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一早!
王愔之、郗氏、谢月镜、贺江梅、归荑女史,以及庄中的一众仆役,均是身着重孝。
徐道覆与张法顺等人,王愔之未让他们着孝,只在腰间系一根麻绳。
禇爽夫妻与禇灵媛及其幼子也在,不过因着尚未过门,禇灵媛只在发髻上扎了根白麻线。
渐渐地,有铁链曵地声传来。
刘牢之五花大绑,拖着沉重的铁链,在部曲的推攮下,步履艰难的走来。
或许是自忖必死,豁出去了,刘牢之满脸的桀骜不驯之色,不愧为北府一代悍将!
王愔之的心情有些复杂,毕竟他不是原主。
甚至说句昧良心话,如果王恭还在,以王恭的禀性,无论他想做什么,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换句话说,王恭不允许,他只能一事无在。
再进一步推衍,倘若王恭没死,朝廷继续维持脆弱的平衡,孙恩还会有机会作乱吗?他也没了趁势壮大的机会。
客观看待,刘牢之成就了他。
他对郗氏,确实有了母子之情,但对于王恭,始终没法当作自己的父亲。
许是感受到了王愔之的怜悯目光,刘牢之被激怒了,咆哮道:“竖子,汝不过是借着桓玄的势,若无桓玄,给你十个胆子也不敢来我京口。
呵,不就是开膛剖心?来啊,老子溅你一脸血!”
王愔之澹澹道:“刘牢之,你即可怜也可悲,本是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又执掌北府大权,不知可曾反思过,为何会落至这般田地?”
“哼!”
刘牢之闷哼一声,一副不屑争辨的模样。
王愔之道:“你之所以会成阶下囚,非是武勇不足。而是不明时势,你是否以为致败之因在于部下背叛?
这不可否认,正是接连三反才使你人心尽丧,在于你,有不得不反的理由,那我问你,你可知自己为何要三反?”
“哈!”
刘牢之哈的一笑:“还要你来多言?
汝父盛气凌人,待老子如犬豕,不杀作甚?
司马郎君猜忌于我,我不先发制人,早晚死于他手。
桓玄奸险狡诈,设下了圈套让老子往里面钻!”
王愔之摇摇头道:“此乃表象,我父伐司马道子,为得你效死力,屈尊与你拜为兄弟,还向你许下事克即以卿为北府重诺。
彼时,元显遣庐江太守高素策反于你,许你事成,当即其(王恭)位号!
双方皆对你许以北府,显然时势如此,非你不能统率北府。
高门甲族垄断北府,以北府军为己用已不复可能,门阀士族专兵基础已然崩溃,但你目光短浅,未能觉察罢了。”
刘牢之并未反驳,虎目中现出了深思之色。
众人也是若有所感,默默思索,却是既似是有些明白,又朦朦胧胧把握不透,一时之间,均是默不作声。
王愔之又道:“刘牢之,在你叛我父之后,由公府司马升任为都督数州诸军事,这于你,于全体北府军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标志着北府军摆脱了士族控制成为一支独立力量,也是高门甲族专擅朝政崩溃瓦解的开端。
若你当时能明白,至少有七成执掌中枢的机会。
但可惜,内有相王父子宗室名分之重,外有桓玄倚仗父叔余威,你虽得据大位,却不敢逾越半步,以至惶惶不辨方向,举措失常,一变再变。
直至投降桓玄被贬为会稽内史,这才明白筹算不在自己,而把握于人手,奈何事机已失,无可挽回,广陵一江之隔,遂不可达。
我说句实话,你不如孙恩远矣。
孙恩因孙泰父子被司马元显诱杀,仇视高门甲族,致力于以武力灭之方可仕宦显赫。
虽嫌偏激,却大体正确,而你刘牢之仍甘为高门甲族马前卒。
但孙恩实力不济,最终兵败身亡,你却不同,疆场功勋卓著,如能准确估量形势,谨慎行动,当今天下谁属,或难一语断之。
故而我说你是败在了不辨形势,你可服气?”
刘牢之愣了半晌,面孔渐渐现出了懊悔之色,还有一丝颓然。
好半天,冷哼一声:“你是要看我的笑话?
诚然,若我当时身边能有郭奉孝、诸葛孔明之辈为我陈述利弊,恐怕此刻天下已在我指掌之间,我确是悔之莫及,你满意了罢?”
王愔之摆了摆手:“你毙命于我父坟前已不可避免,我又何必出言讥讽?
我想让你明白,你的死并非全无价值,你给后来者,也包括北府军的继任者指明了方向,他们再不会对高门甲族心存侥幸,也再不会甘为爪牙,而是一力取而代之,并逐渐削弱其影响力,以免重蹈你的覆辙!
