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倚着廊柱,身体微微发颤,若不是嬷嬷用力搀扶,几乎要软倒在地。口中反反复复,只有对满天神佛的祈祷:
“菩萨保佑…祖宗保佑…一定要让玉儿平平安安…信女愿折寿相换…”
往日与荣国府那些不快,朝堂上的风云诡谲,此刻在为人母最原始的担忧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爬行。
日影悄然西斜,将廊柱的影子拉长。就在林如海觉得自己的神经已绷紧到极限,贾敏的啜泣已变为压抑的呜咽时——
“哇啊——!”
一声嘹亮、充满生命力的婴儿啼哭,如同破晓的号角,骤然刺破令人窒息的沉寂,响彻林府后宅!
这声音是如此清晰,如此有力,瞬间驱散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阴霾。
廊下所有人,包括那些屏息凝神的仆妇丫鬟,都如释重负般长长吁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狂喜。
林如海紧握的拳头倏然松开,掌心赫然是几个深深的月牙印,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
他猛地睁开眼,素来沉静如渊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出如释重负的湿润与巨大的喜悦。
一直紧绷如弓弦的脊背,在这一刻终于微微放松下来。
贾敏则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身体一软,若非嬷嬷眼疾手快,几乎瘫倒在地。
房门“吱呀”一声被拉开,满头大汗却笑容满面的稳婆探出身来,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庆:
“恭喜相爷!恭喜夫人!姑娘生了!是位健壮的小公子!母子平安!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好!好!好!”
林如海连道三声好,声音带着微微的颤抖,是久悬之心终于落地的踏实与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立刻对侍立一旁的管家沉声道:
“赏!重重有赏!府中上下,皆有赏!”
管家喜气洋洋地高声应道:
“是!谢相爷!恭喜相爷喜得外孙!”
立刻便有伶俐的丫鬟捧着早已备好的、沉甸甸的红封上前,塞到稳婆和几个丫鬟手中。
一时间,“恭喜相爷!恭喜夫人!”的道贺声响成一片,府中上下洋溢着浓浓的喜庆。
稳婆接了红封,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道谢:
“谢相爷!谢夫人厚赏!姑娘真是有福之人,虽然过程凶险了些,但吉人自有天相,小公子嗓门可亮堂了!老身这就去给小公子收拾干净。”
贾敏哪里还等得及,稳婆话音未落,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抬步就往产房里冲。
林如海虽也极想立刻见到女儿和外孙,但终究守着规矩,只站在门外,目光灼灼地望向那重新开启又迅速合拢的门缝,仿佛想穿透那层阻隔,亲眼确认女儿安然无恙。
产房内,弥漫着淡淡的血腥气和药味。光线有些昏暗,窗户被厚厚的帘子遮住了大半,只留一丝缝隙透入微光。
林黛玉虚弱地躺在锦被之中,脸色苍白如纸,额头、鬓角的发丝被汗水浸透,凌乱地贴在肌肤上,整个人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疲惫与脆弱。
然而,那双依旧清澈如水的眸子,此刻却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到极致的光芒,一眨不眨地凝视着被包裹在柔软襁褓中、放在她枕边的小小婴孩。
那婴孩皮肤还带着初生的红皱,闭着眼睛,小嘴微微嚅动,方才那声嘹亮的啼哭似乎耗尽了他的力气,此刻正安静地沉睡着,只有那微微起伏的小胸脯证明着生命的鲜活。
贾敏几乎是扑到床边的,她先是小心翼翼、充满无限怜爱地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外孙,那皱巴巴的小脸在她眼中却如同稀世珍宝。
随即,她的目光便牢牢锁定了女儿,看着黛玉憔悴虚弱的模样,刚刚止住的眼泪又涌了上来。
“我的儿啊…”
贾敏的声音哽咽着,带着无尽的心疼。她伸出手,用温热的帕子,极其轻柔地擦拭着黛玉额上颈间的汗水,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触碰一件易碎的瓷器。
