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附骨之疽的忧心忡忡依然存在,却不再是纯粹的恐慌,而是转化为一种孤注一掷后的决绝与狠厉。
他深吸了一口初春依旧寒冽的空气,那份凉意直透肺腑,却也奇异地让他躁动的血液稍稍平复。
“阿福。”
萧钦言的声音在宫墙夹道间响起,平静得听不出丝毫波澜,眼神已恢复了一贯的深沉。
等候在宫道尽头的府内老仆闻声,立刻悄无声息地迎了上来,垂手侍立。
“回府。”
“是,相爷。”
老仆人躬身应道,声音压得极低。
萧钦言踩着稳如磐石的脚步,登上候在承天门外那辆看似朴素却内藏奢华的马车。
车帘落下,将外界的光线与窥探隔绝开来。车厢内瞬间陷入一种带着檀香和陈年锦缎气味的幽暗。
随着车轮在青石御道上轧轧滚动,萧钦言闭目靠在车厢壁的软垫上。
方才于宫墙阴影下灵光乍现的方案,此刻在他精密如罗盘的脑海中迅速分解、重组、推演。
如同高手弈棋,每一步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对方的可能应对,自己的安全边际在哪里,他需要考虑的环环相扣。
北静王府,这个名字最终清晰地浮现出来。
四王之中,北静王在朝堂的人脉最深,心思也最为活络,与贾府过往密切,如今也必定最为惶恐。由他入手,风险最小,亦能最快辐射影响其他三王。
况且,北静王年纪相对较轻,比那些老顽固少了些顽固,多了些对时势的敏锐,更懂得如何在刀锋上跳舞。
马车拐入一条僻静的街巷,远离了皇城的喧嚣。
萧钦言睁开眼,从袖中摸出一个寸许长的特制铜管。
他并未书写,只是从贴身内袋里取出一枚私印小章,小心地蘸了点无色的印泥(实为特制药水),在铜管内壁某个极其隐蔽的位置,轻轻地、点了几下。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点数,组成一个只有极少数心腹才知晓的复杂暗码。
这暗码并非直接指令,而是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的标记。
意味着在约定好的某处、某个时刻,会有绝对可靠的人,将“该说的话”传递给“该听到的人”。
萧钦言无声地将铜管旋紧,指尖冰冷。
做完这一切,他撩开车厢侧壁悬挂的厚重帘布一角,向外看了一眼。
车窗外,是神都傍晚街市开始点起的灯火,光影在萧钦言深不可测的眼眸里明灭不定,映不出丝毫情绪。
马车并未驶向位于内城的相府,而是拐入了一条更深的巷子,停在了一座不起眼的后门前。
很快,一个穿着不起眼灰色短袄的身影,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融入街角的暮色里,那枚小小铜管已消失不见。
风声呜咽着掠过宫廷的重重高檐,吹动着马车上的锦帘。
萧钦言放下了帘子,重新置身于车内的幽暗之中。
他摩挲着拇指上一枚温润的羊脂白玉扳指,冰凉的触感似乎在提醒他那条不容逾越的底线。
“四王,养寇自重。”
萧钦言低声自语,声音低沉得如同耳语,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此乃利刃,既可伤敌,亦能反噬……尺度……分寸……”
他的声音渐渐低不可闻,最终被车轮的辚辚声彻底吞没。
幽深的宫巷暮色四合,车轮滚动的声音似乎带着某种冰冷的决心驶向远方,驶入这神都初春越发浓重的夜色里,也驶入一场即将在帝国另一侧边陲点燃的、足以改变朝堂格局的烽烟前奏。
远处城楼风铃叮当,隐约可闻,却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寂寥萧索,仿佛某种预警。
两日后,荣国府,荣庆堂。
暮春的风,本该带着暖意,却吹不透荣庆堂内那层厚重的、几乎凝滞的阴寒。
浓得化不开的药味,苦涩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沉甸甸地压在人心头。
往日喧嚣笑语、儿孙绕膝的热闹恍如隔世,偌大的厅堂空寂冰冷,只有角落炭盆里偶尔爆出几点微弱的火星,如同垂死的叹息。
描金拔步床上,金丝帐幔半垂。
贾老太太歪在锦被堆里,身上搭着条明黄绫的薄被,面如金纸,双颊深深凹陷下去,眼窝青黑,一双曾看透世情、精明锐利的眼睛,此刻盛满了浑浊的绝望,无力地半阖着,仿佛连睁眼都耗尽了力气。
