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后悔了,他觉得不该来见王愔之,这倒好,在王愔之嘴里,自己一无是处,近乎于失去了自信。
王愔之突然放声吟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汝忌恶如仇,品行可嘉,却过刚过直,刚则不久,直则易摧。
美丑,善恶,不可独存,譬如天有阴阳,没有丑哪来的美,没有恶又哪来的善?若是不懂变通之道,寻一僻静处结庐自守乃汝之归宿!”
陶潜如木头桩子般站在街心,嘴里喃喃念叨,似在品悟韵味,也似是有所得。
王愔之的神色颇为怪异。
当着作者的面,吟诵他还未面世的作品,是什么体验?
王愔之并没有问陶潜,在多看了他一眼之后,便招呼众人离去,而陶潜仍立在原地不走。
刘兴男忍不住道:“陶潜才情不逊于谢公义,郎君不正在广纳贤才吗?名士高人都有些古怪脾气,好言好语便是了,若以陶潜为臂助,或能如虎添翼呢!”
王愔之摆摆手道:“诗做的好,未必事的做好,自鸣清高之辈,往往眼高手低,这种人的危害更大。
况且陶潜忌恶如仇,在律、理、情之间,只取律不顾情理,甚至律都未必顾,行事裁决只凭个人喜恶,我若用他,岂非自寻麻烦?
当然,若陶潜有所醒悟,或可试着用之,关键还在他自己。”
“噢!”
刘兴男似懂非懂的点头。
……
又过两日,司马德宗还是没熬过去,晏驾去了幽壤,彻底把王愔之的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但丧事该办还得办,并且还得承受来自于阴暗处的恶意污蔑。
好在丧期不长,依汉制,文武百官与百姓需为晏驾帝王服丧三十六日。
晋承汉制,在这期间,须食素、禁欲。
原本王愔之可以关起门来偷偷与王灵或者薛银瓶欢好,但想想还是算了,怎么说司马德宗也是皇帝,最起码是出于尊重吧。
更何况依礼守丧,既是对心灵的洗涤,也能求得一份心安。
晋室历代皇帝下葬须严格遵守不坟、不树、不谒的三不原则。
所谓不坟,即不堆土丘,地面没有寝庙、神道等标志性建筑。
不树是陵区不种植松柏等树木。
不谒则指不允许人主及群臣拜祭。
这是司马懿定下的规矩,担心自已夺取曹魏江山的那一幕于后世子孙重演。
嘉平元年正月初六,辅国大臣曹爽陪同魏主曹芳进谒距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祀明帝曹睿,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兵变,一举控制了曹魏政权。
同时,自曹魏以来,盗墓成风,两汉帝陵,王公墓葬屡遭盗掘,这对司马懿立下薄葬的祖训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不过再是薄葬,也不能苍促,王愔之发文让建康择址起陵,一俟服丧结束,便扶灵柩回建康安葬。
十日之后,司马德宗的死讯传回了建康。
东府城!
刘裕、刘毅、江敳、刘敬宣、臧熹、诸葛长民、谢混、徐羡之等人济济一堂,虽然均是披起了重孝,但隐约间,又或多或少有几分振奋之色。
要说倒霉,谁能如王愔之这般倒霉?
桓玄把皇帝带在身边,那么久都没事,可是落到王愔之手头,没几日就死了。
刘敬宣最恨王愔之,阴恻恻的笑道:“主上必是被王贼下了毒手,德舆兄应发檄天下,共诛此贼!”
“不可!”
江敳挥手阻止:“谁都能加害主上,唯独王愔之不会,倘若将军发檄谴责于他,他必会反咬一口,污蔑将军因主上驻留江陵于将军不利,故而派人刺杀主上,以便另立新主。
将军虽没做过这事,但王愔之在朝中是有人的,真扯起来,将军未必能讨得了好。”
刘敬宣不快道:“话是不错,莫非坐看他弄权,白白便宜了他?”
刘裕道:“目前我北府军元气未复,与王愔之过早交手非是良策,咱们先做好迎接主上梓宫的准备。
同时,国不可一日无主,应请琅琊王继皇帝位,诸君意下如何?”
刘毅道:“琅琊王乃先主亲弟,而先主无血脉至亲,继晋室统胤名正言顺,另先主既已晏驾,当拟定谥号,以便及早供入宗庙。”
“此言甚是!”
徐羡之捋着胡须,徐徐道:“所谓好和不争曰安,宽容平和曰安,中心宅仁曰安,恭德不劳曰安,当谥为安,庙号成宗,诸君意下如何?”
