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慧娘在旁边帮着递碎料,两人配合着,很快就把木盆里的碎料都铺在了蒸屉里。
“得蒸一刻多钟,让仁儿里的油都醒透。”
林知夏坐在灶边的小凳上,时不时往灶膛里添点柴,火光映在她脸上,暖融融的。
苏慧娘则坐在旁边,把刚才用过的木盆、笤帚都洗干净,又找来了几块厚实的粗麻布。
这还是之前从林家村带过来的,准备用来做衣服的。
粗麻布洗得发白却很结实。
苏慧娘把布铺在桌上,用手捋平褶皱。
等蒸汽裹着熟香飘得满院都是,林知夏才起身,用布垫着手,小心地把蒸屉端下来。
刚蒸好的碎料还冒着热气,烫手得很,她赶紧用勺子把碎料舀到麻布上。
“得趁热包,凉了油就凝住了。”
她一边吹着气,一边用手把碎料堆成小堆,双手用力压实。
热气从指缝钻出来,烫得她指尖发红,却不敢慢,生怕热量散了。
苏慧娘也过来帮忙,她把麻布的四角往中间折,紧紧裹住压实的碎料。
接着又拿起麻绳,在布包外面绕了几圈,牢牢系紧。
“多捆两道,不然压的时候会散。”
林知夏嘱咐道。
她系绳的手很稳,绳结打得紧实,还拉了拉确认不会松。
很快,一个个圆鼓鼓的油饼就做好了。
外面的麻布被热气浸得有些潮,透着里面深褐色的碎料。
“娘,咱们把这些抬出去。”
林知夏将捆好的油饼摞在一起,都装在一个簸箕里。
说话时,她的手已经放在簸箕上。
“好。”
苏慧娘抓紧另外一边。
二人合力将簸箕抬到院子里。
林知夏把油饼放在那块平整的大青石板上,表面磨得光。
她又找来一块稍小些的石板压在油饼上,然后转身去搬石头。
这些石头都是平时垫在墙角的,大小不一,却都沉甸甸的。
她先搬了块中等大小的石头放在上面的石板上,顿了顿,又加了一块。
看着石板纹丝不动,才又去搬了块更大的,小心地垒上去。
摞好之后,林知夏双手用力按在上面。
起初,油饼安安静静的,麻布缝隙里没半点动静。
林知夏低头看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连呼吸都放轻了。
苏慧娘也凑过来,双手攥在一起,小声说。
“别急,再等等,也许是重量还没够。”
林知夏点点头,又去搬了块石头加在上面,整个人干脆坐了上去,石板微微往下沉了沉。
就在这时,林知夏忽然指着油饼。
“娘!您看!”
只见深咖色的粘稠液体,正从麻布的缝隙里慢慢渗出来。
就像蜗牛爬似的,顺着大青石板的边缘往下滑,滑到石板底角,才 “滴” 的一声,落在下面的陶碗里。
那液体在油灯微弱的光下泛着光泽,凑近闻,浓郁的桐油味一下子散开,带着刚蒸过的熟香。
“出油了!真的出油了!”
林知夏激动得站起来,伸手想去碰那油珠,又怕碰洒了。
苏慧娘也笑开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伸手拍了拍林知夏的胳膊。
“太好了!咱们的桐籽没白费,真榨出油了!”
陶碗里的油珠慢慢积多,从一滴变成一小股,顺着碗壁往下淌。
林知夏和苏慧娘二人轮流坐在上面,看着桐油越流越多。
二人换了一个陶碗,干脆将陶罐搬了出来。
直到所有的油饼都被压过一遍,陶罐也接满了桐油。
林知夏又解开油饼,重新将三个油饼包成一个,放在石头下面继续压。
最后还从这些油饼中压出一碗半的桐油。
“夏儿,这些油咱们直接就能用了吗?”
苏慧娘抱着陶罐,眼底闪着欣喜的光。
“还不能,还要等一天,让里面的渣都沉下去。”
林知夏将陶碗里的桐油和陶罐里的桐油都放在堂屋角落里,盖上一层麻布,等它们慢慢沉淀。
沉淀完的桐油也仅仅只是生桐油,还不能用。
还需要加热改性,但林知夏不打算这么做。
一来她不熟悉这个过程,很有可能操作失误毁了辛苦榨出来的桐油。
二来桐油有毒,用铁锅熬煮之后,家里的铁锅就不能再用了,得不偿失。
倒不如直接去卖生桐油,价格稍微低一些,油坊也乐意收,她们也能轻松不少。
次日一早,林知夏掀开麻布去看了一眼。
桐油比之前清澈不少,底部已经能看见不少沉下去的杂质。
再等一天就能拿去卖了。
“夏儿,要赶不上时辰了。”
苏慧娘已经将小推车推到门口,往里喊了一声。
“来了!”