你无叛晋之心,却夹在强臣之间进退失据,这是一个悲剧。
虽然你因三反将于史书留下千古骂名,但后世会有人理解你的为难处境,补给你正确评价,我言尽于此,望你能放下芥蒂,安心**。”
刘牢之虎目中的锋锐迅速消弥,长长叹了口气之后,满面萧瑟,缓缓闭上了眼睛,浑身都弥荡着萎靡不振的气息,仿佛再不复为江东恶虎,而是一名风烛残年的老人。
禇爽忍不住道:“王郎竟如此不看好士族?”
王愔之叹道:“强如姬周,八百年江山风吹雨打去,两汉四百年,终究化作了云泥,强秦亦只是昙花一现,魏蜀吴三国,今何在?
国家尚且如此,又何况私人门户,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司马氏得位不正,故而大量让利于士族,权柄财富,尽入士族囊中,以至于骄奢**逸,尽情享受。
在伯父眼里,如今的士族还能撑得起大晋江山么?”
禇爽默然。
士族子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终日服散玩乐,若说前晋时,治国还要靠士族,但南渡百年以来,豪强渐渐崛起。
很多豪强子弟武能骑马开弓,文能吟诗弄墨,他在义兴那地方,感触尤为深刻,他的太守府几乎被豪强包围了。
而府牙中低层官吏,多是豪强子弟。
徐道覆与张法顺也深有感触,以前他们懵懵懂懂,看不清未来的走向,只觉得朝局混乱,但今听王愔之一席言,心中豁然开朗。
对王愔之亦是心悦诚服。
“不是还有王郎你么?”
好一会,禇爽又道。
“我以一人之力,如何拒天下悠悠大势?世家大族要想保住门楣不坠,还须自强不息啊!”
王愔之苦笑着摇头,随即吩咐:“把刘牢之的脚镣解了罢。”
“诺!”
有亲随拿来钥匙,给刘牢之打开脚僚。
刘牢之目中,竟泛出了一抹感激之色。
这一刻,他的心绪异常平静,甚至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
……
谢重把王恭葬在了钟山脚下,大体位于现代的梅花山到明孝陵那一带,距离庄园并不是很远,方圆丈许,以青石围砌。
当赶到的时候,王凝之夫妻、谢混谢公义,谢重夫妻携谢绚谢晦、王爽之子王简,随王恭就死的八家子弟已经来了,并有陆陆续续的士人前来观礼,其中包括何澹之与何会父子。
王愔之还看到了卞范之,微微笑着,一脸和善,遥遥拱手。
凭着直觉,他总觉得卞范之不怀好意,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拱手回礼,又与周围熟识的人打了招呼,便挥了挥手。
鼓吹手奏响哀乐!
一股肃穆哀伤的气氛立刻笼罩在了墓园上空,直欲催人泪下。
谢道韫便是抹起了眼泪,轻声道:“早闻王郎于京口作得哀乐一首,满城皆为恸哭,今听之,果不其然矣!”
“哎~~”
王凝之重重叹了口气,潸然泪下。
谢公义也是流着泪道:“不曾想王郎竟于音律一道上有此造诣,今听得此曲,恨不能做那棺中人矣!”
“说什么混话?”
谢混红着眼圈,瞪了过去。
郗氏、谢月镜等一众女子,更是哭的花容失色,撕心裂肺。
围观人群边哭边议论。
“听闻此曲乃王郎于京口摆灵堂祭奠王孝伯时所作,若非有感触,怎能做得如此哀伤之曲,可见其事父纯孝矣!”
“王孝伯得子如此,可瞑目于幽壤!”
……
好容易,一曲哀乐奏完,王陆王歧各将一枚用黑漆封住的人头摆在案上,又有人将扒光上衣的刘牢之押了上来,并递给王愔之一把尖刀。
刘牢之举目环顾,仿佛最后看一眼这天地,那疲惫,又带着几分解脱的目光,在众人面上大略扫过,便道:“动手罢,今虽死,亦无憾矣!”
王愔之略一点头,一刀刺入刘牢之心口,再一划,一剖,将一整颗心脏挑了出来,赵达连忙拿来装有大半碗烈酒的酒碗,接下滴落的鲜血。
碗里的酒,迅速染成了暗红血。
按照规矩,须敬王恭三杯,然后自饮一杯。
讲真,王愔之挺膈应的,可是他一直以孝子的面目示人,总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吧。
赵达将血酒分别倒入盅中,端起一盅奉给王愔之。
王愔之正要接过,却是王爽之子王简唤道:“弟且稍待,孝伯公另有一子遗落在外,名昙亨,孝伯公罹难时,由其故吏戴耆之送往江夏,由太尉庇护。
今弟为孝伯公设祭,昙亨亦可归宗矣,昙亨,你出来!”
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从王爽背后站出,拱手施礼:“弟昙亨见过大兄!”
