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97章 《知音》

小说: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更新时间:2025-10-09 02:40:09 源网站:2k小说网
  等沈昌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江弦的时候,江弦也没想到,一篇《小王子》让三联书店如此重视。

  叶圣陶、冰心、金近、严文井、华君武

  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单独抽出来一位,都足以作一篇含金量十足的序。

  而这几个人联合推荐一部小说,放眼整个出版界那都是极其罕见的。

  “肯定花了大力气,看来这个三联书店这次是真的很重视你这篇《小王子》。”朱琳的嘴角浮现出一抹微笑,满脸欣慰看着江弦,眼神中满是对他的赞许。

  三联书店愿意花这么大力气,还不是因为江弦自己的小说质量够好?

  那句话怎么说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江弦将几位大家的序作分别看过,心里也不免有些期待,不知道三联书店这部《小王子》制作完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能早点见到吧。”

  说完这事儿,江弦又下了楼,去到团结湖两栋楼的公共电话前,给刘鑫武去了个电话,“老刘,让你推荐的稿子推荐过去了么?”

  武汉。

  武昌大桥底下。

  作为几大热窝,十月以前的武汉温度仍旧降不下来,武昌大桥底下就成了很好的免费浴场,挤满了过来游泳的市民,江水里全是人头。

  这是武汉的老传统了,毕竟就连他老人家都说过:“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扑通。”

  胡勋碧一头扎进江水里酣畅淋漓的游了几个来回,才爬回岸上,拿上衣抹抹身上的江水。

  他今年刚三十多岁,身体正是最精壮的时候。

  “老胡,再游几圈啊。”

  “蒜鸟蒜鸟。”

  胡勋碧摆摆手,“单位还有事情呢。”

  说罢,便套上半湿的上衣,蹬着自行车往单位去了,天气湿热,胡勋碧却不觉得穿着沾满汗水和江水的衣服有多闷热。

  心静自然凉嘛。

  心情好,那就浑身舒爽。

  他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比较重视教育,而且他哥哥是一名大学生,在他小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书,但可以去看哥哥的作文,从哥哥的作文里,他逐渐养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另外呢,他还有一位叔父,酷爱古代文学,空闲时常给他念上几段《拍案惊奇》。

  于是到了高中,胡勋碧就开始试着写小说等一些文艺作品。

  之后回乡期间做过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的团支书,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

  最后被调到区委搞通讯报道,开始走上新闻之路。

  随着嗡嗡嗡结束,属于胡勋碧的机遇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因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胡勋碧先是被调去《湖北青年》杂志社担任地区记者站的站长,随后又被调进《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编辑,之后又很快被提拔为编辑组长.

  就这么,一直到了前年,在提倡兴办经济实体的气候下,各地复联纷纷提出实体项目。

  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易,当时财政只给拨了3万块钱经费和7个编制。

  这钱哪够?胡勋碧又找上面借了7万块,这才把杂志给办起来,这么一创办就直接跳到了市场的大海里头,虽然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但实际上每一分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到市场中去挣。

  后世报刊发行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邮局“邮发”、二线渠道零售和报刊的“自办发行”。

  但在这个时期,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也鲜有人有勇气去突破传统的杂志销售方式。

  只依靠邮局订阅对于初出茅庐、自负盈亏的《知音》来说,效率很低,如果这么办,肯定一开始就必死无疑。

  重压与现实逼迫之下,胡勋碧选择自己组建发行队伍,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零售期刊发行市场的野蛮生长期。

  零售发行成为《知音》的一招险棋。

  武汉嘛,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于是胡勋碧的团队跟着火车跑,走遍了京广线和长江沿线,火车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去,员工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很快呢,就在去年年底,售价三毛五的《知音》创刊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这也彻底在武汉这片地方打响了《知音》这块儿招牌。

  不过今年年初,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音》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第一个“拐点”。

  今年,也就是87年的年初,《知音》的月发行量不断下滑,一度降到不足20万份。

  胡勋碧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番总结,觉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热情,身心和意志出现了疲惫,造成了稿件质量的不断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稿件质量太差。

  这也是《知音》最尴尬的地方。

  作为一部通俗类的杂志,他们在文学性上,当然比不过传统文学刊物,稿件质量太差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勋碧急忙试着做出几次调整,但都没起到太大效果。

  于是只能剑走偏锋。

  之前半俗不俗的,读者觉得不满意,那就再俗一点儿,俗到足够吸引读者,俗到有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于是很快生产出一大批稿子,都是学着市场上最流行的文章,用极尽夸张的题目和暧昧的封面人物形象吸引大人去买。

