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府兵拍着胸脯,言语间满是自信。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是握锄头的农夫,战时才换上甲胄拿起刀枪,与土地的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
“邓桦,你小子可别忘了,攻打辽东城那会儿,你一个人就结果了两个高句丽兵,这次论功行赏,除了伍长,就数你拿的最多。”
旁边有人打趣道,“我看你现在最该操心的,不是自个儿下地,而是怎么把你家那七八个奴仆给教会喽。”
“这话在理,不光是他,咱们都得琢磨这事。”另一人接过话头,“种地这活儿,光靠咱们几个大老爷们可不行。”
“家里的婆娘,手底下的奴仆,都得让他们把种水稻、种大豆的门道摸清楚。”
“不然守着这么大片好地,却让它荒着,那可就太辜负朝廷这份天大的恩情了。”
刘观的目光扫过不远处那群正狼吞虎咽抢食野猪肉的奴仆,心里开始盘算起如何管理这批新人手。
他家的院子框架已经立起来,等接下来几天帮弟兄们把木屋都盖好,开荒的事就该正式提上日程。
万幸的是,这次缴获的牛马几乎都分给了他们生产建设兵团,畜力方面还算充裕。
反倒是犁、耙之类的农具,眼下显得捉襟见肘。
不过,刘观并不为此过分担忧。
他清楚,这种短缺只是暂时的。
辽东城里一架曲辕犁的价钱,能顶得上幽州的两架,长安的三架。
眼下来辽东贩卖农具,既不用违法也不用犯罪,就能赚取超过百分之百的利润,天底下哪有不眼红的商人?
秦安然向李想抱怨农具价格飞涨时,李想之所以淡定,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最多一两个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然会把价格拉回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待到兵团自己的炼铁作坊投产,钢铁实现本地供应,农具的价格只会更低,即便比不上长安,也相去不远了。
“伍长,咱们几家的院子都挨着建,往后也好有个照应。”
邓桦凑到刘观身边,手里攥着个烤得焦黄的狍子腿,一边撕咬着,一边憧憬着,“等闲下来,我看可以在咱们这新村子里挖个大池塘,把旁边那条溪水引进来,养些鱼虾鸡鸭。”
“再把路修整平坦了,过个几年,等兵团的水泥产量跟上来,咱还能铺上简易的水泥路呢!”
“嗯,咱们这儿离辽东城不过二十多里,不算远。”刘观对未来的规划同样清晰,“等附近的平原都开垦成良田,兵团肯定会考虑修一条直通辽东城的主干道,否则粮食运不出去,也是个大麻烦。”
他对眼下的生活状态感到由衷的满意。
尽管脚下的土地尚显陌生,但那触手可及的希望,足以让每个人热血沸腾。
“今年的头等大事,是把荒地开出来,同时为过冬做好万全准备。”
邓桦俨然成了刘观的副手,有条不紊地提醒着众人,“开荒的同时,还得组织人手多打些野味,做成肉干存起来。”
“听说辽东的冬天来得早,雪下得又大又猛,日子不好过。到时候天寒地冻的,啥活也干不了,只能猫在屋里。”
“说得对。”刘观神色凝重起来,“现在都八月了,搞不好下个月就得飘雪,最迟也超不过十月。咱们的任务其实相当紧迫。”
“要是咱们生产建设兵团的弟兄们,一个冬天过去,冻死冻伤了一批,那这人可就丢到姥姥家了。”
作为伍长,他能接触到更多上层的讯息,知道兵团内部的培训是分层级的,对他们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伍长,吃的我倒不怎么愁。”一个士兵说道,“就村边那条小溪,随便撒几网下去,捞个几千上万斤肥鱼不成问题。把鱼用烟熏了,够咱们啃到来年开春。”
“倒是取暖的柴火,必须得提前备足,不然真到了那滴水成冰的时候,躲屋里也得冻成冰坨子。”
“听人说,长安城里,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冬天都用蜂窝煤炉子取暖,也不知道咱们这儿啥时候能用上。”
“快了!”有人立刻接话,“秦都督不是说了嘛,咱们兵团除了种地,还要建水泥作坊、蜂窝煤作坊、农具作坊,还要组建商队往外卖东西。”
“我估摸着,最晚明年,咱们就能家家户户用上那玩意儿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我也信明年能用上,可今年冬天咋办?再说了,辽东比长安可北多了,那冬天冷得邪乎,光靠一个蜂窝煤炉子,恐怕也顶不住。”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热议着,唯一的遗憾是少了些助兴的酒水,否则这气氛定会更加热烈。
