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赶到幕府山时,薛安民已领着骑兵准备妥当,四幢满编共两千四百骑,每人三马,轰隆隆的往京口驰疾。
沿途有直渎戊、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江乘、竹里等军事节点,烽燧处处,尤其江乘还驻有桓玄的一部分水军。
但王愔之顾不得,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口。
在骑兵通过之后,烽燧燃起熊熊狼烟,数骑从营中驰出,奔向建康。
刘牢之与刘敬宣约定的时间是在子时二刻,地点位于京口城南五里处的小山头。
他于子时便率着两千多部曲抵达,已经过了一个时辰,仍不见刘敬宣领着家小前来,心里愈发焦燥!
焦燥的不仅止于他,军中也暗流涌动。
“小刘将军失期,莫非出了意外?”
“将军大势已去,虽迫于余威,没人敢反将军,却难保不会有人利欲熏心,执住将军家眷向朝廷请功啊!”
“此去丹徒不过二十余里,要来早来了,说不定小刘将军与将军的家眷正在被押往建康的路上呢!”
议论声络绎不绝,甚至都不避着刘牢之。
刘牢之益加惶急,频频回头后望。
身周的部将也是越发不安。
一名部将吞吞吐吐道:“大都督,如今军心浮动,咱们在这儿还要候到何时?
小刘将军....或是有事耽搁,他若见大都督不在,理当自行北上。
末将只担心,越拖延下去,越是不妙,就怕朝廷连夜来人,届时,一檄军令即可将大都督缚于建康。
大都督还是别犹豫了,尽快渡江往广陵方是正理,迟则恐生变矣!”
“难道你要本将置族人亲眷于不顾?”
这名将领说的虽委婉,刘牢之却听出了其中的意味,脸面布满怒容,可是自身的处境又使他没有发怒的资本。
刘牢之无奈的叹了口气,看向左右。
军卒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将领也向自已望来,目中满是不安与彷徨,还有人眼神闪烁,不知在打着什么算盘。
一股寒意由脊背涌出。
以领军多年的经验,刘牢之一眼就可看出这是兵变的前兆。
诸如营啸、兵变等突发事件,诱因往往是过度的压抑不安导致心理失衡。
离开驻地,换个环境或能让人重生希望,把不良情绪排解出去,至不济也可以转称注意力。
刘牢之清楚,形势已危如累卵,不禁望了眼丹徒方向。
‘也罢,生死由命,万寿若遭了不测,我亦无可奈何,何必坐等生变?’
刘牢之狠了狠心,大声唤道:“全军听令,立刻往江边渡江北上!”
“诺!”
稀稀落落的应喏声响起。
将士们向北行走,有人把长矛扛在肩上,还有人拖着,脚步杂乱无章,士气低迷。
很难相信,这便是曾经跺一跺脚,天下也要随之震动的北府军。
要知道,跟随刘牢之北上的都是他的亲军部曲,是一军中最为精锐的力量!
刘牢之也没心思整肃军容,只想尽快渡江。
预定的渡江地点在京口东北方的蒜山(南宋时坍塌进大江),约十余里距离。
两千余人坑着头匆匆奔走,但出乎刘牢之的意料,拔营开拨未能缓解军士们的不安,反而出现了慌乱!
“此去江北,顿首南顾,不知何时才能归返。”
“高雅之的兵力不过数千,加上我们,亦不过万,如何是桓玄敌手?”
“别忘了还有王愔之!”
“是啊,倘若血战而死倒罢了,只怕将军自知不敌,带着咱们去投胡虏,即便是死了都无颜于幽壤相见祖宗先人!”
“你我的亲眷家人都在京口晋陵,我等一走了之,家人何如?”
随着沙沙的脚步声,小声议论再度响起。
刘牢之又急又怒,却不敢喝止,也无从喝止,军心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欠缺的,只是个领头人。
队尾,十来名军卒的步伐越来越慢,与大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其中一人咬牙道:“将军虽待我等不薄,本不该于此时背弃,奈何家人亲眷皆在江东,仆只得对不住将军了,诸位好自为之!”
说着,就撒腿向着原路狂奔而去!
有人带头,其他人相视一眼,也不声不响的循入了夜幕。
又有军士一见身后的同伴没了影子,哪里不明白?
人都有从众心理,况且前途不明,人心不稳,于是有样学样,默不作声的离队而走。
由数人,渐渐地发展到数十人,直到整队整队的军卒不告而别。
刘牢之再也无法坐视,颓然驻足,回首望去,正见一堆堆的身影融入到黑幕里。
他已经无力愤怒,目中蓄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最后留在刘牢之身边的十余将领,相继现出了挣扎之色。
仅凭着十来人过江,别说反攻桓玄,连保命都成问题,刘牢之已经被北府军抛弃,没人能摸清高雅之的心思,又何必抛家弃口陪着他孤身犯险?
