主,便是我设想中这一阶层的雏形。”
李想将后世中产阶级的理论,用一种更符合当下语境的方式,讲给了李世民听。
这个概念直接套用在大唐或许有失偏颇,但其内核是相通的。
朝廷一方面要竭力消弭赤贫,使人人有饭吃,从而降低他们铤而走险的念头;另一方面,则要扶持起一个稳固的中间阶层,作为大唐江山的基石。
无论是从过往的史书,还是对未来的推演,这个阶层都是最安分守己,最不愿动荡的力量。
李想如今正是有意识地在培育这个阶层的壮大。
但他并未点破,只当是场难得的缘分,心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日后未必再能相见。
李世民没进屋,随意在院中木墩上坐下,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这些高句丽奴仆,用起来可还顺手?”
“还行,就是农活上笨手笨脚,但肯学。等明年开春大忙,估计就熟练了。”
“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是朝廷首创,你们在此生活,可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或是有什么期盼?”
李世民此行本为散心,却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体察民情的角色。
“真说缺什么,倒有一件。”刘观答道,随即话里多了几分深思,“我们这批兄弟刚安家,过几年孩子一出生,总不能都跟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
“要是兵团能在各处办些蒙学、小学,那就再好不过了。”
朝廷赐下的两名高句丽女子让他免了孤枕之忧,夜深人静之时,除了狼嚎虫鸣,便是为下一代而“努力”。
这孩子还没影,教育问题倒先提上了日程。
“蒙学和小学?”李世民指节轻叩桌面,陷入沉思。
他身旁的李想立刻接过话头,对刘观的提议大加赞赏:“东家此言极是。辽东之地,九成非我族类,若朝廷能广设学堂,甚至开办**学堂,对辽东的稳固大有裨益。”
“学堂所授,非只是文字,更是文化。我中原王朝之所以源远流长,根基便在于这强大的文化认同。”
“文化,乃国之魂,族之魄。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族强。通过教化,让辽东万民,不论内外,都浸润于我大唐文化之中,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发展教育,向来是李想极力推崇的国策。
他接着说道,即便朝廷尚无力在辽东全境推行,也可先在生产建设兵团内试行,让刘观这样的士卒和得用的奴仆都有机会入学,待日后孩童渐长,学堂便可顺理成章地转为教导下一代。
李世民颔首沉吟,像是对李想的补充,又像是回应刘观的期盼,但更多的是在心中敲定了某个想法:“嗯,开办蒙学与小学,确是势在必行。”
“衣食无忧,居有广厦,还能读书识字,若真能如此,我们生产建设兵团的弟兄们,这日子可就过得太舒坦了。”刘观的脸上满是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未来。
“辽东乃朝廷开边重地,学堂、医馆、驰道,都会逐步完善。此地的民生,只会一日好过一日。”
“那便托贵客吉言,盼着好日子早日到来。”刘观与李世民又交谈了几句,便转身入了庖厨,去安排午饭事宜。
李世民则再度起身,在院落中缓步踱着。
这新建的宅院虽处处透着简朴,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
显而易见,主人刘观将行伍之中严苛的卫生章程,也一并带回了家中。
“干爹,昔日有朝臣非议,言及朝廷对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赏赐过于优渥,兵士人人皆有奴仆,简直匪夷所思。”
“然则,重赏之下方有勇夫,若无这般丰厚的赏赐,如何能让将士们安心在此扎根,又如何吸引更多内地百姓前来开垦?”
“更何况,辽东与关中风土迥异,此地地广人稀,不宜精耕细作,反倒是粗放耕种,尽可能地拓宽田亩,方能获得最大收益。”
“若仍如关中旧制,各家耕种数十亩薄田,不仅效率低下,也缺乏吸引力。”
“唯有赏赐奴仆,使每位兵士都足以支撑起一个新家,耕作成百上千亩的田地,辽东的局面方能迅速打开。”
将大量奴仆赏赐给辽东兵团的将士,正是李想当初力排众议的决策。
彼时长孙无忌激烈反对,即便是房玄龄也心存疑虑。
但今日亲眼所见,证明了李想此举的正确性。
说到底,辽东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
“嗯,因地施策,想儿你当初的见解,确有远见。倘若建设兵团的将士家家都能如这刘观一般,辽东何愁不稳,何愁不兴。”
刘观一家的生活状态,李世民已然尽收眼底。
此行全凭兴之所至,绝无可能是旁人事先布置好的场面。
“大唐当今贫富悬殊过甚,豪商勋贵富可敌国,而底层百姓大多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大唐若要求得长治久安,必须壮大中间阶层。”
“这一阶层的人,家资或许难比巨富,却有自己的田宅车马,闲暇时能上酒楼小酌,能入戏院观剧,遇见心仪之物亦有余力购置。这小农场主,便是我设想中这一阶层的雏形。”
李想将后世中产阶级的理论,用一种更符合当下语境的方式,讲给了李世民听。
这个概念直接套用在大唐或许有失偏颇,但其内核是相通的。
朝廷一方面要竭力消弭赤贫,使人人有饭吃,从而降低他们铤而走险的念头;另一方面,则要扶持起一个稳固的中间阶层,作为大唐江山的基石。
无论是从过往的史书,还是对未来的推演,这个阶层都是最安分守己,最不愿动荡的力量。
李想如今正是有意识地在培育这个阶层的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