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第6章 真乃大才

小说: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作者:旅游中郎将 更新时间:2025-11-15 05:02:14 源网站:2k小说网
  张昀这番论断中,但凡涉及他不该知道的细节,都用的是“听闻”“依我判断”“想必如此”之类的说辞来掩饰。

  其实他纯粹就是先射箭再画靶。

  帐内的沉默持续了良久,帐内三人早已听得怔住了!

  有点东西啊!

  这番分析,张昀全程站在兖州大族的角度,把局势、人心、利益纠葛说得明明白白。

  抽丝剥茧、深入浅出,连关羽这个目前纯粹的武夫都听得连连点头。他本就好读史书,因而能品出这番话的含金量,觉得这少年很不简单。

  简雍内心则是叹服中夹杂着一丝酸涩。

  他惊叹于张昀对时局和人心的把握,虽然其中多有揣测之语,却句句戳中要害。越是思索,越觉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竟找不到半分疏漏。

  至于那一丝酸,则是因为张昀实在太过年轻。

  而此时的刘备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这是大菜,啊、不是,大才啊!

  真正的少年英杰!

  当年秦王见甘罗,怕是也和自己现在一样震惊吧?

  他可是真识货的!

  即便最后入兖州的不是吕布,单凭张昀对时局的分析、对人心的把握、对大势的判断,都绝非常人能及。

  更何况,其对诸侯和本地大族间,合作又斗争的关系解读,也让刘备这个**小白大开眼界。

  细思之下,过往诸多不解豁然开朗!

  此等目光之锐利,思维之缜密,格局之宏大,无不是一流谋臣的底子!

  若日后张昀的判断当真应验,吕布入了兖州……

  “嘶——”刘备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不过才十六七岁啊!便有这般心智,简直恐怖如斯!此子……

  刘备倒是也没有生出“断不可留”的想法。只觉眼前的“边敬”是他从未见过的那种,嗯,怎么说呢……很润。

  想要得到他!

  想要让他叫我主公!

  想要和他彻夜长谈,抵足而眠!

  这些年刘备兜兜转转,也算是看出来了:

  自家二弟三弟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动起脑子来确实差点事儿。

  发小简雍善于奔走斡旋而短于谋断。

  自己遇事虽有几分急智,但也只是在这乱世中秉着一腔热血,不负心中道义罢了。

  他身边始终缺少一位能借他一双慧眼,看透乱世迷局的人物。

  而眼前的少年,貌似就是这么一位!

  ……然则,听他言谈间对曹操恨之入骨,又剖析陈宫、张邈迎吕布以图兖州,更言及其舅父与陈宫曾有联络……

  莫非,他下一步便要投奔陈宫,转托吕布帐下?

  若吕布得了这样的人才,曹操还能是他的对手吗?

  此刻的刘备,已然被张昀的推演折服,此刻下意识运用其提供的分析之法再看吕布:

  虽勇冠三军,却居无定所、根基浅薄,正是兖州豪族理想的代理人。

  而其他的选择中,袁术远隔豫州,袁绍势大难制,刘表守土有余、进取不足。

  如此看来,吕布入兖,已是八九不离十!

  都是人,这差距也太大了!

  刘备心中喟叹,只觉天地生人各有命数,眼前少年宛若生而知之,他活了三十多年没想明白的事,人家十六七岁就琢磨透了。

  这主要也是因为虽然刘备三十多了,但也只能算刚出道,还没经受过太多乱世的打磨。

  要等他先得徐州、被吕布偷袭、经辕门射戟之辱、投曹操、签衣带诏、又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才算初步成型;

  之后平袁术、再占徐州时便多了几分成熟,却仍差火候;

  直到投袁绍、依刘表,在新野窝了七年后,才算真正神功大成。

  从那之后,除了最后在夷陵拉了坨大的,刘备再也没吃过亏,甚至在汉中之战破除心魔,正面击败了曹老板。

  若不是江东背刺关羽,蜀汉直接两路出兵,给曹老板来个钳形攻势,那曹刘之间可就真要攻守异形了。

  只不过这份成长,还需要他在乱世中沉浮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也让整个华夏大地变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顺带一提,这句诗就是刚刚屠完城的曹老板写的。

  一边感悲伤秋,一边搞**,矛盾吗?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曹操屠徐州就是为了纾解收编百万黄巾的压力,这是基于绝对理性**算计的结果。

  这也是曹孟德真正可怕的地方,就像他可以毫不在意地说出“借你人头一用,以安众心。”。

  这句话刘备永远也说不出来,遇到相同的情况,他只会说“皆备之过也”,然后号召众人勒紧裤腰带跟对面拼了!

  不过他也确实有这份号召力,哪怕军中缺粮到“人相食”的地步,也没有劫掠百姓。

  不过此时的刘备,当然对自己后来的发展历程一无所知。

  他看向张昀的眼神中充满炽热:“允恪啊……”

  “使君。”张昀拱手,语气郑重,“如今世事艰难,敬本是家中庶子,又身负血海深仇。思前想后,为掩人耳目、便宜行事,我决意化名行走于世!大仇不报,‘边敬’永不复现,九泉之下亦无颜面见祖宗!”

  弃名而存志!

  这话一出,帐内三人顿时肃然起敬。

  他们脑海里不约而同浮现出“赵氏孤儿”的典故——这是在效法先贤,忍辱藏形,矢志复仇啊!

  关羽喉头滚动,露出激动的神色,他本就崇敬忠义之人,只觉是书里的故事照进了现实。

  刘备眼中悲悯与激赏交织,语调愈发柔和:“那……不知允恪欲以何为化名?”

  “敬打算随母姓张,单名一个昀字。”

  “张昀……嗯,好名字。”

  “至于表字,小子一时还未想好。”

  张昀目光坦诚地迎向刘备,躬身再拜,“若使君不弃,小子厚颜请使君赐字!”

  一般来说,表字都是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所取。

  张昀这个举动,就是实打实在拍马屁了。

  让我给他起表字,是不是对我有意思?

  刘备先是一愣,随即心头一喜。

  他怎会不懂,这是张昀在主动表示亲近!

  可欢喜过后,他又犯了难。

  当年在卢植门下读书时,自己光顾着飞鹰走狗,成绩本就一般,如今可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万一取的表字不好,岂不露怯?

  “这个……昀者,日光也。表字嘛……”

  刘备搜肠刮肚,终于灵光一闪:“不如叫‘允昭’如何?在先前的表字中取一‘允’字,是为不忘过去;‘昭’者,光明也,正好与‘昀’字相合,也盼你日后能拨云见日,报仇雪恨。”

  “允昭,多谢使君赐字!”张昀躬身行礼,“今日便是边允恪之死,亦是张允昭之生!还请使君、关将军、宪和先生能为在下保密。”

  “理应如此!”刘备率先应下,语气笃定,“边敬是谁,我等从未听过,只认识张昀!”

  关羽和简雍也纷纷点头,连声附和。

  有了共同的秘密,张昀和三人之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空气中少了些生疏,多了一份熟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