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榴红 第99章 抗争之声,乡村觉醒

小说:天山脚下石榴红 作者:黄氏育书人 更新时间:2025-11-11 00:45:11 源网站:2k小说网
  晨光还未完全洒落,昨夜那场未遂的纵火事件如同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村民们压抑已久的情绪。

  林砚站在老槐树下,望着眼前这群或愤怒、或沉默的乡亲们,心中清楚,这场保卫家园的战役已经开始了。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林砚开口,“是我们的事。”

  就在这时,帕提古丽站了出来。

  这个平时总是低头做事、说话轻声细语的维吾尔族妇女,此刻眼神却异常明亮。

  “我以前也想过签合同拿钱。”她语气坚定,“但现在我不同意了!这是我们祖辈留下的根。如果连根都没有了,我们还能留给孩子们什么?”

  “接下来,我们要重新规划巡逻路线。”林砚转身拿出一张手绘地图,“塔依尔昨晚发现了汽油痕迹,说明对方已经开始行动。我们必须更加警惕。”

  阿依夏站在一旁,默默点头。

  她手中拿着手机,已经录下了村落的现状——斑驳的老墙、残破的屋檐、还有那幅刚发现的清代壁画。

  “我会把这些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她说,“让大家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也让外面的人看到库勒其兰的真实模样。”

  “对!”林砚补充道,“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里是值得保护的地方。”

  话音刚落,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吐逊·阿布拉老村长面色凝重地走了过来,手里捏着几张纸,眼神里透着怒意。

  “赵明远派人来了。”他说出这句话时,语气里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他们私下找了几户人家,说只要先签合同,就能拿到定金。”

  众人哗然。

  “这简直是趁火打劫!”有人大喊。

  老村长冷笑一声,举起手中的协议书,在众人面前缓缓撕碎,纸片随风飘散。

  “你们想拆的是我们的心脏!”他一字一句地说,“我宁愿它烂在地里,也不愿看着它被**卖出去!”

  掌声自发响起,那是对老村长最真挚的支持,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傍晚时分,阿依夏上传的第一条短视频悄然登上本地热搜。

  画面中,是库勒其兰村的清晨,是那幅尚未完全揭开的壁画,是帕提古丽坐在窗边织布的身影,是林砚站在老宅前讲解历史的画面。

  配文只有短短一句话:“我们在守护一个正在消失的名字。”

  评论区迅速沸腾:

  “太震撼了,原来新疆还有这么多文化遗存没被发现!”

  “支持保护传统村落,不能让资本破坏历史记忆。”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啊!”

  而此时,林砚正站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翻看着县档案馆发来的回信。

  他的眉头渐渐皱起,目光停留在几行字上,隐约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关于库勒其兰村的历史记载……似乎被人动过手脚。

  “不对劲。”他低声自语。

  他记得爷爷生前说过,库勒其兰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南疆最早设立的驿站之一,曾有碑文记载,还有几位朝廷官员亲自题字。

  可档案馆这次提供的资料里,关于村子的历史记录竟只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文字不是模糊不清,就是被涂改得面目全非。

  这不是疏忽,是刻意为之。

  林砚心头一沉。

  他立刻召集了几名村民代表,简单交代几句后,便带着阿依夏、塔依尔和帕提古丽一同驱车前往县城的档案馆。

  一路上没人说话,风沙扑打着车窗,像是某种不安的预兆。

  档案馆内,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水混合的陈旧气息。

  林砚向管理员说明来意,对方迟疑片刻,才递出几份泛黄的卷宗。

  林砚迅速翻阅,却发现关键页面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字迹被人为刮去,甚至连族谱都被人用红笔划掉几个重要名字。

  “这些资料……是不是最近才重新整理过?”林砚试探性地问。

  管理员神情闪躲,“我们每年都会做归档更新,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林砚心中已有答案——赵明远背后有人在操控,他们想通过篡改历史记录,将库勒其兰村定义为“无保护价值村落”,从而绕开文化审批流程,顺利推进拆迁项目。

  这不只是利益之争,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抹杀。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阿依夏把设备搬进老茶馆,调试好摄像机。

  林砚坐在镜头前,先做了个开场白:“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谁,而是让这段历史留下真实的痕迹。”

  随后几天,他们在老茶馆架起三脚架,请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们一一讲述家族迁徙的故事。

  有的老人说着说着落了泪,讲起父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有的则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巴扎的热闹景象;还有一位九十岁的老太太,唱起了她年轻时传下来的民谣,歌声悠扬,在老屋中久久回荡。

  影像资料一点一点丰富起来,像是一幅正在拼接的文化地图,逐渐还原出库勒其兰村的真实面貌。

  就在最后一段口述史录制结束时,林砚转头看向放在桌上的录像带——原本应该还在那儿的,现在却空空如也。

  他猛地起身,几步冲到门口,拉响警铃般的铜铃:“所有人注意!录像带丢了,封锁老茶馆,任何人不得进出!”

  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方宁提议报警,却被林砚拦下。

  “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语气平静却透着寒意,“但他们已经出手了。”

  他不是不想报警,而是不能。

  赵明远背后的势力已经动了手,对方不露脸,不留痕,只靠一张电话就能让录像带消失,说明他们的触角早已渗透到村中某些角落。

  阿依夏站在角落里,双手紧握,脸上写满了愤怒与担忧。

  她知道这些资料对爷爷那一代人意味着什么,也知道林砚为了这一段历史付出了多少努力。

  “监控呢?”阿依夏突然开口。

  林砚点头,“走。”

  老茶馆虽旧,但去年刚装上了简易监控系统,这是林砚为安全起见特意安排的。

  两人快步走向后院小仓库,调出昨晚的录像画面。

  屏幕亮起,时间跳转至凌晨一点四十五分。

  一个身影出现在镜头中——塔依尔。

  他穿着厚棉衣,手里拎着一个布袋,神色紧张地走进茶馆,又在几分钟后匆匆离开,方向正是村委会的方向。

  阿依夏皱眉,“是他?”

  林砚没说话,只是盯着画面,眼神越来越冷。

  不多时,塔依尔被请了过来。

  他一进门就低着头,手指不安地搓着衣角。

  “是你拿的?”林砚语气平静。

  塔依尔嘴唇动了动,最终点了点头,“我不是故意的……他们威胁我家人……说我爸还在和田打工,要是我不配合,就把他在工地的事捅出去,让他进不了工棚……”

  空气一下子沉了下来。

  “他们是谁?”阿依夏急问。

  塔依尔摇头,“我没看见他们的脸,只听声音是个男的,讲普通话,有点南方口音。”

  林砚看着他,半晌,轻轻叹了口气,“你不是叛徒,是他们选错了人。”

  塔依尔一愣,眼眶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