曾经支撑着赫赫扬扬两府门楣的精气神,已被连日来的打击抽空了,只剩下风中残烛般的虚弱。
赖大家的捧着刚煎好的参汤,小心翼翼地用小银匙吹凉了,凑到唇边轻唤。
“老祖宗,药好了,您用一点。”
贾老太太眼皮勉强抬了抬,嘴唇翕动,却没发出声音,只是厌烦地微微侧过头。
赖大家的犹豫了一下,不敢再劝。
就在这一片死寂中,门外传来一阵迟疑而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厅堂里回荡,格外清晰。
门帘被轻轻掀起,一个身着玄色道袍、形容萧索的身影踏了进来,来人正是贾政。
与数月前相比,贾政清减了许多,那身崭新的道袍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面上带着一种长久避世带来的疏离与灰败,眉宇间更是凝结着一团化不开的颓丧与憔悴。
自那次被御史弹劾“僭越兄长”、“治家无方”后,他羞愤难当,无颜面对世人,更厌倦了家中俗务倾轧,索性以“修行养性”为名,躲到了城外的玄真观,对外界之事充耳不闻,如同鸵鸟般将头埋进了沙砾。
此刻重返家门,走进这愁云惨雾的核心,贾政的脚步虚浮,眼神躲闪,甚至不敢直视病榻上的老母。
他并非无情,正是这深重的愧疚与无能为力的钝痛,让他此前一直龟缩。
贾宝玉已成了废人,声名扫地,他心中虽恨其不争,却也难掩一丝血脉牵连的复杂愁绪。
但真正将他从封闭的道观中逼出来的,是那个让他心疼如绞、辗转难眠的名字,元春。
他最乖巧懂事、最识大体的女儿。
为了家族荣耀,甘愿舍弃青春韶华,踏入那不见天日的深宫禁苑,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与煎熬,如履薄冰地为家族挣来一线荣光。
这份沉甸甸的牺牲,贾政午夜梦回时总是心疼不已。
可如今呢,那所谓的“圣眷隆恩”,竟不过是一场精心算计的阴谋。
元春封妃的余温尚在,省亲别墅还未完工,她便被一封了凤藻宫,幽禁深宫,失了心疯的流言在京中不胫而走。
贾政能想象女儿在那铁桶般的禁宫内孤立无援、精神崩溃的惨状。
这哪里是失心疯,分明是走投无路、痛彻心扉后的绝望啊。
一想到亲生骨肉被如此玩弄、利用,贾政便觉心如刀绞,一股翻腾的血气冲顶,让他眼前发黑。
更让他日夜难安的是预感到的更大风暴。
贾元春失势被囚,荣国府这棵大树,根基已被蛀空,枝叶已被狂风摧折。
皇帝的屠刀,已经悬在了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大厦倾颓只在旦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贾政身为荣国府嫡脉子嗣,就算再平庸无能,再想避世,血脉深处那份维系家族存续的责任感和恐惧感,终究将他逼回了这方寸必争的战场。
尽管,他脑中依旧空空如也,对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没有半点主意。
贾政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惶与羞愧,一步步挪到床前,双膝一曲,无声地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
“母亲……儿子不孝……”
声音嘶哑干涩,带着一路风尘和内心的煎熬。
听到声音,贾老太太浑浊的眼珠艰难地转动了一下,缓缓聚焦在次子身上。
那眼神起初是麻木的,随即燃起一丝微弱的光,那光迅速变得复杂,是怨,是怒,是悲,最终却又化为沉沉的、死水般的疲倦和一丝绝境中抓住稻草的希冀。
她抬起枯槁如枝的手,无力地挥了挥。
赖大家的一见,立刻知趣地带着屋里仅有的一个小丫鬟无声地退了出去,厚重的门帘垂下,隔绝了内外。
室内只剩母子二人,空气越发凝滞压抑。
“你,还知道回来。”老太太的声音微弱得如同叹息,却字字刮在贾政心上。
贾政头垂得更低,额头几乎触地。
“儿子愧对母亲,愧对祖宗,只是,只是念及元春,念及家中。”
他语不成句,声音哽咽。
贾老太太闭上眼,眼角似有泪痕划过,沉默良久才再开口,声音冰冷中透着死寂。
“回来又如何?”
