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天下午,卫生所门口忽然热闹起来。不少营部的小战士和知青挤在门口,伸着脖子往里张望,就为了看一眼刚上报纸的顾清如。

  她成了“名人”,连带着卫生所都像是成了个什么稀罕地儿。

  蒋文娟实在看不下去了,推门出去,皱着眉嚷了一句:“看什么看?影响我们工作了!”

  人群这才哄笑着散去,门口恢复了安静。

  可那份印着顾清如照片和事迹的报纸,却早已在兵团传了个遍。

  “听说报纸上这个女知青是资本家小姐,怎么还能上报?”

  “你懂什么,人家先后立了二等功、三等功、和那些黑五能比吗?”

  “她一个女知青,竟然能多次立功?”

  “可不是嘛,听说武功了得,还抓过特务,和敌特正面交过手。”

  “厉害,一点也看不出来。”

  短短几天,顾清如成了团部上下议论的焦点。

  虽然热度很快过去,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平静,但有些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战友们看她的眼光会从“好奇”变为“敬佩”。这份敬意,很快便体现在了生活的细节上,食堂的饭菜打的更多了,路上遇到的问候也更热络了。

  曾经被有意无意疏远的她,如今成了大家愿意靠近、也愿意尊重的人。

  这种无形的“软环境”改善,让她和弟弟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顾清如明白,这种无形的“软环境”改善,对她这样出身不好,又孤身带着弟弟的人而言,有多么重要。它不仅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保护。

  很快,她就收到了周丽寄来的照片。仔细收好照片,她给周丽寄了一包红糖,并附上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

  这天下午,周营长找顾清如谈话。

  原来是报纸见报后,上面领导觉得是个不错的典型,想要加以宣传。

  团部宣传干事特地打电话来营部作了表扬,并提出要对她进行一次采访。周营长让她准备一下,明天下午去一趟团部,配合宣传工作。

  顾清如听罢,点头应下。趁机,她提出想要请假半天,带弟弟去团部看看小学的情况。

  因为王裕华那边传来消息了,说团部小学有名额。她想趁此机会实地了解一下,如果条件合适,开春就送弟弟入学。

  周营长斟酌一番,点头答应了,还给了顾清如写了一张介绍信。

  他将介绍信递给她,语气缓和提醒道:“出名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分寸。”

  “你踏实做事,组织自然看得见。别太张扬,回答问题实话实说就行。”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去了团部,不只是代表你自己。”

  顾清如认真听着,心里明白,这些话是真心替她着想。

  她轻轻点头,语气诚恳:“谢谢周营长提醒,我记住了。”

  离开后,顾清如就给王裕华打了电话,约好第二天在团部见。

  清晨,天还灰蒙蒙的,寒风刺骨。

  顾清如给弟弟裹上厚厚的棉袄和围巾,只露出一双眼睛,便带着他搭上了去团部的卡车。

  一路上,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车篷,但顾清如姐弟怀揣着期盼,倒也不觉得有多难熬。

  团部门口,王裕华早已等候多时。

  他搓着手,哈着白气,一看见顾清如姐弟,便热情地迎了上来, “小顾同志,这是你弟弟吧?看着小家伙就精神。”

  顾清如看着王裕华冻得通红的鼻子和耳朵,不好意思的说,

  “王主任,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没冻坏吧?”

  王裕华说,“没事,叫我王大哥就行了。咱们要不要直接去小学看看?”

  “哎,王大哥。”顾清如自无不可,她来团部的计划就是上午安排好弟弟的事情,下午去宣传科。

  三人踩着积雪,在王裕华的带领下朝着团部小学走去。

  王裕华的目光落在顾清如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敬佩,“报纸我看了,不简单啊!又是立功又是登报,这下子你弟弟入学的事情,肯定稳了!”

  顾清如低调的道谢。

  看到顾清如不张扬的态度,王裕华的心放到了肚子里去了。

  第一次接触时,她救了自己爱人淑芬,王裕华作为回报请她来家里吃一顿饭,合情合理。

  并且,她还带着连队小姐妹一起,避免了闲话。

  之后在农五师,她询问弟弟上团部小学的事情,王裕华一口答应下来,是想还了她这份人情。

  王裕华其实还是有些担心,和顾清如走的太近,可能会被人说成“**觉悟不高”、 “界限不清”、甚至“敌我不分”。 毕竟在这个年代,立场和关系都格外敏感。

  而她现在的身份,和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截然不同了,不光立了二等功,还上了报纸。

  一个被组织认可、立功受奖的人,早已不再是“需要提防”的对象,王裕华心中的警报彻底解除。

  如今,与顾清如的往来,不再是“界限不清”,反而可以被解读为“关心英雄”、“支持模范”。官方的背书。

  所以他才会热情邀请他们来考察团部小学,还天寒地冻地在门口等着接待。

  这一切的行为背后,除了为人的善意,也有着**智慧。

  王裕华领着他们穿过团部大院,来到小学。

  团部小学设在团部的一排红砖房里,砖房前面还有个不大的操场供孩子们活动。

  寒假期间,大多数孩子都回了家,教室里,只有一个班在上课,其余的房间都静悄悄的。

  顾清如和弟弟站在教室窗外,透过结着薄霜的玻璃向里望去。

  教室不大,铁皮炉子烧得正旺,热气在玻璃上凝成一层白雾。

  一个女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朗读红宝书,孩子们年纪参差不齐,却都坐得笔直,声音响亮而整齐。

  王裕华站在一旁低声解释,“这些都是双职工家庭,父母都在岗位上忙,假期没人管,学校就组织了学习班,方便大家。”

  顾清如看着整齐的课桌、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鲜红大字标语,还有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心里有些触动。

  相比之下,营部托儿所只是食堂后面开辟出来的一间小屋子,狭小不见阳光,孩子也多是年幼的婴幼儿,环境嘈杂,远不能与这里相比。

  王裕华又带几人去看了一间学校宿舍,不大的房间,靠墙摆着六张高低床,简陋但整洁。

  若是弟弟能来这读书,那可就太好了,她也更加没有后顾之忧了。

  唯一担心的是,弟弟才六岁,一个人住宿舍还是有点不放心。

  出了宿舍,弟弟睁大眼睛,看着操场上几个正在扫雪的孩子,眼里满是向往。

  她低头看了眼弟弟,小家伙搓着手,呵出一口白气,轻声说:“姐,我想在这儿上学。”

  顾清如点点头,心中已有决断,要让青松转来这儿。

  王裕华很擅长察言观色,不然也做不到后勤副主任。他不等顾清如开口,就主动提出带顾清如姐弟去张校长那里,顾清如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