“受苦了…**心肝,你受苦了…”
贾敏的眼泪扑簌簌落在林黛玉的手背上。
林黛玉感受到母亲指尖的颤抖和温热的泪,艰难的扯动嘴角,露出一丝虚弱却无比满足的微笑,声音细若蚊呐,带着生产后的沙哑:
“娘…不苦…您看,他…他多好…”
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枕边的小生命,那眼神里充满了初为人母的惊奇、温柔和一种无法言喻的巨大幸福。
她尝试着抬起无力的手,想要去触碰孩子的小脸。
贾敏连忙轻轻按住女儿的手,将那只冰凉的手握在自己温暖的手心里揉搓着:
“别动,玉儿,你刚生完,元气大伤,要好生躺着歇息。孩子好着呢,娘在这儿,雪雁她们都在,会照顾好他。”
她仔细端详着女儿的脸色,虽然苍白虚弱,但眼神清亮,并无晦暗之气,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大石,终于彻底落地。
她想起女儿幼时那副风吹就倒的病弱模样,再看看如今虽历大劫却平安闯过、还诞下健康孩儿的林黛玉,只觉得上天待林家终究不薄,对女婿苏慕白的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若非他多年来费心调理,黛玉的身体何来今日这般根基?
“娘,”
林黛玉的目光终于从孩子身上移开片刻,望向母亲,带着一丝后怕和撒娇般的依赖。
“方才…方才女儿真的以为…撑不过去了…”
回想起那如同被生生撕裂、永无止境的剧痛,她仍心有余悸。
“不许胡说!”
贾敏立刻打断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眼神却是无比的心疼。
“都过去了!过去了!我儿福大命大,往后都是好日子了!你和孩子都会平平安安的!”
她俯下身,在女儿汗湿的额头上印下一个充满安抚和祝福的轻吻。
“快闭上眼睛歇会儿,娘就在这儿守着你,守着我外孙。”
林黛玉感受着母亲熟悉的气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身心巨大的疲惫感终于如潮水般将她淹没。她顺从地闭上眼睛,嘴角却依然挂着那抹满足而温柔的微笑,一只手轻轻搭在襁褓边缘,仿佛那是她此刻最坚实的依靠。
很快,均匀而轻微的呼吸声响起,她沉入了深沉的睡眠。
产房内,只剩下新生儿偶尔发出的细微哼唧声,以及贾敏守在一旁,温柔凝视着女儿和外孙的、无比安宁满足的目光。
窗外,八月的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也送走了所有的惊涛骇浪,只余下这劫后重生的静谧与新生带来的无限希望。
半个月时光倏然而逝,八月的尾声已被九月的初凉悄然替代。
幽州城,这座饱经战火淬炼的北疆雄城,此刻展现出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而有序的繁华。
昔日略显空旷的街道,如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驼铃声声悠扬,伴随着马匹的嘶鸣和车轴的吱呀,交织成一首独特的边塞商曲。
来自西域、漠北、甚至更遥远地方的商队,满载着羊毛、皮货、香料和异域珍宝,在城门口排成长龙,接受着税吏高效而严谨的查验。
与之相对的,是来自江南、中原腹地的绸缎、瓷器、茶叶,堆积在城内新辟的巨大货栈前,等待装车北上。
空气中弥漫着羊毛特有的膻气、牲畜的汗味、香料的气息以及新漆木箱的清香,混合成一种浓烈而充满活力的“财富”味道。
这一切的核心,便是那雪白如云的羊毛。
幽州织造坊的规模在薛家掌舵下如同滚雪球般膨胀,对原料的需求几乎是无底洞。巨大的收购点遍布城郊,验毛、过秤、付银,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一车车刚刚剪下、未经处理的羊毛被送往工坊区,经过梳洗、纺线、织造等工序,最终变成厚实保暖的呢绒布匹。
这些布匹一部分供应朔方军需,更多的则通过薛家庞大的商业网络,水陆并进,远销大乾各地,甚至开始流向海外。
巨大的利润如同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哺着幽州,催生着酒肆、客栈、车马行、镖局、钱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街道两旁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展,伙计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铜钱的叮当声、银锭的碰撞声,是这座边城此刻最动听的乐章。