“晚了,一切都晚了。”
“完了,全完了。”
那“完了”二字,像是耗尽了她最后的气力,带着末路的苍凉。
贾政猛地抬头,急切地说。
“不,母亲!还未到山穷水尽。”
“儿子此来、儿子此来是带回了一丝生机。”
“生机?”
贾老太太猛地睁开眼,浑浊的眸子里精光乍现,那是一种在漫长绝望黑暗中骤然看到一抹微光的极度专注。
“何处生机?”
声音虽弱,却带上了锐利的钩子。
贾政不敢卖关子,连忙将昨日玄真观中遇到那瘸腿乞丐道士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
如何看他可怜施舍饭菜银钱,对方如何谢他赠了他一卦,又如何写了那四句藏头诗。
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那张折叠得整齐的泛黄笺纸,小心翼翼地双手呈上。
老太太挣扎着想坐起,奈何身体实在虚弱,只能微微欠身,颤抖着伸出手接过了那张纸。
纸上墨迹尚新,字迹遒劲有力,全然不像出自一个乞讨的瘸子之手。
四句诗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西风浩荡摧危旌,
海波翻涌暗藏兵。
超然世外非长策,
脱困唯争此渡津。
老太太的目光死死钉在那四句诗上,一遍、两遍、三遍,她的呼吸渐渐变得急促,原本浑浊的眼睛如同被投入火炭般燃烧起来,那是一种惊骇、怀疑、难以置信,最终交织成恍然大悟的剧震。
“西、海、超、脱!”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在她早已一片死寂的心湖中炸响!
她枯槁的身体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抖起来,攥着纸笺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仿佛要将这薄薄的纸张点燃。
一瞬间,无数前因后果、朝堂秘闻、四王动向在她脑海中疯狂地串联、碰撞。
皇帝对开国元勋的猜忌和步步紧逼,收京营、削兵权、幽禁元春、太上皇势微。
西海,那正是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王世代经营、赖以存身的根本之地。
四王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太上皇残余的势力、四王百年的底蕴、西海漫长的防线与桀骜难驯的藩属、
这些就是那“摧危旌”的浩荡“西风”,就是“暗藏兵”的汹涌“海波”。
“养寇自重。”
这四个沉甸甸、血淋淋的字眼,如同鬼魅般从她心底最深处浮起。
这是勋贵世家在皇权更迭、帝王猜忌下,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保命符。
让西边乱起来!让朝廷无法忽视,让平乱的功劳和责任再次落到他们四王头上。
如此,皇帝便不敢轻易动他们。
那道士所谓“超然世外非长策”,不正是在点醒他们荣国府吗。
躲到玄真观清修、闭门自守就是等死。
真正的出路“渡津”在哪里?
就在这“西海风起”所带来的巨大变局之中。
这绝不是普通的算命,这是一道指向绝处求生的、挟裹着血与火的出路符。
巨大的信息冲击和洞彻带来的震撼,让老太太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喉头涌上一阵腥甜,却又被她强行咽下。
贾老太太死死攥着那纸,急促地喘息着,胸脯剧烈起伏,如同破旧的风箱。
贾政看着母亲剧变的脸色和虚脱般的反应,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膝行上前。
“母亲,母亲您怎么样,都是儿子的错,不该、”
“住口。”
贾老太太猛地一声厉喝,声音沙哑刺耳,却带着一种病中垂危之人罕有的决绝和力量。
她目光如电,骤然射向贾政,那眼神中混合着无边的恐惧和一种近乎疯狂的孤注一掷。
“政儿、”
她声音压得极低,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森然。
“这纸上之言,只到你我心门为止。”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外,便是再亲再近之人,也断不能透露半字。”
“违者……形同此纸!”