……
        一早!
王愔之、郗氏、谢月镜、贺江梅、归荑女史,以及庄中的一众仆役,均是身着重孝。
徐道覆与张法顺等人,王愔之未让他们着孝,只在腰间系一根麻绳。
禇爽夫妻与禇灵媛及其幼子也在,不过因着尚未过门,禇灵媛只在发髻上扎了根白麻线。
渐渐地,有铁链曵地声传来。
刘牢之五花大绑,拖着沉重的铁链,在部曲的推攮下,步履艰难的走来。
或许是自忖必死,豁出去了,刘牢之满脸的桀骜不驯之色,不愧为北府一代悍将!
王愔之的心情有些复杂,毕竟他不是原主。
甚至说句昧良心话,如果王恭还在,以王恭的禀性,无论他想做什么,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换句话说,王恭不允许,他只能一事无在。
再进一步推衍,倘若王恭没死,朝廷继续维持脆弱的平衡,孙恩还会有机会作乱吗?他也没了趁势壮大的机会。
客观看待,刘牢之成就了他。
他对郗氏,确实有了母子之情,但对于王恭,始终没法当作自己的父亲。
许是感受到了王愔之的怜悯目光,刘牢之被激怒了,咆哮道:“竖子,汝不过是借着桓玄的势,若无桓玄,给你十个胆子也不敢来我京口。
呵,不就是开膛剖心?来啊,老子溅你一脸血!”
王愔之澹澹道:“刘牢之,你即可怜也可悲,本是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又执掌北府大权,不知可曾反思过,为何会落至这般田地?”
“哼!”
刘牢之闷哼一声,一副不屑争辨的模样。
王愔之道:“你之所以会成阶下囚,非是武勇不足。而是不明时势,你是否以为致败之因在于部下背叛?
这不可否认,正是接连三反才使你人心尽丧,在于你,有不得不反的理由,那我问你,你可知自己为何要三反?”
“哈!”
刘牢之哈的一笑:“还要你来多言?
汝父盛气凌人,待老子如犬豕,不杀作甚?
司马郎君猜忌于我,我不先发制人,早晚死于他手。
桓玄奸险狡诈,设下了圈套让老子往里面钻!”
王愔之摇摇头道:“此乃表象,我父伐司马道子,为得你效死力,屈尊与你拜为兄弟,还向你许下事克即以卿为北府重诺。
彼时,元显遣庐江太守高素策反于你,许你事成,当即其(王恭)位号!
双方皆对你许以北府,显然时势如此,非你不能统率北府。
高门甲族垄断北府,以北府军为己用已不复可能,门阀士族专兵基础已然崩溃,但你目光短浅,未能觉察罢了。”
刘牢之并未反驳,虎目中现出了深思之色。
众人也是若有所感,默默思索,却是既似是有些明白,又朦朦胧胧把握不透,一时之间,均是默不作声。
王愔之又道:“刘牢之,在你叛我父之后,由公府司马升任为都督数州诸军事,这于你,于全体北府军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标志着北府军摆脱了士族控制成为一支独立力量,也是高门甲族专擅朝政崩溃瓦解的开端。
若你当时能明白,至少有七成执掌中枢的机会。
但可惜,内有相王父子宗室名分之重,外有桓玄倚仗父叔余威,你虽得据大位,却不敢逾越半步,以至惶惶不辨方向,举措失常,一变再变。
直至投降桓玄被贬为会稽内史,这才明白筹算不在自己,而把握于人手,奈何事机已失,无可挽回,广陵一江之隔,遂不可达。
我说句实话,你不如孙恩远矣。
孙恩因孙泰父子被司马元显诱杀,仇视高门甲族,致力于以武力灭之方可仕宦显赫。
虽嫌偏激,却大体正确,而你刘牢之仍甘为高门甲族马前卒。
但孙恩实力不济,最终兵败身亡,你却不同,疆场功勋卓著,如能准确估量形势,谨慎行动,当今天下谁属,或难一语断之。
故而我说你是败在了不辨形势,你可服气?”
刘牢之愣了半晌,面孔渐渐现出了懊悔之色,还有一丝颓然。
好半天,冷哼一声:“你是要看我的笑话?
诚然,若我当时身边能有郭奉孝、诸葛孔明之辈为我陈述利弊,恐怕此刻天下已在我指掌之间,我确是悔之莫及,你满意了罢?”
王愔之摆了摆手:“你毙命于我父坟前已不可避免,我又何必出言讥讽?
我想让你明白,你的死并非全无价值,你给后来者,也包括北府军的继任者指明了方向,他们再不会对高门甲族心存侥幸,也再不会甘为爪牙,而是一力取而代之,并逐渐削弱其影响力,以免重蹈你的覆辙!