一番眼神交流之后,一人拱手道:“将军,末将们的家小亦在江东,请恕仆等不能再侍奉将军了。”
“呵呵,都要走?”
刘牢之扫视着诸人,嘴里虽呵呵直笑,可那笑声中充满着悲怨,笑容比哭更加难看!
凡是被他目光扫中,均是低下脑袋,毕竟背主叛逃总是心虚气短,可心虚归心虚,没有一人回心转意。
刘牢之的心里,渐渐地被绝望占满,他明白,大度的放手下离开,彼此间还能留个情份。
若强行留之,不忍言之事立将发生。
于是无力的挥手:“去罢,去罢,你我共事十余年,本将也不为难尔等,都走罢!”
将领们陆续施了一礼。奔入黑暗当中。
刘牢之又看向仅余的两个老仆,惨笑道:“此辈弃我而去,你俩为何不走?都走啊,本将不需要你们!”
“哎~~”
一名老仆叹道:“仆们从小被老郎主收养,早把刘氏当作了自已家,一把年纪了,能上哪去?
咱们俩个老家伙愿追随郎主,报答老郎主的收养之恩!”
“哈哈哈哈~~”
刘牢之仰天长笑:“全天下都背弃于我,唯有你俩不离不弃,如今我穷途未路,何来颜脸往投高雅之?
天下之大,再无我刘牢之的容身之所,罢了,一死而已,但天不负我,留了人给我收尸,虽死无憾矣。”
伴着凄厉的大笑,刘牢之跌跌撞撞的向一颗大树奔去,两名忠仆相视一眼,目中现出死志,略一点头,紧紧跟上。
刘牢之解下裤腰带,掷上横枝,打了个死结,双手抓住,正要跃起把头颅伸入。
却是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马蹄声,刘牢之下意识的看过去。
蹄声愈发清晰,月光下,影影绰绰的骑士现出了朦朦胧胧的身形。
骑队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一名老仆霎时急呼:“郎主,来的不是桓玄便是王愔之,请即刻自尽,以免遭受凌辱,我等二人自会追随郎主往幽壤而去!”
刘牢之一个激凌!
本来他还有些幻想的,但老仆的提醒,使他清醒过来。
北府众将已经背弃了他,怎可能再来追随呢。
不论来的是桓玄还是王愔之,一旦被生擒活捉,不仅要受辱,还会惨死。
“罢了!”
刘牢之怒目圆瞪,心一横,拨剑就向脖子抹去!
“笃!”
却是一声锐响,一枚箭矢准准钉中的手腕,
“当锒!”!
佩剑落地!
刘牢之转头看去,月色下,王愔之不急不忙的收了弓箭,领着数骑策马驰来,还有何会。
刘牢之豁出去了,指着何会,破口大骂:“果然是你何家,本将深恨未下定决心将你何家杀绝!”
是的,要是没有何家带路,王愔之想在黑夜中找到刘牢之,无异于盲人摸象。
何会冷笑道:“刘牢之,孝伯公拜汝为兄,以军权托付,又如何回报,汝背主犯上,怎有脸指责我何家?”
“要杀要剐,何必多言?”
刘牢之心知已无幸理,一声声冷笑。
王愔之拱手道:“伯父,小侄最后称你一声伯父,伯父可曾反思过为何会落至这般处境?
实因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昔吕布杀丁原以事董卓,终诛卓而为贼,伯父反我父以事相王,又背相王以构妖,故在汉伯通,在晋牢之,一旦诛死,人岂冤之?
来人,把刘牢之缚下去,带回建康,于我父灵前剜心剖腹。”
伯通名彭宠,先投更始,再投刘秀,位居列候,受幽州牧朱浮构陷,渐失帝心,心怀怨望,遂起兵反叛,自称燕王,勾结匈奴,光武帝兴兵讨伐。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彭宠死于家奴之手。
“诺!”
数骑下马,抽出绳索,奔了上前。
刘牢之顿时浑身剧颤。
在古人眼里,心是灵魂居所,把心挖出来祭祀,就是以灵魂祭祀,永世不得超生。
譬如郗绍,把殷简之的心挖出来祭祀郗恢父子,只有恨极才会这样做。
很快地,刘牢之被捆成了个粽子,嘴里还塞了布条,以防咬舌自尽。
王愔之看了眼刘牢之,又道:“假使三年前,汝信了孙恩鬼话,联手攻山阴,再北上建康,兴许真能以大将军之尊录尚书事,轻徭蒲赋,肃清吏治,必人人称颂。
时至今日,怕是已获封国公,进九锡,太极殿里那位置也不是不能想想,惜乎一念之差,陷于囹囫!”
