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56章 桓玄称帝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9:12 源网站:2k小说网
  以闾丘光为首的广固士族也在城里,除了被软禁监视,并未受到伤害。

  “吱呀!”

  门推了开来。

  李嶷带着数人步入,遥遥拱手道:“叫诸君受惊了!”

  闾丘光叹了口气道:“君做的好大事!”

  李嶷带着歉意道:“为家族计,不得不为之,还望诸君见谅!”

  事情已经发生了,多说无益,闾丘光只是问道:“兄欲如何处置我等?”

  李嶷笑道:“公言重了,还请诸君及早离开,我将于一个时辰后,迎王使君入城!”

  “也好!”

  闾丘光自然明白李嶷打的什么算盘,点了点头,就叫仆役稍作收拾,与各家郎主出城回营,引领部曲退回广固。

  一个时辰后,不其四门大开,李嶷率不其乡老,亲出东门迎接。

  接管城池,在大晋有一套成熟的章程,即城内的兵先缴械出城,再行接管。

  一队队部曲离城而出,王愔之也和李嶷等人寒喧起来,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投义之举,把性质定下来,给不其豪强吃个定心丸。

  至于广固豪强离去之事,谁都没提,这也是彼此间的默契。

  而且对于王愔之来说,放走了也好,让慕容德与广固豪强互相猜忌,狗咬狗,最好能大乱一场,双方元气大伤。

  这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另外,桓玄也快要篡晋了,他必须尽快回到彭城,毕竟江东才是他的根。

  ……

  一个月后,建康!

  东府城!

  桓玄满脸忧色的踱着小方步,卞范之则眉心紧锁,侍立在一旁,显然,王愔之先破拓跋遵,再破不其的消息,令他们感到了不安。

  毕竟王愔之攻取不其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从两面夹击广固,光复青州。

  好半天,桓玄才道:“先生,那王愔之竟能连败燕魏两国,还是仅凭着一支孤军,这着实离奇了些,是否他在夸大其辞?”

  卞范之摇摇道:“千真万确,如今此子在彭城根基已稳,彭城士族也尽皆归心于他,若说破拓跋遵尚有取巧,那么,取不其便是与慕容氏硬碰硬,步步逼近,迫使广固豪强内乱,杀慕容镇,将他迎入城。

  而此子,待不其豪强也算妥贴,并无侵夺凌虐之举,反一一授职,使不其豪强归心。

  此子攻伐青州,志在中原,思虑长远,手段凌厉,可惜,偏与公为敌,哎~~”

  卞范之叹了口气,一脸的唏嘘之色,纵使处于敌对的位置,他对于王愔之还是挺钦佩的,历来有志于北伐者都值得钦佩。

  桓玄却不这样想,满脸懊恼,恨恨道:“没想到王愔之这样快就成了气候,早知如此,不如将他留在建康!”

  卞范之苦笑道:“再说此言,复有何益,公有何打算?”

  桓玄寻思半晌,迟疑道:“我若代禅,王愔之必会来攻,如今他兵精粮足,实力大增,我未必是他的对手!”

  卞范之的脸面布上了一抹凝重,问道:“南郡公可是打算仅以楚公录尚书事,执掌中枢?”

  桓玄点头道:“不错,免得被王愔之落了口实!”

  卞范之摆摆手道:“请恕仆直言,公代禅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是半途而止,岂不是摆明怕了王愔之,或有人心生异念。

  更何况即使公不代禅,王愔之也早晚来攻,公莫要忘了,当初相王并无代禅之心,公不同样是以大军下都么?”

  桓玄的脸色难看之极,心里隐隐生了丝悔意。

  最起码,王愔之敢于直面魏国与南燕,并战而胜之,而他,未必敢于与魏燕争锋。

  换言之,他失去了击败王愔之的信心。

  能大破魏燕的猛人哪是他能对付得了?

  要早知会有这样的结果,当时还不如留在江陵做个土皇帝,不来淌建康的浑水呢。

  卞范之捋须劝道:“王愔之虽兵威赫赫,但公也有北府军,右将军(桓修)经营京口,已将北府军收为已用,以北府军之骁勇善战,王愔之未必讨得了好。

  况卢循已窃取广州,公不妨下诏,承认卢循为广州刺史,督交广宁益四州诸军事,然后命卢循起兵攻钱塘义兴。

  毕竟公据朝廷中枢,远非王愔之一外番可比,所以应该尽快行代禅之实,握住大义名份,令建康士族称臣。

  其先背晋,岂能再背楚?

