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榴红 第19章 古韵今辉,织梦丝路

小说:天山脚下石榴红 作者:黄氏育书人 更新时间:2025-11-11 00:45:11 源网站:2k小说网
  林砚提出要在论坛上设置“现场织造 互动体验”的环节,让观众不仅能看,还能亲手触摸和尝试,真正感受到这项技艺的魅力与温度。

  “展示流程得提前练熟。”林砚一边翻看之前拍摄的视频素材,一边认真说道,“不能只靠讲解,得让人身临其境。”

  阿依夏点头,立刻开始整理织机、挑选丝线,甚至翻出了父亲当年用过的几套旧工具,说是“最原汁原味”的代表。

  库尔班得知消息后也来了精神,扛着相机说要拍一段“织造前奏”,作为论坛开场的引导短片。

  “我要用光影说话,”他笑嘻嘻地说,“让大家一进来就被这手艺震住。”

  但当麦麦提听说要带织机去乌鲁木齐参展时,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你们这是把祖宗的东西当商品卖!”他坐在织坊角落的矮凳上,声音不高却格外严厉,“艾德莱斯不是表演,是信仰。”

  阿依夏皱眉:“爸,这不是表演,是展示。让更多人知道它有多珍贵。”

  “可你们能保证他们不会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

  林砚看着这位一向保守的老织匠,心中明白他的担忧。

  他走过去,轻轻坐下,语气温和却坚定:“麦叔,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我们不是为了售卖,而是为了让它不被遗忘。每一块绸子都有灵魂,就像您说的。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灵魂走出喀什,走向全国,让更多人尊重它、保护它、传承它。”

  麦麦提沉默许久,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夜色降临时,织坊里的灯光依旧明亮。

  阿依夏和库尔班正在调试镜头角度,努尔古丽在一旁帮忙打理丝线,林砚则拿着笔记本不断修改展示方案。

  他望向窗外,星光如洗,脑海中浮现出论坛当天的画面:人群涌动,织机声响,阿依夏坐在织机前,手指穿梭如飞,身旁的观众屏息凝神……

  而此刻,织坊外,麦麦提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月亮,手中摩挲着一条褪色的旧绸布,眼神复杂而深远。

  这一夜,喀什老城静悄悄的,仿佛在等待一场即将掀起的文化风暴。

  而在黎明来临之前,林砚已经在心里暗暗许下一个承诺:这一次,绝不能再让艾德莱斯沉默。

  天刚蒙蒙亮,林砚已经站在织坊门口,手里提着一篮新鲜的馕和奶茶。

  他特意选了这天——“家庭织造日”,一个看似朴素却意义深远的日子。

  织坊里,阳光透过格子窗洒落在木质织机上,泛起一层暖光。

  阿依夏已经早早布置好现场,墙上挂满了不v同年代的艾德莱斯绸样布,每一块都像是一页历史。

  努尔古丽在一旁调试染料,轻声哼着一首古老的维吾尔民歌,声音柔和如水。

  库尔班扛着摄像机,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寻找最佳角度。

  “今天我要拍下你爸最真实的一面。”他对阿依夏说,“你们一家人的故事,比任何剧本都动人。”

  麦麦提坐在角落的矮凳上,低头摩挲着手中的绸布,神情复杂。

  林砚走过去,将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递到他手中,轻声道:“麦老师,您先看看,不急着说什么。”

  织机前,阿依夏已经开始示范操作。

  她的动作熟练流畅,仿佛每一个动作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梭子穿过丝线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山涧流淌的溪水。

  她一边织一边讲述:“这一段图案叫‘石榴纹’,象征团结;那一段是‘沙漠流沙’,是我们生活的印记……”

  麦麦提抬头看着女儿,眼神渐渐软了下来。

  他看到她眼中那团炽热的光,那是他年轻时也拥有过的热爱。

  努尔古丽适时地加入讲解:“这些颜色都是天然植物染料调制而成,需要耐心和经验。每一匹布,都要用心去染、去织。”

  镜头缓缓扫过每个人的面孔,记录下这场无声却深沉的情感交流。

  库尔班低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非遗,有温度、有灵魂。”

  当织机最后一根线落下,阿依夏轻轻将绸布从机上取下,递给父亲。

  麦麦提接过,手指抚过布面,久久无言。

  然后,他点了点头,声音低沉却清晰:“去吧,把我们的故事讲出去。”

  林砚心头一松,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夜幕降临,老茶馆外,林砚和阿依夏并肩坐着整理参展资料。

  风微微吹过,带着茶香和远处胡杨树的气息。

  阿依夏忽然开口:“你觉得我们真的能改变些什么吗?”

  林砚望向满天星斗,语气坚定:“至少我们可以让这些手艺活下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火车鸣笛声,划破夜空。

  次日清晨,一行人带着织机和绸布踏上前往乌鲁木齐的列车。

  火车抵达乌鲁木齐时,晨光初现。

  林砚站在月台上深吸一口气,风里带着高原特有的清冽气息,却也混着城市钢筋水泥的味道。

  阿依夏提着包裹,眼神里既有兴奋,也有不安。

  “他们真会感兴趣吗?”她低声问。

  林砚笑了笑:“你织的不只是绸子,是故事。他们会看见的。”

  论坛现场布置得极富民族风情,艾德莱斯绸作为背景布料,墙上挂着手工织机的照片和维吾尔族老匠人的纪录片片段。

  阿依夏身着一袭墨绿色艾德莱斯长裙,头巾轻搭肩头,站在织机前缓缓拉动梭子。

  她的动作优雅而专注,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时光对话。

  台下观众屏息凝神,连摄影机的快门声都显得多余。

  林砚站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用中英文双语解说:

  “艾德莱斯绸,是丝绸之路上最柔软的史书。它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生活与美的理解。每一匹布,都是一段流动的历史。”

  话音刚落,一位来自法国的非遗保护专家走上前来,年近六旬,神情专注。

  他轻轻**着刚刚织好的绸布,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