林知夏盖上麻布,拎起身边的竹篓,迅速起身往外走。
清晨的码头,扛货的工人赤着膊扛着麻袋往船上跑,卖热汤面的摊贩正掀开大铁锅的盖子,白汽裹着葱花香味飘得老远。
林知夏推着小推车刚拐过街角,还没来得及跟隔壁卖烧饼的王师傅打招呼,一股冲鼻的恶臭突然钻进鼻腔。
不是鱼腥,不是汗味,是那种混杂着馊水、烂菜的酸腐气,直往喉咙里钻。
“呕——”
苏慧娘猛地捂住口鼻,扶着车把弯下腰,脸憋得发白,手里的布巾都攥皱了。
林知夏也赶紧屏住呼吸,抬头往自家常摆的老位置看去,心一下子沉了底。
那片青石板地上,泼满了黏糊糊的黄褐色污秽,上面还沾着碎菜叶和馊掉的米糠。
甚至溅到了旁边的石墩上,苍蝇 “嗡嗡” 地围着打转,落得密密麻麻。
“这是咋了?”
扛着麻袋的老张刚放下货,就被臭味呛得后退两步,鞋底差点蹭到污秽,赶紧踮着脚往旁边躲,手里的麻袋往地上一墩。
“哪个缺德玩意儿干的?这路还咋走!”
卖稀粥的李婶端着刚盛好的粥桶走过来,刚靠近就 叫出声。
她手一抖,粥洒了小半在桶外。
“我的娘!这啥味儿啊?比茅厕还臭!”
她赶紧把粥桶盖严实,往旁边挪了挪,皱着眉往那片污秽瞅。
她前几日家里婆母生病,帮着去照看了,都没出摊,只听说老胡的摊位转出去了,但不知道是谁的,能转头问卖烧饼的王师傅。
“王大哥,你早来,知道这泼脏东西的地儿,是谁的摊子不?”
苏慧娘在旁边帮着递碎料,两人配合着,很快就把木盆里的碎料都铺在了蒸屉里。
“得蒸一刻多钟,让仁儿里的油都醒透。”
林知夏坐在灶边的小凳上,时不时往灶膛里添点柴,火光映在她脸上,暖融融的。
苏慧娘则坐在旁边,把刚才用过的木盆、笤帚都洗干净,又找来了几块厚实的粗麻布。
这还是之前从林家村带过来的,准备用来做衣服的。
粗麻布洗得发白却很结实。
苏慧娘把布铺在桌上,用手捋平褶皱。
等蒸汽裹着熟香飘得满院都是,林知夏才起身,用布垫着手,小心地把蒸屉端下来。
刚蒸好的碎料还冒着热气,烫手得很,她赶紧用勺子把碎料舀到麻布上。
“得趁热包,凉了油就凝住了。”
她一边吹着气,一边用手把碎料堆成小堆,双手用力压实。
热气从指缝钻出来,烫得她指尖发红,却不敢慢,生怕热量散了。
苏慧娘也过来帮忙,她把麻布的四角往中间折,紧紧裹住压实的碎料。
接着又拿起麻绳,在布包外面绕了几圈,牢牢系紧。
“多捆两道,不然压的时候会散。”
林知夏嘱咐道。
她系绳的手很稳,绳结打得紧实,还拉了拉确认不会松。
很快,一个个圆鼓鼓的油饼就做好了。
外面的麻布被热气浸得有些潮,透着里面深褐色的碎料。
“娘,咱们把这些抬出去。”
林知夏将捆好的油饼摞在一起,都装在一个簸箕里。
说话时,她的手已经放在簸箕上。
“好。”
苏慧娘抓紧另外一边。
二人合力将簸箕抬到院子里。
林知夏把油饼放在那块平整的大青石板上,表面磨得光。
她又找来一块稍小些的石板压在油饼上,然后转身去搬石头。
这些石头都是平时垫在墙角的,大小不一,却都沉甸甸的。
她先搬了块中等大小的石头放在上面的石板上,顿了顿,又加了一块。
看着石板纹丝不动,才又去搬了块更大的,小心地垒上去。
摞好之后,林知夏双手用力按在上面。
起初,油饼安安静静的,麻布缝隙里没半点动静。
林知夏低头看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连呼吸都放轻了。
苏慧娘也凑过来,双手攥在一起,小声说。
“别急,再等等,也许是重量还没够。”
林知夏点点头,又去搬了块石头加在上面,整个人干脆坐了上去,石板微微往下沉了沉。
就在这时,林知夏忽然指着油饼。
“娘!您看!”
