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会客室,沈茉径直回了画室。
表面平静,却心如刀绞。
她努力控制住着自己的呼吸和表情,不肯流露出半分。
张琪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画室里空无一人,只剩下阳光切割出的明暗线条,安静得落针可闻。
她没有回到画架前,而是无力地坐进窗边的单人沙发里。
目光投向窗外,看着脚下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车如流水,人如蝼蚁。
她的身体在这里,思绪却早已飘回了那条幽深、冰冷的记忆长河。
父亲。
这是一个多么遥远,又多么沉重的词。
两岁时,父母离婚。
那时的她还小,对“分离”还没有任何概念,只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逐渐明白了“父亲”这个角色,是一种偶尔才会出现的、带着陌生气息的存在。
而母亲每次提起他,都免不了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
她不懂为什么,但那些怨恨的话语像无形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对那个男人的、与生俱来的抵触。
每次见到他,她都下意识地躲得远远的,像一只受惊的小兽。
时间久了,她便避免在母亲面前提起他。
后来上了小学,她才从同学的闲言碎语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残酷的事实——
原来父亲早已有了新的家庭。
他和那位优雅的新太太,有了一个名叫沈雨露的宝贝女儿。
一个和她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同父异母的妹妹。
那个认知,像一把冰锥,猝不及防地刺穿了她幼小的心脏。
从那以后,校园里多了一道躲在角落里的落寞身影。
无数次,她看着那个难得一见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出现在校门口,将那个穿着公主裙的沈雨露高高举起,让她坐在自己的肩头。
那女孩总是被逗得开怀,脸上永远洋溢着世间最幸福的笑,一声又一声甜甜地叫着“爸爸”。
他们一家三口走在阳光下的背影,那亲昵的笑语,那紧紧相依的姿态,都像一根根烧红的针,一遍又一遍,刺穿着沈茉的眼睛。
每一次,她总是远远地躲开,可又总是忍不住,在教学楼的窗后,在操场的树荫下,贪婪又痛苦地,望着他们。
然而,巨大的痛苦催生出的,并非憎恨,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渴望。
她想要得到父亲的关爱,她幼稚地想要把他“抢”回来。
她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命学习,用一张张满分的试卷,试图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优秀。
她希望能在家长会上,看到他哪怕出现一次的身影。
后来,她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美术中,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奖杯被她捧回家。
每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沐浴在聚光灯下,她最渴望的,都不是台下的掌声,而是能在人群中,捕捉到父亲投来的、一丝一毫的关注。
然而,一次又一次,她等来的,只有缺席。
她像一个孤独的献宝者,捧着自己所有的珍宝,却永远等不来那个她最想取悦的人。
直到两年前,那最后一丝微弱的希望,被彻底碾碎成齑粉。
那一年,她凭借一幅名为《寄生藤蔓》的作品,获得了国内最具分量的新锐艺术大赛“破晓”的特等奖。
然而,巨大的荣誉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舆论漩涡。
有人质疑她的风格过于晦涩阴暗,怀疑她精神扭曲**,甚至怀疑她是反社会人格。
更有人匿名爆料她私生活混乱,甚至含沙射影地攻击她的奖项是靠不正当关系得来的。
就在她被流言蜚语围困,孤立无援之际,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彻底将她击垮。
她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沈雨露,凭借着一副与她《寄生藤蔓》风格极其相似,但色调更明亮、构图更柔和的作品《晨曦之生》,获得了同一赛事的一等奖。
一夜之间,沈雨露火了。
媒体将她誉为“坠入凡间的天才少女”,艺术评论家盛赞她的作品“充满了治愈人心的力量,是艺术界久违的一缕纯净晨光”。
报道铺天盖地,无一不在强调她优渥的家境、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及那足以让所有人忽略作品本身的、清纯可人的面容。
沈茉看着网络上,沈国成与沈雨露亲密地站在一起,接受媒体采访的合照。
照片里,沈国成满脸骄傲,将“有女如此,夫复何求”八个字写在了脸上。
那一刻,沈茉什么都明白了。
那些指向她的、精准而恶毒的谣言,那个与她画风如出一辙却更讨喜的“天才”,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父亲不仅不爱她,甚至为了给他的宝贝女儿铺路,不惜亲手将她推入深渊,让她成为沈雨露一鸣惊人的、最完美的垫脚石。
从那以后,她的心里便被血淋淋地剜去了一块。
那块空洞,再也无法填补,只剩下呼啸而过的、永不停歇的冷风。
那不是失望,也不是憎恨,而是一种彻底的、永恒的死心。
“沈老师?”