你无叛晋之心,却夹在强臣之间进退失据,这是一个悲剧。
虽然你因三反将于史书留下千古骂名,但后世会有人理解你的为难处境,补给你正确评价,我言尽于此,望你能放下芥蒂,安心**。”
刘牢之虎目中的锋锐迅速消弥,长长叹了口气之后,满面萧瑟,缓缓闭上了眼睛,浑身都弥荡着萎靡不振的气息,仿佛再不复为江东恶虎,而是一名风烛残年的老人。
禇爽忍不住道:“王郎竟如此不看好士族?”
王愔之叹道:“强如姬周,八百年江山风吹雨打去,两汉四百年,终究化作了云泥,强秦亦只是昙花一现,魏蜀吴三国,今何在?
国家尚且如此,又何况私人门户,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司马氏得位不正,故而大量让利于士族,权柄财富,尽入士族囊中,以至于骄奢**逸,尽情享受。
在伯父眼里,如今的士族还能撑得起大晋江山么?”
禇爽默然。
士族子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终日服散玩乐,若说前晋时,治国还要靠士族,但南渡百年以来,豪强渐渐崛起。
很多豪强子弟武能骑马开弓,文能吟诗弄墨,他在义兴那地方,感触尤为深刻,他的太守府几乎被豪强包围了。
而府牙中低层官吏,多是豪强子弟。
徐道覆与张法顺也深有感触,以前他们懵懵懂懂,看不清未来的走向,只觉得朝局混乱,但今听王愔之一席言,心中豁然开朗。
对王愔之亦是心悦诚服。
“不是还有王郎你么?”
好一会,禇爽又道。
“我以一人之力,如何拒天下悠悠大势?世家大族要想保住门楣不坠,还须自强不息啊!”
王愔之苦笑着摇头,随即吩咐:“把刘牢之的脚镣解了罢。”
“诺!”
有亲随拿来钥匙,给刘牢之打开脚僚。
刘牢之目中,竟泛出了一抹感激之色。
这一刻,他的心绪异常平静,甚至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
……
谢重把王恭葬在了钟山脚下,大体位于现代的梅花山到明孝陵那一带,距离庄园并不是很远,方圆丈许,以青石围砌。
当赶到的时候,王凝之夫妻、谢混谢公义,谢重夫妻携谢绚谢晦、王爽之子王简,随王恭就死的八家子弟已经来了,并有陆陆续续的士人前来观礼,其中包括何澹之与何会父子。
王愔之还看到了卞范之,微微笑着,一脸和善,遥遥拱手。
凭着直觉,他总觉得卞范之不怀好意,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拱手回礼,又与周围熟识的人打了招呼,便挥了挥手。
鼓吹手奏响哀乐!
一股肃穆哀伤的气氛立刻笼罩在了墓园上空,直欲催人泪下。
谢道韫便是抹起了眼泪,轻声道:“早闻王郎于京口作得哀乐一首,满城皆为恸哭,今听之,果不其然矣!”
“哎~~”
王凝之重重叹了口气,潸然泪下。
谢公义也是流着泪道:“不曾想王郎竟于音律一道上有此造诣,今听得此曲,恨不能做那棺中人矣!”
“说什么混话?”
谢混红着眼圈,瞪了过去。
郗氏、谢月镜等一众女子,更是哭的花容失色,撕心裂肺。
围观人群边哭边议论。
“听闻此曲乃王郎于京口摆灵堂祭奠王孝伯时所作,若非有感触,怎能做得如此哀伤之曲,可见其事父纯孝矣!”
“王孝伯得子如此,可瞑目于幽壤!”
……
好容易,一曲哀乐奏完,王陆王歧各将一枚用黑漆封住的人头摆在案上,又有人将扒光上衣的刘牢之押了上来,并递给王愔之一把尖刀。
刘牢之举目环顾,仿佛最后看一眼这天地,那疲惫,又带着几分解脱的目光,在众人面上大略扫过,便道:“动手罢,今虽死,亦无憾矣!”
王愔之略一点头,一刀刺入刘牢之心口,再一划,一剖,将一整颗心脏挑了出来,赵达连忙拿来装有大半碗烈酒的酒碗,接下滴落的鲜血。
碗里的酒,迅速染成了暗红血。
按照规矩,须敬王恭三杯,然后自饮一杯。
讲真,王愔之挺膈应的,可是他一直以孝子的面目示人,总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吧。
赵达将血酒分别倒入盅中,端起一盅奉给王愔之。
王愔之正要接过,却是王爽之子王简唤道:“弟且稍待,孝伯公另有一子遗落在外,名昙亨,孝伯公罹难时,由其故吏戴耆之送往江夏,由太尉庇护。
今弟为孝伯公设祭,昙亨亦可归宗矣,昙亨,你出来!”
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从王爽背后站出,拱手施礼:“弟昙亨见过大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