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愔之自是不清楚臧熹心里已经起了动摇,只是督促着一队队的军卒乘船渡江。
虽然舰队的数量大为增加,但人员也多了不少,仍是花了三天时间,才渡过大江,全军休整一日之后,继续北上。
“仆袁虔之拜见使君,今率下邳乡老随使君征伐南燕慕容德!”
过路下邳时,袁虔之率下邳文武及乡老出城拜见。
王愔之锐目一扫,在袁虔之身后,有兵两千,辅兵三千,自备粮草器械。
“好!”
王愔之道了声好:“慕容丑类,窃踞青州,僭为青州之主,岂可容耶?今诸君随我征伐青州,若有功劳,必厚赏之!”
“多谢使君!”
众人精神一振,齐齐称谢。
他们既便看不清大势,也清楚慕容德完蛋了,这时候不表忠心,分一杯羹,还待何时?
而且青州的地理条件远远好于徐州,徐州东部沿海地带,全是盐碱地和滩涂,不适合耕种。
青州不然,自春秋齐国起,就大力开发,熟地处处。
自古以来,青徐一体,徐州士人北上青州,并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
王愔之又道:“袁府君随我北上,下邳不能无人镇守,刘寿,今命你暂代下邳太守!”
“仆领命!”
刘寿大喜。
袁虔之却是暗叹了口气。
他清楚,这是对自己几次犹豫不决的小小惩诫,如今也没别的想法,只能指着立下功劳,在青州当个太守。
随即与刘寿交割了印信,领军随王愔之北上。
全军于六月初,抵达彭城。
城池在王愔之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已经修复的七七八八了,城门一圈,都用了水泥加固,整个城池显得高大而巍峨。
“就地驻扎!”
王愔之回头吩咐。
“诺!”
亲卫散向军中传令。
彭城外围,有旧营址,各军纷纷注入安置。
“仆等拜见使君!”
彭城内史季武、张法顺、刘元孙率彭城父老文武齐齐施礼。
“诸君辛苦了,回城再说!”
王愔之点了点头。
众人把王愔之等人迎入城中。
因着兖州士民迁了不少进来,彭城繁华了许多,街道两旁,居然有了铺面,售卖着各种货殖,稀疏的行人来来往往,明显有了生气。
张法顺从旁笑道:“近一年来,随着丁口增加,远近商徒皆往彭城汇集,除了下邳、洧州等地,还有淮南、淮陵,乃至于左近兖州诸郡县的坞堡主也会遣人来交易。”
“哦?”
王愔之讶道:“坞堡主来交易什么?可顺带探听北地的情报?”
张法顺笑道:“坞堡多是以皮毛牲畜来交换盐铁,还亏得主公来的及时,仆从各家坞堡了解了些信息,很可能拓跋氏见慕容德衰弱,正欲发兵攻打。”
“尔母,摘我的桃子?”
王愔之面色沉了下来。
拓跋氏攻打青州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拓跋氏挟柴壁之威欲灭南燕,不过慕容德实力仍在,又因对当地豪强大量让利,青州全境同仇敌忾,打退了拓跋氏的进攻。
根源在于拓跋珪残暴不仁。
历史上,隆安二年,也就是王愔之穿越来的同年,姚兴攻打襄阳,镇将郗恢遣使向常山王拓跋遵求援。
拓跋遵向拓跋珪请示。
拓跋珪令时任御史中丞崔逞与时任奋武将军、幽州刺史,临渭侯张衮替拓跋遵起草书信予以答复。
当初,郗恢与拓跋遵云:贤兄虎步中原,拓跋珪以该言悖君臣之体,敕崔逞、张衮贬其主号以报之。
崔逞、张衮乃云贵主,拓跋珪大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
遂赐死崔逞,降张衮为尚书令史。
之后桓玄代晋,拓跋珪听说司马休之等人要来投奔,心中大喜,只是快到陈留时,司马休之听说了北方名士崔逞被杀之事,不免担心犹豫,又经商议,数人改投南燕慕容德,其余人等投奔姚兴。
拓跋珪得知,责怪司马休之不守信诺,派人去兖州求访,问其缘故,都曰:魏国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附,既而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国。
拓跋珪悔之晚矣。
可如今,青州士人多出了自己这个选择,还会再与慕容德众志成城吗?
王愔之又问道:“拓跋氏何时发兵,又由何人领军?”
