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第42章 陈登其人

小说: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作者:旅游中郎将 更新时间:2025-11-15 05:02:14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陈登这,只要你抛出一个话头,他给出的回应几乎就是你预想中最合理、最标准的答案。

  不论是对刘备未接受徐州牧的惋惜,还是对曹操屠城害民的痛斥。

  包括听闻刘备军需困难时的思索,他在权衡之后,给出了公私分明的两份支持。

  一份来自陈家,一份来自徐州府库,加起来正好就是刘备军一个月的粮秣。

  整个过程游刃有余,滴水不漏,挑不出丝毫错处,也没有流露出一丝多余的情绪。

  简直就跟个NPC似的。

  张昀觉得,这其实是陈登情商极高的表现。

  他的头脑在处理当下这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可能只占用了很少一部分资源。

  而其他大部分的心智,都在预判对面下一步的反应,以及隐藏自己的真实倾向和情绪波动。

  用下棋来比喻,正常人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水平高点的就是走一步,看三步。

  而陈登这种人是走一步,看十步!

  甚至刚打到半决赛,就已经在研究总决赛的对手了……

  你只能看到他完美适配场景的行为,却难以窥探到他的真实想法。

  张昀看着陈登,就像对着一面完美打磨却又深不见底的镜子。

  他心中因此产生了一丝微妙的不适,和本能的警觉。

  这种近乎失控的感觉,远不如前日与糜竺交锋那般痛快。

  所以,除了刘备引介时的必要客套外,张昀全程选择了最稳妥的策略,那就是“沉默是金”。

  毕竟他可做不到陈登这样。

  而这种异常的沉默,自然逃不过刘备的眼睛。

  回程的路上,刘备关切地问道:“允昭,今日可是感觉身体不适?”

  张昀正回忆着史书中有关陈登的记载,被这个问题打断了思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

  “啊?主公今日身体不适?”

  刘备有些无语,“非是我身体不适,而是在问你。”

  张昀闻言有些诧异,“我?没有啊,主公为何有此一问?”

  刘备轻轻叹了口气,“就是见你今日神情凝重,沉默寡言,数次蹙眉,故而发问。”

  “我皱眉头了?”张昀下意识摸了摸自己额头。

  “正是如此。”刘备点点头,“若非身体有恙,可是遇到了什么难解之事?”

  他记得张昀吃午饭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一到陈府就成这样了。

  莫非是中午饭有问题?

  但我也吃了……没事啊。

  张昀了沉默片刻,问道:“不知主公对陈元龙其人,是何看法?”

  刘备想了想,说道:“我来徐州时日不长,与元龙相交尚浅,然几次接触下来……只觉其学识淹博,风采卓然,雅擅文艺。”

  “却又迥异于空谈玄理之辈,不但内蕴刚直傲岸的风骨,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观其任典农校尉以来,能辨土宜,兴修水利,凿渠灌田,使徐州秔稻丰积。确实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俊彦!”

  言辞间,对陈登很是推崇。

  张昀默默点了点头。

  此时的陈元龙尚在典农校尉任上,忙着凿渠溉田、劝课农桑。还没有机会展露出太多的谋略,更别说施展军略了。

  但仅凭其主掌农政、兴修水利、富积仓廪的治理之功,已足够令人惊叹!

  而观史册评述,陈登其人,既有定乱之谋又有安民之能,可谓是文武足备,胆志超群。其战略眼光之深远,战术执行之果决,皆属当世一流!

  可以说是一位除了“寿命短”之外,基本没有缺陷的六边形选手。

  不过和他的经世之才相对应的,还有其立场的飘忽不定。

  陶谦病重时迎刘备,刘备兵败后投吕布,见吕布无谋又暗通曹操……

  看他这一连串的操作,基本上就是个标准的“墙头草”。

  不过他每投靠一个新老板,都能很快消除隔阂,被引为心腹知己。这也体现了他极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

  在这个方面,倒是和自家的主公有点像……

  总之,后世很多人因为陈登这些经历,把他描述为一个“纯粹的地方主义者”,谁能入主徐州他就帮谁做事。

  但在张昀看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其一,陈登身为徐州本土世族的中流砥柱,其首要之责,便是周旋于各方强权之间,力保乡梓不受战火荼毒!

  无论谁主政徐州,他都在其位谋其政,维护乡土百姓,这也算不得摇摆。

  像程昱那样,为了军粮带人把家乡父老做成肉干,专挑自己家乡霍霍的终究是少数。

  其二,张昀认为陈登先对刘备、后对曹操的效忠,应该都是出于真心。

  最初力主迎刘备入徐州,乃是因彼时汉室蒙尘,而刘备千里驰援的义举,和其后的种种表现,展现了自身的“仁德”,以及匡扶乱世、庇护苍生的明主潜质。

  后来在吕布手下却暗通曹操,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已奉天子于许都,承接朝廷号令,代表汉室正统!追随“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操,本就是顺大义而行。

  尊奉朝廷的诏令怎么能说是背主呢?

  唯独对吕布,陈登自始至终谈不上效忠,可这其实也没问题。

  吕布入主徐州,靠的是武力强夺,既无州牧相邀的名正,也无朝廷任命的言顺,乃是不仁不义之举。

  陈登背后捅刀子捅的那叫“正义执行”!

  归根结底,只能说建安初年(196-199年,“衣带诏”事件爆发之前),占据朝廷大义名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老板,确实是强的离谱,可谓神挡杀神。

  很多时候都是兵锋所指,对面就纳头便拜了,比如宛城的张绣……

  当然,一炮害三贤的事儿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大家知道就行了。

  但其实不止是张绣,刘备、陈登、孙策都是听从“朝廷”的诏令行事。

  若非如此,单凭实力,他袁公路再是“冢中枯骨”,也不至于败亡得那么快。

  “大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上挂着呢。

  这也是袁绍迅速跟曹操决裂的原因。

  大家都是姓袁的,眼见本家兄弟崩溃得那么快,他袁本初怎么可能不惊醒?

  再放任他曹阿瞒借助朝廷名义,这么顺风顺水发展下去,两边的攻守之势就要异形了。

  到那时候,就不是在小弟的客厅里打“官渡之战”,而是要在自己家门口打“邺城保卫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