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风扬事件后的两天,沈茉都在天枢汇的公寓里安静地度过。
身体上的疲惫在休息中渐渐消散,但精神上的余震,还需要时间来平复。
第三天,她打电话给公司,准备正式请几天假,好好休整一下。
电话那头,王经理的声音一如既往地热情,甚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恭敬,
“沈总,您安心休息,创作最重要,不用特意请假的。项目上要是有需要您签字确认的地方,我到时候拍了照片发给您,或者我亲自过去一趟也行。”
沈茉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道了谢,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她径直走向那间只属于她的画室。
噩梦过后,她最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沉溺,而是创作。
只有在画笔和画布构成的世界里,她才能将那些翻涌的情绪,都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她站在那幅为“金翎奖”准备的、只开了个头的巨大画布前,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脑海里不再是贺风扬狰狞的面孔,也不是画廊里冰冷的恐惧,而是温庭轩沉稳的怀抱,是他为她披上西装时的温度,是他眼底深不见底的沉静。
那些混乱的、尖锐的碎片,仿佛都被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抚平、重塑。
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创作欲望席卷了她。
她拿起画笔,调色板上的颜料不再是过去那些压抑的、晦暗的色块。
她毫不犹豫地挤出了大片的普鲁士蓝、明亮的柠檬黄和温暖的赭石色。
这一次,她画的不再是困兽的嘶吼,而是破茧的振翅。
不再是永夜的挣扎,而是挣脱黑暗、喷薄而出的黎明。
当温庭轩处理完手头事务,来到画室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沈茉赤着脚站在画布前,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阳光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她手中的画笔时而挥洒,时而精描,画布上,一片象征着黎明破晓的、瑰丽无边的天空,正在她的笔下,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姿态,诞生于混沌之中。
他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地靠在门边,看了许久。
直到沈茉完成一个区域的铺色,后退一步审视整体效果时,才发现了他。
“你来了。”
她很自然地打了声招呼,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拘谨。
温庭轩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走上前,目光落在那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上,眼底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以前的江屿,画的是永夜。”
他一针见血,
“现在的你,画的是破晓。”
沈茉心中巨震。
没想到,他看懂的,不只是画技和色彩,而是她隐藏在笔触之下,最深刻的灵魂蜕变。
“为了让‘金翎奖’的评委们,能更全面地看到这个‘破晓’,”
温庭轩的目光从画上移到她的脸上,语气平静而笃定,
“我准备为你办一场画展。”
沈茉诧异地抬起头,“画展?”
“对。”
温庭轩点头,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金翎奖’的评选,看的不仅是参赛的单幅作品,更是艺术家一贯的水准、完整的创作脉络和市场影响力。一场成功的个人画展,是最好的预热。我们要让所有人在评选开始前,就重新认识‘江屿’——一个完整的、有深度、有灵魂的江屿。”
沈茉沉默了。
她明白这个提议的份量,但一个巨大的顾虑横亘在她心头,
“可是我的画……大部分都在贺风扬那里……”
温庭轩早就知道她会这么问。
他看着她,眼神沉静如水,语气中带着安抚,
“贺风扬手里的那些,我已经都收回来了。”
他语气平淡地陈述,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从今往后,他手里,不会再有任何一幅署名为‘江屿’的作品。”
沈茉彻底愣住了,她怔怔地看着他,看着这个总能将一切不可能都化为云淡风轻的男人,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震惊,有感激,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安心。
“走吧,”
温庭轩说,
“我们一起去挑选画展的作品。”
车子最终停在了暗河画廊的地下恒温恒湿专业仓库。
当厚重的金属门缓缓打开,仓库内的感应灯光次第亮起时,沈茉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一排排巨大的金属画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覆盖着防尘布。
阿成上前,小心翼翼地揭开其中一块,露出的,是沈茉大学时期的一幅获奖作品——
《困兽》。
那一刻,沈茉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她一步步走进去,看着那些被揭开防尘布的画作,每一幅,都是她灵魂的一块碎片。
有她青涩时期的模仿,有她形成风格时的探索,有她陷入绝望时的嘶吼,也有她遇见林澈时,画中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
“这一幅,是什么时候画的?”