对于司马德宗来说,谥为安已经是美的不能再美的美谥,要真按照司马德宗的品行,谥为昏、惑、危、懦都是可以的。
但没人会与一名死人兼**计较。
而成者,就也,司马德宗浑浑噩噩一生,无任何成就,成用于庙号,依然是延续了谥号谥美不谥恶的传统,于是纷纷称善。
江敳又道:“先主辞世,琅琊王即将登基,朝庭中枢将由江陵回归建康,而先主殁于江陵,王愔之至少有不察之责,再录尚书事于情不妥,于理不合。
故敳提议,可由稚远(王谧表字)兄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将军除侍中、车骑将军之外,另加都督中外诸军事。
王愔之还任徐州刺史、都督荆、徐、青、幽、燕、并六州诸军事,其余先主封赐不变。
至于卢循,应以拉拢为主。
卢循曾向王愔之表为江州刺史,王愔之只给了武昌太守,又任沈穆夫为江州别驾,命丘尪为广州刺史,分化之意彰显,卢循必怀怨恨。
朝庭可重新下诏任卢循为江州刺史、平南将军、督江湘二州诸军事。
万寿(刘敬宣表字)为晋陵太守,袭父爵武冈县男,另追赠高雅之为江州刺史、镇南将军、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江敳的口吻相当强硬,刘裕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显然二人早已商量过了。
刘敬宣没意见,说句难听话。在投刘裕之前,他如丧家之犬,再者,他与王愔之有解不开的死仇,除了投刘裕,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刘毅也无话可说,兵败没被追责已是刘裕宽宏大量,再封官进爵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徐羡之心头却微有不快,主要是如此重要的人事任命,自己事先竟然不知,可见大权已尽揽于江敳之手。
他与刘裕虽没做成姻亲,可郯县徐氏也是堂堂东海国郡望,心里自是不服,于是道:“卢循因击杀高雅之,与北府军已无转圜,任其为江州刺史,莫非不怕养虎贻患?
且那徐道覆,乃卢循妹婿,日后投了王愔之岂非作茧自缚?”
“诶~~“
江敳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高雅之虽死于卢循之手,但自桓玄执政以来,北府军连受打击迫害,迄今未恢复元气。
故而应以休整募兵,恢复实力为主。
更何况徐道覆只是卢循的妹婿,又不是他家老父,料此人非是不知好歹之辈。”
“不错!”
刘裕点头道:“王愔之必会向南燕用兵,慕容德必灭,尽揽青州在手,我北府岂能甘于骥尾?我意于王愔之用兵之后,出豫州,攻打姚秦,趁其新败于拓跋珪,损失数万锐卒之时,收复关中,不教王愔之专美于前!”
……
        王愔之突然放声吟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汝忌恶如仇,品行可嘉,却过刚过直,刚则不久,直则易摧。
美丑,善恶,不可独存,譬如天有阴阳,没有丑哪来的美,没有恶又哪来的善?若是不懂变通之道,寻一僻静处结庐自守乃汝之归宿!”
陶潜如木头桩子般站在街心,嘴里喃喃念叨,似在品悟韵味,也似是有所得。
王愔之的神色颇为怪异。
当着作者的面,吟诵他还未面世的作品,是什么体验?
王愔之并没有问陶潜,在多看了他一眼之后,便招呼众人离去,而陶潜仍立在原地不走。
刘兴男忍不住道:“陶潜才情不逊于谢公义,郎君不正在广纳贤才吗?名士高人都有些古怪脾气,好言好语便是了,若以陶潜为臂助,或能如虎添翼呢!”
王愔之摆摆手道:“诗做的好,未必事的做好,自鸣清高之辈,往往眼高手低,这种人的危害更大。
况且陶潜忌恶如仇,在律、理、情之间,只取律不顾情理,甚至律都未必顾,行事裁决只凭个人喜恶,我若用他,岂非自寻麻烦?
当然,若陶潜有所醒悟,或可试着用之,关键还在他自己。”
“噢!”
刘兴男似懂非懂的点头。
……
又过两日,司马德宗还是没熬过去,晏驾去了幽壤,彻底把王愔之的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但丧事该办还得办,并且还得承受来自于阴暗处的恶意污蔑。
好在丧期不长,依汉制,文武百官与百姓需为晏驾帝王服丧三十六日。
晋承汉制,在这期间,须食素、禁欲。
原本王愔之可以关起门来偷偷与王灵或者薛银瓶欢好,但想想还是算了,怎么说司马德宗也是皇帝,最起码是出于尊重吧。
更何况依礼守丧,既是对心灵的洗涤,也能求得一份心安。
晋室历代皇帝下葬须严格遵守不坟、不树、不谒的三不原则。
所谓不坟,即不堆土丘,地面没有寝庙、神道等标志性建筑。
不树是陵区不种植松柏等树木。
不谒则指不允许人主及群臣拜祭。
这是司马懿定下的规矩,担心自已夺取曹魏江山的那一幕于后世子孙重演。
嘉平元年正月初六,辅国大臣曹爽陪同魏主曹芳进谒距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祀明帝曹睿,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兵变,一举控制了曹魏政权。
同时,自曹魏以来,盗墓成风,两汉帝陵,王公墓葬屡遭盗掘,这对司马懿立下薄葬的祖训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不过再是薄葬,也不能苍促,王愔之发文让建康择址起陵,一俟服丧结束,便扶灵柩回建康安葬。
十日之后,司马德宗的死讯传回了建康。
东府城!