当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用不了一个月,辽东城里各式各样的美酒就会琳琅满目。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有市场,有需求,有利润,自然就有人削尖了脑袋来满足你。
夕阳的余晖渐渐隐没在远方的白桦林后,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里,处处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这里的每一个人,既是兵,也是一个小型农场的主人。
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辽东的未来就将因他们而彻底改变。
从一个个小农场开始,到中型农场,再到大型农场,这片广袤土地的振兴,正从他们手中,拉开序幕。
三天后,李世民的大军即将凯旋。
此次东征,与杨广当年的屡战屡败相比,可谓是云泥之别,顺利得超乎想象。
尽管李想对辽东的局势颇有信心,不认为会再生变故,但在返回长安之前,他还是换上便服,陪同李世民一同前往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视察。
“秦安然此人,行事果决,短短数日,竟已将兵团将士的居所安排妥当。”
四轮马车在崎岖的土路上缓缓前行,远处,一簇簇新建的木屋错落有致,已然构成了村落的雏形。
一个伍的十名士兵,加上每家配给的奴仆与妻女,恰好形成了一个小型村庄的规模。
“辽东入冬极早,若不抓紧时间,便会耽误开荒,进而影响来年的春耕。”李想解释道,“兵团初建,万事开头难,总不能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与对段移石、秦善道的简单嘱咐不同,李想对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可谓是面面俱到,几乎将所有注意事项都详细告知了秦安然。
若是这样,秦安然还行动迟缓,那便实在说不过去了。
一名府兵拍着胸脯,言语间满是自信。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是握锄头的农夫,战时才换上甲胄拿起刀枪,与土地的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
“邓桦,你小子可别忘了,攻打辽东城那会儿,你一个人就结果了两个高句丽兵,这次论功行赏,除了伍长,就数你拿的最多。”
旁边有人打趣道,“我看你现在最该操心的,不是自个儿下地,而是怎么把你家那七八个奴仆给教会喽。”
“这话在理,不光是他,咱们都得琢磨这事。”另一人接过话头,“种地这活儿,光靠咱们几个大老爷们可不行。”
“家里的婆娘,手底下的奴仆,都得让他们把种水稻、种大豆的门道摸清楚。”
“不然守着这么大片好地,却让它荒着,那可就太辜负朝廷这份天大的恩情了。”
刘观的目光扫过不远处那群正狼吞虎咽抢食野猪肉的奴仆,心里开始盘算起如何管理这批新人手。
他家的院子框架已经立起来,等接下来几天帮弟兄们把木屋都盖好,开荒的事就该正式提上日程。
万幸的是,这次缴获的牛马几乎都分给了他们生产建设兵团,畜力方面还算充裕。
反倒是犁、耙之类的农具,眼下显得捉襟见肘。
不过,刘观并不为此过分担忧。
他清楚,这种短缺只是暂时的。
辽东城里一架曲辕犁的价钱,能顶得上幽州的两架,长安的三架。
眼下来辽东贩卖农具,既不用违法也不用犯罪,就能赚取超过百分之百的利润,天底下哪有不眼红的商人?
秦安然向李想抱怨农具价格飞涨时,李想之所以淡定,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最多一两个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然会把价格拉回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待到兵团自己的炼铁作坊投产,钢铁实现本地供应,农具的价格只会更低,即便比不上长安,也相去不远了。
“伍长,咱们几家的院子都挨着建,往后也好有个照应。”
邓桦凑到刘观身边,手里攥着个烤得焦黄的狍子腿,一边撕咬着,一边憧憬着,“等闲下来,我看可以在咱们这新村子里挖个大池塘,把旁边那条溪水引进来,养些鱼虾鸡鸭。”
“再把路修整平坦了,过个几年,等兵团的水泥产量跟上来,咱还能铺上简易的水泥路呢!”