张法顺摇头道:“坞堡主所知有限,乃是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得出,并无详情,不过,如今的广固城里,剑拨弩张,风声鹤唳。
慕容德与当地豪强大户起了裂痕,因不其豪强献城投降,彼此间互不信任,只是各自都有顾忌,才未火拼摆了。”
王愔之眸中现出深思之色。
很快地,一行人回到刺史府,分主从落座之后,王愔之先向众人介绍了刘穆之与沈穆夫,便道:“无论拓跋氏来与不来,都须料敌从宽。
假设拓跋氏必来,我军是先一步攻取广固,还是待拓跋氏久攻不下,师老力疲之时一举杀出?”
刘穆之眸光闪动,却未吭声,毕竟他对北方的局面不了解,现阶段,还是以听取为主。
季武拱手道:“仆以为,使君可先打探情形,毕竟慕容氏与拓跋氏乃死敌,慕容德若降拓跋氏,必死,而降了使君则未必。
不妨先以大军开赴穆陵关,以待其变。”
“不可!”
张法顺挥手道:“慕容德已没多少兵,而拓跋氏势大,若拓跋氏大举南侵东进,只怕慕容德抵挡不了几日。
纵使我军由穆陵关与不其两面夹击,也未必赶得及,故仆以为,一俟兵马齐至,急速发兵,不可迁延。”
席中,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有人主张敌情不明,先缓一缓,还有人如张法顺一样,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慕容德。
当然,这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对战场态势的理解不同。
实则对于王愔之来说,倾向于稳,冒进一次两次可以获胜,可若形成了路径依赖,一次大败就可以将老本输光。
作为主将,需要统筹方方面面,打军事仗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打**仗。
拓跋氏如果出现了,对于他反而是好事,有了对比,才知道好坏,说不定能把慕容德逼降。
而且他需要和江东人马汇合,毕竟若任由自行突入青州,战场迷路可不是小事,这些都急不来。
不过此话不足以向众将道之,因为主将的风格会影响麾下将领,他不希望众将受他影响,而是依据特长,将来在局部战场上打自己擅长的仗。
王愔之未发现任何意见,只说再议,就着众人散去,又发文给不其的徐道覆,命其大力打探情报。
刘穆之现出若有所思之色,他大体明白了王愔之的方略。
……
        虽然舰队的数量大为增加,但人员也多了不少,仍是花了三天时间,才渡过大江,全军休整一日之后,继续北上。
“仆袁虔之拜见使君,今率下邳乡老随使君征伐南燕慕容德!”
过路下邳时,袁虔之率下邳文武及乡老出城拜见。
王愔之锐目一扫,在袁虔之身后,有兵两千,辅兵三千,自备粮草器械。
“好!”
王愔之道了声好:“慕容丑类,窃踞青州,僭为青州之主,岂可容耶?今诸君随我征伐青州,若有功劳,必厚赏之!”
“多谢使君!”
众人精神一振,齐齐称谢。
他们既便看不清大势,也清楚慕容德完蛋了,这时候不表忠心,分一杯羹,还待何时?
而且青州的地理条件远远好于徐州,徐州东部沿海地带,全是盐碱地和滩涂,不适合耕种。
青州不然,自春秋齐国起,就大力开发,熟地处处。
自古以来,青徐一体,徐州士人北上青州,并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
王愔之又道:“袁府君随我北上,下邳不能无人镇守,刘寿,今命你暂代下邳太守!”
“仆领命!”
刘寿大喜。
袁虔之却是暗叹了口气。
他清楚,这是对自己几次犹豫不决的小小惩诫,如今也没别的想法,只能指着立下功劳,在青州当个太守。
随即与刘寿交割了印信,领军随王愔之北上。
全军于六月初,抵达彭城。
城池在王愔之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已经修复的七七八八了,城门一圈,都用了水泥加固,整个城池显得高大而巍峨。
“就地驻扎!”
王愔之回头吩咐。
“诺!”
亲卫散向军中传令。
彭城外围,有旧营址,各军纷纷注入安置。
“仆等拜见使君!”
彭城内史季武、张法顺、刘元孙率彭城父老文武齐齐施礼。
“诸君辛苦了,回城再说!”