他深吸了一口初春依旧寒冽的空气,那份凉意直透肺腑,却也奇异地让他躁动的血液稍稍平复。
“阿福。”
萧钦言的声音在宫墙夹道间响起,平静得听不出丝毫波澜,眼神已恢复了一贯的深沉。
等候在宫道尽头的府内老仆闻声,立刻悄无声息地迎了上来,垂手侍立。
“回府。”
“是,相爷。”
老仆人躬身应道,声音压得极低。
萧钦言踩着稳如磐石的脚步,登上候在承天门外那辆看似朴素却内藏奢华的马车。
车帘落下,将外界的光线与窥探隔绝开来。车厢内瞬间陷入一种带着檀香和陈年锦缎气味的幽暗。
随着车轮在青石御道上轧轧滚动,萧钦言闭目靠在车厢壁的软垫上。
方才于宫墙阴影下灵光乍现的方案,此刻在他精密如罗盘的脑海中迅速分解、重组、推演。
如同高手弈棋,每一步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对方的可能应对,自己的安全边际在哪里,他需要考虑的环环相扣。
北静王府,这个名字最终清晰地浮现出来。
四王之中,北静王在朝堂的人脉最深,心思也最为活络,与贾府过往密切,如今也必定最为惶恐。由他入手,风险最小,亦能最快辐射影响其他三王。
况且,北静王年纪相对较轻,比那些老顽固少了些顽固,多了些对时势的敏锐,更懂得如何在刀锋上跳舞。
马车拐入一条僻静的街巷,远离了皇城的喧嚣。
萧钦言睁开眼,从袖中摸出一个寸许长的特制铜管。
他并未书写,只是从贴身内袋里取出一枚私印小章,小心地蘸了点无色的印泥(实为特制药水),在铜管内壁某个极其隐蔽的位置,轻轻地、点了几下。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点数,组成一个只有极少数心腹才知晓的复杂暗码。
这暗码并非直接指令,而是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的标记。
意味着在约定好的某处、某个时刻,会有绝对可靠的人,将“该说的话”传递给“该听到的人”。
萧钦言无声地将铜管旋紧,指尖冰冷。
做完这一切,他撩开车厢侧壁悬挂的厚重帘布一角,向外看了一眼。
车窗外,是神都傍晚街市开始点起的灯火,光影在萧钦言深不可测的眼眸里明灭不定,映不出丝毫情绪。
马车并未驶向位于内城的相府,而是拐入了一条更深的巷子,停在了一座不起眼的后门前。
很快,一个穿着不起眼灰色短袄的身影,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融入街角的暮色里,那枚小小铜管已消失不见。
风声呜咽着掠过宫廷的重重高檐,吹动着马车上的锦帘。
萧钦言放下了帘子,重新置身于车内的幽暗之中。
他摩挲着拇指上一枚温润的羊脂白玉扳指,冰凉的触感似乎在提醒他那条不容逾越的底线。
“四王,养寇自重。”
萧钦言低声自语,声音低沉得如同耳语,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此乃利刃,既可伤敌,亦能反噬……尺度……分寸……”
他的声音渐渐低不可闻,最终被车轮的辚辚声彻底吞没。
幽深的宫巷暮色四合,车轮滚动的声音似乎带着某种冰冷的决心驶向远方,驶入这神都初春越发浓重的夜色里,也驶入一场即将在帝国另一侧边陲点燃的、足以改变朝堂格局的烽烟前奏。
远处城楼风铃叮当,隐约可闻,却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寂寥萧索,仿佛某种预警。
两日后,荣国府,荣庆堂。
暮春的风,本该带着暖意,却吹不透荣庆堂内那层厚重的、几乎凝滞的阴寒。
浓得化不开的药味,苦涩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沉甸甸地压在人心头。
往日喧嚣笑语、儿孙绕膝的热闹恍如隔世,偌大的厅堂空寂冰冷,只有角落炭盆里偶尔爆出几点微弱的火星,如同垂死的叹息。
描金拔步床上,金丝帐幔半垂。
贾老太太歪在锦被堆里,身上搭着条明黄绫的薄被,面如金纸,双颊深深凹陷下去,眼窝青黑,一双曾看透世情、精明锐利的眼睛,此刻盛满了浑浊的绝望,无力地半阖着,仿佛连睁眼都耗尽了力气。