  比如《旅馆招聘了五个姑娘》《风流老板落网记》这一类,总得来说,还比较隐晦,都是非常咸湿的小说。

  写这些的人,都是些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男青年,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群“死宅”,而且是一群严重的“直男癌”,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找不着对象的大龄男青年”。

  胡勋碧找了很多这样的作者,这群人你别看他们没什么本事,但是这些人就跟那个鸭蛋一样,脑袋里全是黄,总能想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阴暗东西。

  写的最多的就是瑟瑟类的。

  这些男同志呢,在这方面极有天赋。

  虽然里面内容的“干货”并没有多少,情节基本靠幻想,文笔基本高中刚毕业,一点都不好看特别假还全是字儿。

  但就是怪能吸引读者。

  也就凭借自己培养的这群作者,胡勋碧的《知音》月发行量很快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上个月,刊物的月发行量甚至都成功突破了50万!

  形势一片大好,胡勋碧心中自然是畅快无比,瞅着一笔笔银子进账,也就渐渐忘了什么“人生、人性”,忘了什么“服务复女”。

  “主编,这边收到一封信。”

  回到编辑部,一名责编将一封信放到胡勋碧的案头,“是京城寄来的.”

  “什么信?”

  “嗯”

  见这名责编欲言又止的样子,胡勋碧猜到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拆开信,顺便问道:

  “你说啊。”

  “这”

  责编犹豫一阵儿开了口,介绍说,信件是作家江弦寄来的,内容也很简单,总得来说就是对他们《知音》上一期发表的那篇文章非常不满意,认为是对他的污蔑,要求他们撤稿,收回已发表的刊物,然后公开对他江弦进行道歉。

  “呵。”

  胡勋碧看了眼信件,然后拍在一边儿,“行了,我知道了。”

  责编见他没什么反应,有些疑惑,“主编,咱们不用回应一下么?”

  “回应?怎么回应?”

  胡勋碧没好气儿道:“我说你年纪也不小了,这种事儿还回应?你是不是得去看看脑子?”

  “这毕竟是江弦.”

  “江弦怎么了?”

  胡勋碧翻个白眼,“怎了,是江弦就得听他的?收回刊物?”

  胡勋碧一边儿说,一边儿眼睛都瞪大了,拍着桌子大声道:“搞什么?开什么玩笑?五十多份刊物他说收回就收回啊?”

  “可他毕竟是作协的领导,咱们是不是得”

  “作协怎么了?”

  胡勋碧继续没好气儿道:“作协还能管到咱们复联头上?再说,就这么一篇文章他要怎么样?要和咱们掰扯掰扯,那咱们就奉陪啊,到时候事情闹大了,臭的也是他,说不准咱们《知音》还能跟着多卖几本儿出去。”

  “.”

  责编一听自家主编这话,感觉好像还真没太大问题。

  黑红也算红嘛!

  “再说了,我就不信他江弦能有那么干净,他禁得住调查么?!”

  胡勋碧开口道:“哪个搞文化的不三心二意?真要闹起来,给他揪出个什么情人儿,你看他脸上还能不能挂得住?我说,小刘,你可千万别被他江弦两个字唬住了!他为啥写信给咱们?还不是自己也心虚么!”

  “主编,您说的真有道理。”责编听了以后,心里也多了几分底气。

  刚才看完信以后,他还觉得事情很不好办,要说公开道歉澄清,这都还好.

  收回刊物?!

  刊物都卖出去了还怎么撤回?

  而且这可是五十多万份刊物呐!

  这要是收回了,这还得了?

  且不提读者的怨气能有多大。

  光是这钱上面,他们《知音》得损失多少钱呐?

  不光是刊物亏的,收回刊物需要成本吧?读者那边儿需要赔偿吧?

  这么一来,他们《知音》的资金的得断吧?

  资金一断,他们这本基本民办的刊物哪还能活得下去?

  所以这封信给了他十足的压力,在编辑部门口侯了半天,一看着主编胡勋碧过来,就赶紧把信给送过去了。

  不过如今听胡勋碧这么一讲,小责编的心里也多了几分底气。

  他江弦大概率自己也不敢闹大嘛!

  而且就算是闹大了,他们《知音》也不怕啊。

  这叫啥?

  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不过小责编和胡勋碧可能万万没想到。

  光脚的是不怕穿鞋的。

  但是怕足控!

  胡勋碧刚把江弦这封信压进自己抽屉里,就又来了一名责编,满脸喜色跟他汇报说自己收到了一篇好稿子,文学性、故事性很强,而且符合他们通俗文学在“神秘性”“猎奇性”这一点上的需求,还是知名大作家推荐来的。

  “主编,咱们下一期一定要重点推出这篇稿子!”

  “哦?”

  胡勋碧好奇的望向他,“什么稿子?拿来给我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