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84章 先干一场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9:12 源网站:2k小说网
  两日后,拓跋仪大队人马赶至。

  还是老一套,以数万拓跋氏本部骑兵,裹挟大量杂胡,再驱赶沿途沿涂俘获的汉民,有十五万之众。

  整个城下,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拓跋仪是拓跋什翼犍之孙,秦王拓跋翰之子,魏主拓跋珪堂弟,屡破强敌,是拓跋珪之下的魏国第二人。

  其人力大无穷,善射,蓄有美髯。

  此役便由他挟着柴壁之战的余威主持。

  在他身边,是魏国宜都公穆崇,拜征虏将军、散骑常侍,任为豫州刺史,太尉,此人自拓跋珪流落独孤部期间就跟随了拓跋珪,有两次救主之功,并于魏国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拓跋珪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

  此时穆崇便道:“大王不可轻进,据探马来报,晋人已经占据了穆陵关,却并未进军广固,显然已知我军将至,存有观望之心。”

  “呵~~”

  拓跋仪呵的一笑:“慕容德垂死,故而放开关口,任晋人长驱直入,此乃驱狼吞虎之策,倒是打的好算盘!

  放心,晋人情形不明,孤岂会让晋人捡了便宜?不过还得把沟濠挖起来,将广固困死,不给慕容德脱走之机!”

  “大王英明!”

  魏崇想了想,确是老成之举,遂大赞了句。

  王愔之能看出来,广固周边多崇山峻岭,骑兵受到很大的限制,拓跋仪打了一辈子的仗,又如何看不出。

  再者,拓跋遵惨败,就是受小沛三河夹角的地形限制,被王愔之以水军断去退路,致使全军混乱,最终败亡。

  他又如何能不吸取教训?

  不管怎么说,打仗之前挖沟濠,总是有对无错,既便用不上,损耗的也只是民力。

  话说北地之主拓跋氏,会把区区民力放心上吗?

  陆陆续续,汉民被驱赶出来。

  在魏国的食物链条上,拓跋氏本族高于杂胡,杂胡又高于汉民。

  数万汉民在杂胡们皮鞭和棍棒的驱赶下,围着城池挖掘沟濠。

  因广固以南是深涧,只从三面开挖。

  拓跋仪又望向不远处的尧王山道:“晋人从南来,必经尧王山,此山不可轻弃,请穆公率部驻守山上,孤可随时增援!”

  尧王山有九个山头,方圆十余里,九峰环环相扣,并且山坡平坦,山顶多巨石,主峰百来丈的高度,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堪称广固南面的天然屏障。

  一旦晋人来攻,拓跋部可围绕尧王山机动增援。

  整个战场,大体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对慕容德的围困。

  其二,以尧王山为中心,占据地利,进可攻,退可守。

  “诺!”

  穆崇心知拓跋仪的布署没有任何错漏,拱手应下,匆匆离去。

  慕容钟观察着魏军的布置,拱手道:“广固人心浮动,应以严刑慑之,请陛下下令,全城戒严,各家交出部曲粮草,统一调度分配,但凡有不遵者,杀无赦,莫让人误以为陛下乃有妇人之仁。”

  “不忙!”

  慕容德略一迟疑,摆了摆手:“现在就收缴,只会叛乱立生,眼下还未到最危急的时刻,先待王愔之来了再说。”

  慕容钟暗暗摇头。

  慕容德到底老了,缺了把事情做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略。

  凭心而论,城中粮草充足,又有水源,足以坚守半年以上,而且还从广固以南掠来了大量妇孺,紧急时候,也可充分军粮。

  再算他半年。

  无论拓跋仪还是晋人,都撑不到一年,毕竟广固一带位于山区,没有水道输送粮草,只能车载马驮,损耗极大。

  如果两边都是十万人马,那负担不要太重。

  而唯一可虑的,就是内部不靖,可是慕容德并没有肃清内部的意思。

  也许……还在留条退路?

  与拓跋珪的残暴不同,王愔之素有仁德美名,历经大小十余战,几乎不杀降。

  慕容德不愿意往死里得罪广固豪强,或许就是存了万一王愔之大破拓跋仪,还有投降这个选择。

  别说,慕容钟都有些心动了。

  毕竟广固城里,有慕容氏贵族三千余人,论起人数之众,远甚于孤悬辽东的慕容熙政权。

  如果全部被杀,慕容氏不说灭绝,也会元气大伤。

  姓慕容的好内斗不假,但在族群生存上,还是不含糊的。

  两日之后,得到消息的王愔之率军出穆陵关。

  由穆陵关到广固,约两百来里,次日,便至朱虚(今山东省临朐县境内),这是穆陵关后的又一重镇。

  还亏得拓跋氏南下,不然慕容德绝对不会放弃穆陵关和朱虚,倘若兴兵攻打,不仅虚耗时日,死伤也会惨重。

  这正是王愔之强攻不其的重要原因。

  倘若没有拓跋氏南下,他会率主力出现在不其,行军四五百里,攻打广固,而穆陵关下,只会留一偏师,牵制慕容德的有生力量。

  但拓跋氏南侵,使得慕容德被迫放弃了广固以南的一系列隘口重镇。

  历史上,慕容超便是弃穆陵关,放刘裕进来,本指望关门打狗,结果连战连败,被迫退回广固,围城半年后,无奈出降。

  王愔之有了种历史重演的感觉。

  当然,这不是说不其不重要,有不其在,港口码头就固若金汤,从港口行船,无论是进入黄河,还是北上辽东,乃至于东进半岛日本,都很便捷。

  全军不疾不急,以每日三四十里的速度行进。

  去年大旱,今年却是风调雨顺,小沛和彭城的产出,下邳的上贡,再有江东士人自备粮草,足以支撑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五日后,一团铺天盖地的黑影渐渐的出现在了南方的地平线上,穆崇站高处张望。

  今次出征,他带了两个成年子嗣,分别是穆遂留和穆忸头,一个二十来岁,一个十七八岁,结着索头,眼里尽是桀骜不驯之色。

  穆遂留哼道:“晋人行军,慢慢吞吞,依儿之见,一鼓可破之,儿愿率三千精骑,趁其立足未稳之时,下山冲击,或可将之大破。”

  “不错,我军以逸待劳,阿父,切不可错过这天赐良机啊!”

  穆忸头也急道。

  穆崇仔细观察,晋军是以车阵开道,后方可以看到分布有密密麻麻的弓弩手,两侧有数千骑兵护翼。

  这样的军阵,其实很难击破。

  但是晋人初来,若连打都不敢打,极易泄了锐气,令杂胡看轻。

  因着拓跋遵小沛之败,如今杂胡虽大部分仍愿遵拓跋氏号令,却或多或少起了些变化,彼此间的相处变得微妙了。

  故而先声夺人,彰显拓跋氏实力非常重要。

  好一会,穆崇道:“遂留领三千精骑,杂胡七千,进击晋军一翼,伺杀击入,乱其阵,即便不能,亦须牵制他一路骑兵,忸头亦率三千精骑,杂胡七千择机攻之,为父亲自殿后,我军放手施为,此番必大破晋人!”

  ”诺!“

  穆遂留与穆忸头精神一振,重重拱手。

  小沛之战,魏人普遍非战之罪,是因拓跋遵无能,自陷险地,骑兵被地形限制发挥不出优势,才被晋人抓住机会大破。

  换言之,不是兵不行,而是将不行。

  今次拓跋珪已经考虑到了与晋军交手的可能性,遂遣老将拓跋仪与穆崇领军,以备不测。

  况且尧王山以南,是大片的开阔平地,足以供骑兵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