曾经支撑着赫赫扬扬两府门楣的精气神,已被连日来的打击抽空了,只剩下风中残烛般的虚弱。
赖大家的捧着刚煎好的参汤,小心翼翼地用小银匙吹凉了,凑到唇边轻唤。
“老祖宗,药好了,您用一点。”
贾老太太眼皮勉强抬了抬,嘴唇翕动,却没发出声音,只是厌烦地微微侧过头。
赖大家的犹豫了一下,不敢再劝。
就在这一片死寂中,门外传来一阵迟疑而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厅堂里回荡,格外清晰。
门帘被轻轻掀起,一个身着玄色道袍、形容萧索的身影踏了进来,来人正是贾政。
与数月前相比,贾政清减了许多,那身崭新的道袍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面上带着一种长久避世带来的疏离与灰败,眉宇间更是凝结着一团化不开的颓丧与憔悴。
自那次被御史弹劾“僭越兄长”、“治家无方”后,他羞愤难当,无颜面对世人,更厌倦了家中俗务倾轧,索性以“修行养性”为名,躲到了城外的玄真观,对外界之事充耳不闻,如同鸵鸟般将头埋进了沙砾。
此刻重返家门,走进这愁云惨雾的核心,贾政的脚步虚浮,眼神躲闪,甚至不敢直视病榻上的老母。
他并非无情,正是这深重的愧疚与无能为力的钝痛,让他此前一直龟缩。
贾宝玉已成了废人,声名扫地,他心中虽恨其不争,却也难掩一丝血脉牵连的复杂愁绪。
但真正将他从封闭的道观中逼出来的,是那个让他心疼如绞、辗转难眠的名字,元春。
他最乖巧懂事、最识大体的女儿。
为了家族荣耀,甘愿舍弃青春韶华,踏入那不见天日的深宫禁苑,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与煎熬,如履薄冰地为家族挣来一线荣光。
这份沉甸甸的牺牲,贾政午夜梦回时总是心疼不已。
可如今呢,那所谓的“圣眷隆恩”,竟不过是一场精心算计的阴谋。
元春封妃的余温尚在,省亲别墅还未完工,她便被一封了凤藻宫,幽禁深宫,失了心疯的流言在京中不胫而走。
贾政能想象女儿在那铁桶般的禁宫内孤立无援、精神崩溃的惨状。
这哪里是失心疯,分明是走投无路、痛彻心扉后的绝望啊。
一想到亲生骨肉被如此玩弄、利用,贾政便觉心如刀绞,一股翻腾的血气冲顶,让他眼前发黑。
更让他日夜难安的是预感到的更大风暴。
贾元春失势被囚,荣国府这棵大树,根基已被蛀空,枝叶已被狂风摧折。
皇帝的屠刀,已经悬在了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大厦倾颓只在旦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贾政身为荣国府嫡脉子嗣,就算再平庸无能,再想避世,血脉深处那份维系家族存续的责任感和恐惧感,终究将他逼回了这方寸必争的战场。
尽管,他脑中依旧空空如也,对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没有半点主意。
贾政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惶与羞愧,一步步挪到床前,双膝一曲,无声地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
“母亲……儿子不孝……”
声音嘶哑干涩,带着一路风尘和内心的煎熬。
听到声音,贾老太太浑浊的眼珠艰难地转动了一下,缓缓聚焦在次子身上。
那眼神起初是麻木的,随即燃起一丝微弱的光,那光迅速变得复杂,是怨,是怒,是悲,最终却又化为沉沉的、死水般的疲倦和一丝绝境中抓住稻草的希冀。
她抬起枯槁如枝的手,无力地挥了挥。
赖大家的一见,立刻知趣地带着屋里仅有的一个小丫鬟无声地退了出去,厚重的门帘垂下,隔绝了内外。
室内只剩母子二人,空气越发凝滞压抑。
“你,还知道回来。”老太太的声音微弱得如同叹息,却字字刮在贾政心上。
贾政头垂得更低,额头几乎触地。
“儿子愧对母亲,愧对祖宗,只是,只是念及元春,念及家中。”
他语不成句,声音哽咽。
贾老太太闭上眼,眼角似有泪痕划过,沉默良久才再开口,声音冰冷中透着死寂。
“回来又如何?”
