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侯爷。”沈忠领命,又道,“侯爷,还有一事。岭南传来消息,接触赵德安的那条线,似乎引起了对方警觉。我们的人发现,最近有另一股不明势力在赵德安住处附近活动,意图不明。”
“另一股势力?”沈景玄眼神一凛,“是敌是友?可曾交手?”
“未曾。对方行事极为隐蔽,只是远远监视,似乎也在观察赵德安。我们的人按侯爷吩咐,以静制动,未敢轻举妄动。”
沈景玄沉吟片刻:“增派人手,暗中监视那股不明势力,设法查明其来历。赵德安那边,暂时停止一切接触,转为外围观察,确保我们的人安全。”
他心中疑云丛生。
除了他,还有谁在关注废太子时期的旧人?
是当年构陷太子的幕后黑手在清除痕迹?
还是……有其他势力也在暗中调查此事?
这潭水,比他想象的更深。
太傅府内,岑晚音的日子依旧平静。
她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药房和书房里,研究古籍,调制香方。
这日,她按古方尝试炼制一种解毒丸,缺少一味关键的“龙涎香”。
此物珍贵,太傅府库存已尽。她想起京中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或许有货,便带着丫鬟春桃出了门。
济世堂内药香浓郁,伙计见是太傅府的小姐,恭敬地将她引入内堂。
恰在此时,康亲王世子萧煜也带着随从走了进来。
他近日有些咳嗽,府中医官开的药效果不佳,便想来这京城最好的药堂换个方子。
萧煜一眼就看到了正要转入内堂的岑晚音。
少女侧影清丽,气质沉静,与他平日见过的女子截然不同。
他脚步一顿,竟忘了咳嗽,下意识地整了整衣冠。
“那位姑娘是……”他问身旁的随从。
随从低声道:“世子,那是太傅府的岑姑娘。”
“岑晚音……”萧煜喃喃道,心中莫名生出一股好奇与征服欲。
他并未立刻上前搭讪,而是等岑晚音配完药离开后,才向掌柜打听:“方才那位岑姑娘,所购何药?”
掌柜见是世子,不敢隐瞒,如实相告:“回世子,岑姑娘是来问龙涎香的,小店恰好新到了一批上等货,姑娘已购了一些离去。”
萧煜眼珠一转,心中有了主意。
几日后,一盒品相极佳的龙涎香被送到了太傅府,指名赠予岑晚音姑娘。
并附言道:“闻姑娘寻此物制药,聊表心意,望姑娘笑纳。”落款是“煜”。
岑晚音看着那盒价值不菲的龙涎香,眉头微蹙。
她与康亲王世子素无交集,这份厚礼来得突兀。
她吩咐春桃:“原物退回,就说心意领了,但礼物太过贵重,不敢承受。”
礼物被退了回来,萧煜非但不恼,反而觉得这女子更有意思了。
他平日所见女子,无不巴结奉承,何曾见过这般不假辞色的?
他想了想,又换了一种方式。
他不再送贵重礼物,而是开始搜罗一些罕见的医书孤本,或是记录奇方异法的残卷,托人悄悄送至太傅府,不留名姓。
起初,岑晚音依旧退回。
但有一次,她在一本残卷中看到了一个治疗心疾的古方,与她正在研究的一个病例极为契合,竟有些舍不得。
挣扎片刻,她让春桃将书款送至王府门房,算是买下。
萧煜收到书款,不禁失笑,觉得这女子不仅特别,还颇有原则。
他这种**金汤匙出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世子,第一次遇到了需要花费心思才能真正接近的对象,这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兴趣。
这些细微的往来,自然逃不过沈景玄的耳目。
当他得知萧煜开始以医书为媒,试图接近岑晚音时,握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眸色暗沉。
“沈忠。”他声音听不出情绪,“康亲王世子近日,似乎很清闲。”
沈忠垂首:“属下明白。”
有些事,不需要说得太透。
与此同时,对周谨的调查有了初步结果。
此人家道中落后,凭借一手好字和谨慎性格,经人引荐进入王府,主要负责文书誊写和档案整理,工作勤恳,深得管事信任。
表面看来,并无异常。
但沈忠发现,周谨每隔一段时间,会独自去城西的一间小茶馆喝茶,一坐就是半个时辰,似乎只是在发呆。
而那个茶馆,离当年一位被流放御史的旧宅不远。
是巧合,还是……怀旧?