这是因羊毛而兴的商贸中心,是北疆从未有过的盛景。
城防军士盔明甲亮,在熙攘的人群中巡逻,目光锐利,维持着表面的秩序井然。
客商们脸上的风霜被兴奋和期待取代,步履匆匆却又目标明确。
整个城市如同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在苏慕白精心构建的规则下轰鸣运转,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然而,在这片喧嚣繁华的北城门内侧,一方开阔的空地却隔绝了尘嚣,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这里,便是英烈碑所在。
巨大的青石碑体已然矗立,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冷硬而厚重的光泽。
碑座宽厚,雕刻着象征守护的云纹与刀剑。
碑身正面,是苏慕白亲笔撰写、再由当世名匠精心镌刻的碑文,详述了朔方军数十年来戍守北疆、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尤其是紫荆关血战与顾廷烨率铁骑犁庭扫穴、野狐岭突围的惨烈功勋。碑文的结尾,“英魂永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力透石背,直刺人心。
此刻,碑前并不冷清。
几名府衙派出的老卒,正一丝不苟地用干净的布巾擦拭着碑座和碑体,拂去一夜风尘。
他们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擦拭着最珍贵的宝物,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碑前的地面上,早已堆积了不少祭品。
新鲜的瓜果散发着清香,点燃的线香袅袅升腾起青烟,醇香的美酒洒在冰冷的石板上,浸润着土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纸钱,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寄托着生者无尽的哀思。
三三两两的人影在碑前驻足。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伸出手,摩挲着碑文上某个熟悉的名字,浑浊的泪水无声滑落。
有年轻的妇人,牵着懵懂的孩童,指着碑上的名字低声诉说着什么,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也有身着戎装、刚刚换防下来的朔方军士兵,在碑前肃立,郑重地行着军礼,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充满了痛惜与坚定。
一个穿着打补丁旧衣的半大少年,独自跪在碑前角落的一个名字下方。
他小心翼翼地摆放好一个有些干瘪的苹果和一小碗粟米饭,点燃三支细细的香。
他没有哭,只是紧抿着嘴唇,眼神执拗地盯着那个名字,仿佛要将它刻进骨子里。
旁边清扫的老卒看到了,默默走过去,将自己带来的一小壶酒,轻轻倒了些在少年父亲的碑名前,然后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又继续他的擦拭工作。
肃穆、哀伤、怀念、感激、无声的誓言……种种情绪交织在这片被阳光照耀的空地上。
这里是繁华幽州最深沉的底色,是无数英魂用热血浇灌的基石。
每一次祭拜,每一次洒扫,都在无声地告诉这座城,告诉所有人,今日之安宁与富庶,从何而来。
它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朔方军将士的心,更深地系在了这座城,以及那个为他们立碑、为他们遗属谋生路的年轻知州身上。
离开肃穆的北城英烈碑,城市的喧嚣声浪再次涌入耳中,行不多远,便转入另一片区域。
这里少了些市井的嘈杂,多了种有序的繁忙——织造坊工坊区。
巨大的新工坊连成一片,机杼之声如同连绵不绝的潮汐,日夜不息。
此刻正是上工时分,工坊大门前,人流汇聚。其中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大多是年轻或中年的女子,衣着朴素但整洁,脸上虽带着生活的风霜,却不再是往日的愁苦麻木,而是洋溢着一种名为“希望”的光芒。
“王婶子,快点!要打铃了!”