刘裕、刘毅、江敳、刘敬宣、臧熹、诸葛长民、谢混、徐羡之等人济济一堂,虽然均是披起了重孝,但隐约间,又或多或少有几分振奋之色。
要说倒霉,谁能如王愔之这般倒霉?
桓玄把皇帝带在身边,那么久都没事,可是落到王愔之手头,没几日就死了。
刘敬宣最恨王愔之,阴恻恻的笑道:“主上必是被王贼下了毒手,德舆兄应发檄天下,共诛此贼!”
“不可!”
江敳挥手阻止:“谁都能加害主上,唯独王愔之不会,倘若将军发檄谴责于他,他必会反咬一口,污蔑将军因主上驻留江陵于将军不利,故而派人刺杀主上,以便另立新主。
将军虽没做过这事,但王愔之在朝中是有人的,真扯起来,将军未必能讨得了好。”
刘敬宣不快道:“话是不错,莫非坐看他弄权,白白便宜了他?”
刘裕道:“目前我北府军元气未复,与王愔之过早交手非是良策,咱们先做好迎接主上梓宫的准备。
同时,国不可一日无主,应请琅琊王继皇帝位,诸君意下如何?”
刘毅道:“琅琊王乃先主亲弟,而先主无血脉至亲,继晋室统胤名正言顺,另先主既已晏驾,当拟定谥号,以便及早供入宗庙。”
“此言甚是!”
徐羡之捋着胡须,徐徐道:“所谓好和不争曰安,宽容平和曰安,中心宅仁曰安,恭德不劳曰安,当谥为安,庙号成宗,诸君意下如何?”
对于司马德宗来说,谥为安已经是美的不能再美的美谥,要真按照司马德宗的品行,谥为昏、惑、危、懦都是可以的。
但没人会与一名死人兼**计较。
而成者,就也,司马德宗浑浑噩噩一生,无任何成就,成用于庙号,依然是延续了谥号谥美不谥恶的传统,于是纷纷称善。
江敳又道:“先主辞世,琅琊王即将登基,朝庭中枢将由江陵回归建康,而先主殁于江陵,王愔之至少有不察之责,再录尚书事于情不妥,于理不合。
故敳提议,可由稚远(王谧表字)兄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将军除侍中、车骑将军之外,另加都督中外诸军事。
王愔之还任徐州刺史、都督荆、徐、青、幽、燕、并六州诸军事,其余先主封赐不变。
至于卢循,应以拉拢为主。
卢循曾向王愔之表为江州刺史,王愔之只给了武昌太守,又任沈穆夫为江州别驾,命丘尪为广州刺史,分化之意彰显,卢循必怀怨恨。
朝庭可重新下诏任卢循为江州刺史、平南将军、督江湘二州诸军事。
万寿(刘敬宣表字)为晋陵太守,袭父爵武冈县男,另追赠高雅之为江州刺史、镇南将军、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江敳的口吻相当强硬,刘裕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显然二人早已商量过了。
刘敬宣没意见,说句难听话。在投刘裕之前,他如丧家之犬,再者,他与王愔之有解不开的死仇,除了投刘裕,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刘毅也无话可说,兵败没被追责已是刘裕宽宏大量,再封官进爵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徐羡之心头却微有不快,主要是如此重要的人事任命,自己事先竟然不知,可见大权已尽揽于江敳之手。
他与刘裕虽没做成姻亲,可郯县徐氏也是堂堂东海国郡望,心里自是不服,于是道:“卢循因击杀高雅之,与北府军已无转圜,任其为江州刺史,莫非不怕养虎贻患?
且那徐道覆,乃卢循妹婿,日后投了王愔之岂非作茧自缚?”
“诶~~“
江敳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高雅之虽死于卢循之手,但自桓玄执政以来,北府军连受打击迫害,迄今未恢复元气。
故而应以休整募兵,恢复实力为主。
更何况徐道覆只是卢循的妹婿,又不是他家老父,料此人非是不知好歹之辈。”
“不错!”
刘裕点头道:“王愔之必会向南燕用兵,慕容德必灭,尽揽青州在手,我北府岂能甘于骥尾?我意于王愔之用兵之后,出豫州,攻打姚秦,趁其新败于拓跋珪,损失数万锐卒之时,收复关中,不教王愔之专美于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