沈景玄吩咐:“继续盯着,尤其注意他下次去茶馆时,有无与人接触,或者有无异常举止。”
线索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才能串联起来。
而朝堂之上,关于边关军饷调配的争议再起,沈景玄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应对,与各方势力周旋。
岭南赵德安处出现不明势力监视的消息,让沈景玄心中的弦绷得更紧。
他召来沈忠,在书房密谈。
“侯爷,岭南那边,监视赵德安的人很警觉,我们的人不敢靠太近,对方身份依旧不明。”沈忠低声禀报。
沈景玄站在窗前,背影挺拔却透着一丝凝重:“让我们的人撤到更外围,只远远盯着那伙不明势力,不必再关注赵德安本人。另外,查一查我们近期动用的人手,有无可能被追踪的痕迹。”
“是。”沈忠应下,犹豫片刻又道:“侯爷,还有一事。清河镇那边,陈实近日似乎与一位从京城去的游学书生往来频繁,那书生名叫顾文远,背景正在查。”
“顾文远?”沈景玄转身,眸色锐利,“仔细查清此人底细,看他与京中哪些势力有牵连。陈实那边,继续观察,暂不接触。”
“明白。”
朝堂上,关于西北边镇军饷的争议日趋白热化。
以户部尚书李德明为首的一派,主张优先保障国库充盈,削减边饷。
以兵部侍郎张远为首的一派,则力主增饷,言辞激烈。
这日朝会,双方再次争执不下。
李德明须发皆张,朗声道:“陛下!西北暂无大战事,边饷历年有结余,何必急于增拨?当此之际,应广蓄钱粮,以备不时之需!”
        “是,侯爷。”沈忠领命,又道,“侯爷,还有一事。岭南传来消息,接触赵德安的那条线,似乎引起了对方警觉。我们的人发现,最近有另一股不明势力在赵德安住处附近活动,意图不明。”
“另一股势力?”沈景玄眼神一凛,“是敌是友?可曾交手?”
“未曾。对方行事极为隐蔽,只是远远监视,似乎也在观察赵德安。我们的人按侯爷吩咐,以静制动,未敢轻举妄动。”
沈景玄沉吟片刻:“增派人手,暗中监视那股不明势力,设法查明其来历。赵德安那边,暂时停止一切接触,转为外围观察,确保我们的人安全。”
他心中疑云丛生。
除了他,还有谁在关注废太子时期的旧人?
是当年构陷太子的幕后黑手在清除痕迹?
还是……有其他势力也在暗中调查此事?
这潭水,比他想象的更深。
太傅府内,岑晚音的日子依旧平静。
她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药房和书房里,研究古籍,调制香方。
这日,她按古方尝试炼制一种解毒丸,缺少一味关键的“龙涎香”。
此物珍贵,太傅府库存已尽。她想起京中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或许有货,便带着丫鬟春桃出了门。
济世堂内药香浓郁,伙计见是太傅府的小姐,恭敬地将她引入内堂。
恰在此时,康亲王世子萧煜也带着随从走了进来。
他近日有些咳嗽,府中医官开的药效果不佳,便想来这京城最好的药堂换个方子。
萧煜一眼就看到了正要转入内堂的岑晚音。
少女侧影清丽,气质沉静,与他平日见过的女子截然不同。
他脚步一顿,竟忘了咳嗽,下意识地整了整衣冠。
“那位姑娘是……”他问身旁的随从。
随从低声道:“世子,那是太傅府的岑姑娘。”
“岑晚音……”萧煜喃喃道,心中莫名生出一股好奇与征服欲。
他并未立刻上前搭讪,而是等岑晚音配完药离开后,才向掌柜打听:“方才那位岑姑娘,所购何药?”