一个圆脸妇人拉着另一个稍显瘦弱的妇人,脚步匆匆,脸上带着笑意。
“来了来了!”
        “菩萨保佑…祖宗保佑…一定要让玉儿平平安安…信女愿折寿相换…”
往日与荣国府那些不快,朝堂上的风云诡谲,此刻在为人母最原始的担忧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爬行。
日影悄然西斜,将廊柱的影子拉长。就在林如海觉得自己的神经已绷紧到极限,贾敏的啜泣已变为压抑的呜咽时——
“哇啊——!”
一声嘹亮、充满生命力的婴儿啼哭,如同破晓的号角,骤然刺破令人窒息的沉寂,响彻林府后宅!
这声音是如此清晰,如此有力,瞬间驱散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阴霾。
廊下所有人,包括那些屏息凝神的仆妇丫鬟,都如释重负般长长吁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狂喜。
林如海紧握的拳头倏然松开,掌心赫然是几个深深的月牙印,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
他猛地睁开眼,素来沉静如渊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出如释重负的湿润与巨大的喜悦。
一直紧绷如弓弦的脊背,在这一刻终于微微放松下来。
贾敏则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身体一软,若非嬷嬷眼疾手快,几乎瘫倒在地。
房门“吱呀”一声被拉开,满头大汗却笑容满面的稳婆探出身来,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庆:
“恭喜相爷!恭喜夫人!姑娘生了!是位健壮的小公子!母子平安!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好!好!好!”
林如海连道三声好,声音带着微微的颤抖,是久悬之心终于落地的踏实与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立刻对侍立一旁的管家沉声道:
“赏!重重有赏!府中上下,皆有赏!”
管家喜气洋洋地高声应道:
“是!谢相爷!恭喜相爷喜得外孙!”
立刻便有伶俐的丫鬟捧着早已备好的、沉甸甸的红封上前,塞到稳婆和几个丫鬟手中。
一时间,“恭喜相爷!恭喜夫人!”的道贺声响成一片,府中上下洋溢着浓浓的喜庆。
稳婆接了红封,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道谢:
“谢相爷!谢夫人厚赏!姑娘真是有福之人,虽然过程凶险了些,但吉人自有天相,小公子嗓门可亮堂了!老身这就去给小公子收拾干净。”
贾敏哪里还等得及,稳婆话音未落,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抬步就往产房里冲。
林如海虽也极想立刻见到女儿和外孙,但终究守着规矩,只站在门外,目光灼灼地望向那重新开启又迅速合拢的门缝,仿佛想穿透那层阻隔,亲眼确认女儿安然无恙。
产房内,弥漫着淡淡的血腥气和药味。光线有些昏暗,窗户被厚厚的帘子遮住了大半,只留一丝缝隙透入微光。
林黛玉虚弱地躺在锦被之中,脸色苍白如纸,额头、鬓角的发丝被汗水浸透,凌乱地贴在肌肤上,整个人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疲惫与脆弱。
然而,那双依旧清澈如水的眸子,此刻却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到极致的光芒,一眨不眨地凝视着被包裹在柔软襁褓中、放在她枕边的小小婴孩。
那婴孩皮肤还带着初生的红皱,闭着眼睛,小嘴微微嚅动,方才那声嘹亮的啼哭似乎耗尽了他的力气,此刻正安静地沉睡着,只有那微微起伏的小胸脯证明着生命的鲜活。
贾敏几乎是扑到床边的,她先是小心翼翼、充满无限怜爱地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外孙,那皱巴巴的小脸在她眼中却如同稀世珍宝。
随即,她的目光便牢牢锁定了女儿,看着黛玉憔悴虚弱的模样,刚刚止住的眼泪又涌了上来。
“我的儿啊…”
贾敏的声音哽咽着,带着无尽的心疼。她伸出手,用温热的帕子,极其轻柔地擦拭着黛玉额上颈间的汗水,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触碰一件易碎的瓷器。
“受苦了…**心肝,你受苦了…”