只见深咖色的粘稠液体,正从麻布的缝隙里慢慢渗出来。
就像蜗牛爬似的,顺着大青石板的边缘往下滑,滑到石板底角,才 “滴” 的一声,落在下面的陶碗里。
那液体在油灯微弱的光下泛着光泽,凑近闻,浓郁的桐油味一下子散开,带着刚蒸过的熟香。
“出油了!真的出油了!”
林知夏激动得站起来,伸手想去碰那油珠,又怕碰洒了。
苏慧娘也笑开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伸手拍了拍林知夏的胳膊。
“太好了!咱们的桐籽没白费,真榨出油了!”
陶碗里的油珠慢慢积多,从一滴变成一小股,顺着碗壁往下淌。
林知夏和苏慧娘二人轮流坐在上面,看着桐油越流越多。
二人换了一个陶碗,干脆将陶罐搬了出来。
直到所有的油饼都被压过一遍,陶罐也接满了桐油。
林知夏又解开油饼,重新将三个油饼包成一个,放在石头下面继续压。
最后还从这些油饼中压出一碗半的桐油。
“夏儿,这些油咱们直接就能用了吗?”
苏慧娘抱着陶罐,眼底闪着欣喜的光。
“还不能,还要等一天,让里面的渣都沉下去。”
林知夏将陶碗里的桐油和陶罐里的桐油都放在堂屋角落里,盖上一层麻布,等它们慢慢沉淀。
沉淀完的桐油也仅仅只是生桐油,还不能用。
还需要加热改性,但林知夏不打算这么做。
一来她不熟悉这个过程,很有可能操作失误毁了辛苦榨出来的桐油。
二来桐油有毒,用铁锅熬煮之后,家里的铁锅就不能再用了,得不偿失。
倒不如直接去卖生桐油,价格稍微低一些,油坊也乐意收,她们也能轻松不少。
次日一早,林知夏掀开麻布去看了一眼。
桐油比之前清澈不少,底部已经能看见不少沉下去的杂质。
再等一天就能拿去卖了。
“夏儿,要赶不上时辰了。”
苏慧娘已经将小推车推到门口,往里喊了一声。
“来了!”
林知夏盖上麻布,拎起身边的竹篓,迅速起身往外走。
清晨的码头,扛货的工人赤着膊扛着麻袋往船上跑,卖热汤面的摊贩正掀开大铁锅的盖子,白汽裹着葱花香味飘得老远。
林知夏推着小推车刚拐过街角,还没来得及跟隔壁卖烧饼的王师傅打招呼,一股冲鼻的恶臭突然钻进鼻腔。
不是鱼腥,不是汗味,是那种混杂着馊水、烂菜的酸腐气,直往喉咙里钻。
“呕——”
苏慧娘猛地捂住口鼻,扶着车把弯下腰,脸憋得发白,手里的布巾都攥皱了。
林知夏也赶紧屏住呼吸,抬头往自家常摆的老位置看去,心一下子沉了底。
那片青石板地上,泼满了黏糊糊的黄褐色污秽,上面还沾着碎菜叶和馊掉的米糠。
甚至溅到了旁边的石墩上,苍蝇 “嗡嗡” 地围着打转,落得密密麻麻。
“这是咋了?”
扛着麻袋的老张刚放下货,就被臭味呛得后退两步,鞋底差点蹭到污秽,赶紧踮着脚往旁边躲,手里的麻袋往地上一墩。
“哪个缺德玩意儿干的?这路还咋走!”
卖稀粥的李婶端着刚盛好的粥桶走过来,刚靠近就 叫出声。
她手一抖,粥洒了小半在桶外。
“我的娘!这啥味儿啊?比茅厕还臭!”
她赶紧把粥桶盖严实,往旁边挪了挪,皱着眉往那片污秽瞅。
她前几日家里婆母生病,帮着去照看了,都没出摊,只听说老胡的摊位转出去了,但不知道是谁的,能转头问卖烧饼的王师傅。
“王大哥,你早来,知道这泼脏东西的地儿,是谁的摊子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