王愔之点了点头。
众人把王愔之等人迎入城中。
因着兖州士民迁了不少进来,彭城繁华了许多,街道两旁,居然有了铺面,售卖着各种货殖,稀疏的行人来来往往,明显有了生气。
张法顺从旁笑道:“近一年来,随着丁口增加,远近商徒皆往彭城汇集,除了下邳、洧州等地,还有淮南、淮陵,乃至于左近兖州诸郡县的坞堡主也会遣人来交易。”
“哦?”
王愔之讶道:“坞堡主来交易什么?可顺带探听北地的情报?”
张法顺笑道:“坞堡多是以皮毛牲畜来交换盐铁,还亏得主公来的及时,仆从各家坞堡了解了些信息,很可能拓跋氏见慕容德衰弱,正欲发兵攻打。”
“尔母,摘我的桃子?”
王愔之面色沉了下来。
拓跋氏攻打青州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拓跋氏挟柴壁之威欲灭南燕,不过慕容德实力仍在,又因对当地豪强大量让利,青州全境同仇敌忾,打退了拓跋氏的进攻。
根源在于拓跋珪残暴不仁。
历史上,隆安二年,也就是王愔之穿越来的同年,姚兴攻打襄阳,镇将郗恢遣使向常山王拓跋遵求援。
拓跋遵向拓跋珪请示。
拓跋珪令时任御史中丞崔逞与时任奋武将军、幽州刺史,临渭侯张衮替拓跋遵起草书信予以答复。
当初,郗恢与拓跋遵云:贤兄虎步中原,拓跋珪以该言悖君臣之体,敕崔逞、张衮贬其主号以报之。
崔逞、张衮乃云贵主,拓跋珪大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
遂赐死崔逞,降张衮为尚书令史。
之后桓玄代晋,拓跋珪听说司马休之等人要来投奔,心中大喜,只是快到陈留时,司马休之听说了北方名士崔逞被杀之事,不免担心犹豫,又经商议,数人改投南燕慕容德,其余人等投奔姚兴。
拓跋珪得知,责怪司马休之不守信诺,派人去兖州求访,问其缘故,都曰:魏国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附,既而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国。
拓跋珪悔之晚矣。
可如今,青州士人多出了自己这个选择,还会再与慕容德众志成城吗?
王愔之又问道:“拓跋氏何时发兵,又由何人领军?”
张法顺摇头道:“坞堡主所知有限,乃是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得出,并无详情,不过,如今的广固城里,剑拨弩张,风声鹤唳。
慕容德与当地豪强大户起了裂痕,因不其豪强献城投降,彼此间互不信任,只是各自都有顾忌,才未火拼摆了。”
王愔之眸中现出深思之色。
很快地,一行人回到刺史府,分主从落座之后,王愔之先向众人介绍了刘穆之与沈穆夫,便道:“无论拓跋氏来与不来,都须料敌从宽。
假设拓跋氏必来,我军是先一步攻取广固,还是待拓跋氏久攻不下,师老力疲之时一举杀出?”
刘穆之眸光闪动,却未吭声,毕竟他对北方的局面不了解,现阶段,还是以听取为主。
季武拱手道:“仆以为,使君可先打探情形,毕竟慕容氏与拓跋氏乃死敌,慕容德若降拓跋氏,必死,而降了使君则未必。
不妨先以大军开赴穆陵关,以待其变。”
“不可!”
张法顺挥手道:“慕容德已没多少兵,而拓跋氏势大,若拓跋氏大举南侵东进,只怕慕容德抵挡不了几日。
纵使我军由穆陵关与不其两面夹击,也未必赶得及,故仆以为,一俟兵马齐至,急速发兵,不可迁延。”
席中,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有人主张敌情不明,先缓一缓,还有人如张法顺一样,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慕容德。
当然,这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对战场态势的理解不同。
实则对于王愔之来说,倾向于稳,冒进一次两次可以获胜,可若形成了路径依赖,一次大败就可以将老本输光。
作为主将,需要统筹方方面面,打军事仗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打**仗。
拓跋氏如果出现了,对于他反而是好事,有了对比,才知道好坏,说不定能把慕容德逼降。
而且他需要和江东人马汇合,毕竟若任由自行突入青州,战场迷路可不是小事,这些都急不来。
不过此话不足以向众将道之,因为主将的风格会影响麾下将领,他不希望众将受他影响,而是依据特长,将来在局部战场上打自己擅长的仗。
王愔之未发现任何意见,只说再议,就着众人散去,又发文给不其的徐道覆,命其大力打探情报。
刘穆之现出若有所思之色,他大体明白了王愔之的方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