“嗯,咱们这儿离辽东城不过二十多里,不算远。”刘观对未来的规划同样清晰,“等附近的平原都开垦成良田,兵团肯定会考虑修一条直通辽东城的主干道,否则粮食运不出去,也是个大麻烦。”
他对眼下的生活状态感到由衷的满意。
尽管脚下的土地尚显陌生,但那触手可及的希望,足以让每个人热血沸腾。
“今年的头等大事,是把荒地开出来,同时为过冬做好万全准备。”
邓桦俨然成了刘观的副手,有条不紊地提醒着众人,“开荒的同时,还得组织人手多打些野味,做成肉干存起来。”
“听说辽东的冬天来得早,雪下得又大又猛,日子不好过。到时候天寒地冻的,啥活也干不了,只能猫在屋里。”
“说得对。”刘观神色凝重起来,“现在都八月了,搞不好下个月就得飘雪,最迟也超不过十月。咱们的任务其实相当紧迫。”
“要是咱们生产建设兵团的弟兄们,一个冬天过去,冻死冻伤了一批,那这人可就丢到姥姥家了。”
作为伍长,他能接触到更多上层的讯息,知道兵团内部的培训是分层级的,对他们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伍长,吃的我倒不怎么愁。”一个士兵说道,“就村边那条小溪,随便撒几网下去,捞个几千上万斤肥鱼不成问题。把鱼用烟熏了,够咱们啃到来年开春。”
“倒是取暖的柴火,必须得提前备足,不然真到了那滴水成冰的时候,躲屋里也得冻成冰坨子。”
“听人说,长安城里,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冬天都用蜂窝煤炉子取暖,也不知道咱们这儿啥时候能用上。”
“快了!”有人立刻接话,“秦都督不是说了嘛,咱们兵团除了种地,还要建水泥作坊、蜂窝煤作坊、农具作坊,还要组建商队往外卖东西。”
“我估摸着,最晚明年,咱们就能家家户户用上那玩意儿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我也信明年能用上,可今年冬天咋办?再说了,辽东比长安可北多了,那冬天冷得邪乎,光靠一个蜂窝煤炉子,恐怕也顶不住。”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热议着,唯一的遗憾是少了些助兴的酒水,否则这气氛定会更加热烈。
当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用不了一个月,辽东城里各式各样的美酒就会琳琅满目。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有市场,有需求,有利润,自然就有人削尖了脑袋来满足你。
夕阳的余晖渐渐隐没在远方的白桦林后,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里,处处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这里的每一个人,既是兵,也是一个小型农场的主人。
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辽东的未来就将因他们而彻底改变。
从一个个小农场开始,到中型农场,再到大型农场,这片广袤土地的振兴,正从他们手中,拉开序幕。
三天后,李世民的大军即将凯旋。
此次东征,与杨广当年的屡战屡败相比,可谓是云泥之别,顺利得超乎想象。
尽管李想对辽东的局势颇有信心,不认为会再生变故,但在返回长安之前,他还是换上便服,陪同李世民一同前往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视察。
“秦安然此人,行事果决,短短数日,竟已将兵团将士的居所安排妥当。”
四轮马车在崎岖的土路上缓缓前行,远处,一簇簇新建的木屋错落有致,已然构成了村落的雏形。
一个伍的十名士兵,加上每家配给的奴仆与妻女,恰好形成了一个小型村庄的规模。
“辽东入冬极早,若不抓紧时间,便会耽误开荒,进而影响来年的春耕。”李想解释道,“兵团初建,万事开头难,总不能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与对段移石、秦善道的简单嘱咐不同,李想对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可谓是面面俱到,几乎将所有注意事项都详细告知了秦安然。
若是这样,秦安然还行动迟缓,那便实在说不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