贾敏的眼泪扑簌簌落在林黛玉的手背上。
林黛玉感受到母亲指尖的颤抖和温热的泪,艰难的扯动嘴角,露出一丝虚弱却无比满足的微笑,声音细若蚊呐,带着生产后的沙哑:
“娘…不苦…您看,他…他多好…”
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枕边的小生命,那眼神里充满了初为人母的惊奇、温柔和一种无法言喻的巨大幸福。
她尝试着抬起无力的手,想要去触碰孩子的小脸。
贾敏连忙轻轻按住女儿的手,将那只冰凉的手握在自己温暖的手心里揉搓着:
“别动,玉儿,你刚生完,元气大伤,要好生躺着歇息。孩子好着呢,娘在这儿,雪雁她们都在,会照顾好他。”
她仔细端详着女儿的脸色,虽然苍白虚弱,但眼神清亮,并无晦暗之气,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大石,终于彻底落地。
她想起女儿幼时那副风吹就倒的病弱模样,再看看如今虽历大劫却平安闯过、还诞下健康孩儿的林黛玉,只觉得上天待林家终究不薄,对女婿苏慕白的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若非他多年来费心调理,黛玉的身体何来今日这般根基?
“娘,”
林黛玉的目光终于从孩子身上移开片刻,望向母亲,带着一丝后怕和撒娇般的依赖。
“方才…方才女儿真的以为…撑不过去了…”
回想起那如同被生生撕裂、永无止境的剧痛,她仍心有余悸。
“不许胡说!”
贾敏立刻打断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眼神却是无比的心疼。
“都过去了!过去了!我儿福大命大,往后都是好日子了!你和孩子都会平平安安的!”
她俯下身,在女儿汗湿的额头上印下一个充满安抚和祝福的轻吻。
“快闭上眼睛歇会儿,娘就在这儿守着你,守着我外孙。”
林黛玉感受着母亲熟悉的气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身心巨大的疲惫感终于如潮水般将她淹没。她顺从地闭上眼睛,嘴角却依然挂着那抹满足而温柔的微笑,一只手轻轻搭在襁褓边缘,仿佛那是她此刻最坚实的依靠。
很快,均匀而轻微的呼吸声响起,她沉入了深沉的睡眠。
产房内,只剩下新生儿偶尔发出的细微哼唧声,以及贾敏守在一旁,温柔凝视着女儿和外孙的、无比安宁满足的目光。
窗外,八月的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也送走了所有的惊涛骇浪,只余下这劫后重生的静谧与新生带来的无限希望。
半个月时光倏然而逝,八月的尾声已被九月的初凉悄然替代。
幽州城,这座饱经战火淬炼的北疆雄城,此刻展现出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而有序的繁华。
昔日略显空旷的街道,如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驼铃声声悠扬,伴随着马匹的嘶鸣和车轴的吱呀,交织成一首独特的边塞商曲。
来自西域、漠北、甚至更遥远地方的商队,满载着羊毛、皮货、香料和异域珍宝,在城门口排成长龙,接受着税吏高效而严谨的查验。
与之相对的,是来自江南、中原腹地的绸缎、瓷器、茶叶,堆积在城内新辟的巨大货栈前,等待装车北上。
空气中弥漫着羊毛特有的膻气、牲畜的汗味、香料的气息以及新漆木箱的清香,混合成一种浓烈而充满活力的“财富”味道。
这一切的核心,便是那雪白如云的羊毛。
幽州织造坊的规模在薛家掌舵下如同滚雪球般膨胀,对原料的需求几乎是无底洞。巨大的收购点遍布城郊,验毛、过秤、付银,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一车车刚刚剪下、未经处理的羊毛被送往工坊区,经过梳洗、纺线、织造等工序,最终变成厚实保暖的呢绒布匹。
这些布匹一部分供应朔方军需,更多的则通过薛家庞大的商业网络,水陆并进,远销大乾各地,甚至开始流向海外。
巨大的利润如同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哺着幽州,催生着酒肆、客栈、车马行、镖局、钱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街道两旁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展,伙计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铜钱的叮当声、银锭的碰撞声,是这座边城此刻最动听的乐章。