掌柜见是世子,不敢隐瞒,如实相告:“回世子,岑姑娘是来问龙涎香的,小店恰好新到了一批上等货,姑娘已购了一些离去。”
萧煜眼珠一转,心中有了主意。
几日后,一盒品相极佳的龙涎香被送到了太傅府,指名赠予岑晚音姑娘。
并附言道:“闻姑娘寻此物制药,聊表心意,望姑娘笑纳。”落款是“煜”。
岑晚音看着那盒价值不菲的龙涎香,眉头微蹙。
她与康亲王世子素无交集,这份厚礼来得突兀。
她吩咐春桃:“原物退回,就说心意领了,但礼物太过贵重,不敢承受。”
礼物被退了回来,萧煜非但不恼,反而觉得这女子更有意思了。
他平日所见女子,无不巴结奉承,何曾见过这般不假辞色的?
他想了想,又换了一种方式。
他不再送贵重礼物,而是开始搜罗一些罕见的医书孤本,或是记录奇方异法的残卷,托人悄悄送至太傅府,不留名姓。
起初,岑晚音依旧退回。
但有一次,她在一本残卷中看到了一个治疗心疾的古方,与她正在研究的一个病例极为契合,竟有些舍不得。
挣扎片刻,她让春桃将书款送至王府门房,算是买下。
萧煜收到书款,不禁失笑,觉得这女子不仅特别,还颇有原则。
他这种**金汤匙出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世子,第一次遇到了需要花费心思才能真正接近的对象,这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兴趣。
这些细微的往来,自然逃不过沈景玄的耳目。
当他得知萧煜开始以医书为媒,试图接近岑晚音时,握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眸色暗沉。
“沈忠。”他声音听不出情绪,“康亲王世子近日,似乎很清闲。”
沈忠垂首:“属下明白。”
有些事,不需要说得太透。
与此同时,对周谨的调查有了初步结果。
此人家道中落后,凭借一手好字和谨慎性格,经人引荐进入王府,主要负责文书誊写和档案整理,工作勤恳,深得管事信任。
表面看来,并无异常。
但沈忠发现,周谨每隔一段时间,会独自去城西的一间小茶馆喝茶,一坐就是半个时辰,似乎只是在发呆。
而那个茶馆,离当年一位被流放御史的旧宅不远。
是巧合,还是……怀旧?
沈景玄吩咐:“继续盯着,尤其注意他下次去茶馆时,有无与人接触,或者有无异常举止。”
线索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才能串联起来。
而朝堂之上,关于边关军饷调配的争议再起,沈景玄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应对,与各方势力周旋。
岭南赵德安处出现不明势力监视的消息,让沈景玄心中的弦绷得更紧。
他召来沈忠,在书房密谈。
“侯爷,岭南那边,监视赵德安的人很警觉,我们的人不敢靠太近,对方身份依旧不明。”沈忠低声禀报。
沈景玄站在窗前,背影挺拔却透着一丝凝重:“让我们的人撤到更外围,只远远盯着那伙不明势力,不必再关注赵德安本人。另外,查一查我们近期动用的人手,有无可能被追踪的痕迹。”
“是。”沈忠应下,犹豫片刻又道:“侯爷,还有一事。清河镇那边,陈实近日似乎与一位从京城去的游学书生往来频繁,那书生名叫顾文远,背景正在查。”
“顾文远?”沈景玄转身,眸色锐利,“仔细查清此人底细,看他与京中哪些势力有牵连。陈实那边,继续观察,暂不接触。”
“明白。”
朝堂上,关于西北边镇军饷的争议日趋白热化。
以户部尚书李德明为首的一派,主张优先保障国库充盈,削减边饷。
以兵部侍郎张远为首的一派,则力主增饷,言辞激烈。
这日朝会,双方再次争执不下。
李德明须发皆张,朗声道:“陛下!西北暂无大战事,边饷历年有结余,何必急于增拨?当此之际,应广蓄钱粮,以备不时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