“唔唔唔!”
刘牢之扭着头嘶叫。
……
        沿途有直渎戊、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江乘、竹里等军事节点,烽燧处处,尤其江乘还驻有桓玄的一部分水军。
但王愔之顾不得,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口。
在骑兵通过之后,烽燧燃起熊熊狼烟,数骑从营中驰出,奔向建康。
刘牢之与刘敬宣约定的时间是在子时二刻,地点位于京口城南五里处的小山头。
他于子时便率着两千多部曲抵达,已经过了一个时辰,仍不见刘敬宣领着家小前来,心里愈发焦燥!
焦燥的不仅止于他,军中也暗流涌动。
“小刘将军失期,莫非出了意外?”
“将军大势已去,虽迫于余威,没人敢反将军,却难保不会有人利欲熏心,执住将军家眷向朝廷请功啊!”
“此去丹徒不过二十余里,要来早来了,说不定小刘将军与将军的家眷正在被押往建康的路上呢!”
议论声络绎不绝,甚至都不避着刘牢之。
刘牢之益加惶急,频频回头后望。
身周的部将也是越发不安。
一名部将吞吞吐吐道:“大都督,如今军心浮动,咱们在这儿还要候到何时?
小刘将军....或是有事耽搁,他若见大都督不在,理当自行北上。
末将只担心,越拖延下去,越是不妙,就怕朝廷连夜来人,届时,一檄军令即可将大都督缚于建康。
大都督还是别犹豫了,尽快渡江往广陵方是正理,迟则恐生变矣!”
“难道你要本将置族人亲眷于不顾?”
这名将领说的虽委婉,刘牢之却听出了其中的意味,脸面布满怒容,可是自身的处境又使他没有发怒的资本。
刘牢之无奈的叹了口气,看向左右。
军卒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将领也向自已望来,目中满是不安与彷徨,还有人眼神闪烁,不知在打着什么算盘。
一股寒意由脊背涌出。
以领军多年的经验,刘牢之一眼就可看出这是兵变的前兆。
诸如营啸、兵变等突发事件,诱因往往是过度的压抑不安导致心理失衡。
离开驻地,换个环境或能让人重生希望,把不良情绪排解出去,至不济也可以转称注意力。
刘牢之清楚,形势已危如累卵,不禁望了眼丹徒方向。
‘也罢,生死由命,万寿若遭了不测,我亦无可奈何,何必坐等生变?’
刘牢之狠了狠心,大声唤道:“全军听令,立刻往江边渡江北上!”
“诺!”
稀稀落落的应喏声响起。
将士们向北行走,有人把长矛扛在肩上,还有人拖着,脚步杂乱无章,士气低迷。
很难相信,这便是曾经跺一跺脚,天下也要随之震动的北府军。
要知道,跟随刘牢之北上的都是他的亲军部曲,是一军中最为精锐的力量!
刘牢之也没心思整肃军容,只想尽快渡江。
预定的渡江地点在京口东北方的蒜山(南宋时坍塌进大江),约十余里距离。
两千余人坑着头匆匆奔走,但出乎刘牢之的意料,拔营开拨未能缓解军士们的不安,反而出现了慌乱!
“此去江北,顿首南顾,不知何时才能归返。”
“高雅之的兵力不过数千,加上我们,亦不过万,如何是桓玄敌手?”
“别忘了还有王愔之!”
“是啊,倘若血战而死倒罢了,只怕将军自知不敌,带着咱们去投胡虏,即便是死了都无颜于幽壤相见祖宗先人!”
“你我的亲眷家人都在京口晋陵,我等一走了之,家人何如?”
随着沙沙的脚步声,小声议论再度响起。
刘牢之又急又怒,却不敢喝止,也无从喝止,军心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欠缺的,只是个领头人。
队尾,十来名军卒的步伐越来越慢,与大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其中一人咬牙道:“将军虽待我等不薄,本不该于此时背弃,奈何家人亲眷皆在江东,仆只得对不住将军了,诸位好自为之!”
说着,就撒腿向着原路狂奔而去!
有人带头,其他人相视一眼,也不声不响的循入了夜幕。
又有军士一见身后的同伴没了影子,哪里不明白?
人都有从众心理,况且前途不明,人心不稳,于是有样学样,默不作声的离队而走。
由数人,渐渐地发展到数十人,直到整队整队的军卒不告而别。
刘牢之再也无法坐视,颓然驻足,回首望去,正见一堆堆的身影融入到黑幕里。
他已经无力愤怒,目中蓄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最后留在刘牢之身边的十余将领,相继现出了挣扎之色。
仅凭着十来人过江,别说反攻桓玄,连保命都成问题,刘牢之已经被北府军抛弃,没人能摸清高雅之的心思,又何必抛家弃口陪着他孤身犯险?
