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大唐,他只想贪污腐败享人生 第2675章

小说:快穿大唐,他只想贪污腐败享人生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0-23 12:04:15 源网站:2k小说网
  ();

  作坊城是他们糊口的地方,却不是他们安家的归宿。

  “唉!”徐永辉长叹一声,“待会儿抽签,可千万别抽中我,不然真是倒霉透了。”

  “谁说不是呢。真抽中了,我们也不敢不认。可这明摆着是赔钱的买卖,我们挣的都是血汗钱,哪能就这么打了水漂?”

  郑光合和徐永辉随着人潮涌入售楼处,脸上没有半分中签的期盼,反而写满了沉重的忧虑。

  作为《大唐日报》的总舵手,骆宾王今日亲临作坊城一期房产的发售现场。

  凭借着与李想的紧密联系,他深知李想对作坊城倾注的心血。

  然而,自踏入会场,耳边传来的窃窃私语,却让他为今日的盛会平添了几分阴霾。

  “总编,我们之前备好的那篇稿件,恐怕得大改了。”

  “若是原文照发,只怕会有损我们报社的声誉。”

  说话的是骆宾王身边的得力干将宁渊,他文笔出众,是骆宾王一手提拔起来的笔杆子。

  “为何要改?”骆宾王不以为意地反问,“今日到场之人如此之多,场面也确实火爆。”

  “可以想见,这百套房源必然顷刻间便会被瓜分殆尽。”

  “我们预备的文稿,并无不妥。此行不过是来实地感受一番,为文章润色些细节罢了。”

  执掌《大唐日报》多时,骆宾王早已明白,在许多时候,旗帜鲜明的立场远比事实本身更为关键。

  倘若连燕王府自家的喉舌都看衰此次发售,那作坊城未来的前景岂不更添变数?

  燕王殿下对这里寄予厚望,不仅规划了数万套住宅,更将大唐的摩天之楼定址于此。

  此外,城中尚有数座用途不明的神秘建筑正在拔地而起,没人相信那是李想闲来无事的消遣之作,只是其功用暂未揭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骆宾王绝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作坊城发展的举动。

  “可您也听见那些匠人的议论了,他们并非自愿前来。”

  “就算今日房产全部售出,也未必能证明其受欢迎。”

  “我们拟定的‘作坊城首期开盘即售罄,半个时辰创下奇迹’的标题,恐怕与实情相去甚远。”

  宁渊感到昨日奋笔疾书的华美文章,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即便表面能对上号,其内在的逻辑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今天到场的不下五百人,抽选的却只有一百套房,别说半个时辰,一刻钟内就能结束。”

  “届时一期首批房源宣告售罄,这还不叫火爆,那什么才叫火爆?”

  “依我看,标题改成‘作坊城一期引爆抢购潮,一房难求成定局’才更恰如其分。”

  除了李想,骆宾王面对任何人都有十足的底气。

  经营报社这几年,他对世间的种种运作了然于胸,眼前这点操作,与他所知的那些内幕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他并不认为这有悖自己的职业操守。

  “这……恐怕不妥吧?”

  宁渊对大唐日报怀有深厚的归属感,唯恐报社的清誉蒙上污点。

  “没什么不妥的!你看着吧,这些匠人此刻或许满心不愿,但最多等到明年,他们定会为今日能够中签而感到万分庆幸。”

  骆宾王虽不知晓李想为后续销售布下的棋局,但基于对李想的绝对信任,他坚信作坊城的房产绝不会是无人问津的累赘。

  毕竟,自家王爷那“在世财神”的名号可不是白给的。

  这位财神爷,还没到需要靠压榨工匠来牟利的地步。

  售卖大厅里,徐永辉和郑光合并肩站在一张巨大的价目表前,脸色随着目光的移动而愈发阴沉。

  “每平方米索价二百文?这价格也太骇人听闻了!”

  托观狮山书院的福,“米”和“平方米”这些新式丈量单位,在他们工匠圈子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然而,将房产拆开来按“平方米”计价出售,却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我那座在长安的宅子,院子加屋子怎么也有一亩半,折算下来近一千平方米,当初置办时才花了五十多枚银币。”

  “换到这作坊城,竟要二百银币,价钱足足翻了两番!”

  徐永辉此刻只觉得心惊肉跳,生怕自己走了“好运”被抽中,那可真是天降横祸。

  诚然,先前参观样板房时,那新式的盥洗室让他大开眼界,可若为这么个东西就多掏四倍的血汗钱,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再者说,一个是天子脚下的京师,一个是城外新建的工匠区,地段价值天差地别。

  徐永辉即便再不懂行情,也明白这两个地方的房产根本没有可比性。

  真要比,他觉得作坊城的房价能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就顶天了,而不是如今这般反过来贵上四倍。

  如此一想,他对这里的房子更添了几分鄙夷。

  “哎,势单力薄,无可奈何。若是有个胆大的能站出来理论一番就好了。”

  郑光合虽还未在长安置业,但近来没少打听,对京师的房价了然于胸。

  除了少数几个核心坊区,大部分地方花上一百贯钱,买下一亩见方的院落绰绰有余。

  如此看来,作坊城眼下卖的房子,竟比长安城大部分宅院都金贵。

  这建设局,莫不是把他们都当成冤大头了?

  他也知道,建设局当初修建那条直通定襄的水泥路,没从国库拿一文钱,全靠这片土地作为补偿。

  可郑光合觉得这与自己无关,凭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填补窟窿,从他们这些匠人身上搜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