张琪的声音将沈茉从冰冷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她不知何时站在了画室门口,手里拿着几份文件,看着沈茉,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你没事吧?脸色不太好。”
沈茉缓缓地眨了眨眼,将眼底所有的情绪都压了下去。
她摇了摇头,声音有些沙哑,
“没事,可能是昨晚没休息好。”
“哦哦,”
张琪没多想,走进来将文件递给她,
“这是‘云端之城’项目甲方那边刚刚发来的补充资料,还有我们初步筛选的几家材料供应商的报价,您看一下。”
沈茉接过文件,指尖触碰到纸张的冰凉,让她彻底回到了现实。
她深吸一口气,翻开文件,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是的,都过去了。
那个渴望父爱的沈茉,在两年前就已经死了。
现在活着的,是江屿,是一个一心只想在废墟之上,重建自己世界的画师。
她将文件一页页翻过,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亮,但她知道,要驱散心中的黑暗,不能靠任何人。
只能靠自己,成为自己的光。
表面平静,却心如刀绞。
她努力控制住着自己的呼吸和表情,不肯流露出半分。
张琪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画室里空无一人,只剩下阳光切割出的明暗线条,安静得落针可闻。
她没有回到画架前,而是无力地坐进窗边的单人沙发里。
目光投向窗外,看着脚下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车如流水,人如蝼蚁。
她的身体在这里,思绪却早已飘回了那条幽深、冰冷的记忆长河。
父亲。
这是一个多么遥远,又多么沉重的词。
两岁时,父母离婚。
那时的她还小,对“分离”还没有任何概念,只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逐渐明白了“父亲”这个角色,是一种偶尔才会出现的、带着陌生气息的存在。
而母亲每次提起他,都免不了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
她不懂为什么,但那些怨恨的话语像无形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对那个男人的、与生俱来的抵触。
每次见到他,她都下意识地躲得远远的,像一只受惊的小兽。
时间久了,她便避免在母亲面前提起他。
后来上了小学,她才从同学的闲言碎语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残酷的事实——
原来父亲早已有了新的家庭。
他和那位优雅的新太太,有了一个名叫沈雨露的宝贝女儿。
一个和她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同父异母的妹妹。
那个认知,像一把冰锥,猝不及防地刺穿了她幼小的心脏。
从那以后,校园里多了一道躲在角落里的落寞身影。
无数次,她看着那个难得一见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出现在校门口,将那个穿着公主裙的沈雨露高高举起,让她坐在自己的肩头。
那女孩总是被逗得开怀,脸上永远洋溢着世间最幸福的笑,一声又一声甜甜地叫着“爸爸”。
他们一家三口走在阳光下的背影,那亲昵的笑语,那紧紧相依的姿态,都像一根根烧红的针,一遍又一遍,刺穿着沈茉的眼睛。
每一次,她总是远远地躲开,可又总是忍不住,在教学楼的窗后,在操场的树荫下,贪婪又痛苦地,望着他们。
然而,巨大的痛苦催生出的,并非憎恨,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渴望。
她想要得到父亲的关爱,她幼稚地想要把他“抢”回来。
她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命学习,用一张张满分的试卷,试图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优秀。
她希望能在家长会上,看到他哪怕出现一次的身影。
后来,她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美术中,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奖杯被她捧回家。
每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沐浴在聚光灯下,她最渴望的,都不是台下的掌声,而是能在人群中,捕捉到父亲投来的、一丝一毫的关注。
然而,一次又一次,她等来的,只有缺席。
她像一个孤独的献宝者,捧着自己所有的珍宝,却永远等不来那个她最想取悦的人。
直到两年前,那最后一丝微弱的希望,被彻底碾碎成齑粉。
那一年,她凭借一幅名为《寄生藤蔓》的作品,获得了国内最具分量的新锐艺术大赛“破晓”的特等奖。
然而,巨大的荣誉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舆论漩涡。
有人质疑她的风格过于晦涩阴暗,怀疑她精神扭曲**,甚至怀疑她是反社会人格。
更有人匿名爆料她私生活混乱,甚至含沙射影地攻击她的奖项是靠不正当关系得来的。
就在她被流言蜚语围困,孤立无援之际,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彻底将她击垮。
她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沈雨露,凭借着一副与她《寄生藤蔓》风格极其相似,但色调更明亮、构图更柔和的作品《晨曦之生》,获得了同一赛事的一等奖。
一夜之间,沈雨露火了。
媒体将她誉为“坠入凡间的天才少女”,艺术评论家盛赞她的作品“充满了治愈人心的力量,是艺术界久违的一缕纯净晨光”。
报道铺天盖地,无一不在强调她优渥的家境、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及那足以让所有人忽略作品本身的、清纯可人的面容。
沈茉看着网络上,沈国成与沈雨露亲密地站在一起,接受媒体采访的合照。
照片里,沈国成满脸骄傲,将“有女如此,夫复何求”八个字写在了脸上。
那一刻,沈茉什么都明白了。
那些指向她的、精准而恶毒的谣言,那个与她画风如出一辙却更讨喜的“天才”,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父亲不仅不爱她,甚至为了给他的宝贝女儿铺路,不惜亲手将她推入深渊,让她成为沈雨露一鸣惊人的、最完美的垫脚石。
从那以后,她的心里便被血淋淋地剜去了一块。
那块空洞,再也无法填补,只剩下呼啸而过的、永不停歇的冷风。
那不是失望,也不是憎恨,而是一种彻底的、永恒的死心。
“沈老师?”
张琪的声音将沈茉从冰冷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她不知何时站在了画室门口,手里拿着几份文件,看着沈茉,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你没事吧?脸色不太好。”
沈茉缓缓地眨了眨眼,将眼底所有的情绪都压了下去。
她摇了摇头,声音有些沙哑,
“没事,可能是昨晚没休息好。”
“哦哦,”
张琪没多想,走进来将文件递给她,
“这是‘云端之城’项目甲方那边刚刚发来的补充资料,还有我们初步筛选的几家材料供应商的报价,您看一下。”
沈茉接过文件,指尖触碰到纸张的冰凉,让她彻底回到了现实。
她深吸一口气,翻开文件,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是的,都过去了。
那个渴望父爱的沈茉,在两年前就已经死了。
现在活着的,是江屿,是一个一心只想在废墟之上,重建自己世界的画师。
她将文件一页页翻过,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亮,但她知道,要驱散心中的黑暗,不能靠任何人。
只能靠自己,成为自己的光。