  如此与刘牢之之辈何异?

  公拥大楚举国之力又何惧王愔之数万兵马?”

  “也罢!”

  桓玄小眯眼一亮。

  是啊,一反岂能二反?

  于是一口应道:“三日之后,我即楚王位,立楚国!”

  ……

  京口!

  一所不起眼的宅院内,刘裕与诸心腹也在商讨着有关王愔之的消息,他们与桓玄不同,没有半分怀疑,均是震惊不己。

  刘裕唏嘘道:“王愔之果然不凡,初至彭城,就连破魏燕,威名赫赫,而我则龟缩于桓修手下一事无成。”

  诸葛长民劝道:“德舆兄不必灰心,北府军虽看似支离破碎,实则根基未损,只要桓玄代禅,兄振臂一呼,北府将士必群起而应之,攻取建康不在话下。

  届时兄有诛灭国贼大功,王愔之不过小胜几仗,何足道哉?

  然后兄可观天下形势以定行止,若王愔之盛极而衰,立刻发兵攻打,若无隙可趁,也可封疆裂土,依建康再谋大事!”

  刘裕摆摆手道:“我并非心存退缩,只是感叹此人运道之强,我岂会降他?

  既然王愔之连战连捷,桓玄必急于代禅,我等且小心行事,若桓玄不为人臣,就必须抢在王愔之之前夺取建康!”

  众人纷纷称是。

  ……

  王愔之在不其置了左右两个折冲府,兵力来源是兴义豪强军及辅兵,又允徐道覆自募三千卒,就带着两千倭人、五千俘虏与其余人员兵力回返彭城。

  而桓玄也紧锣密鼓,先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又加车马仪仗及乐器,以楚王妃为王后,楚国世子为太子。

  之后由卞范之拟禅让诏书,命临川王司马宝逼王神爱抄写。

  并由太保、司徒王谧奉玺绶,将司马德宗的帝位禅让给桓玄,后迁司马德宗至永安宫,迁太庙晋朝诸帝神主至琅邪国。

  又有百官往姑孰劝进,桓玄假意辞让再三,百官坚持劝请,于是桓玄筑坛告天,登基为帝,改元永始,贬司马德宗为平固王、王神爱为平固王妃,贬司马德文为石阳县公。

  桓玄登基的诏书于次日向全国各地下达,因广州刺史部驻所番禺僻处南国,卢循在一个月后,才得了广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与桓玄诏书。

  卢循只略一看,就将两份诏书扔在地上,冷笑道:“《礼记》有云:天子立七庙,诸候王立五庙,桓玄仅立一庙,实为古往今来从未有也。”

  沈穆夫不解道:“虽有猜测桓氏乃曹魏正始年间殁于高平陵之变的大司农桓范后人,却未有明证。

  桓玄许是怕背负上腆颜事仇的恶名遮遮掩掩,可桓彝乃桓玄祖父,桓冲也是他叔父,而桓玄只尊了桓温为宣武皇帝,着实令人费解。”

  卢循怪笑道:“王莽称帝立九庙,为世人耻笑,莫非桓玄反其道而行?桓宣武曾有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玄不愧为宣武幼子矣!”

  “哈哈哈哈~~”

  阶下一阵狂笑。

  好半天笑毕,丘尪道:“仆曾听闻,玄登基后升座,竟把太极殿的御床压垮,群下失色。

  殷仲文进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由是桓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后房伎妾数十,丝竹不绝音。

  晋主论起体胖不下于桓玄,坐御床数年也未垮塌,偏桓玄一坐便塌,乃大凶之兆,殷仲文却信口雌黄,玄本不得上天眷顾,又有奸佞小人侍奉左右,岂能不败?”

  卢循点头道:“王愔之定当发檄讨桓,届时你我举兵响应,夺取荆江二州,进可东进建康,退亦可保公候之赏!”

  “不好!”

  沈穆夫却面色大变,

  卢循忙问道:“何事慌张?”

  沈穆夫沉声道:“建康生变,由钱塘、义兴过去比从彭城走要近得多,倘若王愔之志在建康,为何不回钱塘,而驻兵彭城?

  仆料王愔之必有夺荆江二州之心!”

  ……

  谢谢秦川人与jun军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