一番眼神交流之后,一人拱手道:“将军,末将们的家小亦在江东,请恕仆等不能再侍奉将军了。”
“呵呵,都要走?”
刘牢之扫视着诸人,嘴里虽呵呵直笑,可那笑声中充满着悲怨,笑容比哭更加难看!
凡是被他目光扫中,均是低下脑袋,毕竟背主叛逃总是心虚气短,可心虚归心虚,没有一人回心转意。
刘牢之的心里,渐渐地被绝望占满,他明白,大度的放手下离开,彼此间还能留个情份。
若强行留之,不忍言之事立将发生。
于是无力的挥手:“去罢,去罢,你我共事十余年,本将也不为难尔等,都走罢!”
将领们陆续施了一礼。奔入黑暗当中。
刘牢之又看向仅余的两个老仆,惨笑道:“此辈弃我而去,你俩为何不走?都走啊,本将不需要你们!”
“哎~~”
一名老仆叹道:“仆们从小被老郎主收养,早把刘氏当作了自已家,一把年纪了,能上哪去?
咱们俩个老家伙愿追随郎主,报答老郎主的收养之恩!”
“哈哈哈哈~~”
刘牢之仰天长笑:“全天下都背弃于我,唯有你俩不离不弃,如今我穷途未路,何来颜脸往投高雅之?
天下之大,再无我刘牢之的容身之所,罢了,一死而已,但天不负我,留了人给我收尸,虽死无憾矣。”
伴着凄厉的大笑,刘牢之跌跌撞撞的向一颗大树奔去,两名忠仆相视一眼,目中现出死志,略一点头,紧紧跟上。
刘牢之解下裤腰带,掷上横枝,打了个死结,双手抓住,正要跃起把头颅伸入。
却是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马蹄声,刘牢之下意识的看过去。
蹄声愈发清晰,月光下,影影绰绰的骑士现出了朦朦胧胧的身形。
骑队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一名老仆霎时急呼:“郎主,来的不是桓玄便是王愔之,请即刻自尽,以免遭受凌辱,我等二人自会追随郎主往幽壤而去!”
刘牢之一个激凌!
本来他还有些幻想的,但老仆的提醒,使他清醒过来。
北府众将已经背弃了他,怎可能再来追随呢。
不论来的是桓玄还是王愔之,一旦被生擒活捉,不仅要受辱,还会惨死。
“罢了!”
刘牢之怒目圆瞪,心一横,拨剑就向脖子抹去!
“笃!”
却是一声锐响,一枚箭矢准准钉中的手腕,
“当锒!”!
佩剑落地!
刘牢之转头看去,月色下,王愔之不急不忙的收了弓箭,领着数骑策马驰来,还有何会。
刘牢之豁出去了,指着何会,破口大骂:“果然是你何家,本将深恨未下定决心将你何家杀绝!”
是的,要是没有何家带路,王愔之想在黑夜中找到刘牢之,无异于盲人摸象。
何会冷笑道:“刘牢之,孝伯公拜汝为兄,以军权托付,又如何回报,汝背主犯上,怎有脸指责我何家?”
“要杀要剐,何必多言?”
刘牢之心知已无幸理,一声声冷笑。
王愔之拱手道:“伯父,小侄最后称你一声伯父,伯父可曾反思过为何会落至这般处境?
实因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昔吕布杀丁原以事董卓,终诛卓而为贼,伯父反我父以事相王,又背相王以构妖,故在汉伯通,在晋牢之,一旦诛死,人岂冤之?
来人,把刘牢之缚下去,带回建康,于我父灵前剜心剖腹。”
伯通名彭宠,先投更始,再投刘秀,位居列候,受幽州牧朱浮构陷,渐失帝心,心怀怨望,遂起兵反叛,自称燕王,勾结匈奴,光武帝兴兵讨伐。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彭宠死于家奴之手。
“诺!”
数骑下马,抽出绳索,奔了上前。
刘牢之顿时浑身剧颤。
在古人眼里,心是灵魂居所,把心挖出来祭祀,就是以灵魂祭祀,永世不得超生。
譬如郗绍,把殷简之的心挖出来祭祀郗恢父子,只有恨极才会这样做。
很快地,刘牢之被捆成了个粽子,嘴里还塞了布条,以防咬舌自尽。
王愔之看了眼刘牢之,又道:“假使三年前,汝信了孙恩鬼话,联手攻山阴,再北上建康,兴许真能以大将军之尊录尚书事,轻徭蒲赋,肃清吏治,必人人称颂。
时至今日,怕是已获封国公,进九锡,太极殿里那位置也不是不能想想,惜乎一念之差,陷于囹囫!”
“唔唔唔!”
刘牢之扭着头嘶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