“晚了,一切都晚了。”
“完了,全完了。”
那“完了”二字,像是耗尽了她最后的气力,带着末路的苍凉。
贾政猛地抬头,急切地说。
“不,母亲!还未到山穷水尽。”
“儿子此来、儿子此来是带回了一丝生机。”
“生机?”
贾老太太猛地睁开眼,浑浊的眸子里精光乍现,那是一种在漫长绝望黑暗中骤然看到一抹微光的极度专注。
“何处生机?”
声音虽弱,却带上了锐利的钩子。
贾政不敢卖关子,连忙将昨日玄真观中遇到那瘸腿乞丐道士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
如何看他可怜施舍饭菜银钱,对方如何谢他赠了他一卦,又如何写了那四句藏头诗。
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那张折叠得整齐的泛黄笺纸,小心翼翼地双手呈上。
老太太挣扎着想坐起,奈何身体实在虚弱,只能微微欠身,颤抖着伸出手接过了那张纸。
纸上墨迹尚新,字迹遒劲有力,全然不像出自一个乞讨的瘸子之手。
四句诗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西风浩荡摧危旌,
海波翻涌暗藏兵。
超然世外非长策,
脱困唯争此渡津。
老太太的目光死死钉在那四句诗上,一遍、两遍、三遍,她的呼吸渐渐变得急促,原本浑浊的眼睛如同被投入火炭般燃烧起来,那是一种惊骇、怀疑、难以置信,最终交织成恍然大悟的剧震。
“西、海、超、脱!”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在她早已一片死寂的心湖中炸响!
她枯槁的身体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抖起来,攥着纸笺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仿佛要将这薄薄的纸张点燃。
一瞬间,无数前因后果、朝堂秘闻、四王动向在她脑海中疯狂地串联、碰撞。
皇帝对开国元勋的猜忌和步步紧逼,收京营、削兵权、幽禁元春、太上皇势微。
西海,那正是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王世代经营、赖以存身的根本之地。
四王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太上皇残余的势力、四王百年的底蕴、西海漫长的防线与桀骜难驯的藩属、
这些就是那“摧危旌”的浩荡“西风”,就是“暗藏兵”的汹涌“海波”。
“养寇自重。”
这四个沉甸甸、血淋淋的字眼,如同鬼魅般从她心底最深处浮起。
这是勋贵世家在皇权更迭、帝王猜忌下,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保命符。
让西边乱起来!让朝廷无法忽视,让平乱的功劳和责任再次落到他们四王头上。
如此,皇帝便不敢轻易动他们。
那道士所谓“超然世外非长策”,不正是在点醒他们荣国府吗。
躲到玄真观清修、闭门自守就是等死。
真正的出路“渡津”在哪里?
就在这“西海风起”所带来的巨大变局之中。
这绝不是普通的算命,这是一道指向绝处求生的、挟裹着血与火的出路符。
巨大的信息冲击和洞彻带来的震撼,让老太太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喉头涌上一阵腥甜,却又被她强行咽下。
贾老太太死死攥着那纸,急促地喘息着,胸脯剧烈起伏,如同破旧的风箱。
贾政看着母亲剧变的脸色和虚脱般的反应,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膝行上前。
“母亲,母亲您怎么样,都是儿子的错,不该、”
“住口。”
贾老太太猛地一声厉喝,声音沙哑刺耳,却带着一种病中垂危之人罕有的决绝和力量。
她目光如电,骤然射向贾政,那眼神中混合着无边的恐惧和一种近乎疯狂的孤注一掷。
“政儿、”
她声音压得极低,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森然。
“这纸上之言,只到你我心门为止。”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除此外,便是再亲再近之人,也断不能透露半字。”
“违者……形同此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