这是因羊毛而兴的商贸中心,是北疆从未有过的盛景。
城防军士盔明甲亮,在熙攘的人群中巡逻,目光锐利,维持着表面的秩序井然。
客商们脸上的风霜被兴奋和期待取代,步履匆匆却又目标明确。
整个城市如同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在苏慕白精心构建的规则下轰鸣运转,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然而,在这片喧嚣繁华的北城门内侧,一方开阔的空地却隔绝了尘嚣,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这里,便是英烈碑所在。
巨大的青石碑体已然矗立,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冷硬而厚重的光泽。
碑座宽厚,雕刻着象征守护的云纹与刀剑。
碑身正面,是苏慕白亲笔撰写、再由当世名匠精心镌刻的碑文,详述了朔方军数十年来戍守北疆、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尤其是紫荆关血战与顾廷烨率铁骑犁庭扫穴、野狐岭突围的惨烈功勋。碑文的结尾,“英魂永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力透石背,直刺人心。
此刻,碑前并不冷清。
几名府衙派出的老卒,正一丝不苟地用干净的布巾擦拭着碑座和碑体,拂去一夜风尘。
他们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擦拭着最珍贵的宝物,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碑前的地面上,早已堆积了不少祭品。
新鲜的瓜果散发着清香,点燃的线香袅袅升腾起青烟,醇香的美酒洒在冰冷的石板上,浸润着土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纸钱,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寄托着生者无尽的哀思。
三三两两的人影在碑前驻足。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伸出手,摩挲着碑文上某个熟悉的名字,浑浊的泪水无声滑落。
有年轻的妇人,牵着懵懂的孩童,指着碑上的名字低声诉说着什么,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也有身着戎装、刚刚换防下来的朔方军士兵,在碑前肃立,郑重地行着军礼,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充满了痛惜与坚定。
一个穿着打补丁旧衣的半大少年,独自跪在碑前角落的一个名字下方。
他小心翼翼地摆放好一个有些干瘪的苹果和一小碗粟米饭,点燃三支细细的香。
他没有哭,只是紧抿着嘴唇,眼神执拗地盯着那个名字,仿佛要将它刻进骨子里。
旁边清扫的老卒看到了,默默走过去,将自己带来的一小壶酒,轻轻倒了些在少年父亲的碑名前,然后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又继续他的擦拭工作。
肃穆、哀伤、怀念、感激、无声的誓言……种种情绪交织在这片被阳光照耀的空地上。
这里是繁华幽州最深沉的底色,是无数英魂用热血浇灌的基石。
每一次祭拜,每一次洒扫,都在无声地告诉这座城,告诉所有人,今日之安宁与富庶,从何而来。
它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朔方军将士的心,更深地系在了这座城,以及那个为他们立碑、为他们遗属谋生路的年轻知州身上。
离开肃穆的北城英烈碑,城市的喧嚣声浪再次涌入耳中,行不多远,便转入另一片区域。
这里少了些市井的嘈杂,多了种有序的繁忙——织造坊工坊区。
巨大的新工坊连成一片,机杼之声如同连绵不绝的潮汐,日夜不息。
此刻正是上工时分,工坊大门前,人流汇聚。其中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大多是年轻或中年的女子,衣着朴素但整洁,脸上虽带着生活的风霜,却不再是往日的愁苦麻木,而是洋溢着一种名为“希望”的光芒。
“王婶子,快点!要打铃了!”
一个圆脸妇人拉着另一个稍显瘦弱的妇人,脚步匆匆,脸上带着笑意。
“来了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