温庭轩指着那幅带着亮色的画,轻声问道。
“大三那年,”
沈茉的声音有些沙哑,
“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光。”
温庭轩没有再追问,只是深深地看了那幅画一眼,然后对工人说,
“这幅,先放到待选区。”
他们就这样一幅一幅地看过去,挑选,讨论。
他从不干涉她的专业判断,却总能在她犹豫时,给出最精准的建议。
“这一批风格太压抑,选两幅有代表性的即可,放在中期展区。”
“这一幅的技法有突破,必须选上。”
“还有你那幅《冰河》,我也拿回来了,放在最后,和你现在这幅形成对比。”
最终,他们挑选出了三十六幅作品。
温庭轩让工人将这些画,按照创作的时期,依次悬挂在仓库一面巨大的白墙上。
从左到右,从青涩到成熟,从黑暗到光明。
两人站在墙前,忙碌到深夜。
灯光下,那面墙安静地陈列着一个天才画家十几年的心路历程。
沈茉看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在看一部关于自己的默片电影,那些被遗忘的、被刻意忽略的、痛苦的、挣扎的过往,此刻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那不是一面墙。
那是她走过的、长达十几年的、荆棘丛生的路。
身体上的疲惫在休息中渐渐消散,但精神上的余震,还需要时间来平复。
第三天,她打电话给公司,准备正式请几天假,好好休整一下。
电话那头,王经理的声音一如既往地热情,甚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恭敬,
“沈总,您安心休息,创作最重要,不用特意请假的。项目上要是有需要您签字确认的地方,我到时候拍了照片发给您,或者我亲自过去一趟也行。”
沈茉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道了谢,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她径直走向那间只属于她的画室。
噩梦过后,她最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沉溺,而是创作。
只有在画笔和画布构成的世界里,她才能将那些翻涌的情绪,都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她站在那幅为“金翎奖”准备的、只开了个头的巨大画布前,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脑海里不再是贺风扬狰狞的面孔,也不是画廊里冰冷的恐惧,而是温庭轩沉稳的怀抱,是他为她披上西装时的温度,是他眼底深不见底的沉静。
那些混乱的、尖锐的碎片,仿佛都被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抚平、重塑。
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创作欲望席卷了她。
她拿起画笔,调色板上的颜料不再是过去那些压抑的、晦暗的色块。
她毫不犹豫地挤出了大片的普鲁士蓝、明亮的柠檬黄和温暖的赭石色。
这一次,她画的不再是困兽的嘶吼,而是破茧的振翅。
不再是永夜的挣扎,而是挣脱黑暗、喷薄而出的黎明。
当温庭轩处理完手头事务,来到画室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沈茉赤着脚站在画布前,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阳光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她手中的画笔时而挥洒,时而精描,画布上,一片象征着黎明破晓的、瑰丽无边的天空,正在她的笔下,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姿态,诞生于混沌之中。
他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地靠在门边,看了许久。
直到沈茉完成一个区域的铺色,后退一步审视整体效果时,才发现了他。
“你来了。”
她很自然地打了声招呼,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拘谨。
温庭轩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走上前,目光落在那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上,眼底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以前的江屿,画的是永夜。”
他一针见血,
“现在的你,画的是破晓。”
沈茉心中巨震。
没想到,他看懂的,不只是画技和色彩,而是她隐藏在笔触之下,最深刻的灵魂蜕变。
“为了让‘金翎奖’的评委们,能更全面地看到这个‘破晓’,”
温庭轩的目光从画上移到她的脸上,语气平静而笃定,
“我准备为你办一场画展。”
沈茉诧异地抬起头,“画展?”
“对。”
温庭轩点头,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金翎奖’的评选,看的不仅是参赛的单幅作品,更是艺术家一贯的水准、完整的创作脉络和市场影响力。一场成功的个人画展,是最好的预热。我们要让所有人在评选开始前,就重新认识‘江屿’——一个完整的、有深度、有灵魂的江屿。”
沈茉沉默了。
她明白这个提议的份量,但一个巨大的顾虑横亘在她心头,
“可是我的画……大部分都在贺风扬那里……”
温庭轩早就知道她会这么问。
他看着她,眼神沉静如水,语气中带着安抚,
“贺风扬手里的那些,我已经都收回来了。”
他语气平淡地陈述,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从今往后,他手里,不会再有任何一幅署名为‘江屿’的作品。”
沈茉彻底愣住了,她怔怔地看着他,看着这个总能将一切不可能都化为云淡风轻的男人,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震惊,有感激,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安心。
“走吧,”
温庭轩说,
“我们一起去挑选画展的作品。”
车子最终停在了暗河画廊的地下恒温恒湿专业仓库。
当厚重的金属门缓缓打开,仓库内的感应灯光次第亮起时,沈茉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一排排巨大的金属画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覆盖着防尘布。
阿成上前,小心翼翼地揭开其中一块,露出的,是沈茉大学时期的一幅获奖作品——
《困兽》。
那一刻,沈茉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她一步步走进去,看着那些被揭开防尘布的画作,每一幅,都是她灵魂的一块碎片。
有她青涩时期的模仿,有她形成风格时的探索,有她陷入绝望时的嘶吼,也有她遇见林澈时,画中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
“这一幅,是什么时候画的?”
温庭轩指着那幅带着亮色的画,轻声问道。
“大三那年,”
沈茉的声音有些沙哑,
“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光。”
温庭轩没有再追问,只是深深地看了那幅画一眼,然后对工人说,
“这幅,先放到待选区。”
他们就这样一幅一幅地看过去,挑选,讨论。
他从不干涉她的专业判断,却总能在她犹豫时,给出最精准的建议。
“这一批风格太压抑,选两幅有代表性的即可,放在中期展区。”
“这一幅的技法有突破,必须选上。”
“还有你那幅《冰河》,我也拿回来了,放在最后,和你现在这幅形成对比。”
最终,他们挑选出了三十六幅作品。
温庭轩让工人将这些画,按照创作的时期,依次悬挂在仓库一面巨大的白墙上。
从左到右,从青涩到成熟,从黑暗到光明。
两人站在墙前,忙碌到深夜。
灯光下,那面墙安静地陈列着一个天才画家十几年的心路历程。
沈茉看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在看一部关于自己的默片电影,那些被遗忘的、被刻意忽略的、痛苦的、挣扎的过往,此刻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那不是一面墙。
那是她走过的、长达十几年的、荆棘丛生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